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盆腔放療誘發腸道微生態失調與腸源性感染的實驗研究

2020-09-21 wo小楓樹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京都大學、西班牙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龐培法布拉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 「分節時鐘(segmentation clock)」---一個控制胚胎體型形成的基因網絡---在人類中的進展速度比在小鼠中更慢,原因在於人類細胞中的生化反應更慢。生化反應速度的差異可能是物種間發育節奏差異的基礎。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8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ecies-specific segmentation clock periods are due to differential biochemical reaction speeds」。

在脊椎動物發育的早期階段,胚胎發育成一系列的「分節(segment)」,最終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比如肌肉或肋骨。眾所周知,這個過程是由一個振蕩的生化過程(即所謂的分節時鐘)控制的,分節時鐘在不同的物種之間是不同的。例如,小鼠的分節時鐘約為2小時,人類約為5小時。然而,為什麼這個分節時鐘周期的長度在不同物種之間會有所不同,一直是個謎。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這些作者開始使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和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進行實驗,在實驗中,他們將它們轉化為節前中胚層細胞(presomitic mesoderm cell, PSM),即參與分節時鐘的細胞。

他們首先研究細胞網絡中是否發生了一些不同的事情,或者細胞內的過程是否存在差異。通過阻斷重要信號或將細胞隔離的實驗,他們發現後者是正確的。

在了解到細胞內的過程是關鍵的情況下,他們猜測差異可能在主基因HES7內,它通過抑制它自己的啟動子來控制這個過程,並做了很多複雜的實驗:他們在人細胞和小鼠細胞之間交換了基因,但這並沒有改變它們的分節時鐘周期。

根據論文通訊作者Miki Ebisuya的說法,「未能顯示出基因上的差異,讓我們有可能認為這種差異是由細胞內不同的生化反應驅動的。」

他們研究了HES7蛋白的降解率等因素是否存在差異,畢竟HES7蛋白是分節時鐘周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觀察了包括小鼠和人類蛋白降解速度在內的一系列過程,證實了這一假設:兩種蛋白在人類細胞中的降解速度都比小鼠細胞慢。此外,HES7轉錄和翻譯成蛋白所需的時間,以及HES7內含子被剪接所需的時間也存在差異。Ebisuya說,「因此,我們證實人類和小鼠細胞中的細胞環境確實是導致生化反應速度不同從而導致時間尺度不同的關鍵。」

她繼續說,「據此,我們提出了一個我們稱之為發育異時性(developmental allochrony)的概念,這項新的研究將幫助我們理解脊椎動物發育的複雜過程。至今仍未解開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細胞和小鼠細胞在反應時間上的差異,我們計劃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闡明這一點。」

相關焦點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影響肺部的免疫反應強度,腸道微生態失衡及腸源性內毒素的釋放,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目前,腸菌移植在呼吸系統疾病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總結腸道微生態、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並提出新思路。腸菌移植在呼吸系統疾病治療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的危害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呼吸道菌群失調存在於多種呼吸系統炎症性疾病中,並與疾病嚴重程度、呼吸道炎症分型密切相關[1]。然而,腸道與呼吸系統之間可能有許多潛在關聯。
  • JCH:腸道微生態與肝性腦病
    改變的腸道菌群又進一步促進了肝損傷後併發症的產生,最常見的是細菌移位和內毒素誘發的各種細菌感染,包括重症肺炎、敗血症、泌尿系感染及腹腔感染,反覆發生的細菌感染是導致肝病患者死亡的重要誘因之一。另外,大多數肝硬化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亂,這可能會加劇全身炎症反應,進而導致HE[5-6]。也有證據[6-9]表明HE的發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及全身炎症反應後機體代謝產物(如氨和內毒素)的積累有關。
  • 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黃冰研究員、廣東省動監所心血管疾病模型研究中心主任楊豐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動物實驗中心主任蘇喬、暨南大學牛海濤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振烈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商海濤博士及賽業生物科學家俞曉峰博士就眼科實驗動物模型研究現狀、小動物心血管疾病手術模型的構建評價和應用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有病例報導指出,糞便移植可以誘導腸道微生態重建、減少炎症反應,但其療效仍需進一步明確。01、背景膿毒症指的是感染誘發的異常免疫反應伴器官功能障礙,是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大病症,其死亡率大概是50%左右。膿毒症治療的基石是抗生素和器官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膿毒症的病死率改善並不明顯。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其發病機制複雜,尚不完全明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腸道微生態失調與IBS發病密切相關。研究指出IBS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值升高,乳桿菌科、腸桿菌科、擬桿菌屬增加,同時伴有雙歧桿菌屬、糞桿菌屬等的降低。腸道菌群失調可能通過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影響胃腸動力、引起腸-腦軸功能紊亂、內臟高敏感等多種機制參與IBS發病。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飲食改變、疾病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其中,臨床上最常見的原因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劉崇海等[5]選用臨床上常用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處理小鼠,建立了腸道菌群失調動物模型,並經口灌服白色念珠菌,進一步加重菌群失調。研究證實了Toll 樣受體( TLR) 是天然免疫中的重要模式識別受體,經逐級信號傳導過程參與抗感染的炎症過程。
  •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微生態產品研發,我們的徵程是浩渺的微生態世界
    ,無論是在以往的腸道微生態還是現今盛行肌膚微生態,更或者是在私密、口鼻腔、毛髮等領域,現有的抗生素產品都不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現代人的微生態平衡常常遭受破壞,優勢菌群發生轉換,原有的人體微生態平衡被打破,即出現微生態失調。
  • 真菌或與炎症性腸病發展有關_炎症性腸病_真菌_腸道微生態_醫脈通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在IBD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腸道微生態的組成不僅包括細菌,還包括真菌、古生菌、病毒等。由於細菌在腸道微生物中的數量異常龐大,既往的研究多認為細菌在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中起著主要、乃至唯一的作用。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腸道中真菌不僅與細菌共存,而且也與腸道炎性反應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現就IBD發病過程中真菌的分布及相關作用機制的研究做一綜述。
  • 李蘭娟:腸道微生態製劑,可以有效預防新型肺炎導致繼發感染!
    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強調指出,「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尤其是聯合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同時,李蘭娟院士強調: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
  • 人體微生態與大自然生態同等重要
    正在舉行的山東省「兩會」上,中國著名微生態專家、國家醫用微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崔雲龍教授首次提出通過「開展全生命周期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實現無疾而終的超級健康新時代」的提案。  全民健康不只是世衛組織提出的宏偉目標,更是中國和所有國家人們所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當然是預防先於治療。
  • 2015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研討會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疾病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基因組學平臺負責人,中國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消化與營養組副組長、浙江省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分會委員
  • 想要遠離亞健康,先要學會和腸道菌群做朋友
    腸道菌群決定人體免疫力 多數疾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 長期失調甚至會引發腸癌 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 真的怎麼強調都不算為過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人體的微生態包括口腔、皮膚、胃腸道、生殖器等多個系統,而腸道微生態是其中微生物數量最多、佔據最主要地位的微生態系統。對腸道菌群來說,人體就是它們的「發酵罐」,它們以未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食物為食,人體脫落的一些上皮細胞等也是它們的營養物質;腸道菌群在生長過程中會代謝產生許多化學物質、激素和維生素,這對於維持人體代謝的穩態和提高免疫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 華西+中科院突破:白色念珠菌誘口腔菌失調並促齲齒
    ,植牙周圍非炎症部位的微生態結構與健康植牙部位的菌群類似,而黏膜炎相關微生態結構中有大量具核梭桿菌;③ 基於微生態的機器學習方法,在診斷植牙體周圍疾病及判斷其預後方面具有很強的能力;④ 菌株水平研究新發現了與植牙牙周炎高度相關的具核梭桿菌亞種。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魚類腸道是一個與外界具有明顯隔離的半開放系統,經由口和肛門與周圍環境交流並構建具有特定群落結構的微生態系統。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與真菌麴黴菌(Aspergillus), 青黴菌(Penicillium), 念珠菌(Candida)等真菌共存,不會引起健康人肺的感染。而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囊性纖維化等肺部疾病中,肺微生物群處於失調狀態。
  • 研究發現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
    新華社雪梨9月6日電(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患有亨廷頓舞蹈病實驗鼠的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鼠顯著不同。這一研究為證明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大腦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