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從天降:做為糧食,不會是現在甜香酥脆的點心吧?還有麵包幹,吃過麵包店裡的,好像是用過期麵包烤乾的,也是甜香酥脆,就好像現在中國吃的都是改良的日式麵包,加糖加奶,都很難理解做為主食的西式麵包了。
netmousexhxh:參見死面鍋盔。
darkking1200:硬餅乾啊……基本材料就是燕麥粉、小麥粉、小蘇打。如果有糖、黃油什麼的更好。如果沒有那就只能是面+水,然後加水後揉好上烤箱烤好,然後拿出來切塊。基本上,硬的能砸死人,士兵們一般加水煮上半個小時才吃。
蘭度:南北戰爭中的聯邦軍士兵把軍用餅乾叫做「鐵皮餅」、「銼牙器」,想想看就知道不是今天吃著玩的小餅乾了。
▲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軍用硬餅乾
鷹從天降:聽起來象無酵餅?和無酵餅又有什麼區別?有照片沒有?
darkking1200:一戰澳新的Arnott's Biscuts。已經比18、19世紀版本改良很多了,包括加油、糖、鹽、堅果什麼的。即使如此依然硬的要用刺刀尾端/槍託敲碎後或者浸在水中泡軟後塗鹹牛肉吃。
深潛者:塗鹹牛肉?應該塗黃油/人造黃油吧?鹹牛肉明明是做雕刻用的。
darkking1200:一戰的鹹牛肉比克裡米亞戰爭時期的強多了,遠不是一回事。
jimzhangzhang:那種難吃無比的牛肉末罐頭?
darkking1200:比起可以當燃料用的紅木牛肉強多了。另外漢斯對於那種牛肉罐頭一貫評價不錯。
磚家:一戰二戰的鹹牛肉不是那種堅硬的幹肉,而是鹹牛肉末罐頭。
▲從布爾戰爭到二戰期間,英軍主要的野戰口糧就是餅乾和這種罐裝的小牛肉罐頭(英國和愛爾蘭地區也稱「鹹牛肉罐頭」)。
lepriest:有人說中世紀的麵包加個木柄錘能當戰錘使,近代的軍用餅乾加上個木柄估計能當工兵鏟~
聞葛格:那種餅乾現在在澳大利亞能買到啊,死硬死硬的。
穿靴子的貓:硬麵包或者說是硬餅乾是一種極耐儲存的食物,這種用麵粉、水,偶爾也加點兒鹽烤制的硬麵餅歷史悠久,據說要追溯到史前時期。由於烤制之後缺乏水分,可以久藏不壞,所以一直是航海的人們必備口糧,水手們一般稱之為「船餅乾」、「海餅乾」或「海麵包」,當然還有更動聽的名字——「鐵皮餅乾」。這種不經發酵的烤死麵餅子熱量和蛋白質水平相當不錯,還含有人體所需的一些維生素,成本低廉,製作工藝也很簡單,適合大批量生產,作為大兵們的口糧非常合適,數百年來一直是歐美軍隊的主要食物。沒什麼水分的硬麵包在乾燥的條件下幾乎可以無限期地保存下去,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就有倒黴的美軍士兵吃到過三十多年前美國內戰時生產的硬麵包。不過在船上這種潮溼的環境中,再結實的木桶也保護不了裡面的硬麵包,發黴變質司空見慣,象鼻蟲及其幼蟲更是硬餅乾裡的常客。水兵們天天吃飯都得想辦法趕走裡面這些不受歡迎的住客。硬麵包的成分既沒有油,也很少有鹽,吃起來毫無味道可言,不過這算不了什麼,最大的缺點就是——真的很硬!通常情況下硬麵包往往經過四次烘烤,到最後脫去水分的硬麵包跟用麵粉做成的磚頭差不多,「鐵皮餅乾」的名聲真不是吹出來的。結實的硬麵包對於牙齒是個磨難,特別是船員們因為缺乏新鮮蔬菜,口腔牙齦疾病都很普遍,天天啃這種硬得像火石一樣的「鐵皮餅乾」對於牙醫來說倒是個好消息。
▲麥克倫堡海事博物館展出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船用餅乾,據稱是1852年所制。
bigwolf:好像按照《叛艦喋血記》等書的說法,長了蛆的麵包據說還受好評,因為有這些傢伙在,麵包能變得鬆軟一些。
darkking1200:常見的英國式硬餅乾其實是從蘇格拉燕麥餅發展過來的。不過比他的先祖還脫水以便長期保存就是了。
鷹從天降:以前看的餅乾是這麼來的:
近二百年前的一天,一艘英國帆船正航行在法國附近的比斯開灣的海面上。突然天氣驟變,狂風大作,巨浪向帆船襲來,船不幸觸礁擱淺了。船員僥倖漂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面。風停後,人們回到船上找吃的東西。可是船裡儲存的麵粉、砂糖和奶油,全部都被水泡了,撈起來,是一團團渾渾沌沌的麵糊。
船員們把這些麵糊裝了幾口袋回到島上,然後捏成一個個小團或小片,用火烤熟了吃。由於糖,奶油、香料跟面混在一起,還發了酵,沒想到,烤出來的面「餅」鬆脆可口,好吃極了。
後來,這些船員們回到了英國,回想起那些美味的小麵團,還念念不忘。於是,他們又用同樣的方法烤制許多小餅吃,以紀念比斯開灣脫險,並且就把這種食品叫做「比斯開」。
現在,餅乾的花樣越做越多,但做法基本都差不多。因此,直到如今,仍有許多國家還把餅乾叫做「比斯開」。
這就是餅乾的來歷。
darkking1200:這故事太讀者了點……一般認為,Biscuit的辭源是 bis和coquere, coctus,也就是兩次烹飪,因為其做法是先烤熟,然後上烘箱烘乾。在14世紀時候寫成bisquite。英國式的Biscuit或者寫作Hardtack,最早來源於羅馬人駐軍的一種叫「buccellum」的餅乾。具體做法是把精麵粉煮熟後攤開晾曬,冷卻後切成塊再下鍋炸脆。然後吃的時候配以蜂蜜、辣椒等調味。理查一世參加第三次十字軍的時候攜帶的一種叫「biskit of muslin」的食物算是他的廉價繼承者,是用大麥粉、黑麥粉、豆面混合煮熟後晾乾的產物。至於近代意義上的英國式硬麵包實際上是從蘇格蘭人的燕麥餅演化來的,只是烤的更幹,以便長期儲藏。
正義必勝:就跟東方麵食一回事,東方麵食好的是點心,最次的就是「乾糧」——乾麵餅,西方也一回事。
z-plus:小時候看哈爾羅傑歷險記捕鯨船哪一集,兄弟兩在船上吃硬塔克,就是水手傳統矬牙器硬餅乾,軍用餅乾就是這玩意,一塊烘烤過的死麵餅。
御駕親徵永曆帝:那麼餅乾裡為啥很少加鹽呢?白皮煮鹽工藝不行導致鹽產量不夠?還是另有原因?
穿靴子的貓:一方面是因為加鹽之後更容易吸潮,另一方面就是既然有鹹肉,硬餅乾加鹽就太多餘了。商人嘛,你懂得......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作者:北朝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