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颱風(下)你了解多少

2021-01-09 yi世界

近日,經歷了颱風山竹的侵襲後,颱風經過之地都受到嚴重的經濟損害,接下來就來盤點開過以來的重大颱風。

十一、8007號颱風喬伊(Joe):中國近百年間罕見的最嚴重的風暴潮猛烈襲擊瓊海,廣東省因災死亡296人,失蹤137人,造成經濟損失約5億元。

十二、8509號颱風瑪媚(Mamie):先後三次登陸,造成華東、華北大面積受災,201人死亡,300多人失蹤和受傷。

十三、8607號颱風蓓姬(Peggy):肆虐粵閩,造成200多人死亡,2900多人受傷,淹沒農田上千萬畝。

十四、8807比爾(Bill):突襲浙江,重創古城杭州,浙江省1050萬人受災,死亡162人,受傷1664人。

十五、9012號颱風楊希(Yancy):路徑曲折多變,三次登閩、兩次重回海上,歷史罕見的怪異颱風。給福建、廣東、浙江三省造成嚴重災害。

十六、9107艾美(Amy):正面襲擊汕頭,風雨危害,損失嚴重。廣東全省有39個縣市受災,死亡101人,受傷5000多人。

十七、1992寶莉(Polly):登陸臺閩,深入內陸,致使華東、華北等地大面積受災。死亡231人,傷591人,失蹤45人。

十八、9417弗雷德(Fred):登陸瑞安,重創浙江。由於颱風影響時,風大,雨大,潮大,且波及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以致造成的災害極為嚴重。

十九、9608號颱風賀伯(Herb):侵臺登閩,帶來的特大暴雨橫掃10多個省市,全國4600多萬人受災,700多人遇難,受傷11萬人,經濟損失652億元。

二十、9914號颱風丹尼(Dan):歲月輪迴,閩南地區猛臺再度來襲。時隔40年,廈門遭遇的又一強勢風暴重創。

相關焦點

  • 看看你了解多少?
    看看你了解多少?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簡稱為武警,那麼武警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他們到底是警察還是軍人?看看你到底了解多少? 在1949年8月建立中國人民中央公安縱隊,而各地的公安機關也相繼成立自己的公安武裝,而中央公安縱隊是軍隊編制
  • 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的最強颱風,你了解多少呢?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面上的熱帶氣旋,在颱風來臨時總帶有狂風暴雨,歷史上有許多颱風都對我國沿海造成過很大傷害,嚴重的會危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動則上億。最近颱風「山竹」就要過來了,我來蹭一波熱度,檢點一下颱風過去的累累「惡行」,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史上的最強颱風。
  • 「利奇馬」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我國第5強颱風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中央氣象臺12日消息,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颱風強度排行榜中,「利奇馬」排第5名,此前的「威馬遜」、「桑美」、「彩虹」、「莫蘭蒂」都已被除名。圖源:中央氣象臺據悉,對於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熱帶氣旋或因其他原因,颱風委員會成員都可以申請將該熱帶氣旋名稱從命名表中刪除。如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的2005年第19號颱風「龍王」、2013年第30號颱風「海燕」、2016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它們都因為破壞力巨大,正式被除名。
  • 今年影響我國的颱風為何個數偏少、強度偏弱?專家釋疑
    「颱風(Typhoon)」為產生於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臨近海域的熱帶氣旋。據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介紹,每年約有80個左右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在各個熱帶海洋上生成。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減少高拴柱告訴記者,由於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是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產生的。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
  • 中國史上最強颱風是哪一次
    颱風是一種不容小覷的自然災害,隨後還會引發各種災害。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中國史上最強颱風是哪一次,歡迎閱讀!超強颱風威馬遜(140kt)登陸中國海南省文昌市後,打破了2006年颱風桑美(130kt)的記錄,成為建國以來登陸中國最強颱風,登陸時17級,錄得最低氣壓899hpa。
  • 颱風,為什麼「偏愛」中國?
    如果不考慮語言流變,把「颱風」直接解釋為「來自臺灣的風」也有一定合理性。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登陸我國的超強颱風中,約3/4在臺灣省登陸,花蓮縣承載的颱風登陸次數更是高居全國榜首。攝影/劉一村颱風能影響多少個省?颱風來襲,我國東部、南部沿海地區首當其衝。除了為大陸「擋風」的寶島臺灣,海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也對颱風的力量深有體會。
  • 福州今年有幾個颱風?今年以來福州氣候概況
    又有多少颱風將影響福州?一起來看!今年以來福州氣候概況降雨:今年以來(1月1日~6月24日)全市降水平均917毫米,偏多12.4%。各縣(市)雨量介於691毫米(福清)~1189.6毫米(永泰)之間。其中,永泰和閩侯屬偏多,其餘縣市均屬正常。
  • 又有颱風被除名!給颱風取新名字,你也可以
    颱風命名表使用以來,颱風委員會總計除名51個颱風名字,其中有43個是因為颱風造成嚴重的災害,每一個被除名的颱風都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中國提供的颱風名字已經有三個名字被替代,分別是「海葵」替代「龍王」、「白鹿」替代「海燕」,「木蘭」替代「海馬」。
  • 又有颱風被除名!給颱風取新名字,你也可以~
    這次要被除名的超強颱風「玉兔」,於2018年10月24日晚襲擊美屬北馬裡亞納群島天寧島全島和最大島嶼塞班島的大部分地區,據當地氣象機構報告,「玉兔」在北馬裡亞納群島登陸時,中心最強平均風速達到280公裡/小時,成為2018年最強颱風,也是該群島中主要島嶼塞班島和天寧島有歷史記錄以來經歷的最強颱風,給當地留下滿目瘡痍。而上一個被除名的中國颱風名字是「海馬」。
  • 颱風胚胎97W蠢蠢欲動,是否會成為下一號颱風?
    不過,根據中央氣象臺的消息,9月中旬後期,菲律賓以東洋面及南海地區將有1個颱風生成,給我國南海及華南沿海地區帶來風雨影響。來源:知災害風險管理平臺另外,盤點一下2020年已經生成的颱風!今年以來,颱風呈現生成源地明顯偏西、生成數和登陸數偏少、盛夏期颱風活動由「異常安靜」轉為活躍、影響我國東北地區颱風偏多等特點。
  • 「利奇馬」成2006年以來影響沈城最大颱風(圖)
    全地區平均降水量176.3毫米,最大降水量310.4毫米,它也成為自2006年以來對沈城影響最大的颱風。  面對考驗,瀋陽市氣象局全體人員連續數日不眠不休,追尋颱風的足跡,洞察其運行軌跡,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成為最美「追風人」。
  • 餘暉:讓世界了解中國颱風研究
    但她卻偏要「馭風而行」,與颱風結緣。她便是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副所長、颱風預報專家創新團隊骨幹餘暉,同時她也是世界氣象組織(WMO)臨近預報和中尺度研究工作組成員。回國後,她馬上收集資料,就中國、日本、美國颱風資料的異同進行比對分析,撰寫了將我國颱風年鑑應用於颱風強度研究的第一篇國際期刊論文。  為了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為了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的颱風情況,她和同事開展了一系列颱風資料整編工作。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澳門十大名校,你了解多少?
    澳門十大名校,你了解多少?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最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
  • 七月颱風要「輪空」?
    數據來源:中央氣象臺·颱風網製圖:王玫珏  歷史上7月最少也有1個颱風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介紹,熱帶氣旋生成和發展的有利條件包括高海溫然而,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僅有兩個,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在廣東陽江登陸,登陸強度為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是今年以來首個登陸颱風,生命期較短、強度較弱。  歷史上的7月(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
  • 歷史首個無颱風7月,就是你啦
    圖為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颱風生成個數 然而今年,不僅僅是7月颱風「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顯著偏少。 數據顯示,近30年,1月至7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是8.1個,其中生成個數最多的是2015年(13個);生成個數最少的是1998年(1個)。 與1949年至2019年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颱風生成總數偏少6.7個,為1949年以來除1998年以外,生成颱風最少的年份。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該中心近年來多次獲得中國氣象局「重大氣象服務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並湧現出了一批業務骨幹和全國知名的颱風首席預員。  在大家的努力下,臺海中心形成了一支技術過硬、作風優良、敢於打硬仗的預報員隊伍。  從追趕到領先——颱風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  自2007年成立以來,臺海中心始終堅持提高預報準確率和提升服務效益的發展理念,不斷鑽研颱風監測預警技術,為實時業務提供科技支撐。
  • 說量子話墨子談天眼 萬鋼細數中國科技成就
    據中新社3月10日報導,從量子糾纏到克隆猴,從「墨子」到「天眼」,10日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回答媒體提問時細數五年來中國科技創新變化,並列出四方面成就。 在萬鋼看來,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五年,科技創新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實現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 7月無颱風或將打破歷史紀錄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王美麗 黃彬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了!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然而今年,不僅僅是7月颱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就顯著偏少。
  • 那些年肆虐了我們的颱風—利奇馬
    各位新台州人、舊台州人們,去年的利奇馬、今年的黑格比有沒有讓你心驚膽戰?還記得路上的滿地枝葉、朋友圈的一片狼藉嗎?本屆科技活動周的主題是「科技戰疫 創新強國」,讓我們以「科學防臺 氣象衛民」為題,細數那些年肆虐了我們的颱風。嗯,大家可以猜猜哪幾個颱風會上榜,順序是由近及遠倒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