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普林斯頓微積分(重製) 06:三角函數的極限和導數

2021-02-08 遇見數學

[遇見] 這裡衷心感謝 @Mr.C 同學協助轉成將此系列原文檔中公式轉成 LaTeX 格式. ★提示: 如果文中數字/公式顯示較大, 請點擊右上角中"刷新"即可恢復正常.

本章主要內容:
● 三角函數在小數、大數以及其他變量值時的行為;
● 三角函數的導數;
● 簡諧運動.

▌7.1 三角函數的極限
考慮下面兩個極限, 唯一區別是, 左邊極限考察的是在  趨於  , 而右邊在  趨於無窮大取的極限. 也就是需要留意是在很小很小數, 還是很大很大的數上取得極限.




▌7.1.1 小數的情況
事實表明,  和  在  附近近似相等, 觀察下面  在  和  直接的圖形, 當  非常非常小的時候,  近似等於  , 那麼  成立.

▌7.1.3 大數的情況



▌7.1.4 "其他的"情況
如果計算  趨於  的極限, 這裡  , 這裡有一個解決的方法, 就是用  做替換, 將問題轉化為  趨近於  , 比如下面的例子:


▌7.1.5 一個重要極限的證明



▌7.2 三角函數的導數
現在把所有三角函數以及反三角函數做個總結(公式自: 中文維基百科).






▌7.2.2 簡諧運動(Simple harmonic motion)
三角函數經常會用來描述彈簧的震蕩運動. 設  是彈簧振子在時刻  的位置, 取向上的方向作為正方向, 那麼描述  的方程大致類似於 . 類似也可以用餘弦來代替, 因為兩者總是來回震蕩, 而這類運動就被稱為簡諧運動.

相關焦點

  • 【三角函數的極限和導數】圖解普林斯頓微積分06
    第7 章 三角函數的極限和導數本章主要內容:三角函數在小數、大數以及其他變量值時的行為;三角函數的導數;
  • 【微積分基本定理】圖解普林斯頓微積分 14
    微積分的第一基本定理告訴我們 F'(x) = f(x). 因為f(t) = t2t2, 所以有f(x) =x2x2; 也就是說, F'(x) = x2x2. 換一種說法, 函數 F 的導數為 x2x2.
  • 函數、圖像和直線-圖解《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01
    第一章 函數、圖像和直線[遇見數學] 基於風靡美國《普林斯頓微積分讀本》一書所製作圖解系列, 內容章節安排完全按照此書推進, 提供更多的圖像和動畫來讓讀者體會微積分的無窮魅力, 建議配合原書來學習. 還請各位老師和讀者多多指導, 方便我們進一步改進. 1.1 函數定義函數是將一個對象轉化為另一個對象的規則.
  • 【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圖解普林斯頓微積分 08
    第 9 章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本章的主要內容:9.1 基礎知識首先需要掌握三點:指數運算法則、對數和指數的關係
  • 求導數如何四兩撥千斤?六個三角函數求導一次全部搞定
    寶寶們在應用三角函數的導數的時候,是否被下面的陣仗搞到頭暈眼花?六個三角函數的類型,正弦,餘弦,正切,餘割,正割,餘切。六個三角函數每個求一次導,又有六個不同的導數結果。信息量好大!六個三角函數之間是有關係的,他們的「父母」是正弦函數和餘弦函數,剩下的都是「父母」推演而來。三角函數之間的關係,我們用一張圖來說清楚。
  • 三角函數是如此重要,微積分十六個簡單導數裡它佔了十個之多
    在數學、物理學和工程力學等諸多領域,矢量是很一個重要的概念。簡單的去理解它,就是帶方向的量,比如力F,速度v等都要作矢量分割。尤其在工程力學領域,兩個不方向的量,其性質可能會有本質的區別。比如下圖:這是一個對曲杆進行內力分析的微分單元。
  • 微積分之三角函數
    泰勒展開的發現,傅立葉級數的發現(三角級數),直到這個時候,三角函數才能稱為三角函數,不僅有理論證明,還有生活中的實用性。由於此時的三角函數比起一千多前已經實用了太多,並且物理大佬們也有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理論:簡諧振動,電磁波等等。所以現代數學將三角函數列為重要理論之一。留考階段的我們需要掌握的三角函數知識並不難。靈活運用公式可以讓我們思路更加清晰。
  • 導數與公式
    是微積分中的重要基礎概念。 當y=f(x)的自變量x,在x=x0處產生增量Δx時,函數值產生增量Δy,如果在Δx→0時,Δy與Δx比值的極限A存在,我們則稱A為f(x)在x=x0處的導數,記作f '(x0)或df(x0)/dx 導數是函數的局部性質,它所描述的是函數在某點附近的變化率。導數的本質,是運用極限概念對函數進行局部的線性逼近。
  • 含有三角函數的導數問題
    導數是高考數學的重點和難點,考試時需要對幾類常見的函數的導數公式熟練掌握並運用。在近幾年高考數學有關導數的問題中,常見的形式多以自然對數的底數e的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為背景的試題出現,而以三角函數為背景的試題鮮為出現,而且在平時訓練時也不常練習,一旦出現此類試題,很多考生感到比較陌生,比如2019年高考全國一卷的導數大題就是以三角函數為背景的一道試題(詳見下文),令不少考生措手不及。那麼如何掌握含有三角函數的導數問題呢?
  • 微積分是數學的基礎,極限是微積分的核心,如何掌握「極限」?
    而微積分思想的理解、工具的使用,只需要理解好一個核心的概念「極限」!充滿「極限」的微積分微積分中處處充滿著辯證地矛盾:常量與變量、收斂與發散、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連續與間斷、離散與連續、微分與積分等,而所有的這些概念無不與「極限」相關。
  • 從AP微積分考核的四大內容講解極限
    這是最早的極限思維,截取量無限接近0,但又永遠不會等於零。所以極限不是一個確定的數,是無限趨近這個確定的數。微積分以函數為研究對象,以極限思維為基本研究方法,極限的思想貫穿整個微積分學始終。以極限方法研究變化率(如:速度、加速度)問題而建立了微分學;以極限方法研究微小量的累積求和問題(如:面積、體積)建立了積分學;微積分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導數和積分的內在聯繫;無窮級數的收斂或發散要由極限來判斷。
  • 微積分初步
    建議以高中數理→微積分→物競知識→積分進階這樣的流程來學習。
  • 公開課 AP微積分難點3-利用微分求導數
    微積分課程的三大基本功:求極限,求導數,求積分。在導數這一部分,高中階段普遍使用導數規則來求(這不廢話麼!不然用啥求?)。但是當同學們學到多元微積分之後,更為有力的工具是全微分(聽不懂沒關係,當做是13格很高的東西就好),因為它是一次施法,遍地開花(如求完全微分之後,偏導數自然就得到了)。這次課我們就使用微分法來求導數。
  • 大師寫的行雲流水的微積分教材:《微積分及其應用》
    ·特雷爾合著的單變量微積分教材,內容覆蓋了一元微積分的基礎,包括:數列的極限、函數的連續性、函數的微分、可微函數的基本理論、導數的應用、函數的積分、積分的方法、積分的近似計算,以及微分方程。目錄序言 第1章 數和極限 1 1.1 不等式 1 1.1.1 不等式的法則 3 1.1.2
  • 只要抓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輕鬆地認識導數和偏導數
    初學微積分,最繞不過去的當然是導數了。我們試著百度了一下導數,得到下面的定義:當自變量的增量趨於零時,因變量的增量與自變量的增量之商的極限。一個函數存在導數時,稱這個函數可導或者可微分。也有同學是從物理學角度了解微積分的,說對於一個s-t位移方程式,導數就是速度,二階導數就是加速度。跟上面的定義差不多,都是極限值。
  • 微積分之第二坑:函數定義域缺失
    微積分之第二坑:函數定義域缺失微積分學習中除了對於抽象函數重視不夠導致對函數的內涵和外延無法弄清楚造成後續很多概念產生混淆之外,最為低級的「坑」則是不關注函數的定義域。我們知道在中學期間學習的都是基本初等函數:常數函數、冪函數、對數函數、指數函數、三角函數和反三角函數,這些函數的定義域都是自然定義域,大家都很清楚,而對於初等函數來說,則增加了函數的四則運算和複合運算,這需要對和函數、差函數以及其他關於函數的四則運算、混合運算構成的新的函數的自變量的範圍進行界定,也就是求定義域。
  • 微積分的運用
    這是第一次一個當任總統使用一個三階導數來推進他的連任活動。 能感受得到微積分的魅力嗎?如果看不懂這個笑話,那你就不是積分的親媽粉!(通貨膨脹率:貨幣購買力曲線的斜率(一階),增長率:斜率變化曲線(二階),下降:變化曲線向下走(三階導數小於0))。
  • AP微積分複習經驗總結
    如果已經進行了第一輪複習,推薦巴朗以及普林斯頓出版的AP Calculus來進行系統的知識點歸納整理,在此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將這兩本書作為學習微積分的入門材料,因為書中的內容只是簡單的將知識點進行了整理方便大家溫故,而不是作為理解微積分的最好材料。另外,Khan Academy和Slader.com是課下自學最佳的學習網站。
  • 微積分學習技巧-結合幾何意義
    因為在學習微積分之前,必須知道微積分就是一個純代數的學科,也不是初中學習過的純幾何學科。微積分的出現和發展都是基於代數和幾何相結合的數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解析幾何發展出來的。簡單來說,微分和積分都有其幾何意義,他們能直觀反映到平面直角坐標系或者立體直角坐標系中;同樣通過代數的計算,又可以得到這些幾何意義的重要數值。
  • 高等數學(微積分)極限求法大全
    , 所以發展出多種多樣的求極限方法.有很多方法只是針對特定類型的極限有效. 現在我們看看高等數學裡都有哪些求極限的方法, 以及哪些類型的極限應用什麼方法比較有效.我們先來說一說求極限時的一般原則.首先, 運用極限的運算法則(四則運算, 連續函數的極限, 複合函數的極限), 確定極限是不是未定式極限;兩種基本的未定式極限是 0/0 和 型, 這兩種情形一般可以用洛必達法則來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