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燒烤攤前,我們每個人都現了原形

2020-12-06 人物

紀錄片導演陳英傑對燒烤的記憶是長在耳膜上的。

那是九幾年,他跟幾個哥們兒吃燒烤。有個人點了烤雞翅,一整根那種,他現在還記得那個朋友嚼雞翅的聲音——「碰到脆骨是嘎嘣嘎嘣,吃肉又是吧唧吧唧。」

當時在場的還有王海龍。

2016年,王海龍提議拍一部燒烤紀錄片的時候,當時,他和陳英傑正好又在簋街擼串。沒過多久,陳英傑的微信籤名變成了:「最牛逼的燒烤在哪兒?」他也帶著6個導演組跑了全國32個城市的500多家燒烤攤鋪,真正見識了中國燒烤江湖中的食物、人和故事——中國首部燒烤專題紀錄片《人生一串》也由此誕生。

儘管中國人長期迷戀燒烤,卻從未有人專門為這種「主流又非主流」的飲食做過記錄。在團隊的另一位導演張嶽明看來,《人生一串》想做的就是「讓沒有話語權的燒烤獲得自己的聲音」。

6月20日,《人生一串》正式在B站上線。短短的6集收穫了超過3300萬的點擊量,還有兩萬多人在豆瓣為它打出了9分的高分。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版深夜食堂。」網友們在發出感慨的同時,也將自己當成食客,深深地投入其中——《人生一串》每集的結尾,都會看到他們發出的彈幕一排排地飄過屏幕,上面寫著:感謝款待。

度過了和燒烤相伴的一年多,陳英傑已經「短時間內不會特別想吃燒烤了」,但他依然為我們講述了這些日子留在他心裡的「燒烤傳奇」——

文 | 麥子

編輯 | 金石

質樸

全中國遍地燒烤店,但要在裡面挑出最好吃的,首先要迴避大城市,其次,不要相信美食點評APP。

倒也不是說大城市沒有好吃的燒烤。但很多東西到了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味道總會變得趨同。燒烤,還是要回到發源的地方才最純正。

東北是燒烤重鎮,但在瀋陽,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一條龍服務的音樂烤吧,歌放得震天響,小年輕悶頭吃,沒有那種煙火氣。可如果到了三裡橋,情況就不一樣了。

三裡橋是遼寧海城的一個「燒烤村」,全民燒烤,隔幾步就是一家燒烤店,基本全是用姓氏、綽號來命名。在這兒有個說法「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就要吃燒烤」。

三裡橋到處都是這樣的燒烤店

三裡橋幹燒烤是有先天優勢的。它原來是個屠宰村,負責供應海城的肉類。把肉送出去,下水就留在這裡,所以這裡最特色的就是烤豬心管、護心肉。烤心管並不稀奇,但只有在這裡能吃到整條烤的心管。在三裡橋,烤心管的師傅起碼得練個幾年,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心管放到火上的時候,會收縮起泡,吱吱發響。聽到這個聲音,再烤個三五秒就是口感巔峰,吃起來酥酥的,脆脆的,越嚼越能吃到一種奶香。

烤豬心管 圖源《人生一串》

三裡橋燒烤現在已經烤出名氣了,每天都有從瀋陽、大連專門去吃燒烤的人到了這裡,不用特別挑去哪家,水平都差不多,看到人多換一家就得了。

四川人也愛吃燒烤,在四川,有這麼個說法——天下燒烤看宜賓,宜賓燒烤看巡場。

巡場是個小鎮,開車從宜賓市區出發,沿著308國道向南走四十多公裡就到了。巡場當地的燒烤都是生烤,不醃不煮,大小火交替,大火出香,小火入味。在這兒,我們吃到了聞所未聞的巡場烤豬鼻筋。

豬鼻筋就是豬的鼻梁筋,一頭豬身上只有兩根。巡場最早把豬鼻筋拿來烤的是「單四燒烤」。一代老闆姓單,在家排行老四。1992年,做滷肉生意的單四在豬鼻子裡發現了兩條筋,就試著拿來烤了烤,沒想到就火遍四川了。

豬鼻筋看起來很軟,表面有一層膠質,但嚼起來脆,會有咔咔咔的聲音。烤完的豬鼻筋蘸著巡場特色的花生和芝麻乾料,又香又彈。當地人有多喜歡吃豬鼻筋呢?據說有一回,三個人吃了整整820串豬鼻筋。

又香又彈的豬鼻筋 圖源《人生一串》

還有山東。當時我找選題的時候就想著山東必須有一個,海鮮也必須要出現,所以就決定沿海走。但青島旅遊業太旺,也有燒烤一條街,但那是個以坑人宰客出名的地方。同樣是海濱城市,比起青島、威海,煙臺就更本地化一些。

在煙臺,我先看到了一張照片。照片裡,「阿宋燒烤」的門口房子低矮,胡同昏沉,門口還有亮著「海洲旅館」的霓虹燈,特有市井氣息。昏暗、小霓虹燈、小旅館、小燒烤。我就循著這個路子去找,後來發現大家都說阿宋燒烤做得不錯,就找去了。

阿宋原來是搞音樂的,但藝術沒能讓他吃上飯,就開始幹燒烤謀生。最早的時候在街頭擺攤兒,用35塊錢一個的爐子打遊擊,城管來了,隨時想跑就跑,攤子都可以不要。阿宋告訴我們,他被城管收過7個爐子,有時候城管來收,他就幫城管拿,說「爐子燙,我幫你拿」。

阿宋這兒最有特色的是烤海腸。海腸關鍵是要喝到裡面的海腸汁,為了保留這汪水,阿宋用的是煙臺最地道的S形穿海腸大法。海腸會在炙烤中蠕動,等它快不動了,趕緊撒香料離火,汁水最足,味道最好。要想不浪費汁水,就要仰著頭吃。

S形穿海腸大法 圖源《人生一串》

見過了這30多座城市的500多家燒烤之後,我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比如,名字和裝潢特花哨的店一般不太行,要找那些名字比較樸實的,什麼老五啊、單四啊,這說明這家店是有些年頭的,因為,早先那時候的人沒那麼講究,能做到現在,憑的就是真本事。畢竟,對於食物來說,什麼都比不上時間的檢驗。

單純

其實,拍燒烤,看上去拍得是食物,但拍的是食物背後的人。

幹燒烤的人不少都是「城市流民」。他們恰好趕上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國企改革,沒有工作和土地,燒烤是門檻最低的生意。只要費點心,總能活下去。見多了燒烤師傅,你會發現,那些幹得越久的,不管他們料理人情世故有多麼圓滑,對食物的心反而越單純。

這次出門找燒烤前,我就已經定好了有一家店必須得去:哈爾濱老太太燒烤。

這家店的老闆其實是個叫房久田的純爺們兒,房哥自己說叫這名是為了更親切。在哈爾濱,沒人不知道「老太太燒烤」,各種「老太太」沒有一萬也有八千,但房哥開的是第一家「老太太」。

這些年,房哥賺了不少錢,家裡有大別墅,開陸地巡洋艦,戴著勞力士、歐米伽。現在,除非老顧客來,房哥已經基本不親自上陣烤了,但看他親手用鐵籤穿生雞蛋的時候,那個細緻勁兒,和平時完全判若兩人。

生烤雞蛋是房哥獨創的。他小時候會把生雞蛋扔到柴火堆裡烤,生烤雞蛋就這麼來的。我們去的時候,房哥的老婆正在穿雞蛋,因為必須穿生雞蛋,所以穿了好幾個都碎了。沒辦法,雞蛋不能浪費,只能吃唄,所以她經常吐槽家裡「上頓雞蛋下頓雞蛋」。但房哥一上手,立馬就不一樣了,他幹這事兒有訣竅,鋼籤得帶點斜,轉著穿,像打電鑽,一點一點穿過,講究極了。

穿生雞蛋可不是件容易的技術 圖源《人生一串》

穿好的雞蛋烤的時候,還必須小火,不然會爆。蛋黃的油脂被逼出來,蛋清有焦香,還帶點兒滷的鹹香,特別好吃。

我們在寧夏遇到一個奇人寶子,專烤羊蹄,只用三種佐料:鹽、辣椒和孜然。但他本人不吃孜然,原因是過去吃的太多了,胃給吃傷了。你想想,為了把那個味道掌握得精確,他愣是把自己吃傷了,這得吃多少孜然才能這樣?

很多時候,一提到燒烤,大家想到的就是肉,但有人烤素菜也能烤出門道。

湖北宜昌環城北路的夜市上,有個90後姑娘,人稱「茄子妹」,發明了一種特色烤茄子。食材特別講究,不能用北方的紫皮茄子,必須用那種青紫相間的本地茄子,這種茄子皮薄肉多水分少。除了茄子,還有蒜蓉醬料,那是茄子妹自己研究出來的獨門秘方,每天準備食材的時候,她都自己在角落悄悄地調製,具體的配方連丈夫都不告訴。

茄子妹與丈夫

在湖南岳陽燒烤界,有個傳奇,叫王陽曆,是個退伍老兵,原來在濟南軍區當兵,後來轉業來了嶽陽老軍工廠。因為廠子收入不高,就跟著當地的新疆人學了燒烤手藝。最初的時候,王陽曆白天在軍工廠上班,晚上下了班就賣燒烤,專烤牛油,一烤就是三十多年。

他的店門口有個燈,下面是他自己的黑白照片。第一次看到真是慎得慌,跟遺像似的。但王陽曆就把自己當成個logo,覺得所有人都是衝著這張臉來的。老爺子很強勢,也超自信,但在對待食物的時候,又特別虔誠。

牛油就是公牛的胸口肉,每頭牛隻有五到六兩,烤起來也相當講究:火不能大,要用薄薄的一層火,調料不能多,什麼雞精味精嫩肉粉之類的全部不要,牛油放在火上烤,烤到一定火候要撒蔥花,撒完蔥花後要迅速用牛油把蔥花包裹起來,這樣高溫才能逼出蔥香。北方人來吃,要烤得嫩一點,南方人來,就可以烤得老一點——這些都是王陽曆這些年一點一點琢磨出來的。現在店裡來了老客,王陽曆還會親自上陣,因為,「一把牛油帶出一桌客人」,馬虎不得。

我還記得大晚上的,在店門口的桌子旁,帶著大金鍊子的王陽曆瞪著眼睛跟我說,用心烤,以心得心,以心換心,你不用心搞,這輩子什麼都搞不好。

江湖

這次,我最遺憾的就是沒有拍到迄今為止我覺得最好吃的烤藕片。

這家店在武漢,叫「翔彪燒烤」,藏在一條小胡同裡。他們用的是電烤,這也是我覺得唯一一家好吃的電箱燒烤。為了找到翔彪,我費了好大力氣,但即便找到了,人家也沒有那麼願意搭理你。

翔彪非常任性,下雨天不烤、天太熱不烤、心情不好不烤、打麻將不烤、輸了錢更不烤。我們去的那天,是老闆的外甥看店,他先給我們烤了幾串藕,一嘗,太驚豔了!這家的烤藕既有辣椒孜然的重口,還能吃到脆甜,最外面還是焦香的,特別棒。

用來烤藕的是一臺1988年出廠的電箱烤,烤箱裡面不過四五排,每排只能烤十一個串。一般客人來,點十串送一串。生產力有限,客人一來,問要等多久,張口就是「50分鐘、1個小時」。這不純粹往外踢客人麼?我問老闆外甥,為啥不增加幾個烤排。他說現在都不生產這種配件了,而且他舅舅覺得現在這樣就挺好的。

我們想見翔彪一面,打電話給他,他說:「一小時後見」。結果等半天不來,接著打電話,說「一會兒就到」。後來他老婆就讓我們先去別地兒轉轉。轉一圈回那兒,人去店空,打烊了。第二天再打給他,人說算了,別拍了。

這些人就是不稀罕你去拍他,甚至以一種你無法理解的方式躲避你,他們壓根兒不在乎這茬兒。

煙臺的阿宋也是,每天11點之後,如果還有人來,他有時候會故意說東西賣完沒有了,這樣就能儘早結束工作。這時候開始,他才能真正坐下來,自己喝瓶啤酒,從隔壁去打包一碗麵或是一份小龍蝦。每天不管多忙,阿宋都會留出給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別這麼苦。

我覺得這種不吝的勁兒,挺江湖的。很多幹燒烤的人多少也都有點江湖氣。

最早的時候,大家都習慣在家吃飯,就算下館子也是因為有事要談。沒有正事又不在家吃飯的人,都是不老實的人。他們未必是壞人,只是不安分。所以,燒烤店老闆必須是狠角色,得能鎮得住場子。

在東北,有一句關於燒烤的順口溜,叫「大綠棒子小燒烤,一世兄弟跑不了」,大綠棒子就是啤酒,這句話聽上去就挺江湖的。但在這片江湖中,最江湖的還是錦州。

一到錦州,我們就被燒烤包圍了。大街小巷全是燒烤店,還有官方認證的燒烤協會。別的城市,市中心的大廣告牌放的都是奢侈品廣告,在錦州,上面滾動播出的都是燒烤店廣告。

在賓館辦入住的時候,我們還沒定下要去哪家踩點。我就跟前臺聊天,請她給我們推薦。小姑娘口氣可大了,直接問我「你要吃哪種?」我說,「你很了解嗎?」那姑娘就告訴我,外地人吃米長大,錦州人吃燒烤長大。

前臺小姑娘給我們推薦了烤螃蟹和鳳爪的老五。老五的店就在錦州餐飲中心福德廣場那兒。廣場上原來有個金雞,嘴對著餐飲街,屁股對著錦州最大的紅燈區。

老五正在教徒弟燒烤

老五燒烤每天有三波客流高峰,第一波是五六點下班的人,第二波是十點十一點吃完飯再來喝二茬酒的閒人。這頓燒烤,不解決吃飯問題,只負責社交功能。邊喝邊聊,不談正經事,純粹為消磨時間。最後所有人都累了、頹了,局也散了,第三波客人也該來了。第三波來的基本都是站街女。

這整天人來人往,魚龍混雜,你別看老五瞅著瘦不啦唧,其實是個硬漢,以前黑白兩道的頭頭腦腦都要敬他三分。現在來的人沒那麼雜了,老五也有點幹不動了,有時會在店裡喝著熱露露玩手機鬥地主。

老五的招牌烤河蟹和烤鳳爪

我們在武漢漢口拍過一家燒烤店,老闆娘也很傳奇。用我們一位導演的話講,就是「七八十年代的女權主義者」。

大姐原先是自行車廠的職工。80年代,對一個愛穿喇叭褲、聽迪斯科的退伍軍人一見鍾情。倆人處了3天,大姐說就跟過了3年似得,回家就果斷離了婚跟了軍人。

90年代國企改革,大姐兩口子都下崗了,揣著200塊錢就幹起了燒烤。他們算是最早一波幹燒烤的漢口本地人。那時候街邊一溜12個爐子,只有他們一家是當地的。大姐夫妻倆還有個好玩的遊戲,會互相切磋燒烤功夫,從刀法到調料,都要比一比。

燒烤店一開始開在一個汽車站裡面,晚上要鎖門的。來吃的人總要翻牆進去,吃飽了再翻出來。能讓人為了吃口燒烤翻進翻出,可見味道自然不會差。後來他們又搬了幾次家,老伴兒也去世了,大姐現在還在一個農貿市場裡繼續賣燒烤。

每天晚上,大姐燒烤攤前的隊都排得很長。出攤前,她會自己在一個專門的房間調蘸料,那個房間沒什麼特別,只是一進門的地方,掛著大姐老伴兒的遺像。

鄉愁

我們這次跑了全國30多個城市,在很多城市,你會發現,很多燒烤就是那座城市的一張臉,代表著那個城市的某種氣質、經歷和記憶。

錦州人說自己是吃著燒烤長大的,武漢人也差不多。武漢人恨不得剛放下牙刷就在這兒吃,有點像24小時不間斷的夜生活。

在北京,大家都是晚上吃燒烤,一看都是剛下班。但在武漢,你可以在燒烤攤前感受到一種明顯的「時差感」——有人一副剛起的慵懶樣子,甚至還穿著睡衣,但有的人就是全套的西裝皮鞋,明顯已經上了半天班。不同時區的人聚在一起吃烤串兒就特好玩。

網上關於武漢還有這麼個說法,說它是「溫州人的第二故鄉」。我們遇到了一個烤蝦球的武漢大姐,她就是跟溫州人學的手藝。大姐告訴我們,她下崗後本來是賣水果的,生意一直不好。攤子旁邊是個很火爆的溫州人燒烤攤。溫州人的小孩一直被本地孩子欺負,大姐很護著那孩子。那家人回老家的前一天,跟大姐說,要是能在一天裡學會燒烤,就把手藝全教給他。從那天起,大姐幹了20多年燒烤。那一天改變了她的一生。

更魔幻的是西昌。那裡漢彝混居,有先天的野性,無視規矩無視時間表。他們把燒烤當晚飯,一天不分三餐,也許就吃這麼一頓。在西昌,很多燒烤店都聚集在航天路上,它們大都是四五十塊錢的自助,酒隨便喝,肉敞開吃。

晚上,航天路上的燒烤店裡有人喝到滿嘴胡話,緊挨著的航天中心裡,每一項任務都要精確到毫秒。而航天路上的燒烤店之所以如此紅火,正是航天中心裡那些嚴謹的人把這條街給養起來了。

在航天路上的小二哥自助燒烤店裡,一個小夥兒喝了點兒酒,指著眼前的一盤烤小豬肉對我們說,「我在外面想家的時候,除了想我媽,就是想這個。」

小二哥的烤小豬肉

燒烤這東西就是這樣,它不像其他美食,大家看看怎麼做怎麼好吃就完了。人一看見燒烤就會自然發酵出自己的回憶。所以,有一種說法是——最好吃的燒烤永遠都在我家樓下。

在揚州,有一家燒烤店叫「商老三」,最早是開在揚州中學對面,是當時那裡唯一的燒烤店,那時候一放學,學生就烏泱泱往那兒跑。揚中是當地很牛逼的中學,介紹我們去的朋友給我們算過,揚中每年的畢業生裡有十個人會最終讀到博士,所以,商老三燒烤店裡吃出來的博士應該不下一百。

後來,揚中門口也不讓擺攤了,商老三搬了家,但來吃的人卻還是那一撥。我們去拍攝的時候,就碰到了在商老三那兒吃了20多年的98屆揚中學生。商老三記性特別好,現在還能一口說出十年沒見的學生叫啥名字,外號是啥。

要說商老三是揚州味道最好的燒烤,就算是有粉絲濾鏡的學生,那也是不承認的,可他們還是要來這兒吃,因為,「很多時候,吃的不是味道,是感情。」這是他們的原話。有個特文藝的哥們兒說,「我們心中的白衣飄飄的年代,手裡必須要有一根商老三的烤串兒。」

時不時有揚中的畢業生回來嘗嘗商老三的燒烤 圖源《人生一串》

「最好吃的燒烤永遠都在我家樓下。」在給片子寫旁白的時候,我也把這句話寫進去了,但這句旁白念出來的時候,彈幕裡飄過了一句話:「我家樓下的燒烤攤早沒了,有的只是馬路和汽車。」

現實也的確是這樣,在《人生一串》開播的時候,我們當時走過的500多個燒烤攤兒已經有近一半歇業或搬遷了。

我們當時去宜昌拍茄子妹的時候,她所在的環城北路夜市就在面臨改造,有一支當地的樂隊每次演出完都會來吃茄子,我記得那個主唱當時說了一段話,「宜昌的很多美食已經消失了,我們每次來,看到茄子妹還在,感覺很溫馨。如果再過十年這個地方不復存在了,茄子妹還會是很多人回憶裡的符號。」

這也是我們要拍這部片子的一個重要原因。記得當時決定開拍的時候,海龍說了一句話,「城市化會消融一些東西,改變一些東西。包括那些即將回不去、今後也不再來的街頭煙火氣。有些動人的東西走的快了些,我們要留個念想。」

我們常說燒烤有煙火氣,其實是因為它有燈、火、煙和好吃的。把這些表象都剔除掉,剩下的是人們嚮往實實在在的溫暖和美好,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放飛自我,每個人都能在這裡現出原形。沒了這種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燒烤?也許,這就是答案,就像我們在最後一集裡寫得最後一句旁白:「這裡有嬉笑怒罵,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

熱門閱讀

相關焦點

  • 《人生一串》出品方起訴燒烤店
    兩原告系紀錄片《人生一串》的著作權人。該片播出後,其名稱「人生一串」亦獲得了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顯著性,構成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公眾已就該名稱與原告之間形成固定聯繫。同時,原告通過大量智力與財產投入和創造性勞動,使該片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並享有基於該片形成的商業信譽、商業價值及衍生商品及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交易機會。
  • 《人生一串》中的燒烤店被B站告了?浦東法院:已受理,將擇期開庭
    記者從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獲悉,該院已於近期受理了上海寬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旗幟(上海)數字傳媒有限公司訴郭萬強、長春市南關區錢鋒炭缸燒烤總店、長春市寬城區人生一串郭萬強吊爐燒烤店、大眾點評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兩原告訴稱,兩原告系紀錄片《人生一串》的著作權人。
  • 燒烤的死忠粉:吃了這麼多年的燒烤,你肯定沒有吃過這個
    最近,一檔比《舌尖上的中國》更接地氣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爆紅網絡,豆瓣評分高達9.0。這部充滿煙火氣息的紀錄片,通過搜羅街頭巷尾的燒烤王者,再一次撩起人們對燒烤的特殊情結。從新疆的紅柳烤串,到雲南的個舊小肉串,再到廣東湛江的烤生蠔……《人生一串》的燒烤攤遍布祖國大江南北。
  • 煙火氣中擼起人生一串 誕生於網絡的美食紀錄片為何大受年輕人歡迎?
    國內首檔由視頻網站Bilibili和旗幟文化傳媒聯合出品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最近收官,這部展現國人燒烤情結,以及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燒烤文化的紀錄片自6月20日播出到現在,不光播放量驚人,豆瓣評分也高達8.9,遠超出之前口碑斷崖式下降的《舌尖上的中國3》。
  • 頭條丨一元一串的燒烤,烤出了芒杏村新的致富路,你打卡了嗎?
    頭條丨一元一串的燒烤,烤出了芒杏村新的致富路,你打卡了嗎?當記者問到現在很多村民都跟著白天賣燒烤了,會不會影響生意時,他笑答:「不會不會,開店的人越多,顧客也越多,每天準備的食材都能賣完」。
  • 想吃燒烤怎麼辦?家庭烤箱自製燒烤,味道堪比燒烤攤噢
    今天就來做一個不需要廚藝,沒有技術含量,小白也能成功的家庭版自製燒烤,成品堪比外面的燒烤攤,一邊看劇一邊吃,真的不要太爽哦~ 那麼燒烤拼盤走起吧~ 準備食材: 雞翅,土豆,藕片,午餐肉,韭菜等等,一切你喜歡的食材
  • 逃離辦公室,混到菜市場,擺個燒烤攤,一次蛋疼的創業嘗試
    說起來也是個難得的經驗和回憶,大概十多年前小編在項目間隔期,不願去公司蹲著就休長假在家;有一次聊天說起來,做諮詢顧問這麼多年,光給別人的生意做顧問了,自己從來沒親自下水試試手,就琢磨著自己也試試做做買賣,在小區周圍找了一圈發現沒有幹燒烤的,於是就準備幹個燒烤攤,這一幹就是一夏天,也算是個難得的社會實踐……懵懵懂懂的一頭扎進燒烤行業十多年前的時候京城還沒有現在管理這麼嚴
  • 貝爺說羊眼睛是他吃過最不堪回首的食物,但在燒烤攤我能吃20個
    這曾經是我的食譜裡不可能出現的食物,我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會啃下一串哺乳動物的眼珠子。這就跟吃雞要去毛一樣理所當然。我的西安朋友第一次帶我吃烤羊眼時我的內心非常掙扎,在臨近燒烤店前甚至一度想逃逸。5個一串,白色眼瞼黑色瞳孔,冷酷地注視著這個無情無義的世界。看著老闆熟練地把它們架在火上翻滾、炙烤,刷上地溝油、辣椒麵和孜然,眼球在高溫下隨著汁水的濺出而逐漸萎縮,充滿肉香的油煙味兒燻麻了我的舌頭。是的,我吃了20個。
  • 男子因爭燒烤攤28樓扔兩煤氣罐 按重罪被批捕
    ,事發當晚,喝了點啤酒,為了「出口氣」,便將前兩天剛加滿的兩個煤氣罐搬至28樓樓頂扔下。檢方認為,該男子的行為,危害到了樓下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以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這一重罪將其批捕。事件正在擺燒烤攤天上突然掉下兩煤氣罐事情發生在今年3月30日晚上10點左右。廣安華鎣市梧桐灣花園小區臨街一側,長期在街對面擺燒烤攤的周某某突然聽到公路對面傳來一聲巨響。
  • 戒宵夜,是每個人都講過的反人類謊言
    狗友每次約院辦看電影、跑步啥的,最後必然會把我拐進他家樓下的燒烤攤,來根烤腸,幾瓶啤酒。菜品不需要多,但宵夜這個環節,必須得有,相伴長肉,是最能考驗友誼的。我們廣東還有句話,叫「行街、吃飯、睇戲、直落」,這個落,要沒有落到去深夜的大排檔擼串、吃雞煲,那說明你們的友情不夠堅固。
  • 本周五 I 來大象燒烤攤,一起吃喝,聊聊鬍子哥的豆腐江湖
    那一刻的鬍子哥格外迷人,於是就有了大象燒烤攤的誕生。鬍子哥是一個有故事的人。說到露水攤的往事,鬍子哥格外健談,眼裡有光。按鬍子哥的話來說,燒烤攤是夜生活的人釋放激情的最後一站,能不能睡到姑娘也往往取決於燒烤攤上的談天。
  • 吊爐跟燒烤的相約,見證者吊爐燒烤
    吊爐燒餅、吊爐花生....對於吊爐的認知,很多人一樣,也大抵是從此開始的。然而對吊爐的刻骨銘心,絕對是因為吊爐燒烤。因為炭缸口小、壁厚,木炭在缸底充分燃燒,熱量充滿整個缸體內,受熱均勻,食物在缸內很快烤熟,水分不易流失味道和營養就更好。不是所有的燒烤都叫吊爐燒烤。
  • 秒殺燒烤攤的爆炒釘螺(附教程)
    好多年沒有吃過釘螺了,那天公公買了一盒回來,太好吃了,然後我去了趟菜市場,連買了兩天,特別下飯,加了一點酒糟進去一起炒,特別入味,鮮美可口,比燒烤攤的好吃多了,而且自己做的乾淨衛生,又很實惠哦,這一盤買了5元錢,可以搓囉好幾下,配酒也是很美味的,釘螺買回來,記得要多清洗幾遍,然後浸泡一會兒
  • 山東濱州廟會燒烤攤賣鱷魚 老闆親自試吃
    > 山東濱州廟會燒烤攤賣鱷魚
  • 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有9個腦袋,還「統治」了燒烤攤,你吃過嗎?
    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有9個腦袋,還「統治」了燒烤攤,你吃過嗎?生活中的樂趣有很多,與朋友三兩人燒烤攤前聚, 尤其是北方人,格外喜歡擼串兒。在燒烤攤前,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呢?魷魚?雞翅?還是五花肉呢?其實燒烤攤中有一個「常客」,備受人們喜愛,「統治」了整個燒烤攤。雖然它還不是食物鏈的高層,但它的智慧卻已經讓人折服了,很多人都支持它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種動物。它就是《海綿寶寶》裡章魚哥的親戚們——章魚。在動物世界裡,章魚顯得獨樹一幟。它是種軟體動物,還有點兒粘乎乎的,外形也不俊俏,長居於海洋。
  • 東北夏季燒烤大排檔裡的十大硬菜,您最喜歡吃哪一種?
    馬上進入瀋陽的燒烤旺季,很多人夏天喜歡露天燒烤,吃什麼不一定重要。關鍵是氛圍好,喝著小酒,戶外微風,愜意生活,據說燒烤是傳統美食文化,不論是男女老少,坐在餐桌前就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美食,東北夏季小燒烤有十大硬菜,您最喜歡吃哪一種?
  • 無所不吃:雞屁股羊眼睛……東北、新疆、四川,誰是中國最野燒烤?
    齊齊哈爾在達斡爾語是「天然牧場」的意思,優越的地理環境為「齊齊哈爾BBQ」提供了最優質的原料,在1954年卸去省會身份之後,「烤肉之都」就成了它的另一個名片。大部分齊齊哈爾人,家裡都是自備烤肉工具的,在齊齊哈爾燒烤金字塔頂端的不是任何連鎖大店,而是家庭自製。
  • 各國燒烤大PK,中國種類多,巴西分量大,看到越南:你們最厲害
    對於燒烤這個東西也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的,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裡面,大家在晚上下班的時候會選擇和朋友一塊去吃燒烤,吃上幾個烤串兒,來幾瓶冰鎮啤酒,然後和聊得來的朋友在一塊聊聊天也是非常愜意的事情,除了我們國家有著一些燒烤,在國外很多國家都是有著一些不同的燒烤,各國燒烤大PK,中國的種類多,巴西的分量大
  • 大學生課後用高數知識賣燒烤 一天可賺1千元
    戴大關正在燒烤攤前細心配佐料。(圖片來源:重慶晨報)  3月21日17:40,重慶理工大學,放學鈴聲響起,22歲的大三學生戴大關急匆匆地走出教室。半小時以後,他出現在重慶理工大學大門正對面,利索地拉好橫幅———「兄弟燒烤」四個大字,迎風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