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潘晨來信,詢問加拿大的分級閱讀怎麼考核。據我所知,我所在的BC省目前從學前班到12年級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只參加12年級一次省考,成績還只與申請大學有關——而75%的學生畢業後工作或參加職業培訓、不直接入讀大學;對於25%直接申請大學的,也還要看綜合成績,即省考和平時成績的混合評分,省考成績只做參考之一。因此,分級閱讀沒有考核。
作者:辛上邪
閱讀,在加拿大是一項基本能力、愛好和素養閱讀,在加拿大是一項基本能力、愛好和素養。如同禮貌、愛心、公益心、對家庭的關注一樣,如果說「曬」,加拿大人和朋友「曬」的是這些方面。在此只列舉人們對閱讀的重視。 我曾在飛機上與一位跳現代舞的女士相鄰,她染髮、打著耳釘鼻環、穿著很嬉皮,但是落座後,她從隨身包裡拿出來書在讀。一路四個小時,她幾乎都在閱讀。偶然聊了幾句,她說她家裡沒有電視機,平時有空就是讀書。不僅是她,飛機上很多其他乘客也在閱讀。溫哥華機場、天車上,經常能看到閱讀的人。有一次在溫哥華東區開車等紅燈時,我見到一位女士捧著書,邊讀邊過馬路。在去年房價飆升前,溫哥華東區被認為是「平民區」,那位過馬路看書的女士的服裝也很隨意、絕對不像白領、金領。更有甚者,數次見過街邊的無家可歸者,低頭看書或者看報,旁邊放著紙杯討錢。路人給了錢,他們一般會致謝,但有時候他們沉浸在閱讀中,便完全沒有反應。
他們不是作秀,閱讀是他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和愛好。前天我採訪一位88歲的老先生。老先生作了一輩子公益事業,我就這個話題和他聊天。聊天快結束了,老先生說:「你還沒有問我的興趣和愛好呢。我喜歡閱讀,每天都會抽空讀書。」我問他讀什麼書,他說歷史、文學,還有他喜歡的羽毛球和機械修理。我的朋友J很貧窮,靠低保度日。他唯一的消遣就是閱讀,每年可以讀幾十本書。他很窮,常常只能吃麵包度日,可他不覺得悽苦,因為閱讀帶給他豐富的感受。他從來不認為自己需要同情,活得相當有尊嚴。
閱讀的習慣是從小被培養起來的。
首先,整個社會都充盈著鼓勵孩子讀書的氣氛。圖書館有舒適的兒童閱覽區,有大量的可供借閱的書目。如果圖書館沒有的,讀者可以申請讓圖書館購買。借閱書的數量沒有上限,只規定還書時間。如果沒有讀完,還可以提前續借。我的孩子從二年級就辦了自己的閱覽證,每次去圖書館都會提十來本書回家。學校的圖書館內容也很豐富,還有各種各樣鼓勵孩子們讀書的手段。比如有的學校會放很多毛絨玩具,孩子們去讀書時,可以抱著玩具讀。小學的教室裡有老師自己準備的圖書角。這些書都是老師自行購買、或學生捐助的,老師代課的時間越長,書本數量會越多。學生們在完成課堂要求、有空餘時間時,都是去圖書角找本書自己讀。老師們花費心思,想了很多鼓勵孩子們閱讀的促進手段。低年級時,每周有一天早晨邀請家長去班裡和孩子一起讀書30分鐘。放學或周末,很多家庭都會帶孩子去圖書館消磨時間,幫助孩子借書、買書,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
其次,學校的語文課是以閱讀為主要教學方式。語文課沒有課本,老師通過讀小說來增加孩子們的詞彙、語法、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我的孩子在課外還請了一對一的英語輔導老師,輔導老師使用的方法也是同樣的。校內學習中,學生自然升級、不會留級。常是相鄰的兩個、甚至三個年級混班,閱讀分級其實沒有那麼嚴格區分。老師會選定幾本書作為課堂集體閱讀,學生自由閱讀時就更沒有限制了。課外輔導的老師自己有相對固定的閱讀書目,她會一本本讓孩子在補課時或課下閱讀,完成後便進入下一級書目的閱讀。單詞學習主要靠學生自己查閱,語法比較容易,很多是潛移默化地學習,不像我們在國內學習中文去作大量的練習題。閱讀時也會討論,卻絕對沒有標準答案,不用去歸納、背誦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閱讀分析完全是各抒己見。寫作訓練也同樣沒有模板。有時老師會規定寫多少單詞或者寫幾頁,改錯時會改拼讀、語法錯誤,但絕對不會讓學生按照什麼模板、定式去寫,更不會有老師希望的中心思想需要去靠攏。我的孩子六年級,上的是比較強調學術教育的「天才班」。他們今年開展的寫作訓練是參加一項在線寫作活動,在一個月內最少寫五千單詞,多多益善,題目、內容都是自己確定。老師在課堂上帶領他們看了兩集哈利波特電影,大致分析了小說引人入勝的技術層面原因,僅此而已。孩子說,他打算寫一個男孩在青銅時代的歷險記。這樣自由、沒有限制的語文教學,是保證閱讀在學校教育中佔主要地位、並長盛不衰的根本。
此外,升學、就業和社會形態保證了閱讀教育代替分數教育的可行性。加拿大人口壓力小,全國才三千三百萬人,相應的就業壓力便小,也不需要通過考生「考住」某些人,各種考試目的是為了讓考生掌握實際的內容。如果一個學生因為閱讀不好而不能就讀大學,未來之門也並未關閉,他還有很多可選擇的工作——絕大多數體力勞動者或者不需要太強學術性的職員都是高中畢業。他可以參加某些職業培訓,取得專門工作執照,從事一些技術性強的工作,比如暖氣修理工。一個暖氣修理工一年賺十萬加幣並非難事,而本地小康水平是家庭收入六萬加幣。社會資源配置較為平衡,公立教育、醫療、養老等與職業、職位、收入無關。大家互相尊重,至少表面沒有厚此薄彼,體力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極有保障,絕對不會見到消費者對服務人員頤指氣使。平和的社會風氣造就平和的心態,職業選擇便沒有那麼嚴重。況且,加拿大人普遍具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認為職業改變很正常,一生改換四五種職業是平常事兒。不僅有成人高中,大專、大學及碩士博士學位都沒有年齡上限,歡迎做好準備的人隨時申請。這些客觀條件也保證了加拿大基礎教育選擇公民教育而非分數教育的模式。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