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兩院"報告反思冤假錯案 建議全面整頓獄偵耳目

2020-12-04 華夏經緯網

    題:浙江「兩院」報告反思「冤假錯案」 建議全面整頓「獄偵耳目」

    新華網浙江頻道1月19日電(記者 嶽德亮)出席浙江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的代表19日審議《浙江省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和《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兩份報告不約而同地對「冤假錯案」進行了反思,並建議偵押分離、公安機關全面整頓「獄偵耳目」。

    2013年,浙江的「兩張叔侄強姦案」和「蕭山五青年搶劫殺人案」引起了社會強烈關注。

    浙江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陳雲龍表示,發現這兩起冤假錯案後,檢察機關在全國率先推行以客觀性證據為核心的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工作模式。歷時五個月,對全省2012年以來辦理的10.8萬件公訴案件、死刑案件逐件開展了評查。

    「發現這兩起冤假錯案,省高院及時啟動複查、再審程序,改判無罪並作出國家賠償。」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說,通過深刻反思冤假錯案的病灶病根,省高院剖析了發生冤假錯案的5條教訓,即辦案輕程序,程序正義理念沒有受到足夠重視,辦案程序存在明顯瑕疵;辦案重實體,理念上有罪推定、疑罪從輕,公平正義難以實現;辦案人員對鑑定意見的分析判斷出現偏差;對檢察、偵查機關配合多,制約少,應該排除的非法證據不敢不便排除;綜合判斷證據的能力尚存不足。

    齊奇表示,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建議偵押分離;公安機關全面整頓「獄偵耳目」,使之合法、適度;公安機關將命案偵破的考核評價及表彰獎勵延至法院判決生效之後;最高法院牽頭,與公安部、最高檢察院聯合制定一個關於死刑案件證據補查的規定等等。(完)

 

相關焦點

  • 浙江檢方首提「獄偵耳目」:堅決防止指供、誘供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檢察院的報告中首次提出加強對留所服刑人員及「獄偵耳目」使用的監督,堅決防止「獄偵耳目」違規留所服刑,對犯罪嫌疑人指供、誘供情形發生。此外,浙江全省法院將嚴格執行證據制度,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如果不能排除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予以排除」。
  • 獄偵耳目
    2001年至今的10年間,袁連芳的特殊身份從未示人直到兩起他參與作證的命案,相繼遭遇被告人喊冤,公眾才開始審視兩起案件中的諸多巧合:袁在服刑期間,先後現身浙江、河南的看守所,均以同監犯人的身份促成他人作有罪供述,並在偵查或審查起訴階段做出證人證言,且屢次獲得減刑。  袁的身份,正是警方通稱的「特情」,即警方線人。而袁這類在看守所內的特情,官方表述稱之為「獄偵耳目」。
  • 「獄偵耳目」袁連芳獲減刑出獄後中風癱瘓
    減刑裁定被指涉密2011年年底,為繼續調查「獄偵耳目」袁連芳在兩起命案中涉嫌作偽證的問題,早報記者曾到對袁作出兩次減刑裁定的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採訪,該院院長翁鋼糧在參加審判委員會會議期間,離席接受了早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 浙江叔侄冤案再調查:獄偵耳目曾跨省調動作偽證
    記者繼續調查發現,他們判斷女孩死亡時間的依據,是杭州市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對死者「屍體胃內容的消化時間」的分析推斷,但在分析報告中,明確寫有因各人身體情況不同,在消化時間的推斷上會有「較大誤差」的表述。「頑危犯」的堅持離奇的審訊開始了,突破口是年輕的侄子張輝。在被抓5天之後,他就招供了。
  • 無人證物證又見獄偵耳目,吉林現翻版浙江叔侄案?
    權義  澎湃資料       【編者按】       少女搭車被害,司機獲罪入獄,被害者體內未留下精液,案發現場沒有目擊者、沒有嫌犯留下的指紋、毛髮、腳印,全部的犯罪證據除了當事人的口供,就是獄偵耳目提供的材料。不要以為這只是11年前浙江叔侄冤案的情節。
  • 叔侄蒙冤入獄無人擔責 警方「獄偵耳目」遭質疑
    徐昕 (微博),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高院院長齊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本報記者周喜豐浙江、安徽報導  「獄偵耳目」  2006年4月13日,中央電視臺第12頻道《第一線》欄目推出「浙江神探」系列報導之「無懈可擊聶海芬」。  該報導稱,杭州市政法界流傳著「三大女殺手」之說,時任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預審大隊大隊長的聶海芬便是其中之一。
  • 「監獄、看守所耳目偵查」還需要嗎?
    對了,我說的不是監聽或者誘惑偵查,儘管它們同樣披著神秘的面紗,而是獄偵,又名監獄、看守所耳目偵查。   據《東方早報》2011年11月21日報導,2001年5月,袁連芳因販賣淫穢製品牟利罪被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人民法院判刑6年,卻在服刑的一年內時間分別出現在河南省鶴壁市及浙江杭州兩地的看守所內,成為兩起驚世血案背後的神秘證人,而被指證的人均為其同室犯人。
  • 線人尼爾的救贖|線人|妙警賊探|neal|獄偵耳目
    2011年12月8日南方周末記者劉長一篇《獄偵耳目》講述,因販賣淫穢出版物而獲刑的袁連芳,在入獄後成為了警方的線人,但兩次參與偽造證據。袁因此「立功」減刑,卻致無辜者入獄的案件事實。《獄偵耳目》提到「用入獄的犯人作為線人,已是國內刑事偵查中公開的秘密」。「利用『獄偵耳目』偵破刑事案件,是政法系統內部認可的做法」。
  • 真實的獄內無間風雲,警方利用「獄偵耳目」,揭穿兇手真面目
    原來,眼鏡是警方安排在獄中的臥底,就是傳說中的「獄偵耳目」。就這樣,趙慶芝暴露了,這件案子破解了。
  • 吉林版「叔侄冤案」沉浮21年 警方被指用獄偵誘供
    金哲宏案與著名的浙江張氏叔侄冤案有眾多相似之處,同是少女搭車遇害,同是司機被控姦殺,警方在破案時同樣利用獄偵「誘供」 ,也同樣在沒有直接物證和沒有目擊證人的情況下將被告人送進監獄。於是該案也被稱為「吉林版叔侄冤案」。  2013年,浙江的張氏叔侄沉冤昭雪,十年冤獄終得無罪判決,而金哲宏至今仍在獄中喊冤。
  • 廣西司法惡例:被告疑遭刑訊逼供暈死 獄偵耳目作偽證
    廣西玉林兩幼童遭投毒死亡離奇命案:兩被告疑遭刑訊逼供 獄偵耳目作偽證  一起「手段殘忍、情節嚴重」的「投毒案」,兩名被告僅各自獲刑15年。  18年前發生在廣西玉林、導致兩名幼童死亡的這樁離奇命案,至今備受質疑:案發一年多,警方才立案偵查;被告均稱被刑訊逼供;疑似「獄偵耳目」被指騙取被告信任作偽證……  澎湃新聞獲取的重要資料還顯示,在案件移送檢察機關起訴前,玉林市政法委就專門組織公檢法機關開會「討論」。當時,參會人員認為該案存在疑點、證據單薄。但最終,時任玉林市政法委書記的趙炳火拍板稱:「就判兩個。」
  • 官場耳目:晚清的坐探
    「坐省」亦稱「坐省家人」、「省友」,多由州縣書吏、長隨家人或佐雜差役等充任,常年駐守省城,溝通督撫部院、藩臬兩司,為州縣探聽信息,包攬錢糧解領、投文解犯、刑命案獄等事務,在地方行政機構運作中起居間協調的作用(參見裴丹青:《清代「省友」初探》,《中研院近代史集刊》第八十八期)。「坐京」亦稱「坐京家人」,一般由封疆大吏派駐京城,刺探朝廷動態。
  • 新疆監獄系統獄偵骨幹赴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受訓
    原標題:新疆監獄系統獄偵骨幹赴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受訓亞心網訊(通訊員 伊力哈木江 張玉龍 胡煜明/文 王濤/圖)為進一步加強獄內偵查工作,確保監獄安全穩定通過學習拓展知識、思路清晰、全面掌握。範軍局長為全體學員提出了四點要求,一是守紀律,懂規矩;二是要勤於學習,勤於思考;三是要高標準,嚴要求;四是要善於總結,善於歸納。勉勵大家要珍惜學習機會,提高業務能力,在獄內偵查工作上做出突出成績。動員會後,全體學員啟程出發。11月19日,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新疆監獄系統第一批獄偵業務骨幹培訓班開班。
  • 念斌案成典型 最高法頻頻發文防範冤假錯案
    這也讓念斌案成為繼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趙作海案、浙江叔侄案之後,又一起成功平反的冤假錯案。  作為一個「疑罪從無」的典型案例,念斌案裡,既沒有佘祥林、趙作海案中的「亡者歸來」,也沒有浙江叔侄案中用D N A比對找到真兇。因此,念斌的無罪釋放更像是中國法律運行的試金石。
  • 以司法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深化改革述評
    以司法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深化改革述評之三    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記者 楊維漢)從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到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從出臺防範冤假錯案制度規定到進一步推開社區矯正制度
  • 臨清市看守所召開專題會議 研究耳目物建與使用
    管教民警應通過平時的談話教育,選擇能夠積極改造、自身素質較好,同時罪行較輕,服從管理,積極公平反映問題的在押人員,設立為耳目,這樣能夠準確掌握獄情動態。    二是做好耳目身份保密工作,確保耳目人身安全。
  • 校友會2016-2019中國大學兩院院士排名,清華大學第1,中科大第3
    2020年6月,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諮詢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依託國內首個免費的「艾瑞深中國大學360度對比分析與學科水平動態監測公益諮詢項目」,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報告最新公布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兩院院士排行榜、2016-2019年中國大學兩院院士學科排名。
  • 國家衛計委:幹細胞臨床應用領域全面整頓
    (原標題:國家衛計委:幹細胞臨床應用領域全面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