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者建議將《腫瘤生物學》等「掠奪性期刊」集體拉黑

2021-01-12 澎湃新聞

「我們想強調的是:所有107篇被撤銷的論文都不是以開放獲取形式出版的,因此這107篇論文的作者都沒有支付文章處理費用。自2017年1月起,另一家出版社接手Tumor Biology(《腫瘤生物學》),該刊現改用開放獲取形式出版。我們不對該刊當前所採用的出版形式做評論。」

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在28日給公眾號「三思派」的來信聲明中表示。

4月20日,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集團發表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此次大規模撤稿事件,引發了各方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三思派」於4月27日刊發了上海交通大學江曉原教授文章《應該儘快公布「掠奪性期刊」黑名單》。該文章被各大媒體轉載。隨後,「三思派」收到施普林格的聲明。

針對這一聲明,科技日報記者29日聯繫了江曉原。他依然堅持此前觀點。

「施普林格的聲明肯定是字斟句酌,非常謹慎的,在聲明中說,107篇文章都沒有支付文章處理費用,那雜誌有沒有收取版面費呢?雜誌迄今都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換句話說,第三方機構向作者收取了高額費用,難道他可以一分錢不花就能把這些論文發了?」江曉原在電話裡說,「不管怎麼說,像《腫瘤生物學》這樣的雜誌,就應該列入掠奪性期刊黑名單。」

6年版面費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在關於撤稿事件的評論中,居然還在讚賞刊登了這107篇被撤論文的《腫瘤生物學》雜誌的『學術聲譽』,稱讚這家雜誌『高標準嚴要求』 『公正』等等。這種說法至少是出於對西方雜誌相當無知的『想當然』。」江曉原說,這是他寫署名文章的原因,「大量『掠奪性期刊』在中國賺很多錢,但是又不盡到審稿義務,目的就是為了盈利,這種雜誌就應該列入黑名單」 。

江曉原說,並沒有人給掠奪性期刊一個明確定義或是量化標準。「但首先一點,這種期刊每期發表大量文章。」

「《腫瘤生物學》雜誌每月出版一期,我隨機考察了2016年的第1期, 它發表了150篇文章,共計1378頁,請問誰見過這麼厚的雜誌?」江曉原問道。

該雜誌官網顯示,在2010—2016的6年間,該雜誌總共刊登了5380篇論文,據權威刊物揭露,該雜誌刊登每篇文章收取的「版面費」是1500美元。江曉原分析,按照上述「版面費」價格估算,這6年它的「版面費」收入超過8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

因此,江曉原認為,根據《腫瘤生物學》雜誌的上述表現——巨大的、幾乎沒有約束的篇幅;每期發表大量論文;發表論文收取高額「版面費」;審稿卻不嚴肅認真,「該雜誌就是一份被國際學術界普遍譴責的『掠奪性期刊』」。

名不副實的同行評議

「其實在此之前沒有聽過『掠奪性期刊』這個說法,在此次撤稿事件中,論文作者確有無法開脫的責任,但雜誌本身也有疏於評審的責任,他們是造假生態鏈中的一環。」中國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袁嵐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他說,每一個科學雜誌在接受投稿時,都會請投稿人提出幾名推薦的審稿人;如有需要,還會提出幾名要迴避的審稿人。這起事件中,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姓名是真實的,信箱卻是偽造的,可能是Gmail、163之類。審稿系統給這些信箱發信,就發到造假者的同夥手裡,他們給出的審稿意見自然都是贊成發表。

袁嵐峰認為,這種作弊手段其實很容易識別。「絕大多數情況下,學術機構人員的信箱都是所屬機構的專用郵箱,例如我的信箱是一看就知道屬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何一個雜誌的專業編輯如果看到大量以Gmail、163為地址的推薦審稿人,不感到奇怪嗎?」

他繼續分析道,正常情況下,學術期刊不會全都採用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一般而言,編輯會從推薦的審稿人中選擇一個,還會從雜誌的專家庫中再選擇一兩位專家進行評審。「我有不少同事在國際學術期刊擔任編輯,他們對每篇投稿都努力尋找對路的審稿人,工作量很可觀,消耗不少時間精力,但他們兢兢業業地承擔了下來,完全是為了服務整個科學共同體。」

「如果《腫瘤生物學》的編輯全部採用推薦的審稿人,只能說明他們可能連個專家庫都沒有,或者壓根就是在糊弄。」袁嵐峰說。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冰說,好雜誌會判斷是不是採用作者建議的審稿人人,但有些雜誌只要錢不要水平,所以正經科學家都懶得替他們審稿,這才導致作者推薦誰他們就讓誰審的狀況。

給「掠奪性期刊」列個黑名單

完全以營利為目的「掠奪性期刊」其實幾年前就已被學術界關注。早在2014年,一篇標題為「美國知名教授Jeffrey Beall的『掠奪性』期刊黑名單」的博文就引起中國學者注意。

近年來,隨著論文發表數量的大幅增加,以及採用開放獲取(OA)出版模式期刊的發展,掠奪性期刊有愈演愈烈之勢。今年3月,《自然》雜誌發表文章《掠奪性期刊招聘虛假編輯》,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波蘭、英國、德國的4名學者虛構了一個人物「Anna O.Szust博士」(O.Szust在波蘭語裡的意思是騙子),向數百份期刊投遞編輯職位申請,坐等「掠奪性期刊」上鉤。結果6個月內,有48份期刊回復,表示任命「騙子博士」為編輯,其中4份期刊甚至任命他為主編。

「我不能說掠奪性期刊和OA期刊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但事實是,一些在線出版的雜誌由於沒有版面限制,大量刊發論文,同時審稿流程不夠科學嚴謹。」江曉原說。

一份報告顯示,一些OA期刊的審稿標準通常是基於內容「合理但沒有重要意義」,因此,很多OA期刊的「同行評議」並非傳統意義上嚴格的同行評議。例如,2013年PLoS ONE刊登論文3萬餘篇,投稿錄用率高達69%,而一般情況下,執行嚴格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的投稿錄用率大多低於30%。對於新興的商業性操作的OA出版商或OA期刊,其錄用率可能更高,甚至同行評議也是流於形式。

在袁嵐峰看來,一流機構評價研究者,基本只看一流論文,如果拿出發在低水平雜誌上的論文,又沒有特別的理由,是減分的。

「認真做學術的人其實不屑於在低水平雜誌上發論文,那樣只會有損自己的聲譽。」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表示,所以這類期刊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為發論文而發論文」人群的需求,除了改進評價體系、加強科研人員自律外,應對這類期刊採取措施,才能不讓科研經費白白浪費,甚至於損壞中國學術界的名聲。

江曉原建議,有關部門有必要組織調查,公布一份國外「掠奪性期刊」黑名單。今後,我國作者在「上榜」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算作學術成果,所付「版面費」不得在科研經費中報銷。

「我們不能給好人和壞人定一個嚴格的標準,但這不妨礙我們懲罰一部分已經確定的壞人,以儆效尤。」江曉原說。

李連達和李貽奎兩位院士也撰文表示,出版方審稿不嚴,為了獲取巨額版面費,不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而是先收錢,發文章,再秋後算帳,集體撤稿,給我國學術界抹黑。

「對於這類出版商的學術期刊應該進行抵制,我國學者不應再向這類失信的刊物投稿。今後在職稱及學術評價中,不再承認這類出版商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作為學術評價的根據。」他們寫道。

(原題為《施普林格再度回應撤稿事件,國內學者建議將「掠奪性期刊」集體拉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內學者呼籲拉黑「掠奪性期刊」—新聞—科學網
    反思施普林格撤稿事件國內學者呼籲拉黑「掠奪性期刊」 袁嵐峰說,科學期刊在接受投稿時,通常會請投稿人推薦幾名審稿人;如有需要,還會提出幾名要迴避的審稿人。這起事件中,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姓名是真實的,信箱卻是偽造的,可能是Gmail、163之類。審稿系統給這些信箱發信,收到的審稿意見自然都是贊成發表。 袁嵐峰認為,這種作弊手段其實很容易識別。
  • 光明日報:「掠奪性期刊」黑名單應儘早公布
    原標題:「掠奪性期刊」黑名單應儘早公布 近日,《腫瘤生物學》雜誌撤銷收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的事件持續發酵,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對被撤銷論文的作者們進行道德拷問和譴責固然是難免的,也是容易的,但是對於問題的解決作用不大。
  • 科學網—印度打擊掠奪性期刊
    負責印度高等教育的部長Prakash Javadekar 圖片來源:Vipin Kumar/Hindustan Times/Getty 即便不是一種威脅,掠奪性期刊也會被大多數學者視為令科學界頭疼的事情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此次撤稿因其規模之大,創下了多個記錄: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大、單期刊撤稿總量最大、以及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最多——雖然聲明中沒有明確指出造假作者的國籍,但從它公布的名單來看,遭撤稿的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涉119家國內高校、醫院,另有4家海外大學、醫院。
  • Nature: 中國政府將橫掃黑名單水刊(附千本掠奪性期刊)
    1水刊黑名單科技部還將建立「劣質」期刊黑名單,也就是我們常提及的水刊、掠奪性期刊,這包括國內期刊和國際期刊。四大水刊 Plos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還有沒有印象?
  • 你知道掠奪性期刊名單嗎?
    據《Nature》雜誌報導,掠奪性期刊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掠奪性期刊始於19世紀90年代,隨著期刊訂閱價格上漲和一些傳統出版商服務機制受到抨擊,一些由作者付費的開源期刊開始流行。自2008年開始,Jeffrey Beall就開始注意到這種商業模式的可疑性——即學術審閱不夠嚴謹,這些出版商更像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 發表5年後引用還是0:掠奪性期刊上,六成論文沒人看
    這項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科研人員對於掠奪性期刊「汙染學術界」的擔憂,但另一方面,掠奪性期刊仍然是學術界的一個有待解決的大問題。 定義「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一詞出現於 2010 年,到目前已有上百篇學術文章都提出了針對掠奪性期刊的警告,其中包括 38 篇研究論文。
  • 「掠奪性」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獲得很少或零引用
    Jeffrey Brainard於 2020年1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 在「掠奪性」期刊樣本中發表的每10篇文章中有6篇在5年內沒有獲得一次引用,與許多開放獲取期刊一樣,掠奪性期刊會要求作者發表論文, 但掠奪性期刊的被引率大大低於傳統的,經同行評審的期刊。
  • BMC Medicine教你識別「掠奪性」期刊
    然而隨著開放獲取出版形式的普及,有一種被稱為「掠奪性」期刊的的網絡出版興起了。這類期刊會主動徵求稿件並收取出版費用,卻不提供有力的同行審查和編輯服務。發表在BMC Medicine 上的一項研究對潛在的,具有掠奪性,但合法的開放獲取,與合法的基於訂閱的生物醫學期刊的特徵進行了橫向比較,希望能夠找出潛在的「壞期刊」的特徵。
  • 收費發表掠奪性期刊黑名單即將上線—新聞—科學網
    在一個廣泛被閱讀的列舉了潛在「掠奪性」學術期刊和出版商的博客被關閉5個月之後,另一個不信任名單索引即將登場,不過這一次的版本僅能夠被付費訂閱者獲得。 美國德克薩斯州博蒙特學術服務公司Cabell國際稱,該公司6月15日將啟動一份掠奪性期刊名單:那些例如通過收費發表文章而不進行同行評議欺騙作者或讀者的期刊。該公司5月31日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學術出版協會年會上描述了其工作。
  • 中科院發布《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裡的高分期刊,都有哪些硬傷?
    >其中醫學類的有26本,數量最多,生物學領域也有7本。 美國腫瘤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創辦於2011年,近幾年均以月刊的形式出版,其eISSN號為2156-6976。該刊所屬的e-century出版社,雖說是典型的水刊集中營,但尚不能將其旗下雜誌歸類為掠奪性期刊。
  • 創刊40餘年的老牌腫瘤期刊,預計明年影響因子會在7分以上
    今天我們要分享一本老牌腫瘤期刊:Cancer letters,是一本國際醫學雜誌,於1975年創辦的雙周刊,是由全球最大的科學和醫學文獻出版集團之一Elsevier發布。Cancer Letter主要面向基礎腫瘤學和轉化腫瘤學這一廣泛領域的原創文章和小評論。此外,特刊還突出了癌症研究的熱點領域。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近幾年相繼發生多起我國醫學領域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被集體撤稿的事件,主要原因都是涉及學術不端行為。這些事件給中國醫學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最為出名的是2017年《腫瘤生物學》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和《腫瘤生物學》在此之前已有多次類似的撤稿事件,中國論文在其中大多扮演著重要角色。2015年3月,施普林格旗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撤回43篇在同行評審中造假的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學者的研究。8月,施普林格又撤回旗下10家期刊的64篇偽造同行評審的論文,其中就包括了《腫瘤生物學》,絕大部分論文亦來自中國。
  •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作者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中科協稱出版社亦有責   該期刊出版社表示論文系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作假;作者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  107篇論文如何涉假?  同行評價  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最新發布的 24 卷上批量撤稿 199 篇(含重複3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
  • 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在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幹細胞與轉化研究方向在西南大學崔紅娟教授的帶領下,以幹細胞生物學為依託,近期在腫瘤生物學及其家蠶疾病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最新研究進展。此項研究發表在Nature旗下腫瘤醫學權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IF=6.18) (DOI: 10.1038/bjc.2017.126)。同時,趙羽卒博士生率先報導了去甲澤拉木醛對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潛在機理及其作為抑制劑靶向藥物的應用前景。
  • 浙大北航等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
    浙大北航等機構學者被國外期刊撤稿30餘篇:偽造同行評議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初步統計,這場集體撤銷論文風波牽涉到國內數十家高校、單位和公司,包括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科技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其中不乏有多篇論文還獲得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 轉發有禮 | 中國學者青睞的醫學OA期刊推薦
    今天要向大家推薦Wiley的6本受中國學者歡迎的醫學OA期刊Molecular Oncology,Cancer Science, JAHA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 歐美學者談「天價續命」幹細胞療法:當心8年後長出腫瘤
    歐美學者在7月9日至14日在法國土魯斯舉行的歐洲科學開放論壇上對「掠奪性」的幹細胞產業進行了討論。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生物倫理、健康與社會中心主任伊爾蒂斯(Ana Iltis)和她的團隊在過去幾年內 密切跟蹤所謂的「幹細胞療法」造成的醫療事故,比如去年3名美國女性因眼球黃斑退行性病變,在眼球中注射幹細胞後立刻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