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5年後引用還是0:掠奪性期刊上,六成論文沒人看

2020-11-23 騰訊網

發表在掠奪性期刊上的論文極少得到關注,這減少了低質量研究對學術界的危害。儘管如此,只要「發表還是毀滅」的壓力持續存在,掠奪性期刊和它的危害就不會消失。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秦達然

編輯 戚譯引

一項新研究發現,發表在掠奪性期刊的論文中有 60% 在發表五年後的被引數為零。考慮到這些論文的質量,研究者表示沒有引用就沒有傷害。這項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科研人員對於掠奪性期刊「汙染學術界」的擔憂,但另一方面,掠奪性期刊仍然是學術界的一個有待解決的大問題。

定義「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一詞出現於 2010 年,到目前已有上百篇學術文章都提出了針對掠奪性期刊的警告,其中包括 38 篇研究論文。掠奪性期刊它像很多開源期刊一樣,需要作者花錢才能發表,但同行評審流程非常敷衍或根本沒有,也缺少其他的把控文章質量的措施。與此同時,掠奪性期刊通常使用侵略性的營銷策略,反覆向科研人員發送郵件索要論文。

為了幫助科研人員避免掉入掠奪性期刊的陷阱,必須對其進行明確的定義。因此 2019 年 4 月,在加拿大渥太華,43 位來自全球十個國家的科研人員和出版商、研究資助方、政策制定方等機構的代表,經過了12 個小時的討論,對掠奪性期刊的定義達成一致。他們認為,掠奪性期刊及出版商的特徵是「為自己的利益犧牲學術」,具體有以下幾點:

1)提供了錯誤的或誤導性的信息;

2)沒有遵從編輯和出版的慣例,比如沒有撤稿政策,發表開源文章時要求轉讓版權,沒有在開源期刊裡指定創作共用授權條款(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CC授權)等等;

3)缺乏透明度;

4)侵略性地、不加選擇地營銷。

沒有引用,就沒有傷害

由於掠奪性期刊基本不對論文質量進行把控,一些人擔心這些期刊有可能催生平庸的或者有缺陷的研究。還有人擔心作者可能利用這樣的文章傳播錯誤的信息,比如關於氣候變化或者疫苗安全的錯誤論斷,因為他們知道有良好聲譽的專業期刊不會接受這樣的文章。除此之外,掠奪性期刊還會給正規的開放獲取期刊帶來不好的名聲。

為了更準確地評估這類期刊的影響,芬蘭漢肯經濟學院(Hanke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Finland)的研究者 Bo-Christer Bj rk 和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60% 發表在掠奪性期刊裡的論文在發表五年後的被引數為零。並且即使是打破了零被引數的少數文章,其引用率也遠低於發表在常規的同行評審期刊上的文章。研究者們表示,這個發現緩解了學術界的擔憂,他們寫道:「沒有人閱讀尤其是使用這些研究的結果,這樣就幾乎不會造成什麼損害。」這項研究的結果於 2019 年 12 月 21 日在 arXiv 發表。

Bj rk 團隊依據學術服務公司 Cabell’s International 的數據,從「掠奪性期刊」名單上的 1 萬份中隨機選取了 250 份,然後在每一份期刊中隨機選擇一篇發表於 2014 年的文章。作為對比,研究者們從愛思唯爾(Elsevier)的 Scopus 資料庫中隨機選取了 250 篇同年發表的文章,並使用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計算了文章的引用率。Scopus 資料庫和其他被廣泛引用的資料庫一樣,不包含大多數掠奪性期刊。

研究團隊統計了兩類論文的被引數,發現在發表5年後,掠奪性期刊中 60% 的文章保持著零引用,而這個數字在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中僅為 9%。平均而言,掠奪性期刊論文大約每篇被引用 2 次,而常規期刊論文大約為每篇 18 次。在掠奪性期刊中,有 13% 的文章只被引用了一次,只有 3% 的文章的引用率超過 10。由於研究團隊人手不足,他們沒有統計其中有多少是自引用。

渥太華醫院研究所(Ottawa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者 Kelly Cobey 是參與提出「掠奪性期刊」定義的 43 位與會者之一,她表示很開心看到這個研究呈現的結果。但是她也提到,不同的研究領域裡引用率的區別可能會影響對比結果;此外,Cabell’s International 的數據中可能沒有包括所有的掠奪性期刊。(Bj rk 認為這些因素不會使結果有太大變化。)

而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的副院長 Rick Anderson 指出,這項研究也表明有 40% 的掠奪性期刊上的文章至少被引用了一次,這一發現令他憂心忡忡。

誰在給掠奪性期刊投稿?

最近幾年,掠奪性期刊的數目激增。論文第一作者 Bj rk 與其他合作者於 2015 年發表在BMC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 2010 年到 2014 年間,發表在掠奪性期刊上的文章數量從 5 萬篇激增至 42 萬篇。該研究還發現,這些掠奪性期刊上的文章的作者約四分之三在非洲和亞洲。Bj rk 與合作者總結:「掠奪性期刊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幾個國家。這些國家傾向於用在國際上發表的文章評估學術成就,但是沒有進一步的質量檢查機制。」

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2018 年一項針對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學者們的調查顯示,很多學者選擇在掠奪性期刊上發表文章,是因為這樣發表更快也更容易。2013 年一項針對奈及利亞的兩所聯邦大學科研人員的調查顯示,科研人員在掠奪性期刊上發表文章的重要目的是為了滿足所在機構在國際上發表文章的要求。

即使沒有人閱讀,掠奪性期刊依然是學術界的一個問題。正如 Cobey 所說,大多數人不會希望自己納的稅被用來在掠奪性期刊上發表那些沒人讀的文章。並且隨著開放獲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構要求受資助的研究者必須在開源期刊或平臺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掠奪性期刊的問題會變得愈加複雜。

面對這個問題,學術界需要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以尋求解決辦法。一些組織機構、科研人員和政府部門已經行動起來了。2017 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布了一份聲明,鼓勵受他們資助的研究人員在聲譽好的期刊上發表文章。印度的大學資助委員會(India’s 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創建了一份有良好聲譽的期刊名單,並正在修訂學術出版激勵制度和開展培訓課程。

當然,僅僅讓科研人員學會識別掠奪性期刊是遠遠不夠的。掠奪性期刊自身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以更好地偽裝成正規的期刊。並且,只要大學仍然將「研究人員發表了多少篇論文」作為考評科研人員的標準,掠奪性期刊對於學術界的威脅便不會消失。

相關論文:

Bj rk, Bo-Christer, Sari Kanto-Karvonen, and J. Tuomas Harviainen. "How Frequently are Articles in Predatory Open Access Journals Cited." arXiv preprint arXiv:1912.10228 (2019).

相關焦點

  • 「掠奪性」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獲得很少或零引用
    Jeffrey Brainard於 2020年1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 在「掠奪性」期刊樣本中發表的每10篇文章中有6篇在5年內沒有獲得一次引用,與許多開放獲取期刊一樣,掠奪性期刊會要求作者發表論文, 但掠奪性期刊的被引率大大低於傳統的,經同行評審的期刊。
  • 憑空造一篇論文,在號稱「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了
    我懷疑這個電子郵件來自「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s,沒有同行評審,不管文章質量好壞,給錢就能發表)。這些期刊偽裝成合法的學術期刊,可發表一切文章,向作者收取數百甚至數千美元的費用,以此來賺錢。雖然有些研究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向這些期刊投稿,但還有一些人則是出於不道德的目的去投稿,例如,想要增添發表履歷,或發布一些偽科學。
  • 你知道掠奪性期刊名單嗎?
    據《Nature》雜誌報導,掠奪性期刊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掠奪性期刊始於19世紀90年代,隨著期刊訂閱價格上漲和一些傳統出版商服務機制受到抨擊,一些由作者付費的開源期刊開始流行。自2008年開始,Jeffrey Beall就開始注意到這種商業模式的可疑性——即學術審閱不夠嚴謹,這些出版商更像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 科學網—印度打擊掠奪性期刊
    但在印度,一些高校曾建議將此類出版物列入該國被認可期刊的「白名單」。如今,政府正在打擊這種被科學家視為由政府不當獎勵促成的做法。 「我們將終止掠奪性期刊帶來的威脅。」負責高等教育的部長Prakash Javadekar在7月告訴議會。高校不得不在8月底之前修正關於期刊白名單的推薦,以避開掠奪性期刊。
  • 國內學者呼籲拉黑「掠奪性期刊」—新聞—科學網
    國內學者呼籲拉黑「掠奪性期刊」   4月20日,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的老東家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銷該期刊發表的107篇論文,這些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連日來其影響持續發酵。審稿系統給這些信箱發信,收到的審稿意見自然都是贊成發表。 袁嵐峰認為,這種作弊手段其實很容易識別。「學術機構人員的信箱一般都是所屬機構的專用郵箱,一個專業編輯看到大量以Gmail、163為地址的推薦審稿人,不感到奇怪嗎?」 他繼續分析道,一般學術期刊不會全都採用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而是從中選擇一個,還會從期刊的專家庫中再選擇一兩位專家進行評審。
  • 收費發表掠奪性期刊黑名單即將上線—新聞—科學網
    在一個廣泛被閱讀的列舉了潛在「掠奪性」學術期刊和出版商的博客被關閉5個月之後,另一個不信任名單索引即將登場,不過這一次的版本僅能夠被付費訂閱者獲得。 美國德克薩斯州博蒙特學術服務公司Cabell國際稱,該公司6月15日將啟動一份掠奪性期刊名單:那些例如通過收費發表文章而不進行同行評議欺騙作者或讀者的期刊。該公司5月31日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學術出版協會年會上描述了其工作。
  • 光明日報:「掠奪性期刊」黑名單應儘早公布
    原標題:「掠奪性期刊」黑名單應儘早公布 近日,《腫瘤生物學》雜誌撤銷收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的事件持續發酵,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對被撤銷論文的作者們進行道德拷問和譴責固然是難免的,也是容易的,但是對於問題的解決作用不大。
  • 皮膚科SCI論文都發表在這些期刊
    皮膚科論文概況全球已經在皮膚科領域發表了214,648篇Medline收錄的文獻。2000年,皮膚科發表了3,393篇論文;到2020年,就達到了23,196篇論文;二十年增長了6倍。(皮膚科研究論文的增長趨勢)針對全球研究,我們對其中最新發表的10,999篇論文進行大數據分析。時間分布顯示,全都是2020年的文章。這也意味著,下面針對全球皮膚科研究的數據都是今年最近5個月論文分析結果。
  • 沒英文論文即滅亡:科研作者當心了
    學術語言編校和翻譯不是什麼新的服務,它已經存在學術圈好幾十年了,這塊的市場很大,而在過去十年,特別是最近五年,語言編校在學術圈的成長飛快,英語非母語的學術和臨床人士都深受發表高IF值SCI英文期刊所苦。(IF是湯森路透旗下ISI Web of Science擁有的引用指標,根據特定兩年期間期刊所發表的論文平均引用數,對期刊的「影響力」進行排名)。
  • 國內學者建議將《腫瘤生物學》等「掠奪性期刊」集體拉黑
    4月20日,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集團發表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發表在期刊《腫瘤生物學》上的論文,而這107篇醫學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此次大規模撤稿事件,引發了各方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三思派」於4月27日刊發了上海交通大學江曉原教授文章《應該儘快公布「掠奪性期刊」黑名單》。該文章被各大媒體轉載。隨後,「三思派」收到施普林格的聲明。
  • 沒英文論文即滅亡:科研作者當心了—新聞—科學網
    學術語言編校和翻譯不是什麼新的服務,它已經存在學術圈好幾十年了,這塊的市場很大,而在過去十年,特別是最近五年,語言編校在學術圈的成長飛快,英語非母語的學術和臨床人士都深受發表高IF值SCI英文期刊所苦。(IF是湯森路透旗下ISI Web of Science擁有的引用指標,根據特定兩年期間期刊所發表的論文平均引用數,對期刊的「影響力」進行排名)。
  • 論文如何引用參考文獻?
    已被接收、將要發表的論文可以引用,但要在將發表該論文的期刊名後註明「In Press」或「Forthcoming」(即將出版)。其次,在投稿前要對照所引用文獻的原始出處,仔細檢查參考文獻部分。在投稿被接受後,也最好對校樣再做檢查。有經驗的圖書管理員知道,論文裡出現錯誤最多的部分就是參考文獻。
  • 破除「唯論文」後,倡導大家刊發的國產SCI期刊好中嗎?
    來源 | 募格學術編輯 | 學術君近一段時間,國家科技部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通知,明確要求破除「唯論文」論不良導向,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通知明確: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鼓勵發表「三類高質量論文」。
  • BMC Medicine教你識別「掠奪性」期刊
    然而隨著開放獲取出版形式的普及,有一種被稱為「掠奪性」期刊的的網絡出版興起了。這類期刊會主動徵求稿件並收取出版費用,卻不提供有力的同行審查和編輯服務。發表在BMC Medicine 上的一項研究對潛在的,具有掠奪性,但合法的開放獲取,與合法的基於訂閱的生物醫學期刊的特徵進行了橫向比較,希望能夠找出潛在的「壞期刊」的特徵。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竟然翻譯成英文後,再次發表?
    /英文論文,翻譯成英/中文,可以再次發表嗎?畢竟本科畢業之時,見到的太多了,我就不信讀研之後會沒人這麼幹?!(看不到我看不到我,我的論文是真材實料,阿彌陀佛近年來,非英語母語研究人員在英語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能否將母語已發表的文章簡單地翻譯並投稿給國際期刊,從而減輕某些科研壓力,同時擴大作者的知名度?在這篇博文中,我們討論一下這一現象,並嘗試分析成功發表此類論文的可能性。
  • 為什麼你的論文沒有被人引用?
    如果文章能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對於絕大多數作者來說應該是非常興奮的事情。雖然很多人質疑以期刊影響因子來評價某篇文章的貢獻和水平,但是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期刊上近兩年發表論文平均影響力和興趣度的體現,類似於一個擂臺和舞臺,相同數量粉絲群的演員(作者)才聚類表演。
  • Nature: 中國政府將橫掃黑名單水刊(附千本掠奪性期刊)
    但凡在黑名單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學者,將受到警告。而在入職工作、職稱晉升和獎金發放的考核評估中,水文也變得一文不值。類似的學術期刊黑名單,其實早就存在,比如 Jeffrey Beall 的掠奪性期刊名單,只是很少被政府機構重視。
  • 湖南2名本科生在一區top期刊發表論文,被業內頂尖期刊接連引用!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本科生王峻康和張佳琪以並列第一作者在農林科學一區top期刊《食品化學》發表論文,標題為《花青素降低了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內吞進入3D Caco-2腸道細胞模型》(Anthocyanins
  • 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竟然可以翻譯成英文後,再次發表?
    微信公眾號二維碼已發表的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後,還能否再次發表嗎?不能 —— 如果您不事先聲明它是已發表論文的翻譯版。近年來,非英語母語研究人員在英語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能否將母語已發表的文章簡單地翻譯並投稿給國際期刊,從而減輕某些科研壓力,同時擴大作者的知名度?在這篇博文中,我們討論了這一現象並嘗試幫助作者成功發表此類論文的可能性。
  • Nature調查 | 從未被引用過的論文還算好論文嗎?
    在2014年於德國林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他對現場的學生說:「從未有人引用過這篇論文,也從未有人使用過文中介紹的方法。」事實上,這篇論文受到的關注比他想像的要多:在發表後的十年內,共有9篇文章引用了它。不過,他的錯誤可以理解。許多科學家都對無引用的論文抱有錯誤的印象,無論是其對學術的影響範圍還是深度,都存在錯誤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