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時候我到店裡喝奶茶,發現塑料吸管沒了,商家只提供紙質吸管,我才恍然意識到,塑料吸管禁令全面生效了。根據2020年年初國家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到2020年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除了奶茶店,到街頭的咖啡店、快餐店走一走,基本也都看不到塑料吸管的身影。商家主要採取兩種替代方案:一種是自帶飲嘴的杯蓋,另一種就是紙吸管。
不過,從消費者反映來看,紙吸管沒有想像中好,抱怨和吐槽比較多。不滿集中指向紙吸管的使用體驗。不少網友指出,紙吸管容易被泡軟,甚至帶著類似膠水的味道。使用體驗欠佳之外,消費者還擔心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其實這些網友的吐槽,我也親身經歷了;網友們的擔憂,也正是我的擔憂。在2020年下半年,我光顧奶茶店或者點外賣的時候發現,有些商家在塑料吸管之外,還提供紙吸管的選項。剛開始,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紙吸管。舉手之勞就能環保,何樂而不為?
不少網友也是這樣,在2020年漸進性過渡時就嘗試過紙吸管。那時候還有塑料吸管,所以大家嘗試紙吸管,大概率是主動和自願的行為,動機要麼是支持減少白色汙染,要麼是嘗試新鮮事物。
這得益於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自2008年「限塑令」公布,到現在已經十幾年過去了,人們早已習慣使用帆布袋、有償使用或反覆使用塑膠袋。帶飲嘴杯蓋和紙吸管,不過是「限塑令」的升級版,人們自然理解。對那些有利環境保護的新生事物,人人往往持擁抱接納態度。可見,消費者對紙吸管的抱怨,既不是對環保的抗拒,也不是不願意接受新玩意兒,而是針對紙吸管欠佳的使用感和有待澄清的安全性。
環保不是犧牲吸管的基本功能,不能完全置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以及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於不顧。不管廠家還是商家,如果生產使用劣質紙吸管,或者不及時改進紙吸管使用體驗,那麼便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還可能觸碰法律紅線。無數先例說明,商家只有真正尊重消費者,才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支持。
消費者對紙吸管安全問題的擔憂,應該引起重視。比如,人們吐槽的異味是否真實存在?究竟是消費者的心理作用,還是紙吸管的質量問題?另外,紙吸管是否真的容易被泡軟並融入飲品?對此,商家和廠家需要各自甄別調查,予以澄清說明,打消消費者的顧慮。接下來也可以通過改良工藝、優化產品,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滿意度。
培養新習慣的最大阻礙,就是舊習慣。紙質吸管代替塑料吸管後,不乏有消費者「懷念」塑料吸管的日子,這可能是因長久的消費習慣或觀念,才對初來乍到的紙吸管帶有偏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打破這種偏見,恰恰要讓消費者體驗到紙吸管的環保便捷,如果現有的紙吸管讓人產生不適和不滿,那麼偏見誤解自然難以消弭。
毋庸置疑,加強白色汙染治理是大勢所趨。有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塑料吸管累計產量近3萬噸,約合460億根,降解花費的時間可能長達500年。期待美好環境的人們,肯定不希望看到這樣的數據。但如何優化吸管的替代方案,讓消費者在舒適的體驗中踐行環保,尚需各方協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