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遠流長!

2020-12-05 話天下熱事

水是生命起源和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之一,它與人類文明 有著密切的關係。

水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古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形像和色彩。它給予整個民族以災難與享受,賦予整個 民族以創造性和想像力,造就了整個民族的雄力和氣魄,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和影響。 先民對水的依賴與認識 生物科學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人類的起源和生存都離不開水。

在人類以採集食物為主的漁獵階段,水是食物的直接來源之 一。人類進入農耕階段以後,進而用水煮食、用水制陶、用水灌田, 更是須離不開水的。我們的先民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二個兩面臨 海的內陸上。他們為了生存,必須族聚於靠近水的地方。這種情 況於神話傳說和古籍中隨處可見。如《帝王世紀》載:「神農氏,姜 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史 記》載:「螺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 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考古學也證明我們的先民確實 生活在靠近水的地方。比如距今約一百萬年左右的藍田人,他們 生活的藍田一帶,那時「灞河流程較長,水量較大,河床平緩,河灘 寬闊」(黃尉文《藍田人》),很便於藍田人取水。距今約七十萬年左 右的北京人聚居的周口店地區,「位於古老的河床之內」,「在北京 人居住的山洞裡,發現過水獺、河狸、水龜、水牛之類的水棲或者是 在水邊生活的動物」(賈蘭坡《北京人》)。而「仰韶文化的氏族村 落,都分布在河流兩岸的黃土臺地上,……河流轉彎或兩河交叉的 地方,更是當時人們所喜歡居住的地點。人們為什麼要選擇這些 地點建立村落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水」(安志敏《仰韶文化》)。比仰韶文化略晚的龍山文化,其氏族村落也都 分布在河流兩岸。

黃河與長江兩岸的中下遊地區,現今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也最多。這些事實既說明了先民對水的依賴,也說明他們在水的哺育下創造著自己的文化。 但是,也正因為先民們居住得太靠近水,所以也就常常道受水 的危害。可見,人類同水產生密切關係的時候,水的利害就雙雙降 臨了。這就使人類在依賴水的同時,必須設法躲避和治服洪水 迄今發掘的遠古文化遺址,一般都位於高出河床的臺地上。這真 是先民們的一種偉大創造:趨水利而避水害。後世勞動人民對水 的治理和享用,都是先民這一智慧的繼承和發展。在古代神話傳 說裡,遠古先民曾竭力躲避洪水的威脅。如西南少數民族中有伏 羲兄妹躲在葫蘆裡對付洪水的故事,在漢族神話《準南子·覽冥訓) 裡也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故事。

這實際上都反映了先民與 洪水的惡戰,表現了人類與水的另一種關係。這些神話以及稍後大禹治水的故事,都顯示了人類頑強的主宰水的精神。它與後 形成的祈雨風俗所體現的對水的屈從大不相同。這是很值得我們 在研究中國文化史時特別注意的。 以上說的是有水之害,也還有無水之害,即乾旱。它從另一個 角度反映了先民對水的依賴關係。《山海經》所載「夸父逐日」的故 事,表明先民在缺少水的情況下為求得水而作出了多麼巨大的犧 牲。《淮南子》所載「后羿射日」的故事,則充分表現了先民對幹早 所作的鬥爭。儘管這些神話故事在古籍中的記載不盡相同,但它 們所體現的那種徵服自然的精神是一致的。這說明,遠古時代的 中國人對水(自然之一部分)的關係,是既依賴而又積極徵服的。毫無疑問,這是人類對待自然的正確態度。

我們的先民正是從自身的實際體驗中認識到水的重要性。這 種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加深。有趣的是,把他們的認識同現代科學所證實的情況作一番比較,會發現有某些驚人的一致之處。

科學證明,水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生甸形 成的物質基礎。沒有水就構不成有生命的世界,誠如已知的月球 表面那樣。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水面佔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 十以上還有大量氣體的水和地下水分布於大氣和巖層之中先,水在萬物萬事之中是屬於第一位的。古人把生成世界的物質 叫做「五行」,把國家的政事歸納為「六府三事」,在這「五行」、「六 府」中水均列第一。《尚書,洪範》:「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日土。《尚書,大禹》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至於萬物生成的次序與數量,古人也把水排為第一。如《周易》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 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這一論述有沒有什麼科學奧秘,還有待人們去研究。但把水的生成看得如 此重要,或許包含著某種科學意義。又如《管子》云:「共工之王,水 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天下。」這段話的本意是說共 工氏領有的地方,水面達十分之七,陸地達十分之三。然而,這一 水陸比例與今日全球的水陸分布卻不謀而合,這足以讓人驚嘆古。

其次是關於水的作用,古人認為它是萬物之源,它養育了萬 人的睿智物。如《春秋》云:「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美 惡、腎不肖、愚俊之所產也。」明黃省曾的《水經序》在談到水的作用 時指出:「兆類非此(指水),無以胚阜;萬裡非此,無以準平;醴饔非 此,無以烹膳而育年;壤壚非此,無以灌溉而興谷。法其形勢,而樹 都廟;因其限隔,而分州域;軸轤輿而窮遐互通,堤鑿成而境瘠鹹利。鍾匯之區則珠玉以登,枯絕之野則林壑不毛,函夏泰和則皇波 達貴。」黃省曾的這一段話把水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基本說清楚了 但是,中國人對水的認識遠不止於此。作為東方文明的主要創造者,中國人對水含有東方古典哲學的理性剖析,賦予它許多人 的品格涵養和社會特性,因而自然物的水和社會的人具備了某種 同一性。這才是水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性。

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水對其他萬物顯示了一種寬厚大度的精神,它給予萬物的恩惠 真是無窮無盡,所以《周易》說:「水養物不窮。」《老子》也說:「水善 利萬物而不爭。」水因此而具有許多美好的品德。《荀子·宥坐》記 述孔子以水比德云:「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遍於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倨句,必循其理,似義;其浩浩不居,似有道;其赴萬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綽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就潔,似善;發源必東,似志。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韓詩外傳·卷三》繼承和發展了這種觀點,指出:「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之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諸如此類觀點,古人所論不少。可以這樣認為,水作為自然物的社會化和道德化,是中國人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創造。它不但把人與水的關係進一步密切化,也把精神與物質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一步一體化。這種認識無論對中國的文學藝術、風俗民情,還是對水本身的治理和享用,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核心所在
    東西方文化有很多共通之處,東方的先哲們觀察到了一種事物,沒有氣味,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但這種事物卻真實的存在於界之中,影響著世界之中所有事物的發展演化,古人將其稱之為「道」,現代的人們將其稱之為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人們對「道」進行研究,並逐漸總結出了可以獲得最優結果的「道」即「道德」。
  • 古詩詞裡的中藥材,藥食同源,源遠流長
    果爸小啟:中醫中藥的起源和我國的歷史文化一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民族。我們的祖祖輩輩喜歡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講究五行相生相剋,衍生了許許多多別具一格的藥食同源文化。在中國古代,青蒿是帝王招賢納士的心聲;而在現代,主要是從青蒿中直接提取得到的青蒿素,則是治療瘧疾的良藥。2015年,85歲的女藥學家屠呦呦,由於40年前提煉出的青蒿素,成功治癒了世界上2億多瘧疾患者,被授予當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 中華文化與水的哲學
    是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也是世界最早的攔洪大壩系統。可據考證,良諸文明最後還是毀於洪水,除此之外,古河濟地區在進行考古發掘時,也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遺址被洪水堆積疊壓的殘存。所以,可以這麼說,水,對中華古代文明,亦興之,亦毀之。
  • 「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系列評論之五:先進水文化滿足精神需求
    □本報評論員  傳承水文化、挖掘水文化、弘揚水文化,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人水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建設幸福河湖,需要不遺餘力弘揚先進水文化,打造有文化氣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之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 滿蒙文化的承接,滿—蒙語言關係的歷史演進
    滿族與蒙古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影響源遠流長,其語言交流是滿蒙文化關係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滿蒙兩族文化交流的核心。縱觀滿蒙語言接觸的過程,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其語言地位是不同的。 蒙古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古語支。
  • 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我多次強調,各級黨委(黨組)和領導幹部應該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我國歷史知識。今天,我們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 《紅樓夢》擁抱《聖經》 中國文化走進西方主流社會
    跨超本是為名著度身定做的移動網際網路數字閱讀新模式,被譽為西方文化重要源泉的《聖經》和中國的《紅樓夢》一樣,都是備受矚目的文學正典,但是現代社會閱讀氛圍發生變化,閱讀群體的結構更加年輕化,原有的敘事節奏,白紙黑字的單一紙質書形式,對當下「讀圖時代」的年輕讀者很難構成吸引力。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2020年11月24日 14:47: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  中國臺灣網北京訊(記者 尹賽楠)11月24日上午,「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 吳文化與江南文化關係辨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綱要》裡展示的中心區域,正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江南」。  吳文化和江南文化是耦合關係  在筆者看來,江南文化的精髓是博大、融合、和諧。她是以吳文化為核心和基礎的。當下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關係是耦合關係。
  • 學前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一 文化對學前教育的影響文化對學前教育的作用在性質上區別於政治、經濟對教育的作用。它不是對學前教育產生某種決定性影響的因素,而是與教育處於互相部分包含、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關係狀態。具體而言,文化對學前教育的影響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 「五水共治」的文化意義
    ——人與水之間良性關係就是水文化。當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使人類面臨一系列水問題,而化解水危機、維護良好水環境、保障充足水資源供給、構建人類和水之間的良好關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我們要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和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建立人與水之間的良性關係,而這種良性關係就是水文化。水文化反映了人與水之間的關係,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構成和支撐。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文化源遠流長的信美東方第一州:青州
    青州風景美如畫(青州仰天山紅葉)    齊魯網8月28日訊(青州電臺王復明 張國榮)「青州」這一地名,在當代中國行政地理版圖中並不起眼,它只是一個縣級市;但是,在歷史文化地理中卻大名鼎鼎: 是中國東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和文化都會。
  • 第14期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所以我認為中日互相交流從古至今源遠流長,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交流和信任也會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字。東方文化也在影響西方文化 我在美國哈佛大學生活了三年多,現在幾乎沒有美國當地的年輕人研究日本的政治、經濟,但是總有一些人在研究日本的動漫。這說明了什麼?
  •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酒,八種文化內涵,喝出高度!
    歷史文化酒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僅白酒的起源,就有儀狄釀酒、杜康釀酒、猿猴釀造等不同說法。而在考古中方面,生活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老祖先已經開始發酵釀酒了。在歷史傳承中,白酒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散發著歷史的彌香。
  • 創造無愧於時代的先進水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這是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水重要性的界定。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水問題,重新審視人與水的關係,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    如何以水文化的繁榮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 都江堰水文化廣場
    >來源:景觀中國網 都江堰水文化廣場   都江堰水文化廣場位於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縣)。
  • 對聯俗稱對對子,在我國源遠流長,但你知道對聯的哪些趣事呢?
    對聯文化在我國可是源遠流長的,從秦漢前就有對聯這一文化了,經歷了多朝代的發展,對聯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那麼你們知道對聯是什麼嗎?對聯俗稱對對子,桃符。不同時候寫的對聯又不同叫法。貼對聯的文化源遠流長,哪怕現在的我們過年還是會在自家大門貼上自己精心挑選的對聯。在秦漢前,就有著對聯的前身——桃符,那時的老百姓也會像現在一樣,一到春節就會挑選自己喜歡的桃符貼在門口。我國國古代的第一對對聯出自五代十國的孟旭:新春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再往後,就到了明代了。明太祖朱元璋打仗還行,但是文化實在不高。
  • 對話山東—「好客山東」文化和旅遊產品線路推介會讓齊魯文化走進...
    8月26日,以「深化行業合作,實現產業共贏」為主題的對話山東——「好客山東」文化和旅遊產品線路推介會在濟南舉辦。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出席推介會並致辭。王磊廳長在致辭中指出,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山東與日本隔海相望、地緣相近,歷史淵源深厚,人文交流源遠流長。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和招商引資工作,出臺了《山東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希望與日本的文化旅遊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拓展、邁上新的臺階。中島寬和局長對推介會的召開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