問題:「照鏡子的時候並不是真實長相,大概比真實長相好看30%,是因為大腦會自動進行腦補。」這個說法靠譜嗎?
@沉默的馬大爺 回答:
這裡涉及到兩個不同的問題。
首先,比起照片裡的自己,我們是否更喜歡鏡中的自己?確實有這樣的研究結果,比如威斯康星-密爾沃基大學的研究者給大學生呈現他們正常的照片,以及經過鏡像處理的照片,然後選擇哪張更好看,結果有三分之二的被試選擇了鏡像的照片。
不過,產生這種偏好的原因並不是我們把自己」腦補「得更漂亮;如果是腦補,那麼無論是對正常的自己,還是鏡像的自己,都應該出現自我美化,解釋不了二者之間的差異。
這種偏好主要源自於屢見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熟悉產生喜愛。反覆接觸一樣東西,單單是這種熟悉性,就足以令我們產生喜歡的感覺。比如有研究發現,讓被試反覆觀看一些無意義的符號,會讓他們更喜歡這些符號,即使它們沒有任何含義。
對於面孔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鏡中的自己,卻很少有機會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因此對於前者更熟悉,也就更喜歡。上面講到的那個研究還收集了被試的朋友或戀人的數據,發現他們表現出了相反的偏好,更喜歡被試正常的照片而非鏡像的照片,而且這種偏好在戀人中更明顯,因為戀人接觸被試的頻率更高。
那麼,我們到底會不會把自己腦補得比真實長相更漂亮?這裡的關鍵是「真實長相」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把真實長相定義為一般人眼中的自己,那麼確實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美化。人們普遍存在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的動機,希望維持積極正面的自我形象,因此會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聰明、更有道德,等等;對於自己的面孔,也會存在類似的傾向。
但是,原文中30%這個具體數字不知出自何處,我沒有查到來源。有研究讓被試觀看一系列經過不同程度美化或醜化的自己的照片,發現被試認為輕度美化的照片,而非實際的照片,最像真實的自己。不過這個研究沒有直接比較自己和他人的評定,無法估計效應大小。
此外,自我增強的大小因人而異,與情緒、自尊水平等因素都有關係,恐怕不是一個數字能夠概括的;特定的人群,比如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或身體畸形障礙(body dysmorphia disorder)的患者,甚至會覺得自己比實際上更難看。另外還可能存在文化差異——東方人受到謙虛等文化規範的影響,會表現出相反的自我貶低趨勢,不過這一點尚存爭議。
擴展閱讀
不要糾結自己到底多難看了,想法子變好看才是正理——哪怕是照片好看也行啊:【正妹的秘密:如何拍出好看的自拍照?】
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