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癌受體蛋白結構得到解析 為藥物開發鋪平道路

2021-01-21 生物谷


2017年1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揭示了一種癌細胞受體蛋白的結構,未來有望用於開發對抗疾病進展的新藥物。之前研究已經證明阻斷該受體能夠延緩一些腫瘤類型的生長和轉移,但是因為很難獲得這種高度不穩定的膜蛋白的結構信息,藥物開發過程受到阻礙。基於該研究,藥物開發者可以設計嵌入受體結合位點的分子來調節這種蛋白的功能或阻止天然配體與該受體的結合。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多種生化和生物信息學方法,包括最新的質譜技術,來產生ACKR3這種受體以及該受體與一種藥物形成的複合體的結構模型,目前這種藥物正處於2期臨床試驗階段用於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研究人員還獲得了ACKR3與趨化因子相互作用的模型,這類天然小分子在體內循環控制著細胞的運動。這項工作需要獲得ACKR3在多種狀態下的結構形態,該分子與趨化因子的結合會導致分子形狀發生巨大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ACKR3是一種可以用於藥物開發的抗癌和免疫系統靶標。ACKR3能夠向細胞傳遞生長和運動信號,加速癌症發展。通過匹配該蛋白與已知激活因子和藥物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了解該分子的作用機制,包括藥物結合位點以及發生相互作用後ACKR3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研究人員使用了超過100種分子探針來覆蓋ACKR3所有的靜態和動態區域。這些探針能夠幫助他們在實驗室中觀察到ACKR3,再拼接出ACKR3的結構。「藥物的結合會導致ACKR3發生構象的變化,類似於同類的其他蛋白。這麼多種受體有如此類似的機制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研究人員這樣說道。

該研究提供的信息有助於對目前處於開發階段的藥物分子進行進一步篩選和提煉。(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10.1038/ncomms14135 

Structural basis of ligand interaction with atypical chemokine receptor 3

Martin Gustavsson, Liwen Wang, Noortje van Gils, Bryan S. Stephens, Penglie Zhang, Thomas J. Schall, Sichun Yang, Ruben Abagyan, Mark R. Chance, Irina Kufareva & Tracy M. Handel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特殊G蛋白偶聯受體有望作為開發新型癌症藥物的關鍵靶點
    2019年2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癌症突變影響細胞膜表面特定類型受體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為開發治療特定類型癌症的個體化藥物療法提供新的思路,比如直腸癌和肺癌等。
  • Science:Wnt家族蛋白結構的解析為開發新抗癌藥物提供希望
    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首次清楚地解析Wnt家族蛋白質的結構。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5月31日出版的國際雜誌Science上。研究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種三維成型技術,可以清楚了解Wnt蛋白的功能,並且能夠清楚地闡明蛋白的捲曲受體(Frizzled receptor),以便我們可以設計出抗Wnt蛋白療法來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配體的性質決定GPCR的狀態,起激活作用的配體(激動劑)使受體活化,受體進一步與G蛋白異源三聚體偶聯,將配體信號轉導進細胞內;而起抑制作用的配體(抑制劑/拮抗劑)使原本活化的受體功能受到抑制。除了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GPCR也是藥物開發領域的「明星」。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等這些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都與GPCR密不可分。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一種B類G蛋白偶聯受體全長結構,有助...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Beili Wu)教授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研究了葡萄糖調節中的一種至關重要的組分。他們的發現揭示了一種胰高血糖素受體的結構。這種胰高血糖素受體是糖尿病藥物開發的一種高度有希望的靶標。
  • 首次解析出人突觸GABAA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望開發...
    解析出這種受體的三維結構有朝一日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更好地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GABAA受體與γ-氨基丁酸(GABA)結合,其中GABA是成年大腦中主要的抑制性或鎮靜性神經遞質。為了正常地發揮作用,大腦需要平衡刺激性信號和鎮靜性信號。GABAA受體功能障礙在以大腦中過度興奮為特徵的疾病(如癲癇)中發現到。
  • 科學網—新發現助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
    該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這些「信號兵」負責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進而廣泛參與人體生理或病理狀態的調節,其失調將導致疾病發生。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McLellan 研究組(此前,McLellan 組在病毒結構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研究涉及 MERS 等疾病)進行合作,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分析了新型冠狀病毒表面 S 蛋白的近原子結構。這一研究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強的主要原因。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大爆發已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研究所科研團隊解析人源大麻素受體CB2結構,為藥物設計開啟新篇章
    坐落於張江科技園核心區的上海科技大學也迎來了「開門紅」——該校iHuman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體CB2與新型拮抗劑複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揭示了配體對受體的精細調控方式,為免疫調節類疾病、炎性神經痛、腫瘤等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結構理論基礎。
  • 【科技前沿】吳蓓麗/趙強/孫飛等解析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
    2017年5月17日,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王明偉和蔣華良領銜的科研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文章Structure of the Full-Length Glucagon Class B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成功解析「B類」GPCR——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全長蛋白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蛋白不同結構域對其活化的調控機制(詳見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在蛋白質數據銀行(Protein Data Bank)的100000多條蛋白詞目裡,超過90%的蛋白結構是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解析得到的。  儘管X射線晶體衍射一直是結構生物學家的最佳工具,但是它存在較大的限制。科學家們將蛋白進行大塊結晶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而很多基礎蛋白分子,例如嵌在細胞膜上的蛋白,或是形成複合體的蛋白卻無法被結晶。
  • Nat Med:廣泛中和抗體為HIV疫苗開發鋪平道路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哪些因素導致人體形成這些被稱作廣泛中和抗體(bnAbs)的抗體,因而為開發HIV疫苗開闢新的途徑。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terminants of HIV-1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induction」。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GCGR
  • 贏迪文獻分享 | 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多肽藥物研發
    GPCR廣泛參與生理過程的調控,與多種疾病相關,且結構上有結合口袋,是很好的成藥位點。目前已有超過475種以GPCR為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銷售額佔整體藥物市場的27%。GPCR是7次跨膜蛋白,該類蛋白有著相似的調控方式。GPCR受到胞外配體的激活,從而發生構象改變,引發下遊信號通路,通過第二信使等對生理過程進行調控。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
  • 科學家繪製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結構:為研發疫苗鋪平道路
    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根據新的研究結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報導稱,雖然冠狀病毒利用許多不同的蛋白質複製併入侵細胞,但刺突蛋白是其用來與受體——--另一種充當類似通往人體細胞通道的蛋白質——結合的主要表面蛋白。在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受體結合之後,病毒膜與人體細胞膜融合,使病毒基因組進入人體細胞,開始感染。麥克萊倫說:「如果能夠阻止附著和結合,就能阻止進入。」
  • 揭開癌蛋白的億年進化之旅
    這兩個蛋白只有146個胺基酸的差別,但它們之間有一個極大的不同之處——即Abl對抗癌藥物格列衛(Gleevec)敏感,而Src則不敏感。在近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布蘭迪斯大學生物化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Dorothee Kern,揭示出了這兩個蛋白的十億年進化之旅,指出了導致Gleevec與一者良好結合而與另一者結合不佳的確切進化轉變。
  • Nat Commun |王祥喜/饒子和/朱鳳才團隊解析腸道病毒入侵與抗體中和機制
    由於腸道病毒頻繁的基因重組和抗原漂變以及近期的廣泛傳播,E30病毒有可能進化為強毒株,威脅公共健康安全。然而目前還沒有已批准的針對腸道病毒的疫苗和抗病毒療法,腸道病毒血清型多樣、雙受體結合策略、抗原變異等都為抗病毒療法的開發帶來巨大的挑戰。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在11日舉行的2013年皇后鎮分子生物學(上海)會議上,中美科學家聯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個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這有望為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疾病帶來更多的新藥物。早在去年10月份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聚焦G蛋白偶聯受體時,相關概念股就曾掀起過一波炒作,如復旦復華、四環生物、香雪製藥及華北製藥等概念股都曾出現過大幅拉升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