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專家聚焦脊柱腫瘤熱點 TISF/IGASS聯合展學術前沿

2020-11-26 健康界

脊柱腫瘤指發生於脊柱的原發性及繼發性腫瘤,其致病因素目前尚不明確。

原發性脊柱腫瘤的總體發生率約為0.4%,原發性良性脊柱腫瘤一般進展慢,病程長,而惡性脊柱腫瘤則進展快,病程短,臨床症狀出現較快。脊柱腫瘤因其診治的複雜性,一直都是全球脊柱外科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增進脊柱腫瘤領域學術交流,積累脊柱腫瘤在診斷標準及手術策略、多學科綜合治療的寶貴經驗。5月18日,由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IGASS聯合承辦,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協辦,以脊柱腫瘤為主題的第八屆天壇國際脊柱暨第二屆TISF/IGASS聯合論壇在北京召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劉寶戈教授、南京鼓樓醫院邱勇教授、國外專家Prof. Martin Gehrchen、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尚永豐院士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李放教授主持開幕式。

本次國際聯合論壇以會議語言全程英文的方式呈現。由國內外知名脊柱專家組成的TISF/IGASS講師團(TISF/IGASS Faculty),採用病例討論形式,向大家展現當前脊柱腫瘤領域國內外最新進展,明確了脊柱腫瘤手術技術和策略及多學科綜合治療。

採訪中,大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骨科主任劉寶戈教授告訴健康界,天壇國際脊柱論壇TISF自2012年創辦至今已舉辦了八屆,每屆均圍繞脊柱外科焦點問題展開,以專題演講、病例討論及手術直播為特點。聯合國際脊柱外科學術團體——歐洲脊柱學會(EUROSPINE)、IGASS國際脊柱學會與國內脊柱外科同仁共同深入交流,成為影響力較大、頗具特色的學術交流平臺。

策略、技術、多學科齊上陣 攻克脊柱腫瘤難點

「論壇每年的主題都不同,我們已經確定了十屆論壇所有的主題。前兩屆的論壇主題以頸椎、腰椎和脊柱畸形為主。今年論壇以脊柱腫瘤為焦點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時機。目前全國乃至全球的脊柱腫瘤患者每年都在逐漸增長,嚴重危害了老百姓的健康,給醫生的臨床工作帶來了重大挑戰。因此,我們將歐洲和中國的脊柱腫瘤專家聚集在一起,聚焦脊柱腫瘤的前沿知識,共同探討脊柱腫瘤治療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劉教授介紹到,本次論壇分為脊柱腫瘤策略篇、技術篇和多學科治療篇三個專題,內容涵蓋脊柱腫瘤術中關鍵技術、脊柱轉移性腫瘤治療策略、頸椎轉移瘤治療策略、青年神經纖維瘤病頸椎後凸畸形矯形、下頸椎轉移瘤手術治療、脊柱轉移瘤術中微波消融、脊髓腫瘤與鞘內治療等。

交叉學科疾病的治療就是論壇的其中一個話題。「例如我們提到不同的腫瘤,既有畸形又有腫瘤該怎麼辦?是先切腫瘤,還是先解除畸形?」劉教授說,骨骼肌系統腫瘤除了肺臟和肝臟以外,脊柱腫瘤排第三,大約佔18%。比例雖小,但卻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大問題。隨著近幾年診斷醫學快速發展和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如何大幅度提高臨床療效是關鍵。

「在論壇高級別圓桌會議環節中,我們就圍繞脊柱腫瘤焦點而展開話題,探討了技術的改善問題。脊柱腫瘤治療中是否既能保證病人的功能,又能把腫瘤切除,這是一個難題,也是我們今年主要側重的內容。」怎麼克服這個難題?劉教授認為,醫生技術水平的提高及自身提升意識的增強,不斷挖掘新的知識,提高脊柱腫瘤的認識,定能克服困難,造福更多的患者。

脊柱腫瘤治療越來越趨向於多學科發展

劉教授表示,當脊柱椎體腫瘤處理面臨難題的時候,不只是骨科醫生或者骨科裡的脊柱外科醫生在「孤軍奮戰」,還能通過放療科、內科醫生的化療、診斷學和影像學技術的提高共同協作,有效促進脊柱腫瘤的治療。所以,雖然目前手術治療是主要方式,但多學科合作才是脊柱腫瘤治療的發展趨勢。

脊柱腫瘤預防勝於一切 提高科普很關鍵

劉教授指出,科普是提高大眾預防脊柱腫瘤的重要手段。在提高老百姓對脊柱腫瘤認識的同時,也能讓老百姓意識到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讓大家知道脊柱腫瘤預防要勝於一切。因為腫瘤蔓延或腫瘤浸潤的加重,對人體功能和生命造成很大威脅,是臨床治療當中面臨的困難問題。我個人建議提高科普很重要。」劉教授告訴健康界,腫瘤本身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可怕,只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是可以得到一定範圍內的控制。

全程英文、緊扣主題、國際化程度高

全程英文、緊扣脊柱腫瘤主題、國際化程度高,是本次論壇的三大亮點。

其實在中國舉辦的全程英文會議並不多見,而在天壇國際脊柱論壇上可以看到,每個講者都能很流利的用英語講課,聽者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完全依賴於翻譯,大家都能輕鬆融入到語言環境當中。因此劉教授分析到,由於我國與國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醫生的整體外語水平有所提高。「最好的翻譯就是不翻譯。」這是劉教授對於翻譯的不同認識。

劉教授還透露,第九屆天壇國際脊柱論壇的主題可能是「頸椎與頸胸畸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專家簡介】

劉寶戈,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骨科主任、學科帶頭人;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副主任。

曾於歐洲留學工作8年,取得比利時國立根特大學脊柱外科博士(M.D., Ph.D.)及雙碩士學位(骨科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生物醫學與臨床工程碩士)。先後主持國際項目4 項,國際合作項目1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及省部級課題8項。累計發表SCI期刊論文12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35篇。帶領天壇骨科完成臨床、科研教學的學科轉型,獲批北京市衛計委劉寶戈教授脊柱知名專家團隊,帶領團隊榮獲北京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創辦天壇國際脊柱論壇(TISF)學術品牌,與國際知名學術組織歐洲脊柱學會(Eurospine)及國脊柱際學會(IGASS)聯合承辦。引進歐洲脊柱學會脊柱專科醫生職業培訓,促進中國骨科醫師協會(CAOS)與歐洲脊柱學會(Eurospine)的成功合作。帶領天壇醫院骨科成功獲批中國首家國際脊柱學會(IGASS)國際脊柱醫生培訓中心。

現任歐洲脊柱學會常委,Eurospine學術日程委員會委員,IGASS Board Member,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顯微外科醫師分會顯微神經脊柱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脊柱疾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骨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委員頸椎學組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常委(脊柱學組副組長、感染學組副組長)等。擔任《European Spine Journal》常務編委;《Orthopaedic Surgery》、《Spine(中文版)》、《中華骨科雜誌》、《中國脊柱脊髓雜誌》、《中國骨與關節雜誌》編委;《中華外科雜誌》通訊編委。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普及腫瘤防治知識 聚焦前沿學術交流
    本次大會以「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主題,匯集院士、專家、學者,共同圍繞腫瘤領域的最新觀點、進展和未來趨勢,進行深度探討。在大會舉行之際,人民健康對本次大會的執行主席,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徐瑞華教授進行採訪,邀請他就會議的概況和亮點進行簡要介紹。
  • 相伴六載,初心不忘:衛材與您聚焦前沿,共享周圍神經病變學術盛宴!
    本論壇的舉辦為神經科醫生提供了了解相關學科前沿進展和分享診治經驗的機會,讓我們獲益良多,在此感謝參與會議的多學科同道,也感謝衛材公司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孫興懷教授
  • 聚焦科技前沿 開闊研究思路
    近日,陸軍工程大學首屆軍地高校研究生學術活動周在南京閉幕。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空軍工程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10餘所軍地高校的專家教授、研究生代表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活動。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由陸軍工程大學倡導發起,旨在促進研究生跨學科、跨領域學術交流,推動軍隊研究生教育創新發展。活動由研究生學員策劃安排、組織實施,以「前沿引領、築夢強軍」為主題,聚焦科技前沿、時代熱點、研究難點展開研討,重點打造高端學術講座、教授講堂、博士論壇、學術沙龍和回訪交流等研學活動。
  • 聚焦東南亞及周邊海洋地球科學前沿熱點
    ◎冉偉民/文「中國-東協海洋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網絡視頻會議日前成功召開。會議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起,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東亞東南亞地學計劃協調委員會(CCOP)聯合承辦。
  • 公派參考|熱點和新興前沿領域
    請看以下學科排名前10的熱點前沿分布。  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物傳染病、植物生理、作物科學、藥用植物、動物營養六個子領域。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熱點前沿數量最多,有3個,分別是糧食加工方法、果蔬乾燥加工和食品智能包裝研究。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學科前沿專場報導
    核心提示:專場聚焦不同腫瘤領域的診療前沿進展,包括新書發布會、年度進展、名醫功夫茶、診療前沿和綜合治療等多個單元。會議內容精彩紛呈,各位名家大咖共同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本專場聚焦不同腫瘤領域的診療前沿進展,包括新書發布會、年度進展、名醫功夫茶、診療前沿和綜合治療等多個單元。會議內容精彩紛呈,各位名家大咖共同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
  • 2019年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一覽
    該領域亮點前沿:「中國主要城市表層土壤重金屬汙染來源與風險評估」。臨床醫學領域位的Top10熱點前沿主要集中於慢病管理及新技術應用、疾病新機制發現、影像診斷新技術與安全性、腫瘤免疫療法、生物技術藥臨床應用5個前沿群。
  • 3D列印假體在脊柱腫瘤切除後脊柱重建中的應用
    對於良性侵襲性、惡性原發脊柱腫瘤以及孤立的轉移脊柱腫瘤,椎體切除術,尤其是椎體整塊切除術是有效的外科治療手段。手術除了需遵循規範的腫瘤切除原則外,還需要複雜的生物力學重建以維持脊柱的穩定和功能。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輔助治療手段的進步,脊柱腫瘤的治療效果不斷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不斷延長,對內固定的可靠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隨著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3D列印假體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筆者就3D列印假體在脊柱腫瘤切除後脊柱重建中的應用做一綜述,報告如下。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會議邀請了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及其團隊在內的國內以及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100多位,參會人數400多人,是年度廣州市內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生態與環境科學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生態科學、環境科學兩個子領域。生態科學子領域熱點前沿涉及物種入侵、森林生態及生態模型方向;環境科學子領域熱點前沿涉及汙水處理的原理和技術、大氣汙染、環境汙染物的環境特徵與風險研究。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生態與環境科學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生態科學、環境科學兩個子領域。生態科學子領域熱點前沿涉及物種入侵、森林生態及生態模型方向;環境科學子領域熱點前沿涉及汙水處理的原理和技術、大氣汙染、環境汙染物的環境特徵與風險研究。
  • 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國研中心專家聚焦2021年經濟社會熱點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國研中心專家聚焦2021年經濟社會熱點新華社記者鄒多為2021年,「十四五」開局。站在歷史新起點,面對當前新形勢,中國經濟怎樣邁好第一步、如何持續穩定恢復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 中科院發布醫學領域熱點和新興前沿!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臨床醫學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腫瘤免疫與靶向治療、新型靶向藥物治療常見慢性病、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診斷、醫學人工智慧、生物類似藥規範使用、器官移植等領域。,主要涉及腫瘤防治、腸道微生物與疾病關係、口服多肽藥物治療糖尿病、B肝陽性供體器官移植管理四大領域。
  • 第三屆中國—東協國際腫瘤精準醫學大會在南寧舉行
    專家學者圍繞「精準規範 協作發展」主題,聚焦腫瘤精準診療和預防幹預,從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多層面探討腫瘤標誌、大數據應用與臨床轉化研究,傳播新理念,分享新成果,吸引了包括來自越南、緬甸等東協國家留學生以及國內外腫瘤屆醫學同道共15000多人參與這場一年一度的學術盛宴。詹啟敏院士、腫瘤學資深專家高楓教授、廣西醫科大學校長趙勁民教授任大會主席。
  • 2020,這些前沿技術成全球關注熱點
    作者 | 秦志偉 黃辛《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報告》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個部分。前者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完成,主要對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神經形態晶片、基因編輯和類石墨烯二維材料五個前沿技術展開深入分析。後者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完成,通過定量化比較得出10點結論,如腫瘤是關注度第一的重點疾病、量子成為物理領域的「豪門」等。
  • 知名專家「雲」聚 共同探討神經醫學學科發展
    本次論壇強調與醫生臨床、科研實際需求相結合,國內外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影像、病理、護理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線上,通過大會主旨演講、各亞專科分會場專題報告等不同形式,對神經科學領域前沿和熱點問題、技術和理念進行了廣泛交流。
  • 2020,這些前沿技術成全球關注熱點
    作者 | 秦志偉 黃辛《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2020年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報告》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個部分。前者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完成,主要對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神經形態晶片、基因編輯和類石墨烯二維材料五個前沿技術展開深入分析。後者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完成,通過定量化比較得出10點結論,如腫瘤是關注度第一的重點疾病、量子成為物理領域的「豪門」等。
  • 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衰老研究方向熱點前沿分別是衰老和年齡相關疾病中的細胞衰老:從機制到治療,DNA甲基化與衰老表觀遺傳時鐘理論,一種新的細胞死亡模式——鐵死亡。合成生物學方向熱點前沿是一種靶向RNA的新型CRISPR基因編輯系統——Cas13,人工合成基因組。細菌耐藥機制和T細胞方向今年各有1個熱點前沿,分別是質粒介導的多粘菌素抗性基因,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及其腫瘤免疫保護機制。
  • 長徵醫院完成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 脊索瘤...
    這是迄今全球最長節段頸胸段脊柱腫瘤切除術,同時,也是自主研發最長跨度的3D列印人工寰樞胸椎複合假體。與此同時,該研究團隊在進展期脊索瘤靶向藥物臨床治療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9月1日,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雜誌《The Lancet Oncology》(柳葉刀•腫瘤IF=33.75),這是中國骨腫瘤界首次在國際頂尖刊物發表前瞻性臨床論著。
  • 浦江論壇發布「全球前沿技術十大熱點趨勢」
    報告聚焦軟體機器人、腦機接口、基因編輯、神經形態晶片和類石墨稀二維材料五大前沿技術,並分別形成子報告,以科技數據和信息為基礎,從發展歷程、觀點與碰撞、競爭與合作、未來展望四個維度深入展開,對各前沿技術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提出了技術發展尚需解決的問題和未來方向,討論了全球背景下開放合作對於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提出我國在各個前沿技術領域的發展機遇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