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Wnt家族蛋白結構的解析為開發新抗癌藥物提供希望

2021-01-21 生物谷

研究者提出了一種三維成型技術,可以清楚了解Wnt蛋白的功能,並且能夠清楚地闡明蛋白的捲曲受體(Frizzled receptor),以便我們可以設計出抗Wnt蛋白療法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Credit: Image: K. Christopher Garcia)

Wnt家族20種蛋白質是控制機體發育和生長所必須的重要蛋白質,但是近30年來,科學家並不知道這些蛋白質的「真面目」。這些蛋白質可以逃避標準的可視化技術,因為它們不溶於以水溶液中。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首次清楚地解析Wnt家族蛋白質的結構。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5月31日出版的國際雜誌Science上。研究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種三維成型技術,可以清楚了解Wnt蛋白的功能,並且能夠清楚地闡明蛋白的捲曲受體(Frizzled receptor),以便我們可以設計出抗Wnt蛋白療法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

研究者Garcia表示,這將為我們在生化手段上用分子解剖的方法了解Wnt蛋白開闢了新的路徑。研究者Harold Varmus在30年前發現了Wnt蛋白,他們發現Wnt蛋白的基因wnt1在小鼠的乳腺癌細胞中異常活躍。過去的十年裡,研究者揭示了Wnt蛋白在胚胎幹細胞的發育、組織再生、骨骼發育、幹細胞分化以及人類的許多癌症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Wnt蛋白可以給予細胞身份,並且告訴其該進行什麼樣的行為。

在人類和無脊椎動物體中,配體受體系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Wnt幾乎遍布所有系統領域。很多科學家試圖去在實驗室對該蛋白質進行表達並且研究其結構。2003年,Nusse小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分離Wnt蛋白的困難,因為Wnt蛋白包含了很多脂質分子,可以使得蛋白質不溶於水溶液中。科學家意識到必須通過含有洗滌劑的混合劑將蛋白質固定起來,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研究其生化特徵並且分離出Wnt蛋白。但是含有洗滌劑的混合製劑在固定Wnt蛋白上仍然有一定的困難。

研究者Garcia和Janda表示,如果細胞中可以表達出Wnt蛋白,那麼其受體也會在相同的細胞中,這樣受體就有可能保護Wnt蛋白暴露於脂類中,這樣Wnt蛋白就可以溶解在脂質中。基於此,研究者發明了一種技術,他們可以使得Wnt8結合至捲曲受體8上(Frizzled-8)。

使用此項技術,研究者成功地觀測到了Wnt蛋白的結構,研究者表示,這就好像螃蟹隨著它的兩個大鉗子向前,然後抓著捲曲受體,而且Wnt蛋白的結構和之前的其它蛋白結構並無關係。然而這樣研究者就可以開始進行Wnt蛋白摺疊的起源進化研究。研究者後續將繼續深入研究Wnt蛋白的結構,他們希望其它的Wnt蛋白和Wnt8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今研究者Garcia正在解決為什麼Wnt蛋白如此難表達,他表示,因為Wnt蛋白暴露於脂質中;因此探究者希望對蛋白進行改良,在不影響其功能的情況下解決其表達問題。

Wnt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潛在的癌症藥物靶點,目前有很多藥物開發公司正在研發抗Wnt以及抗捲曲受體抗體的藥物,但是苦於並不了解Wnt的結構,因此研發一直停滯不前。因此這項研究將幫助藥物公司更好地去開發以Wnt為靶點的藥物。(生物谷Bioon.com)

編譯自:New Molecular Structure Offers First Picture of a Protein Family Vital to Human Health

編譯者:T.Shen

Structural Basis of Wnt Recognition by Frizzled

Claudia Y. Janda1,2, Deepa Waghray1,2, Aron M. Levin1,2, Christoph Thomas1,2, K. Christopher Garcia1,2,*

Wnts are lipid-modified morphogens that play critical roles in development principally through engagement of Frizzled receptors. The 3.25 Å structure of Xenopus Wnt8 (XWnt8) in complex with mouse Frizzled-8 cysteine-rich domain (CRD) reveals an unusual two-domain Wnt structure, not obviously related to known protein folds, resembling a 「hand」 with 「thumb」 and 「index」 fingers extended to grasp the Fz8-CRD at two distinct binding sites. One site is dominated by a palmitoleic acid lipid group projecting from Serine 187 at the tip of Wnt’s thumb into a deep groove in the Fz8-CRD. In the second binding site, the conserved tip of Wnt’s "index finger" forms hydrophobic amino acid contacts with a depression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Fz8-CRD. The conservation of amino acids in both interfaces appears to facilitate ligand-receptor cross-reactivity, whi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Wnt’s functional pleiotropy and for developing Wnt-based drugs for cancer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相關焦點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人類基因組測序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機體運作機制的認識,同時也為開發疾病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的可能。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格拉斯哥大學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mito-priming的新技術,該技術能夠幫助研究者們識別新型有效的抗癌藥物。
  • Nat Commun:癌受體蛋白結構得到解析 為藥物開發鋪平道路
    2017年1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揭示了一種癌細胞受體蛋白的結構,未來有望用於開發對抗疾病進展的新藥物。之前研究已經證明阻斷該受體能夠延緩一些腫瘤類型的生長和轉移,但是因為很難獲得這種高度不穩定的膜蛋白的結構信息,藥物開發過程受到阻礙。基於該研究,藥物開發者可以設計嵌入受體結合位點的分子來調節這種蛋白的功能或阻止天然配體與該受體的結合。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2018年10月25日,團隊聯合孫飛研究員、王權博士等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解析了臨床藥物Q203靶點——呼吸鏈超級複合體CIII2CIV2SOD2結構(詳見BioArt報導:Science丨立足抗結核病藥物靶點開發,饒子和院士團隊歷時多年解析分歧桿菌呼吸體超複合物III2IV2SOD2原子解析度結構);2019年1月24日,與楊海濤教授的合作團隊在Cell上發表文章解析了臨床藥物SQ109靶點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 Science:確定阻礙化療藥物發揮作用的蛋白結構
    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確定了一種名為P-醣蛋白(P-gp)的蛋白結構,該蛋白會將許多化療藥物阻擋在細胞之外,這是癌細胞對化療藥物具有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弄清這一蛋白的結構將有助於科學家設計更有效的抗癌藥物。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KDM5亞家族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底物識別機制
    組蛋白修飾在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基因沉默、基因激活、腫瘤生成、染色體形態建成以及遺傳物質修復等生物學問題密切相關。對其分子機制的研究為探索生命本質以及開發相應的靶點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  以往研究表明,擬南芥JMJ14是一個含有jumonji結構域的組蛋白H3K4me3的去甲基化酶,從序列分析上屬於KDM5亞家族。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今日《科學》揭示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晶體結構,加速藥物開發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今天正式上線了一篇有關設計抗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究論文。來自德國呂貝克大學(University of Lübeck)的科研團隊,利用高強度X光源,對SARS-CoV-2的主要蛋白酶及其與抑制劑相結合的結構做出深度分析。這一信息對於開發出更有效的藥物抑制病毒複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由於底物與蛋白親合力達pM級,導致傳統的藥物研發方法難以發現直接靶向,現有小分子抑制劑極度匱乏。因此迫切需要發展新的策略,以實現靶向性包括RhoA在內Rho亞家族成員的抑制劑開發。  該研究運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內源修飾功能調控位點,通過虛擬篩選結合實驗發現靶向內源修飾的共價化學分子,結合晶體複合物結構揭示其動態調控過程,發現全新變構調節口袋「CLocK」,最終實現靶向翻譯後修飾位點的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該研究為Rho家族蛋白的靶向性藥物開發奠定先導化合物基礎,也為實現對「難以靶向」蛋白的藥物研發提供了可借鑑的思路。
  • 《Science》報導新冠疫苗突破:美科學家繪製出S蛋白超清結構,測試...
    這是科學家首次通過冷凍電鏡對新冠病毒 S 蛋白結構進行詳細觀察和解析。繪製冠狀病毒被稱為 S 蛋白的詳細結構,是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發相關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基於這一突破,該研究團隊正在進行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測試工作。
  • :單細胞信號通路蛋白分析為抗癌藥物的促凋亡特性提供新見解
    雖然單細胞DNA分析技術為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見解,但是相比之下,在單細胞中進行蛋白分析的技術卻落後了。因為蛋白質沒有DNA類似PCR擴增那樣的分析技術,所以單細胞信號蛋白的分析仍然是一個難點。傳統的信號蛋白分析如ELISA和WB等需要大量的細胞,並且無法在活細胞中進行分析。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Science:抗癌藥物伊利司莫有望治療門克斯病等銅缺乏症
    2020年5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教授James Sacchettini博士和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系助理教授Vishal Gohil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概述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使用抗癌藥物伊利司莫(elesclomol)有望治療門克斯病(Menkes disease)中的銅缺乏
  • Science | 陳冰組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全長結構
    自SARS-CoV-2的基因組序列發布後,S蛋白複合物的多種結構都被解析出來,包括prefusion狀態的S蛋白胞外域結構和RBD-Ace2複合物。通過胞外域結構,科學家發現prefusion狀態的S蛋白存在兩種不同的構象「閉」和「開」。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天然產物抗癌:我國腫瘤藥物開發的優勢方向
    從天然產物中獲取抗腫瘤藥物是目前國內外腫瘤藥物開發的熱門領域。我國作為一個天然產物大國,除了擁有巨大的天然產物資源,還擁有源遠的天然產物開發和使用歷史,因此,我國有眾多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天然抗瘤藥物的開發。下面筆者與大家來看一看目前開發最為成功的幾大類天然抗癌藥物。一.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  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Science》重磅: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解析及抑制劑開發
    目前,針對COVID-19,已經在臨床上應用了瑞德西偉、羥氯喹等抗病毒藥物,但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仍在努力開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抑制劑。 研究亮點 近日,來自德國呂貝克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RolfHilgenfeld團隊用X射線以1.75埃解析度解析了新冠病毒Mpro的晶體結構。新冠病毒中的主要蛋白酶(Mpro,又稱為3CLpro)能夠處理病毒中的多聚蛋白—病毒RNA在進入人類細胞後最初被翻譯成這種多聚蛋白。
  • Nat Chem Biol:首次解析癌症蛋白的3-D晶體結構
    ,研究者表示,這種關鍵蛋白的3-D圖譜展示了細菌的乙醯肝素酶的架構及原子水平細節,而乙醯肝素酶是一種可以降解名為硫酸類肝素的酶類。文章中,研究者von Itzstein說道,我們在功能上鑑別出了在人類癌症中過度表達的一種酶類的結構,這種酶類和腫瘤血管發生直接相關,而且還同機體炎性及癌症潛在轉移直接相關,這或許可以幫助開發一種新型潛在的藥物靶點。
  • Science新文章揭秘珍稀抗癌中藥
    Sattely說:「人們一直在研磨植物來尋找一些新化學藥物及長時間測試它們的活性。令我們震驚的是,當前有許多植物天然產物被用作藥物,我們必須要培育出這種植物,然後分離出化合物。」  在發表於9月10日《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Sattely和她的研究小組利用一種新技術鑑別出了在一個分子組裝線上協同作用生成抗癌藥物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