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10:33:41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早在7000年前的重慶,人類就已經和貓比鄰而居了,雖然那時的貓兒們還沒有被作為寵物飼養,但是這只可愛的小動物,就已經進入了人類的視野。
近日,在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公眾號「重慶考古」上,發布了一篇《誰是狸奴——漫談古代的貓》的文章。文章不僅講述了古代人養貓的歷史,還羅列出了古代名貓的種類。
這篇文章出爐的原因,竟是去年來到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一群貓兒們——這群小貓雖然是野生的,但在這裡,卻被一群男人們當成了寶貝,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明宣宗《花下狸奴圖軸》
早在4300年前古代人就開始飼養貓
這篇文章的「操刀者」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徐進,為了闡述古人和貓的故事,他查閱了超過20篇的考古報告。
「早在一萬多年前的人類遺址中,貓就出現在了考古專家們的視野裡,但是,直到4300年前,這群野貓才真正走進了古代人的家中。」徐進說,中國關於「貓」的記載始見於《詩經·大雅·韓奕 》:「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 有貓有虎。」這是一首周宣王時代(公元前827-782年)的頌詩,當時已有熊羆貓虎等動物的分類概念。不過,這裡出現的「貓」似乎還是未被馴化的野貓。
考古材料中的貓比文字記載要古老得多。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出土野狸下頜骨,年代距今約12000年;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出土過2塊貓左下頜骨和1枚游離齒,年代距今約12000-7000年。這兩個遺址的貓骨均鑑定為野貓。
而在重慶豐都玉溪遺址,也發現了等距今約7000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均出土了貓骨。
重慶豐都玉溪遺址出土狸貓右下頜骨
不過,大部分遺址出土的骨骼遺存為野貓,能夠確定為出土家貓骨骼遺存的遺址有山東濰縣魯家口遺址(距今約4300-4000年)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距今約4100-3800年)。
由此推斷,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家貓骨骼遺存最早距今約4300年。古代人類在食用通過不同方式獲取的動物之後,將它們的骨骼廢棄在居住地周圍。因此,有理由認為上述新石器時期遺址發現的大部分野貓是被人類食用過的。
古人養貓的目的就是為了用它們來捕鼠
古人愛稱貓為狸,如《韓非子》曰:「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呂氏春秋》說「狸處堂而眾鼠散」,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有意思養貓捕鼠。
徐進說,鼠害是古代農耕社會最為頭疼的危害之一,貓恰好有捕鼠的天性,人們因此將貓視作可貴的同盟,豢養起來,逐漸生活在一起。
這一時期的考古證據也支持文獻的說法,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發現商代晚期貓骨遺存,陝西鹹陽西漢漢陽陵遺址、陝西西安西漢長安城牆遺址、北京大葆臺西漢黃腸題湊墓、湖北秭歸土地灣西漢後期至東漢早期遺址、湖北宜昌卜莊河遺址六朝地層、寧夏固原北周田弘墓均有家貓骨骼遺存出土。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貓已經不再只被古人做為捕鼠的工具,《魏書·太武五王傳》記載,在北魏太武皇帝十一男中,有個名叫「貓兒」的皇子。以「貓兒」命名愛子,這可能是中國較早反映貓作為寵物的材料。《資治通鑑》又載,武則天喜愛貓,專門訓練貓與鸚鵡相處,結果「貓飢,博鸚鵡食之」,說明唐代已開宮廷飼養寵物貓之風。
《畫貓·宋朝十二月閒樂集》插圖一
《畫貓·宋朝十二月閒樂集》插圖二
宋代養貓之風盛行,元代出現了養貓契約
到了宋代,養貓已成風氣。宋代養貓熱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行所在」臨安(今杭州)都有專賣貓食的市場。《東京夢華錄》說開封的市場上「養貓則供貓食並小魚」,可見當時都城裡的人們養貓已是非常普遍。
在宋代民間,因為養貓 、玩貓風行,導致貓價上漲,名貴貓更是奇貨可居,於是產生了一批盜貓為生的人。《桯史·貓牛盜》記載 : 盜貓一般在白天進行,因為杭州天氣較為悶熱,貓喜歡戶外活動,極易被捕。抓獲貓之後,將貓全身淋溼,放在準備好的缸或者桶中。因貓生性潔癖,皮毛淋溼後,它們便不斷用舌舔,不幹不止,一般不號叫,所以一旦貓丟失,很難找回。
元代民間還出現了一種叫「貓兒契」的雕版印刷契式。儘管在那個時候買賣牲畜動物都有相應的契式,但是只有貓的契式不一樣,不僅有圖像,還有特別的形制和規範。
由於當時的貓被廣泛用來防止鼠蛀佛經,所以在貓的身上被賦予了神靈的元素。「貓兒契式」的文字呈螺旋形排列,帶有一種法術的色彩。
元代的貓兒契式
清代第一次出現了專門記載貓的著作
到了明代,皇帝們對貓的喜愛更是無以復加。明代在西苑與萬歲山(今北海與景山)之間的乾明門處專門養貓。《明孝宗實錄》記:「乾明門貓十一隻,日支豬肉四斤七兩,肝一副。」到正德年間,養貓的花費已增數倍,致使嘉靖初年,大臣上疏進諫釋放乾明門等處禽鳥蟲蟻,停止進獻珍禽異獸。
然而這種諫言作用不大,《耳談》上說:「嘉靖中,禁中有貓,微青色,惟雙眉瑩潔,名曰霜眉。善伺上意,凡有呼召或有幸,皆先意前導,伺上寢,株橛不移。」霜眉死後,明世宗傷心不已,將它葬於萬歲山,立碑曰「虯龍冢」。
到了清代,第一次出現了記載貓的著作——《貓苑》、《貓乘》,分別為清代的黃漢、黃初桐帶領編纂,目的是為了「使後之人知貓之有功於世,非特為博雅之助也」。其中以《貓苑》較為出名,書中囊括種類、形象、毛色、靈異、名物、故事、品藻七個門類,被視為當時關於貓的百科全書。
元代《同胞一氣圖》
相關連結
古代名貓種類
獅貓
古代名貓南宋鹹淳《臨安志》:「都人畜貓,有長毛白色者,名曰獅貓。蓋不捕之貓,徒以美觀,特見貴愛。」這個品種的貓是一種長毛貓,以白色、黃色為上品,不用來捕捉老鼠,而是供達官顯貴賞玩,與普通家貓有很大的區別,該品種可能就是今天的波斯貓。
由於中國本土並不盛產長毛貓,故獅貓在當時是名貴稀有的品種。
獅貓又分為「掛印拖槍」、「四時好」、「金被銀床」、「烏雲蓋雪」、「踏雪尋梅」、「雪裡拖槍」等細類。
「掛印拖槍」:指純白而尾獨黑者,額上一團黑色。古人認為豢養它的家庭將會得到尊貴的地位和聲望,因此頗受人們珍視。
「四時好」:指的是毛色純正、沒有雜質的長毛貓,其中以黃色和白色為佳品。《遊貓圖》畫面左側的貓就是「四時好」。
「金被銀床」:指「黃身白肚者,名金被銀床」,金黃色的貓確為上品。
「烏雲蓋雪」:指的是碧身背黑,而肚腿蹄爪皆白者。
「踏雪尋梅」:是僅止四蹄白者,名踏雪尋梅,其純黃白爪者同。
「雪裡拖槍」:為純白而尾獨黑者。
《戲貓圖》畫面下方右側就是「掛印拖槍」,圓墩下、榻下的是玳瑁
《遊貓圖》裡畫面左側就是「四時好」
《狸貓小影圖》裡畫的就是「金被銀床」
短毛貓
中國本土的貓以短毛貓為主。
狸貓
是中國古老的一個貓品種,宋代「狸貓換太子」的故事是較早涉及到狸貓的典故。通常以斑紋清晰、古雅的狸貓為良種,以色澤純正、毫無雜質的狸貓為佳品,即「其純狸色,亦有佳者,皆貴乎色之純也。」南宋《狸奴蜻蜓圖》、《狸奴圖》裡的貓就是狸貓,但是它們的嘴邊長有花紋,古人稱之為「銜蟬奴」。
《狸奴蜻蜓圖》裡畫的就是狸貓
玳瑁
這種貓的斑紋由黃、黑、白三色組成,是少見的三色貓,「玳瑁斑」中雌性較多,雄百中無一,要能發現一隻這樣的雄貓,便是人間珍品。《戲貓圖》裡位於圓墩下、榻下的兩隻貓是這個品種。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李晟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