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計算推動微生物轉氨元件發掘與胺基酸高效利用

2021-02-12 中科院之聲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使微生物發酵生產天然胺基酸的成本持續降低,胺基酸產業取得了巨大發展。然而,我國作為胺基酸生產和消費大國,大宗型胺基酸產品已經進入供過於求的狀態。因此,發展使用生物基L-胺基酸作為初始原料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新型生物技術,對可持續性發展與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酮酸作為L-胺基酸合成的直接前體物質,在人體和動物的新陳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被廣泛應用於醫藥(複方酮酸片用於治療慢性肝腎功能衰竭)、食品(功能飲料)、農業和養殖業等多個領域。但目前酮酸的化學合成需要使用昂貴的催化劑或特殊的起始化合物,從而存在高生產成本和環境不友好等諸多缺點。因此,使用生物基L-胺基酸轉化生產酮酸在可持續性與經濟性方面具有優勢。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吳邊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轉氨酶的多酶級聯繫統,能夠直接將L-胺基酸氧化為對應的酮酸。該級聯反應使用廉價且可再生的底物,通過酶介導的氧氣引入,將轉氨酶的不利化學平衡轉移到產物的合成方向,具備優秀的原子經濟性。由於轉氨酶一般只接受一組相似胺基酸作為底物,這種底物選擇的嚴謹性阻礙了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該團隊從生物信息大數據出發,通過一系列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生物學結合的方法,尋找兼容上述級聯反應的新型轉氨元件以擴大其應用範圍。通過對序列和結構的組合分析,研究團隊建立了針對不同家族的轉氨元件高效快速的計算篩選方法,將未知序列展開到二維平面上,通過對序列所在位置的分布進行計算篩選,從資料庫中的一萬餘個轉氨元件中選取了27個候選序列進行測試。最終建立了一個由6個具有互補的底物選擇性的轉氨元件構成的酶工具箱,實現了對天然L-胺基酸的全覆蓋。

在催化劑量的穀氨酸的輔助下,該酶級聯反應平臺可以將絕大多數的L-胺基酸高效地轉化為相應的酮酸。除此之外,該級聯反應還具有很高的兼容性與延展性。該團隊將酮酸合成的酶促級聯反應與D-胺基酸和N-取代胺基酸的酶促反應進行偶聯,進一步實現了從L-胺基酸作為出發底物,一鍋法合成高附加值手性D-胺基酸和N-取代胺基酸。

該項研究打通了L-胺基酸到酮酸及相關高價值衍生物的綠色合成途徑,加深了對於轉氨酶底物選擇性機制的理解,也為利用計算技術挖掘微生物資源寶庫提供了借鑑。近期這一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上,文章第一作者是微生物所博士研究生李濤,吳邊為通訊作者。

通過計算技術挖掘微生物轉氨元件

使用微生物酶級聯反應高效轉化天然胺基酸為高值化合物

來源: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計算推動微生物轉氨元件發掘與胺基酸高效利用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該團隊從生物信息大數據出發,通過一系列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生物學結合的方法,尋找兼容上述級聯反應的新型轉氨元件以擴大其應用範圍。通過對序列和結構的組合分析,研究團隊建立了針對不同家族的轉氨元件高效快速的計算篩選方法,將未知序列展開到二維平面上,通過對序列所在位置的分布進行計算篩選,從資料庫中的一萬餘個轉氨元件中選取了27個候選序列進行測試。
  • 中科院微生物所吳邊研究組利用計算推動微生物轉氨元件發掘與胺基酸高效利用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使微生物發酵生產天然胺基酸的成本持續降低,胺基酸產業取得了巨大發展,2017年全球胺基酸產量約為850萬噸,預計到2022
  • 微生物與細胞資源的保存與發掘利用
    3 .資源調查與發掘微生物遺傳資源調查我國從事微生物資源調查、區系分類研究、資源保護的科研人員在微生物資源保護和持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 2 個標準將推動幹細胞行業的規範化和標準化發展,在保障受試者權益、促進幹細胞轉化研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藻類資源挖掘和產業化應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種庫挖掘庫藏微藻資源,開展優質螺旋藻株系的選育及其高效經濟培養技術探究。
  • 推動高精度衛星影像資源高效利用
    推動高精度衛星影像資源高效利用     省政府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尹力庫熱西分別代表雙方籤約    本報訊(記者 胡彥殊 吳璟 郝勇)5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成都籤署推動高精度衛星影像資源高效利用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讓微生物做一些艱苦的工作,利用微生物進行太空採礦!
    然後,科學家們學會了如何利用微小微生物的力量來完成這些工作。這一過程被稱為生物模擬,在地球上已經很常見了。隨著人類計劃到月球和火星等地探險,生物技術提供了一種從其他行星上獲取所需材料的方法,而不是從地球上獲取。這種方法稱為就地資源利用。然而,微生物和巖石在地球引力之外的相互作用不同,這可能會影響地外生物群落的產出。
  • 微生物+人工智慧:開啟新一代生物製造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新聞事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吳邊團隊通過使用人工智慧計算技術,構建出一系列的新型酶蛋白,實現了自然界未曾發現的催化反應;並在世界上首次通過完全的計算指導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科學、計算化學、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的聯合進步,這一問題的解決看到了曙光。尤其是在CASP競賽推動下,蛋白質結構預測方法和新功能酶計算設計策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設計蛋白質一方面可以揭示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係的規律,另一方面可以創造具有潛在應用價值的蛋白質。2016年,《自然》雜誌發表了題為《全新蛋白質設計時代來臨》的重要綜述。
  • 歐盟科技人員利用先進細胞工廠技術生產高效微生物
    從2009年3月開始,長期致力於先進的新興「細胞工廠」(Cell Factories)技術研製開發,即細胞工廠的原材料來自枯草芽孢桿菌、其最終產品為高產高效微生物。    BASYNTHEC研發團隊利用最新研製的創新型篩選技術,共收集整理出可生產維生素B的290種菌株(Strains)和405種阿爾法澱粉酶(Alpha-Amylase)菌株。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開展全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對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協調發展、解決耕地佔補平衡難題、保障和改善鹽鹼區民生、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等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有助於全面提升我國鹽鹼地治理及其農業高效利用的技術水平,為我國鹽鹼區農業建設帶來直接的增地、增糧、增收成效。
  • 麥院士通過對飼料蛋白高效利用調控機制研究...
    麥院士通過對飼料蛋白高效利用調控機制研究發現了這種可能!我們共同探討水產動物營養焦點和熱點問題,為推動水產養殖動物發展做出努力。隨著全球水產養殖不斷發展,水產養殖從增量型轉行為質量型、安全型。然而,集約水產養殖的問題日益突出,比如說環境汙染、超高密度養殖、蛋白源缺乏及使用不當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水產動物的健康、消化吸收的健康。
  • 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高效生物合成抗腫瘤活性化合物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朱平研究團隊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高效生物合成具有良好抗腫瘤活性的達瑪烯二醇-Ⅱ糖苷,該成果近期作為雜誌封底圖片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Green Chemistry》,論文標題為 「Construction
  • 專題複習17:選修1:微生物的培養與利用
    (5)平板劃線法只適用於微生物的提純,不適合進行計數,並且在最後一次劃線的末端處的菌種最純。(6)利用稀釋塗布平板法的計算公式估算水樣中的活菌數:(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釋度下平板上生長的平均菌落數,V代表塗布平板時所用的稀釋液的體積(mL),M代表稀釋倍數。(7)菌種可採用甘油管藏法長期保存。
  • 熱點評論|工程師利用微生物存儲能源,封存二氧化碳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生物工程學家藉助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已找到一種高效吸收並大量存儲低成本對此,康奈爾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的助教Buz Barstow和博士研究生Farshid Salimijazi藉助一系列計算微生物工作效率的理論和模型得出,其效率至少是光合作用(植物將陽光轉化成化學能的過程)的五倍。 Barstow表示:「很快,可再生電能將大量普及。
  • 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實現生物質高效轉化
    近年來,研究和利用以白蟻為代表的各類自然生物高效轉化系統,為攻克生物質高效經濟轉化的難題開闢了一條可能的新途徑。出席日前在北京召開的以「高效降解生物質的自然生物系統資源利用與仿生」為主題的第395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選擇新的研究戰略,開闢新的技術路線來解決利用自然生物系統資源,解決生物質高效轉化利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對我國在該領域實現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推進我國生物質能源的產業化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日本科學家利用智齒高效培育多能幹細胞
  • 合肥研究院在利用彈性常數高效計算材料熱導率方法方面取得進展
    材料的熱導率是表徵材料熱電性能的重要物理量,然而,從理論上計算材料的熱導率需要求解材料的聲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或詳細研究材料的聲子振動性質,這使得理論計算材料的熱導率非常耗時且困難,不利於快速高效地尋找出新型熱電材料。熱電材料的研究指出,原子間相互作用弱的材料,具有強烈的非簡諧效應,使得其晶格熱導率較低。從力學性能上看,弱的原子間相互作用會導致材料的彈性常數較低。
  • 土壤微生物群組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一高效抗寄生蟲藥,並獲得了2015 年諾貝爾獎。近年來,天然結構抗生素的發現進入瓶頸期,隨著微生物培養技術、宏基因組學及高通量篩選方法的發展,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於從天然產物中發現新型抗生素。
  • 科學家找到可高效處理汙水中氮磷元素的單一微生物菌株
    然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更加輕鬆、快速的單一解決方案。外媒報導稱,當前大多數廢水處理廠,都需要在反應器中使用一種微生物,以將氨中的氮元素清除掉。然後在另一個反應器中使用另一種微生物,以從磷酸鹽中清除掉磷元素。
  • 利用餐廚垃圾 可以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了
    記者在日前舉行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北京本農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有機物降解與資源化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揭牌啟動儀式上獲悉,首個利用餐廚廢物等廢棄碳源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A)的中試項目已建成。
  • 利用餐廚垃圾,可以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了
    來源:光明網圖集 記者在日前舉行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北京本農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有機物降解與資源化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揭牌啟動儀式上獲悉,首個利用餐廚廢物等廢棄碳源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A)的中試項目已建成。
  •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