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的老東家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銷該期刊發表的107篇論文,這些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連日來其影響持續發酵。在批評論文作者和惹事的第三方中介機構之外,新出現另一種聲音:「該雜誌就是一份被國際學術界普遍譴責的『掠奪性期刊』」。
持有此觀點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說,並沒有人給掠奪性期刊一個明確定義或量化標準。「但首先一點,這種期刊每期發表大量文章。」
「《腫瘤生物學》每月一期,我隨機考察了2016年的第1期,它發表了150篇文章,共計1378頁。」江曉原說。據了解,在2010—2016的6年間,該期刊共刊登論文5380篇。
江曉原認為,審稿不認真是掠奪性期刊另一個特徵。
「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如果作者涉嫌造假,必須嚴懲。所在機構的管理責任也不能少。指出期刊的錯誤,是因為他們構成了造假生態鏈中的一環,公眾應該對此有深入了解。」中國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袁嵐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袁嵐峰說,科學期刊在接受投稿時,通常會請投稿人推薦幾名審稿人;如有需要,還會提出幾名要迴避的審稿人。這起事件中,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姓名是真實的,信箱卻是偽造的,可能是Gmail、163之類。審稿系統給這些信箱發信,收到的審稿意見自然都是贊成發表。
袁嵐峰認為,這種作弊手段其實很容易識別。「學術機構人員的信箱一般都是所屬機構的專用郵箱,一個專業編輯看到大量以Gmail、163為地址的推薦審稿人,不感到奇怪嗎?」
他繼續分析道,一般學術期刊不會全都採用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而是從中選擇一個,還會從期刊的專家庫中再選擇一兩位專家進行評審。
「如果《腫瘤生物學》的編輯全部採用推薦的審稿人,只能說明他們可能連專家庫都沒有,或者壓根就是在糊弄。」袁嵐峰說。
近年來,隨著論文發表數量的大幅增加,以及採用開放獲取(OA)出版模式期刊的發展,掠奪性期刊的滋長趨勢愈演愈烈。「我不能說掠奪性期刊和OA期刊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但事實是,一些在線出版的雜誌由於沒有版面限制,大量刊發論文,同時審稿流程不夠科學嚴謹。」江曉原說。
一份報告顯示,一些OA期刊的審稿標準通常是基於內容「合理但沒有重要意義」,因此,很多OA期刊的「同行評議」並非傳統意義上嚴格的同行評議。例如,2013年PLoS ONE刊登論文3萬餘篇,投稿錄用率高達69%,而一般情況下,執行嚴格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的投稿錄用率大多低於30%。新興的商業性操作的OA期刊錄用率可能更高。
江曉原建議,有關部門有必要組織調查,公布一份國外掠奪性期刊黑名單。今後我國作者在其上發表的論文,不算作學術成果,所付版面費不得在科研經費中報銷。
有批評認為《腫瘤生物學》收取了巨額費用,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向施普林格方面求證。施普林格5月1日表示,相關言論中提到的每篇1500美元的文章處理費,是該期刊由新的出版方管理、改用開放獲取形式出版後,在確定論文要發表時收取的。這107篇論文的作者都沒有支付文章處理費用,期刊沒有以任何形式向上述作者收取任何費用。
(科技日報北京5月1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