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新藥臨床前研究進程

2020-12-05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根據藥物研發的進程,可以將新藥研發分為新藥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2個階段。前者是指藥物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的全部研究工作的總和,後者是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完成的研究工作。從發現一種藥物對動物有效再到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測試,研究人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用於確保將藥物獲得療效的可能性最大化,同時將其導致傷害的可能性最小化。

  ▍1、尋找最佳化合物

  這是臨床前研究的第一階段,每種新開發藥物都必須測試其是否比原有(藥物)更有效,或者是否具有其他更可取的屬性。還要考慮這種新開發的藥物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是否更小,能否更好地進入身體需要的部位,是否更強力以至於使用更小的劑量即可達到同樣的效果等。

  尋找最佳化合物涉及一系列優化藥物的步驟,通常是進行一系列實驗,對藥物原始分子進行化學調整。每種新的化合物系列都需要進行測試,直到開發商從中挑選出「最優的」的化合物,該種化合物發揮功效的可能性最高而且副作用的可能性最低,開發商可能同時挑選出一個或多個開發候選者。

  ▍2、ADME研究,是否具備藥物性

  「ADME」代表的是: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該步驟通常與最優化過程並行研究,包括找出化合物「藥物性(druggable)」如何的標準化研究。藥物性也就是化合物能否轉化為醫生可以開出的藥物。

  ▍ADME研究需要弄清楚:

  (1)化合物是否穩定(在用於患者之前,會不會降解);

  (2)確定如果降解,會發生什麼,例如會不會轉化為某些毒性物質;

  (3)確定化合物進入體內的部位(是否抵達需要的肌肉,或者不恰當地積聚在肝臟);

  (4)確定藥物進入身體後隨時間推移會發生什麼(是否會積累直至具有毒性,患者能否排洩出過量成分)

  如果一種化合物在ADME研究中失敗,其他不同的開發候選者也許會成功,因此研究者可能返回最優化過程。在這個階段結束時,研究者將獲得最具成藥性屬性能夠進一步開發的先導化合物。

  ▍3、選擇合適的給藥途徑

  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依賴於在研療法的類型,遞送方式可能非常簡單但也可能非常複雜。藥物遞送方法的可行性,取決於療法本身的性質和需要藥物抵達的身體部位。一般來說低劑量的藥物可以通過吞服藥片獲得,但如果需要高劑量作用於特定組織,比如單塊肌肉,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將藥物注入肌肉。某些藥物,比如蛋白質療法,會被胃腸道消化掉,因此需要以其他方式給藥,比如靜脈或者皮下注射。其他需要以高濃度作用於身體特定組織的藥物,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注射到相應的部位。

  因此,開發商不得不仔細評估藥物如何最好地遞送,如果藥物達不到所需的足夠高的水平,就無法發揮功效。如果藥物達到的水平過高,又會存在造成有害影響的風險。

  ▍4、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確定劑量和時機

  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的是藥物在不同時間點在體內的濃度。而另一方面,藥效學研究的是藥物的濃度與其藥理學效應之間的關係。這些研究主要考察給藥後的狀況,比如藥物在身體組織裡停留多長時間,應該以怎樣的頻率給藥來維持預期療效的足夠濃度,應該用多大的劑量,發揮藥效的給藥頻率如何,多大的劑量會造成副作用等。

  本質上,這些研究是為了確定給藥劑量及給藥頻率。這些研究通常在動物模型中進行,根據動物實驗獲得的劑量數據,通過計算來預測人體的用量。

  ▍5、配方:獲得所有正確的成分

  這一步驟可以和遞送及劑量研究共同進行,主要涉及如何製成最終藥物。所有服用的藥物都包含活性藥物之外的輔料,製作藥片的包裝成分,轉化為靜脈注射液的液體和其他可能幫助藥物抵達或通過組織擴散到所需位置的成分。開發有助於藥物抵達正確位置的安全配方,對於確保藥物實際上對患者有效是很關鍵的。

  ▍6、毒理學:有什麼副作用

  這可能是臨床前開發最明顯的階段,確定藥物是否存在妨礙開發的毒副作用。通常,開發商會在早期最優化階段就進行一些毒理學研究,查看藥物是否具備合理的安全性概況,不安全的候選者不會再向前推進研究。隨後將針對最終用於臨床試驗的藥物進行更正式的毒理學研究,以防藥物成分與配方中的輔料混合後萬一產生毒性作用。

  在毒理學研究中,開發商會查看多種不同的劑量。通常,他們將試圖找到毒性劑量的上限,以了解可以用於人體的最大劑量(該劑量將顯著低於在動物中首次觀察到不良反應的水平)。很明顯,動物研究無法揭露所有的安全性問題。有時候,比如有的藥物直到開始進行人體試驗,研究人員才識別出副作用信號,然後嘗試回到動物模型中解決問題。毒理學研究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7、藥品製造:能否大量生產一致性的藥物

  這是藥物開發更為平常的一個階段,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不會有人願意服用可能含有毒性輔料的藥物,也不會有人願意服用活性成分的數量不確定的藥物。因此,即使是在新藥臨床前研究階段,研發者也必須能夠表明,即使是在大規模生產的情況下,他們也能在任何時候都有能力生產成分上精確而且完全相同的藥物。

  新藥臨床前研究是指藥物進入臨床研究之前所進行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產物提純研究、藥物分析研究、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以及藥劑學的研究,是藥物研發中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因此至關重要。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jdm

相關焦點

  • 靶向抗肺癌新藥CM118完成臨床前研究申報臨床
    上海2014年2月28日電 /美通社/ -- 上海再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公司的抗肺癌新藥CM118項目已經完成臨床前研究,昨天向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臨床申請。 再新醫藥副總經理、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國家千人計劃」著名新藥研發專家餘科博士介紹,CM118項目是公司首席科學家、新藥設計研發大師梁從新博士設計的一系列新藥項目之一,剛完成的臨床前研究結果顯示CM118很可能是又一個國際領先水平的抗癌新藥。
  • 中藥「丹參多酚酸鹽」通過臨床研究 申報新藥證書
    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開發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及其粉針劑(現改名注射用多普賽)」(原中藥第二類),經過近2年的臨床試驗,證明該藥療效顯著,用藥安全,質量可靠,已於近日向國家SFDA提出新藥註冊申請。
  •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II期臨床試驗
    :I期臨床試驗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I期臨床試驗III期臨床試驗是新藥臨床研究階段的關鍵性試驗,是新藥能否最終獲批上市的臨床基礎。III期臨床試驗又稱為確證性臨床試驗,其是為了進一步確證II期臨床試驗(探索性臨床試驗)所得到有關新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數據,為新藥獲得上市許可提供足夠的證據。III期臨床研究一般是關於更廣泛人群、疾病的不同階段,或合併用藥的研究。另外,對於預計長期服用的藥物,III期臨床研究會進行藥物延時暴露的試驗。
  • 卡南吉完成抗癌新藥CM082臨床研究融資
    2009年5月,卡南吉公司把美國 Xcovery 公司剛完成新藥先導體篩選的 CM082 項目引進國內,與美國同步開展臨床前研究。CM082 項目得到了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大力扶持,成為當時剛建立的張江新藥孵化平臺孵化的第一個新藥項目。
  • 新藥臨床實驗:風險與獲益的權衡 患者需警惕
    另有不願具名的醫藥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一般的知情同意書會明確規定發起方負責由於試驗藥物引起的非已知的不良事件,而已知的不良反應,只是建議研究者進行合適的醫療處理。南都記者昨日查詢國家藥監局數據發現,這一官司並未影響到該藥在中國的上市進程。2007年,輝瑞公司即從國家藥監局手中如願拿到了進口藥品註冊文號。
  •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來自生物製藥公司Enanta Pharmaceuticals的總裁兼執行長Luly博士原文點評:Enanta致力於病毒感染和肝臟疾病而創建小分子藥物,我們在Enanta的藥品研發項目中,提供一個更新病毒學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最新候選藥物EDP-721(慢性B肝開發方向)。
  • 石遠凱:加快我國抗癌藥物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 不斷改善癌症患者...
    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3月7日,國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石遠凱在做客人民網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醫療事業發展,優化醫療體系,減少了抗癌藥物研發中間環節和審評審批時間,加快了基礎研究向臨床治療性藥物轉化的進程。
  • 貴州百靈抗B肝新藥「替芬泰」正式啟動臨床研究
    8月15日,1.1類化藥新藥「替芬泰」臨床前研究總結及臨床研究啟動新聞發布會在貴陽舉行,作為貴州省首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B肝新藥——「替芬泰」正式啟動臨床研究。
  • 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新藥Ⅰ期臨床試驗申請技術指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5日訊 記者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獲悉,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廳字〔2017〕42號),為幫助新藥註冊申請人規範申請Ⅰ期臨床試驗,提高新藥研發與審評效率,提高Ⅰ期臨床試驗申報資料的質量,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組織制定了
  • 口服胰島素開啟中國臨床試驗,加快推動上市步伐,將造福億萬糖尿病...
    臨床試驗將在何時展開,由誰領導,階段性計劃如何?口服胰島素何時正式進入量產,與患者見面,定價多少,醫保能報銷嗎?  動脈網全程參與了天麥生物口服胰島素膠囊臨床試驗發布會,並就以上問題採訪了企業負責人和技術專家,獲得了患者和市場關心的答案。
  • 新藥國內上市再加速:藥監局承認境外臨床數據,包括仿製藥
    為減少不必要的重複研究,加快藥品在中國上市的進程,7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對外發布《接受藥品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對接受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適用範圍、基本原則、完整性要求、數據提交的技術要求以及接受程度均給予明確。
  •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期臨床試驗
    而臨床試驗正是為了考察新藥對目標患者的效用而展開的一系列的試驗,本系列文章就和大家講講新藥的臨床試驗。新藥研發過程主要包括苗頭分子的發現、細胞活性評價、非臨床藥理毒理研究、臨床試驗和上市後的安全性監督。其中臨床試驗耗資/耗時基本佔整個新藥開發的60%~80%,可謂是新藥開發最耗錢耗時的階段。
  • 臨床新時代已開啟,CDE為新藥臨床試驗設計劃重點了
    此指南為規範和統一國內對適應性設計的認識,促進適應性設計的應用和理解以提高研發效率,目前,我國尚未有專門的藥物臨床試驗適應性設計指導原則,該指導原則的正式實施將助力國內新藥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本文為大家梳理了本指導原則中臨床試驗適應性設計重點內容並結合自己的解讀與大家分享。
  • 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製靶向B肝新藥Ⅱ期臨床研究結果發布
    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製靶向B肝新藥Ⅱ期臨床研究結果發布 2019-09-16 15:17:00來源:央廣網
  • 國家藥監局解讀《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
    《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指導原則》旨在為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試驗的開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評價提供基礎性指導,其正文內容中的每一個原則性要求都可以隨著學科進展、後續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證候類中藥新藥研究實踐經驗的積累,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更詳實具體的技術標準。
  • 廣生堂5款新藥研發全速推進 B肝新藥I期臨床即將展開
    該開發構思與2017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和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關於B肝治療終點的共識聲明完全吻合,且更早提出並實施。GST-HG141是廣生堂與藥明康德歷經4年時間研發的B肝核心蛋白抑制劑,為全新靶點的抗B肝病毒1類新藥,作用機制不同於現有已上市核苷(酸)類藥物,是廣生堂B肝臨床治癒「登峰計劃」最重要的組成藥物之一。
  • 再新醫藥靶向抗腫瘤新藥CM118進入臨床研究
    上海2016年12月19日電 /美通社/ -- 上海再新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再新醫藥」)宣布,公司研發的靶向抗腫瘤新藥CM118已進入臨床研究,主要研究者為著名肺癌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潔教授
  • 亞盛醫藥新藥獲中美兩國臨床研究許可
    原標題:亞盛醫藥(6855)新藥獲中美兩國臨床研究許可   亞盛醫藥(06855)公布,
  • 自體幹細胞製劑REGEND001新藥臨床獲CFDA受理,吉美瑞生開啟新藥...
    近日,由吉美瑞生集團核心平臺江西省仙荷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REGEND001細胞自體回輸製劑的臨床試驗申請已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受理,受理號為CXSL1900019。成果的一部分已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並申請多項國家專利,「成體幹細胞實現肺組織再生」的部分研究成果發表在《Protein&Cell》雜誌上,該研究進展也當選2018年度「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 藥渡專欄作者乾貨:「重複長毒」 臨床前毒理學研究的「驗金石」
    在藥品上市之前,須進行臨床試驗以進行小樣本的驗證,且在臨床試驗之前還須進行臨床前動物試驗以進行更為基礎的藥品質量驗證。而在臨床前的諸多項試驗中,長毒試驗評價可以說是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的核心,為毒理學研究的「驗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