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腦力和體力不斷消耗,胃就發出了Warning信號,等待食物催化的能量為熬到半夜的身體續上電源。
外賣平臺的訂單在深夜進入消沉狀態,一部手機一把鑰匙,去樓下感受武漢的宵夜江湖,鍋氣火氣煙火氣在街邊升起,等待食材變成食物的過程中,又再一次熟悉了已經上演數百次的大戲,鍋中熱油、迅速翻炒雞蛋、大火顛勺......人間又值得了。
喉結滾動,香氣縈繞
還是樓下這家店好吃
每天都要經過兩次的這條街,和每周必吃兩次的這些店,在時間和記憶力的加熱下,具備了可以睥睨一切的能力。
所有在被冠以「我家樓下」名頭的店,都值得好好說道。於是斑馬君跟去了同事們的家,光是在樓下,就已淪陷。
二中的學生總是讓人羨慕,學校對面的燒鵝飯、炸雞柳、奶茶店,就連麻辣燙都讓人止不住流連。既然不能回爐重造當一次二中學生,那就乾脆住在這附近吧。
Miss黎就成功讓自己成為了讓人羨慕的一員,武漢天地、壹方等大商圈環繞,下樓走幾步就是網紅店聚集的勝利街、長春街、郝夢齡路等老街巷道。
化著精緻妝容來這裡打卡的年輕人不計其數,他們前腳在一家咖啡店拍完照,就迅速趕往下一家喝下午茶,而這裡的網紅店也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前幾天還門庭若市的小吃店下次來可能就換上了黃燜雞米飯的招牌。
住在這裡的Miss黎對這些現象已見怪不怪,只要她常去的那家川菜館還在就行。
山妹川菜館門前一顆小樹遮擋著一半的招牌,處在裝修考究的小資店中間有些格格不入,卻依然難以阻擋食客們的親睞。
一份椒鹽雞柳,伴隨著剛出鍋的熱氣上桌,外焦裡嫩四個字已經說了太多,除了入口酥酥脆脆的口感,雞柳與四川特有的花椒辣椒碰撞,鹹香味充盈之餘,還多了一絲山城的豪爽。
油炸總能激發食物更多的可能性,但炸得軟硬適中,入口乾脆也不是易事。湖北的蓮藕與四川的調料再度融合,砂糖把鮮味吊起,再注入麻辣靈魂,賦予幹煸藕絲鮮明的食物標籤。
魚香肉絲與水煮肉片是家常菜中的代表,看似簡單卻蘊含極其複雜的五味調和。酸、甜、鹹、辣、麻各司其職,再搭配出不同風味,燎燎煙火氣就這麼伴隨著麻辣的衝擊迎頭而上。
沒有魚卻能嘗到的魚香味和用熱油澆過後的鮮嫩,讓滿屋子都香氣四溢,色彩紛呈。
食完香辣的川菜,再來一點爽口甜點清口,武漢的食物總是包容萬象。
奇君甜品在郝夢齡路上低調營業,三兩張桌子,一個吧檯,不大的門面被我們盡收眼底。操作臺上水蒸氣氤氳著純手工製成的溫暖味道。
難以清洗的桃膠被一點點折取最有營養的部分,與皂角米和雪蓮一同燉煮,清湯逐漸變得綿綢,隨著咕嘟咕嘟的聲音傳來,雪蓮桃花淚晶透上桌,一勺富含多種營養,清新滋味在舌尖暈開。
芋圓紅豆沙也是需要時間催化的食物,生紅豆堅硬難煮,經過一整晚慢火細燉,逐漸熬成綿密的細沙質地,紅豆的甜香也逐漸到達頂峰,幾顆芋圓加入,彈潤口感加成,秋冬之際喝一碗紅豆沙暖胃暖人心。
時代快速更替,有些人追求標新立異,有些店卻不動聲色寵辱不驚,一直用最真摯的食物帶給我們細碎的溫暖。
山妹川菜館:勝利街347附9號
奇君甜品(二中店):郝夢齡路22附
說到武漢美食聚集地,除了遊客們眼中的戶部巷,還有本地人力薦的萬松園。
許俊在萬松園住了10年,雪松路、勁松巷裡的每一家店他都聊熟於心,面對種類豐富的食物,本以為他會推薦一個小吃店或龍蝦館,沒想到他卻把我們帶去了一個不被太多人熟悉的萬松園橫路。
愛好攝影的許俊下班後總喜歡拿著相機穿梭於城市中的各個角落,夜晚的萬松園燈火輝煌,車馬如梭。
走出人潮,同樣屬於萬松園的這個路口就顯得清靜很多,轉角的東北家常菜館裡食客們與老闆笑聲爽朗。
許俊就是這樣發現了這家東北農家菜餃子館。
裡面的食物與店名一樣樸素。許俊每次去都會點上一份招牌的鍋包肉,主食用餃子代替米飯,一份涼菜也必不可少。
鍋包肉的做法眾說紛紜,由東北廚師烹飪的鍋包肉自是不用懷疑正宗性。肉片裹上面衣在熱油中炸得酥脆金黃,透過面衣還能依稀看見肉的色澤。炸好的肉片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要靠回鍋的火候與醬汁的調和。
在濃鬱醬汁中翻炒過後的鍋包肉依舊需要保持焦香的口感,白醋、糖與生薑,這些簡單的調味卻能在口腔中迸發出喜人的滋味。
許俊常點的酸菜豬肉餃子在我們到達之時遺憾售罄,只好點了一份常規口味的白菜豬肉餃子。手擀麵皮韌勁十足,包裹住鮮香的肉餡,水煮後的餃子一口咬下還能嘗到湯汁,蘸取醋和辣椒,心滿意足。
醬肘子壓軸出場,一份往往需要趁熱吃的食材,作為涼菜有讓人收穫意外的驚喜。一整塊豬肘被片成紋理清晰的片狀,整齊擺放盤中。
一旁的蘸醬不容忽視,蒜泥與秘制醬料勾起饞嘴氣息,肘子在醬料中染上顏色,再一整片咀嚼,瘦肉肉香四溢,外層的皮彈性十足,油膩全無,只有大口吃肉的暢爽。
聽許俊說,許多東北的朋友都在這裡吃到了家鄉的味道,還有什麼味道能比得過家的味道?
東北農家菜餃子館
萬松園橫路與青年路交叉口西100米
做設計的人好像都會經常熬夜,夜半三更大C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小區大門,正對著小區的一條街還燈火通明,食物的香氣順著烤爐和油鍋佔據著整個中南一路。
面對一整街的宵夜攤,大C也有自己鍾情的一套算法。
打初中時就吃起的餃子王始終排在第一位。
比起水煮餃子,三鮮煎餃更深得人心。不知道用了什麼巧妙的方法,餃子王家的煎餃下方有一層金黃微焦的脆殼。
這層脆殼讓餃子有了更豐富的麥香,卻絲毫沒有累及餃子本身,三鮮的內陷在鮮肉中加入了香菇,新鮮爽口,二兩一份打包帶走,去小徐燒烤為夜生活加料。
大塊新鮮羊肉和肉筋被串在鐵籤上,轉眼間被送至炭火之上,爐火明滅,肉串翻轉,不用幾分鐘就已滋滋冒油,再撒上大把調料,炭火和香料的招式千變萬化,羊肉的腥味和肉串的油膩在無形中去除,入口的鮮香得以顯現。
有25年經驗的師傅對於矜嬌的食材,同樣得心應手,腰片彈牙鮮嫩,在孜然和辣椒的調味作用下味入三分。飽滿的蝦球被清洗乾淨,在火上烤制瞬間蝦肉已吸收了精華,咬開焦脆的蝦殼,飽滿鮮嫩的蝦肉正中下懷。
一整根茄子從中間切開,鋪上蒜泥加入孜然,香氣撲鼻比肉更酥軟。烤粉作為主食也毫不遜色,看起來稍顯寡淡的外表卻越吃越香,四周烤的有些焦的地方更是精華所在。
燒烤吃畢,才發現土豆和豆腐缺席,隔壁的江記臭豆腐給了我們另一種選擇。
油炸的土豆片外圈焦脆,中間柔軟,與秘制醬料營造出濃鬱風味。
小塊的炸豆腐呈現喜人的褐色色澤,表面香脆,內裡卻保留了豆腐的細嫩綿軟,兩份小食進肚,我們這顆刁鑽的胃終於得到了滿足。
感受了食物的辛香,胃被幸福填滿,大C回去還能再畫幾張圖。
小徐燒烤蝦莊
武珞路五巷84號附7
拋開「漢口保留時間最長的老街之一」和「曾經的漢口中心」這些標籤,如今的花樓街與江漢路商圈一街之隔,卻布滿了拆遷的痕跡,門窗上的雕花被蒙上了灰,透過狹窄的街道向上看,天空被割裂成一條細縫,偶有一棵樹帶著光暈擋住視線。
從出生起就生活在這裡的皓崽,不見得多喜歡這條街,年輕人還是更偏愛萬象更新的景致,但有些味道總能留住一批人。
臺灣餛飩王雖然沒有花樓街有歷史,但也陪著這條街和街坊們走過了5年時間。
皓崽第一次嘗到這碗餛飩,是來自晨練結束後爺爺帶回來的早餐,雖然帶回來的時候,餛飩結成一塊無法入口,於是皓崽硬著頭皮喝了點餛飩湯,沒想到這湯卻好似濃縮了世間的所有鮮香,於是就因為這一口湯開啟了他每天早晨的餛飩之旅。
這家由一對福建夫妻開的餛飩王,5年來,就只售賣餛飩這一種食物,卻能贏得所有街坊的讚譽。手工打制的餛飩皮比起機器製作的更為柔軟乾燥,顧客可以購買包好的餛飩回去自己煮著吃,卻鮮少有人如此,因為餛飩湯才是重頭戲。
提前一晚熬製的骨頭湯濃縮了全部的精華,不用添加多餘的胡椒、蝦米和紫菜來增添鮮味,一勺濃鬱回味悠長,食材的鮮款款釋放。餛飩吃完,湯也一滴不剩全納入胃中,真想打包一份湯回去煮麵。
如果覺得光吃餛飩太單調,隔壁的炸面窩剛好可以解饞,外圈柔軟,內圈酥脆,米香油香交織,告訴你這是一個完美的面窩。
吃完這頓早餐,重新穿梭於花樓街中,街坊們趁著好天氣在屋門前聊天話家常,楚戲文化樂園裡氣韻十足,依稀能看到曾經京、漢劇合演的風光。留守在此的人們不願搬離的原因,除了那一勺餛飩湯,還有這裡自成一派的日常。
臺灣餛飩王
民生路統一街261號
///
灶火燃起,香氣彌散,家樓下又傳來了令人熟悉的味道,這些味道不出自大廚,沒有精緻的擺盤,只在街邊一隅暗燃起煙火氣,卻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你家樓下又有哪家店讓你念念不忘?來源go斑馬 編 輯 ♀ 嘻 嘻攝 影 ♂大野喵排 版 ♀ 大 C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