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行報告:亞太地區在氣候變化危害中首當其衝

2020-12-0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馬尼拉7月14日電(記者 董成文)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14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聯合發布報告說,若各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置之不理,到本世紀末亞洲大陸氣溫將上升6攝氏度,這將對亞太地區的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危害。

  「全球氣候危機可以說是21世紀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挑戰,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首當其衝。亞太地區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如果不儘快採取緩解氣候變化和相關的適應調整措施,這些國家將面臨陷入嚴重貧困的風險。」亞行副行長班邦·蘇桑多諾說。

  這份名為《風險中的地區:氣候變化在亞太》的報告指出,按目前狀態預測,亞太一些國家和地區本世紀末將遭受極端高溫天氣,例如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國西北部溫度上升幅度可高達8攝氏度。

  同時,到本世紀末亞太大部分地區遭受颱風和熱帶氣旋襲擊頻率將增加50%,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降雨量將減少20%至50%。世界範圍內有25個沿海城市的海平面會上升1米,其中19個位於亞太,包括菲律賓的7個城市。在亞太受洪災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印度尼西亞,到2100年每年將有590萬人受此影響。

  亞行指出,經過測算,這些變化將給該地區和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到2050年,全球因洪災導致的經濟損失會從2005年的60億美元上升至520億美元。受影響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有13個位於亞太,包括中國的廣州、深圳、天津、湛江和廈門;印度的孟買、金奈、蘇拉特和加爾各答;越南的胡志明市;印尼的雅加達;泰國的曼谷;日本的名古屋。

  其他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包括由於稻米產量下降導致的食品成本上升,珊瑚礁遭高溫白化導致海洋系統破壞,極端高溫及與其有關的空氣汙染導致的人體健康損害以及環境變化帶來的大範圍人口遷移等。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所長漢斯·舍爾恩胡伯呼籲亞太國家行動起來,切實執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

  報告強調,各國應按照《巴黎協定》中的承諾,增加對脫碳技術的公私投入,執行適應氣溫變化的調整措施,在城市建設和交通中運用再生能源和技術創新,相關政策應融入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和微觀項目規劃中。

  亞行表示,2016年該行已批准37億美元的氣候變化相關融資,到2020年將增加至60億美元。

  亞行成立於1966年,總部設在馬尼拉,致力於通過包容性經濟增長、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區域一體化來幫助亞太地區減少貧困。現有67個成員,其中48個來自本地區。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研究報告預測——
    亞洲開發銀行(亞行)與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聯合編制的一份報告也表明,持續的氣候變化將給亞太地區國家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到本世紀末,亞洲大陸的氣溫預計將大幅升高。 據這份題為《處於危險中的地區:亞太地區氣候變化的人文因素》的報告稱,亞太地區部分國家可能會面臨更加炎熱的氣候。
  •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凸顯全球變暖危害
    IPCC報告強調氣候變化危害人類安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報訊 根據聯合國3月31日在日本橫濱發布的一份最新氣候科學報告,從冰川收縮到海洋酸化,氣候變化已經給地球的自然系統留下了顯著印記。該報告首次提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安全的影響,並強調將平均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到2攝氏度的重要性。
  • ADB報告:亞太地區2020年經濟增長為負0.7%
    本文轉自【國際在線】;9月15日,亞洲開發銀行(ADB)發布了報告《亞洲發展展望2020年更新》。報告中,亞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體在2020年和2021年的經濟作出最新預測。報告預測,2020年發展中的亞洲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0.7%,這是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首次出現負經濟增長。預計在2020年,該地區約四分之三的經濟將出現負增長。此外,報告預測,2021年經濟增長將反彈至6.8%,但經濟產出仍低於疫情前的預測,說明經濟將呈「 L」形恢復,而不是「 V」形恢復。
  • 亞行項目「北京市生態補償市場化機制研究」結題研討會成功舉行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經濟學家於飛博士,中國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先生,北京市環保局原副局長、環交所原董事長、北京理工大學兼職教授杜少中先生,北京市財政局外事處宋兵副處長,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市場處鞠震海副處長和銀行處閆翰副處長,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於鳳菊副主任,北京市工商局房山分局王華鑫局長,房山區發改委周曉光副主任,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原主席、清華大學中國碳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教授,
  • 氣候變化對空氣危害影響有限
    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導,以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為主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布報告稱,氣候變化對人造成的危害影響有限,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室外空氣汙染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該研究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研究快報》上。  空氣汙染被認為是目前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環境風險。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報告|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柳葉刀》(The Lancet)今日發表《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報告,這也是第五份年度報告。報告指出,任何國家無論貧富,都不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
  • 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霧霾天原因及危害
    圖為2月28日,河北保定一位路人在霧霾天氣中騎行。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圖)新華網報導,11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綠皮書指出,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我國近年霧霾天氣增多的最主要原因。
  • 聯合國公布氣候變化報告:紐約上海將被淹沒(圖)
    聯合國公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證實:全球大氣和海洋平均溫度已經升高!  「若不積極對抗全球暖化,紐約孟買上海可能被淹沒。」  ——潘基文  新快報訊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17日發表最後一份重要報告,宣稱「氣候變化已經開始」,「恐怕將對地球造成無可逆轉的影響」。與之前的類似文件相比,聯合國的最新評估報告更詳盡、更明確地敘述了全球變暖造成的潛在惡果,是聯合國近年就全球變暖的危害發出的「最有力」的警告聲。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收錄於話題#柳葉刀熱點論文49個《柳葉刀》(The Lancet)今日發表《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報告,這也是第五份年度報告。報告指出,任何國家無論貧富,都不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 亞行報告:中國成亞洲高端科技產品出口主導力量 日本不及韓國
    據人民日報1月3日報導,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開行或亞行)近日發布的《2015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報告英文網址)顯示,中國在亞洲高端科技產品出口中所佔份額從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亞洲第一,以高鐵、核電和衛星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端科技產品深受亞洲各國的歡迎。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預警稱,到本世紀末,海平面...
    國際社會亟須更快作出反應,才能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和最不可逆影響。  在菲律賓的烏巴島上,海水經常漫進島上唯一一所小學的教室,孩子們的課桌腳都泡在了水裡。這是氣候變暖加劇海洋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結果。菲律賓一些河流三角洲也面臨嚴重的海水倒灌,沿海平原的農業生產受到威脅。和菲律賓一樣,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正感受到氣候變暖日益明顯的影響。
  • 《柳葉刀》:如果不採取行動,氣候變化將帶給下一代終身健康危害
    生活在當代的人們,正真切地感知著氣候異常變化。冬季越來越溫暖,夏季極端高溫天氣越發頻繁,「最熱年份」每年都在刷新記錄,有記錄的10個最熱年份中,8個出現在過去10年。大範圍森林火災、乾旱隨之而來,沿海平原和島嶼國家或將面臨海水淹沒的威脅。令人同樣深感憂慮的是,當前的氣候條件越來越適合疾病傳播。
  •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11月27日,第十二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新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福利形成嚴重威脅。
  •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南極企鵝
    近幾十年來,南極洲的氣候變化大體上是西部南極半島區升溫明顯(平均2攝氏度~5攝氏度),出現冰蓋消融與退縮現象。而東南極溫度則相對穩定,大陸冰蓋未見異常。當氣候發生變化時,企鵝對環境溫度的生理承受因不同的生態習性而不盡相同。
  • 人類如何面對氣候變化?「人和」才是關鍵
    科技進步使得人類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越來越強,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卻是環境汙染、溫室效應以及氣候劇變等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人類又該如何應對愈漸惡劣的生態環境呢?
  • 人類如何面對氣候變化?「人和」才是關鍵!
    科技進步使得人類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越來越強,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卻是環境汙染、溫室效應以及氣候劇變等災害現象頻頻發生。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人類又該如何應對愈漸惡劣的生態環境呢?
  • 歐巴馬談全球變暖影響 稱氣候變化危害民眾健康
    原標題:歐巴馬談全球變暖影響 稱氣候變化危害民眾健康  中新網4月8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7日表示,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影響天氣,也危害美國人民的健康。   歐巴馬和美國衛生局局長維維克·默西在霍華德大學醫院與專家會面,強調歐巴馬政府計劃為更好地了解和對抗氣候變化問題所採取的措施。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適應變化總體戰略中,應該抓準那些對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對公眾所造成的最大危害的領域。    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使大部分人口都會集中生活在城市。城市原有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規劃思路在氣候問題下都要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們要建設能適應氣候變化的有彈性的城市。比如說這幾年在很多城市遭受大雨的時候,幾乎逢雨必澇。城市的地下雨水設施太舊太小,城市淹沒在洪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