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類獵食野生動物沒有得傳染病?現在為何不行了?有兩個原因

2020-10-18 科普大世界

春節剛過去一個多月,還在年前的時候,恐怕我們誰都沒有想到,一種小小的病毒竟然能在我國乃至全球引發這麼大的一場疫情,新型冠狀病毒的威力之大真是讓人始料未及。

實際上新冠疫情已經是本世紀第3次冠狀病毒感染呼吸系統的疫情事件了,前兩次分別是SARS和MARS,前者是主要發生於我國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後者是主要發生在中東地區的「中東呼吸綜合症」疫情,三次疫情的主要表現都是患者的肺部感染,致死率都高於流感病毒。

而病毒學上的研究發現,這三種冠狀病毒都是新出現於本世紀,也都被認為來源於野生動物,對病毒的基因溯源發現幾乎都源自於蝙蝠,不過,蝙蝠雖為這三種病毒的自然宿主,但研究發現這三種病毒的形成也經歷了多種野生動物的接力,它們曾在多種野生動物身上演變和傳播,最後才傳到了人身上。

比如造成這次新冠疫情的新冠病毒就被認為源頭出於蝙蝠,但很可能又在蛇、水貂、穿山甲等動物之間傳播。《澎湃新聞》2月28日報導稱,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聯合廣州暨南大學吳建國課題組2月26日在《醫學病毒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 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

難道說是野生動物要反擊人類?蝙蝠之外已知還有至少4種動物參與了新冠病毒的製造,它們是如何造出來的呢?該研究團隊採用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和宿主ACE2受體的組成和差異,預測SARS-CoV-2的潛在中間宿主,重點是比較SARS CoV-2與SARS-CoV、蝙蝠SARS樣CoV和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刺突序列。這有助於進行進化分析,並尋找可能的病毒庫源。此外,對ACE2結構和結合基序比對的分析,也有助於提供線索來區分潛在宿主,而研究刺突蛋白中受體結合區域(RBD)序列的進化關係有助於理解病毒起源趨勢。

研究結果則表明,蝙蝠SARS樣CoV RaTG13與SARS-CoV-2整體基因組具有96.2%的序列同一性,而SARS-CoV是穿山甲標本中分布最廣的冠狀病毒,目前還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蝙蝠SARS樣CoV曾感染人類。

穿山甲SARS樣CoV SRR10168377與蝙蝠SARS樣CoV RaTG13僅具有85%的同一性,相比較而言,龜類和穿山甲所提出的冠狀病毒要比蝙蝠更接近人類。這表明龜類和穿山甲可能是SARS-CoV-2的中間宿主,但和人類感染的新冠病毒還並非完全相同。

很多人都喜歡吃烏龜跟甲魚,認為它們有大補的功能,殊不知龜類也是個「病毒倉庫」,至少攜帶數十種病毒,已知的就有虹蛙病毒(RV)、尼多病毒(NV)、乳頭瘤病毒(PV)、甲魚虹彩病毒(STIV)、甲魚系統性敗血症球狀病毒(STSSSV)、龜細小核糖核酸病毒(ToPV)和中華鱉出血症候群病毒(TSHSV)等。

所以無論是,捕食野生動物還是和野生動物相處,都需要小心病毒方面的接觸傳染,不過可能有的朋友要說了,人類自古以來就捕捉野生動物使用,可以說幾百萬年來都在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為啥以前的人都沒有事,現在卻不能接觸野生動物了呢?

這其中主要有兩點,可能很多朋友沒有意識到。第一,人類以前捕捉野生動物也並非就沒有問題,只是由於醫療條件的落後,那個時候的人大多都不知道罷了,其實在人類發展進化的歷史上,很有可能出現過很多次類似目前的新冠疫情的事件,當然也曾有很多人被來自野生動物的傳染病殺死,歷史上爆發的瘟疫事件也並不少,僅在我國史料記載中就有數百次,這些事件很有可能就都與野生動物有關,人們常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因為大災之後很多野生動物也會跟著遭災,某些病毒就有可能釋放,而同時人們的生活和衛生條件也會下降,難以防控病毒的侵襲,就有可能發生瘟疫。

第2個方面是隨著如今人類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提高,人類的身體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免疫系統不再需要經常發揮作用阻擋病毒的侵襲,導致人體的免疫功能退化,甚至對某些病毒無反應,這樣一來,野生動物們能免疫的某些病毒,人類卻對其無法免疫,那麼人類就會出現症狀,目前來看造成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冠病毒就屬於這種病毒,因為目前我們還沒有發現哪種野生動物出現新冠肺炎的症狀。

關於新冠病毒的真正起源和何時出現的人際傳播,目前也還沒有定論,正像鍾南山院士所言:雖然新冠疫情主要爆發於我國,但是這種病毒也未必就起源於我國,日本,韓國,美國,伊朗等國家已經出現多例與我國無關的新冠患者,所以新冠病毒的來源和首例人際傳播還是個謎,這裡面是不是水很深,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您認為是怎樣的呢朋友?歡迎在下面評論討論呦!

參考資料:

1,《澎湃新聞》2月28日文章《最新研究!龜類也可能是潛在中間宿主》

2,《南方都市報》2月27日文章《鍾南山:新冠病毒從哪裡來還是存疑》

3,中國新聞網2月27日文章《新冠病毒來源在哪?鍾南山談吃野生動物:原來是沒吃的》

相關焦點

  • 駱駝真的沒有天敵嗎?為何從未聽說有獵食動物捕殺駱駝
    按照自然規則,任何動物都有敵人,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食物鏈,才讓大自然的動物得以進化和繁衍,自然界中的規則就是優勝劣汰,這是毫無疑問的,那麼,問題來了:有小夥伴感到疑問,世界上的很多動物都有敵人,可是從未聽說過有獵食動物捕殺駱駝,這是為何?難道駱駝沒有敵人嗎?
  • 人類為何會得傳染病,看看700萬年前的人類幹了什麼就知道了
    我們為什麼會得傳染病,看看700萬年前的人類幹了什麼就知道了!,一場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的鬥爭也開展起來,人類是地球的主宰,他們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任何動物在人類眼中都是一種大餐,由於人類不停地捕殺野生動物,很多野生動物身上的細菌、病毒等也到了人類身體上。
  • 傳染病,將永伴人類
    沒能把人類擊敗的,終將令人類變得更強大,困難如是,病毒也如是。天花病毒是人類從畜養的動物身上感染得來的,在漫長的與天花共處的日子裡,歐洲人漸漸對這種病毒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又是野味,成為引爆炸藥桶的導火索,十七年前留下的傷疤並沒有警醒世人。十七年前,我們哄搶著醋、板藍根,十七年後,我們十分鐘就搶完所有的雙黃連。我們把最惡毒的話丟給吃野味的人,甚至是丟給武漢人、湖北人。可是,這樣就有用嗎?傳染病終將永伴人類,這是無可改變的事實。
  • 大多數傳染病來自於動物 非典病毒如何傳給人類
    許多專家相信,這種病毒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原先寄生在動物身上,近來才轉移到了人體。轉自搜狐  大多數人類傳染病都來自於動物轉自搜狐  據統計,人與動物共患的疾病常見的有幾十種,人類有1/3的傳染病是與動物的共患疾病。
  •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冠狀病毒感染其實每一年都有發生,只是病程沒有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那麼嚴重罷了,像平時的甲流、乙流等造成的流感,還有禽流感、上段時間都豬瘟等,都是屬於冠狀病毒引起的感染。 在中醫來說,這些都叫做瘟疫。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 野生動物中包含160萬種未知病毒,為何人類要「飛蛾撲火」?
    而該病毒很可能是就是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的。此前曾有一種說法是該病毒的來源可能更加匪夷所思,甚至說是實驗室的產物,後來證明應該是空穴來風。但是冠狀病毒卻引起了我們對一種現象的關注,這種現象就是: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是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可從動物傳播給人類。
  • 思考:傳染病越來越猖狂,人類哪裡做錯了嗎?
    傳染病的恐怖程度,堪比世界大戰!  縱觀歷史,影響人類生存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分別是饑荒、戰爭、瘟疫。所謂「瘟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染病。  本來病毒在野生動物體內「高高興興」地生存著,但由於人類「貪吃」的本性,隨意抓捕、蠶食野生動物,這就容易導致病毒「趁機」感染人類,給人類造成致命的傷害。比如像今年的新冠疫情,一開始人們就認為與抓捕、食用蝙蝠有關。
  • 全面禁食野生動物,養殖的也不行|名單
    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決定》裡有哪些規定?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有哪些界限?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所有陸生野生動物都不能食用,人工養殖也不行,但家畜家禽類除外,如豬、牛、羊、雞、鴨、鵝等常見的家畜家禽,再如兔、鴿等。
  • 連現「熊吃人」事件,人類該如何處理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在人類的思想裡,有法律道德、規矩方圓,而這些在猛獸的腦子裡,完全不存在。我們看到的殘忍獵食,其實就只是他們捕殺獵物時的自然反應。據說,人類肉體對於野獸來說,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食物,高脂肪高鹽量,野獸只要吃過一回,就會想念人類肉體的美味。
  • 人類為何不能像貓頭鷹那樣,能把腦袋旋轉270度呢?有兩個原因!
    貓頭鷹這種動物,身上有太多奇特之處了!人類為何不能像貓頭鷹那樣,能把腦袋旋轉270度呢?原來有兩個原因! 1.「為何要轉腦袋?」把腦袋轉那麼大的角度,是有風險的。只要不是吃飽沒事幹,哪種動物都不願意輕易嘗試。
  • 科學家擔心這一行為或導致傳染病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
    這個理論過去許多生態學者就已提出,而現在一篇新研究為這個理論提出解釋。研究指出,當一個原先物種滅絕,原先以該物種為宿主的病原體很有可能會因此需要轉換宿主向外發展,進而感染人類。這項研究發表於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作者之一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模擬生態學家 Kate Jones 表示,生態學家在這數十年來不斷對公眾發出警訊,但並沒有獲得重視。Jones 長期致力於研究生物多樣性與土地利用對於新興傳染性疾病的影響,但過去由於得不到重視因此研究進行相對低調。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圖片來源:新浪微博2月9日,在湖北省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
    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78%與野生動物有關在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有報導稱,華南農業大學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中間宿主,請問如何看待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
    他說,我們的世界是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來到這個世界比人類要早得多。世界上可能存在的細菌種類估計有10的12次方之多(1萬億種左右),人類只發現和命名了1.4萬餘種。也就是說,人類發現的細菌的種類只有億分之一。「人類必須學會處理好與微生物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與動物、環境、微生物的關係,就會發生傳染病。人類會永遠面臨著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 加拿大野生動物被查出致命傳染病
    CWD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致命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鹿科生物中,包括騾鹿,麋鹿,馴鹿和駝鹿。目前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在上一個狩獵季,向薩省政府提交CWD檢測的3300隻動物中出現了528例陽性病例,包括414隻騾鹿、107隻白尾鹿、6隻麋鹿和1隻駝鹿。在2018-19年度,全省發現349例陽性病例。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人類必須學會處理好與微生物的關係徐建國在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作40餘年,擔任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多年,一直從事發現新的病原體的研究工作,發現和命名了50餘種新的細菌和一些病毒,以及一些發生了變異的、在我國具有重要公共衛生意義的病原菌。2008年,他把自己的實驗室改名為「新病原室」。他說,我們的世界是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來到這個世界比人類要早得多。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該研究指出,適應寒帶和溫帶棲息地的物種遭遇這類疾病暴發的風險升高。
  • 動物身上的疾病頻頻傳給人類,這事兒有得救嗎?
    因此,動物學家和傳染病專家告誡我們,為了自己的健康,要和動物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動物接觸時要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 動物疾病對人類危害嚴重 隨著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剩餘農作物出現了。怎樣處理多餘的糧食?養殖業隨之出現,在野生動物的馴養過程中,野生動物身上的病原體也相應地傳播給了人類。
  • 研究發現: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已學會冬眠,為何現在不行了?
    比方說刺蝟會縮在自己的巢穴中、熊會躲在洞穴裡,就連在夜晚出沒的蝙蝠,也會躲進人類的閣樓中或者是洞穴中睡覺,只需要休息幾個月,就可以度過漫長又寒冷的冬天。看起來是不是非常厲害?那麼,為何人類卻沒有辦法進行冬眠呢?有趣的是,近日的一段研究發現,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也是會冬眠的,那麼,為何現在不行了呢?
  • 為何遠古人類吃野味,卻沒有滅絕?難道原始人對病毒免疫嗎?
    嚴格意義上來說,舊石器時代之前的人類,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因為他們還沒有辦法直立行走,一直到舊石器時代開始,原始人類才逐漸有了最初的模樣。其實,原始人類的生活與獸類並沒有什麼差別,他們喝涼水、吃生肉、喝獸血、吃野果,不過,仍然意外的是,他們卻並沒有因為感染病毒而滅絕,反而意外的生存了下來,而且數量越來越多,一直到今天,全世界已經有70多億的人口。為何遠古人類吃野味卻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