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金屬氧簇催化化學研究進展

2021-01-10 騰訊網

多金屬氧簇(POMs, 又稱多酸或多金屬氧酸鹽)是一類組成確定, 結構易於調控, 具有酸性、氧化還原性等優異特性的簇合物. POMs在催化、材料、能源及藥學等領域呈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已成為多學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熱點.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胡長文教授介紹了本課題組及國內外相關課題組在POMs催化劑的結構設計及其催化作用研究新進展, 主要內容包括POMs催化劑的結構設計、酸鹼催化、氧化還原催化、光催化以及對CO2和有毒有害分子的轉化催化特性, 並對未來POMs催化化學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多金屬氧簇, 又稱多酸或多金屬氧酸鹽(polyoxometalates, POMs), 是一類結構在分子水平上易於調控的氧簇化合物. 目前, 多金屬氧簇的結構類型已遠遠超出了傳統的Keggin、Dawson等6種基本結構, 組成元素配原子的種類也由傳統的Mo、W、V、Nb、Ta等豐產元素有較大的拓展; 雜原子已擴展為Si、S、As、Na、Ti、Cr、Hf、Ln等非金屬及金屬元素. 由於各組成元素具有性能各異的特點, 因而決定了POMs在催化、能源、光學、電學、磁學、藥學等各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目前多酸化學已經成為化學、能源、材料及其藥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熱點, 受到國內外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我們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子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作為檢索源, 對近10年間發表的POMs及其催化領域的研究論文進行了統計(圖1), 結果表明, 國際上發表的POMs論文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圖1(a)), 但在POMs催化領域的論文數量增速不夠明顯; 國際上發表POMs論文最多的前10個國家匯總在圖1(b)中, 其中中國位居首位; 圖1(c)表明我國無論是發表POMs論文總數還是POMs催化領域論文數量都呈現增長的發展態勢. 但是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各國POMs催化論文佔總論文比例偏低, 每年均在10%左右(圖1(b)插圖); POMs論文總量排前10位的研究機構匯總在圖1(d)中, 其中東北師範大學居於首位. 迄今, 國內外多酸化學家已經先後對POMs化學進行了專題綜述, 包括在催化、光/電分解水產氫產氧、納米電子、單分子磁體、敏化太陽能電池、藥物化學等相關領域中的研究工作.

圖1 (a) 全球10年POMs論文發展變化; (b) POMs論文總量排前10位的國家, 插圖為POMs催化論文在POMs總論文中的佔比; (c) 中國10年POMs論文及其催化發展變化; (d) POMs論文總量排前10位的研究機構

我們聚焦本課題組多酸化學研究方向, 從POMs催化劑的結構設計角度出發, 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系統地總結與評述了POMs結構化學與催化化學的研究進展. 同時, 也注意關注和概述了國內外相關代表性研究工作, 其主要結論如下: (1) 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評述了多鈮/鉭氧簇、多鉬氧簇、多鎢氧簇、多釩氧簇、多鈦氧簇、多鎳氧簇、多鈷氧簇及其有機官能化POMs的合成與結構化學研究進展. (2) 概述了高分散POMs催化劑的設計製備新途徑, 主要包括POMs在LDHs層間的插層組裝製備POMs-LDHs方法以及POMs在MOF孔道內的嵌入組裝製備POMs@MOFs的嵌入組裝方法等. (3) 簡述了電噴霧質譜(ESI-MS)在POMs的溶液組裝化學、POMs結構化學及其POMs液相催化反應機理研究中的應用. (4) 系統地歸納總結了POMs在均相、非均相及其微乳體系中的酸鹼催化、氧化還原催化及其雙功能催化作用特性.

縱觀國內外POMs催化化學研究進展, 使POMs化學工作者信心倍增. 然而, 面臨構建經濟發達和環境友好社會對綠色催化的需求, POMs催化化學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 並真正轉化成工業催化劑, 推進我國由多酸研究大國向國際POMs研究強國轉化, 特別是POMs催化劑的工業規模化應用, 將賦予我國POMs化學工作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為此, 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向, 可能會對未來POMs催化化學的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

(1) POMs催化劑結構創新

POMs催化劑結構創新是未來POMs催化化學研究的永久主題, 是推動POMs催化化學發展的原動力. 這種創新, 一方面包括POMs多陰離子的一級結構創新, 突破傳統6種基本結構類型及其組成元素的限制, 設計合成全新結構類型的POMs多陰離子. 另一方面, 要特別注重二級和三級結構的設計構築, 包括利用新的研究手段, 解析POMs催化劑精細結構, 建立微結構表徵新方法, 獲取POMs組成中各成分間、與載體的表界面間及孔結構等微結構信息, 進而指導我們深入認識在非均相體系中POMs催化作用機理.

(2) 構建POMs綠色催化新體系

綠色化學對化學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每一位化學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起綠色化學理念. 綠色催化劑、綠色氧化劑、環境友好溶劑、綠色能源以及原子經濟反應等是綠色化學的基本要素.

POMs具有酸性和氧化性, 不腐蝕設備, 被譽為環境友好型綠色催化劑, 可通過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設計與調控其組成元素和結構, 創製類單原子催化的POMs高效催化劑.

構建分子氧或雙氧水作為綠色氧化劑的催化新體系, 開展綠色溶劑(離子液體, 水等)輔助催化體系, 構建綠色、環保、生態的催化新工藝, 為綠色化工提供技術支持; 創新POMs催化的原子經濟性有機反應, 特別是開闢新的POMs催化有機反應類型, 無疑對於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具有學術意義.

開展POMs利用可見光或太陽光催化轉化CO2及有毒有害分子的轉化降解研究, 以及POMs光電催化新的有機反應或產氫產氧新技術等, 對於發展綠色環境、綠色能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

(3) 加強功能導向的POMs合成化學與結構化學研究

目前, 我國POMs合成化學與結構化學基礎研究隊伍不小, 在POMs結構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基礎研究成果. 但是, POMs催化化學研究領域則略顯隊伍薄弱. 因此, 未來的POMs化學研究, 如果能夠將POMs設計合成與催化反應研究有機結合, 以探討和發現POMs的結構與催化性能間的構效關係規律為目標, 或許會是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的選題.

該文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化學》——「慶祝北京理工大學建校暨化學學科創立80周年專刊」

相關焦點

  • 多相催化界面限域效應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在多相催化界面限域研究方向上開展的系列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福建物構所《JACS》: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研究獲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我國科學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在催化、發光、識別與分離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考慮到含鈦材料優異的光催化活性,基於鈦的配位多面體也將具有較好的光催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綜述文章
    繼2008年在英國Chem Comm發表特寫論文(Feature Article)後,受美國化學會《化學研究報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邀請,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潘秀蓮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等近日撰寫綜述文章,詳細報導在限域催化領域研究最新進展,完整詮釋由該研究組發展起來的納米限域催化新概念(
  • 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簡介
    C-H鍵的鍵能非常高,碳元素與氫元素的電負性又很接近,因而C-H鍵的極性很小,這些因素使得其具有惰性,在溫和條件下將C-H鍵選擇性催化活化、構建其它含碳化學鍵存在熱力學和動力學的雙重挑戰,是化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制約分子合成和製備獲得重大突破的瓶頸問題。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其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環境友好催化劑,可以替代傳統的金屬及其氧化物催化劑直接應用於烷烴催化轉化等相關反應中。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中科院大化所多相酸鹼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納米和原子水平上研究酸鹼催化是多相催化領域頗具挑戰性的課題,其難點在於既要考慮活性中心的幾何結構和位置
  • 可見光氧化還原/鎳雙催化對映選擇性三組分烯烴芳基化反應的通用方法
    可見光氧化還原/鎳雙催化對映選擇性三組分烯烴芳基化反應的通用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1 21:03:07 以東華大學儲玲玲課題組為首的國際團隊在對映選擇性三組分烯烴芳基化反應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高能所在光催化固氮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核能化學課題組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固氮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員石偉群團隊報導了兩例基於紫精配體的自由基MOFs材料Gd-IHEP-7和Gd-IHEP-8。 此MOFs材料均表現出優異的光催化固氮活性,氨生成速率分別為128和220 μmol h-1 g-1,其中Gd-IHEP-8固氮效率與文獻同類材料相比提高17倍。
  • ACIE:惰性化學鍵催化活化研究新進展
    通過在烯烴分子的一端引入給電子的二硫烷基、在另一端引入吸電子的羰基來活化內烯烴碳-氫鍵的策略,研究人員高效實現了鈀催化的內烯烴碳-氫鍵與端烯烴碳-氫鍵的直接偶聯反應,合成了多官能團化的丁二烯衍生物。這是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餘正坤研究組、孫承林研究組和陳吉平研究組合作的惰性化學鍵催化活化研究最近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進展報告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二維材料限域催化用於能源轉化」(Confinement Catalysis with 2D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的進展報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李燦、劉龑團隊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完成了高反應活性和對映選擇性底物控制的基於鄰位亞甲基醌(o-QMs)中間體的動態動力學拆分和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
  • 離子型框架高效催化串聯反應研究獲進展
    然而,由於在一個反應系統中,多個活性位點的協同及不同反應條件的不相容性,構建高效串聯催化體系仍具有挑戰性。近年來,多孔共價三嗪骨架材料(CTFs)以其良好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高比表面積,得到廣泛關注。但此前,CTFs材料催化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使用其催化單步反應中,利用其催化多步串聯的反應體系則鮮有報導。
  • 光催化合成氨的最新進展與未來
    在本綜述中,我們對光催化合成氨領域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詳細的回顧,涵蓋了光催化氮氣還原過程的基本理解,光催化材料的綜述,高效催化劑和反應體系的設計策略,並提供了氨準確檢測方法的選擇指南以及光催化合成氨性能的合理評估。此外,本綜述還整理了目前該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並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進一步促進光催化合成氨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