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解讀

2021-01-12 中國氣象局

  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GEOSS)十年執行計劃主要包括GEOSS的起源和目的、工作範圍、系統性能指標以及GEOSS的執行等內容。

  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目的是對地球進行廣泛、協調、持續的觀測,以改善對地球現狀的監測能力,提高對地球系統行為的預測水平。其目標是將為建立一個滿足用戶需求的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提供一個具有整體概念和組織結構的框架,GEOSS是一個綜合系統,由現有的和未來的地球觀測系統構成,補充但不是代替他們各自的管理和管轄安排。GEOSS還將提供一個制度化的機制,以確保在加強和擴充現有各地球觀測系統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程度的協調,並強化和支持他們各自的管理。

  GEOSS的內容將由各成員單位的政府機構確定並不斷更新,最初覆蓋九個領域,即減災、健康、提高對能源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氣候變化和演變、提高水資源管理、天氣、生態系統、發展可持續農業和防止沙漠化、生物多樣性等,逐步通過現存的觀測和處理系統的合作,鼓勵和完成新的能力建設內容。

  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基本含義是建立一個綜合、協調、持續的分布式系統。社會受益從該系統形成的綜合、協調、持續的地球觀測中獲得。它是一個由許多子系統構成的分布式系統,是在現有獨立的觀測和處理系統的基礎上通過合作逐步建立起來的,並不斷鼓勵和吸納新成員。該系統不尋求取代任何一個現存的觀測系統,著眼於:綜合性,享有來自各個子系統的觀測臺站及產品,滿足參與成員的需求;協作性,協調並整合個體資源為整個系統服務,協作集體的總能力和總產出將大於個體能力和產出之和;持續、系統的個體成員及集體的能力共同保證了系統的可持續性。

  GEOSS的發展將最大程度地運用研究與技術領域的發展成果,通過GEOSS十年執行計劃的實施,希望在相關重點領域取得突出的進展,如:提高對減災、資源和生物等幾方面的全球、多體系的信息獲取、處理能力;對全球和地區氣候進行年度、十年及更長期的綜合監控,生產出有關氣候多樣性及氣候變化的信息產品;建立一種拓展機制,向重點用戶群和決策者們提供決策依據。

  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特點

  可行性和實用性:該系統的實施計劃不僅提出費用效益和技術可行性,而且也提出了制度上的可行性。由用戶需求驅動,支持一個實施選項的寬廣範圍,以及能夠結合新的技術和方法,形成一個預測和相關決策需要的可操作的觀測系統。

  功能綜合性:該系統由三類功能組成,即數據管理所需要的質量評估/質量控制、數據獲取、數據和其他資源的分類歸檔功能。

  協調觀測性:該系統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能為當地、國家、區域和國際決策者提供及時的數據和信息的分布式系統。參與的系統將提供實時的早期監測和全球集成的觀測。

  協議兼容性:該系統互操作性協議是基於複雜系統各組成部分的有效整合而實現的。提供地球觀測數據和產品的服務需要確保不同方面的安全性和真實性,這包括對有權限使用數據的用戶身份的真實性檢驗。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將促進這些不同方面集中於同一標準。

  目標可實現性:為保證目標的實現,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採取了相關措施,如:制定了系統貢獻的正式承諾;在GEOSS授權下,GEOSS參與者及其支持部分將在公眾能獲取、分布網絡集中維護的數據交換場所被分類。分類系統本身受制於已同意的GEOSS互操作性的規範,包括標準服務搜索和地理空間服務。 (來源於2008年3月18日《中國氣象報》作者:涵之)

相關焦點

  • 應對挑戰建立地球系統綜合研究方法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淑喬報導 10月16日,世界氣象組織(WMO)首席科學家帕維爾·卡巴特教授在中國氣象局作了題為《面向天氣、氣候、水和環境的地球系統方法》報告,對地球系統綜合研究方法、WMO未來科研發展方向、WMO
  •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在對地觀測系統中,氣象觀測系統的建立是最早的。最早研製的對地球環境進行系統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也是氣象衛星。直到今天,氣象觀測系統依然是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古代人類文明的記錄包含著無數有關天氣和氣候的記載,但通常是與天文學和佔星術聯繫在一起。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在常開幕
    10月28日上午,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暨空間大數據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峰論壇在常州高新區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等國內外專家和常州市委書記齊家濱出席開幕式。
  • 2020年全球氣象探測系統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促進觀測數據...
    2019年6月7日,在日內瓦召開的第18次世界氣象大會批准建立一個新的「全球基本觀測系統」(GBON),旨在促進全球範圍內觀測數據的交換和共享。全球性氣象監測體系——世界天氣監測網世界天氣監測網是世界氣象組織(WMO)籌劃和組建的全球性氣象業務體系,它綜合了191個會員國和會員地區運營的觀測系統、電信設施和數據處理與預報中心,以獲得為成員國提供氣象業務所需的氣象和地理信息。
  • 省級學會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在...
    省級學會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在常州高新區開幕 2020-11-05 14: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發布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
    清華新聞網5月6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舉行新一代地球觀測數據與製圖成果發布會。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學系主任宮鵬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劉涵一起,對外發布了清華大學基於亞馬遜雲服務(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國地區地球觀測數據集(Seamless Data Cube,簡稱SDC)——2000~2018年30米解析度逐日無縫遙感觀測數據,以及在此基礎上研製的中國逐季節地表覆蓋和逐年土地利用製圖成果。
  • 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數據集產品亮相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
    2019年11月4—9日,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GEO)2019年會議周在澳大利亞坎培拉舉辦。期間,中國代表團正式發布全球最長時間序列植被生產力遙感數據集產品,並面向全球免費共享,這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智慧的一項實際行動,相關成果可使更多的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  本次亮相國際舞臺的數據集是在國家相關科技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基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工作產出的重要成果。
  • 4個地球觀測網站,上帝視角看地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
    地球觀測組織2019年會議周11月9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閉幕,來自地球觀測組織各成員國和國際組織的15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此次大會期間,中國接任地球觀測組織輪值主席。地球觀測是指由多顆衛星組成和為實行多學科(大氣、海洋、陸面、生物、化學等)綜合研究,加深對地球系統變化的理解,回答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地球氣候系統是如何變化的,各種地球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變化的,自然和人類對全球環境變化的作用,建立人類對地球系統發生的各種現象的長期監視,改進對全球尺度上地球系統各分量及它們間相互作用的理解。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如何實現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全球)、從短期到長期的觀測,獲取全球尺度生態系統觀測數據,認知區域乃至全球生態系統動態變化規律,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是當前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國際生物學計劃(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1964—1974 年)的實施,逐步形成了生態學領域「大科學、大數據」理念,即通過實施大科學工程,獲取海量觀測數據,開展協同科學研究。
  • 解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與局部範圍精確定位技術
    一直以來,如何通過定位技術來獲取節點位置信息都是物聯網應用系統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談到定位,讀者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衛星了,好吧,接下來我們首先談談關於衛星定位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工作原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分別是由空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戶終端組成。空間部分:當衛星按照特定的軌道運行時,作為地球表面的用戶終端來說,至少要接收3顆衛星才能定位本地的經緯度,至少4顆才可以定位海拔高度。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開幕
    2020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受地球觀測組織(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GEO)中國秘書處委託,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和常州市在常州國家高新區舉辦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舉行
    (GEO)中國秘書處委託,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國家高新區舉辦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  GEO中國秘書處主任、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GEO中國聯合主席執行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朋德,中科院院士、空天院院長吳一戎,常州市市委書記齊家濱,AOGEO聯合牽頭人安藤健太郎、大衛·哈德森和歐洲綜合地球觀測計劃牽頭人吉爾·奧利耶分别致辭。
  • 從月球觀測地球(新知)
    原標題:從月球觀測地球(新知)   日前,嫦娥三號著陸器成功完成自主喚醒,工作正常。自2013年12月14日實現月面軟著陸以來,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已超期服役。衛星搭載的極紫外相機被形象地稱為嫦娥三號看地球的「眼睛」,主要任務是對地球周圍的等離子層進行成像探測。
  • 中國氣象局: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中新網客戶端5月11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消息,氣象部門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氣象部門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全國鄉鎮覆蓋率達到99.6%,數據傳輸時效從1小時提升到1分鐘。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綜合性能世界領先 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
    目前在軌運行的7顆風雲氣象衛星,被譽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同時還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為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觀測服務。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表示:「風雲衛星是什麼樣的衛星?第一,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可以看天氣預報。第二,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50年來,國家從基礎很薄弱、比較落後的一個狀態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部分的技術實現超越,這是非常爭氣的。
  • 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
    全球首發!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來了!、中科院藏東南高山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阿里荒漠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中科院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和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2005-2016年逐小時氣象梯度數據、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
  • 全球氣象衛星觀測將邁入新時代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永  「未來四至五年,隨著多通道成像儀的研製和高性能探測器的搭載,全球氣象衛星觀測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詹姆斯·珀德姆是世界氣象組織綜合全球觀測系統(WIGOS)空間系統資深諮詢專家,曾任美國國家環境衛星、數據和信息局(NESDIS)研究和應用辦公室主任。作為一名氣象衛星領域的老科學家和管理者,詹姆斯·珀德姆談起未來氣象衛星發展興奮不已。
  • 【經濟日報】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召開
    (GEO)中國秘書處委託,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在常州國家高新區舉辦了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會議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來自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百餘名代表,及國內線下20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並參與網上交流互動。。
  • 湖南:綜合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通過業務驗收
    11月27日,湖南省氣象局組織專家組對省氣象臺牽頭實施的「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系統建設」進行了業務驗收。  據悉,該項目研究率先攻克了「雲能天」自動觀測的技術瓶頸,開創了地面觀測要素智能化判識的先河,研發的雲和多種天氣現象綜合判識產品於4月1日已正式在全國氣象部門業務應用,有效推動了我國地面綜合氣象觀測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發展,為全面實現地面觀測自動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全球碳排放的實時監測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分享了關於全球碳排放實時監測技術的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