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者呼籲拉黑「掠奪性期刊」—新聞—科學網

2021-01-12 科學網
反思施普林格撤稿事件 國內學者呼籲拉黑「掠奪性期刊」

 

4月20日,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的老東家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銷該期刊發表的107篇論文,這些論文的主要作者均來自中國,連日來其影響持續發酵。在批評論文作者和惹事的第三方中介機構之外,新出現另一種聲音:「該雜誌就是一份被國際學術界普遍譴責的『掠奪性期刊』」。

持有此觀點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說,並沒有人給掠奪性期刊一個明確定義或量化標準。「但首先一點,這種期刊每期發表大量文章。」

「《腫瘤生物學》每月一期,我隨機考察了2016年的第1期,它發表了150篇文章,共計1378頁。」江曉原說。據了解,在2010—2016的6年間,該期刊共刊登論文5380篇。

江曉原認為,審稿不認真是掠奪性期刊另一個特徵。

「在此次撤稿事件中,如果作者涉嫌造假,必須嚴懲。所在機構的管理責任也不能少。指出期刊的錯誤,是因為他們構成了造假生態鏈中的一環,公眾應該對此有深入了解。」中國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袁嵐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袁嵐峰說,科學期刊在接受投稿時,通常會請投稿人推薦幾名審稿人;如有需要,還會提出幾名要迴避的審稿人。這起事件中,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姓名是真實的,信箱卻是偽造的,可能是Gmail、163之類。審稿系統給這些信箱發信,收到的審稿意見自然都是贊成發表。

袁嵐峰認為,這種作弊手段其實很容易識別。「學術機構人員的信箱一般都是所屬機構的專用郵箱,一個專業編輯看到大量以Gmail、163為地址的推薦審稿人,不感到奇怪嗎?」

他繼續分析道,一般學術期刊不會全都採用投稿人推薦的審稿人,而是從中選擇一個,還會從期刊的專家庫中再選擇一兩位專家進行評審。

「如果《腫瘤生物學》的編輯全部採用推薦的審稿人,只能說明他們可能連專家庫都沒有,或者壓根就是在糊弄。」袁嵐峰說。

近年來,隨著論文發表數量的大幅增加,以及採用開放獲取(OA)出版模式期刊的發展,掠奪性期刊的滋長趨勢愈演愈烈。「我不能說掠奪性期刊和OA期刊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但事實是,一些在線出版的雜誌由於沒有版面限制,大量刊發論文,同時審稿流程不夠科學嚴謹。」江曉原說。

一份報告顯示,一些OA期刊的審稿標準通常是基於內容「合理但沒有重要意義」,因此,很多OA期刊的「同行評議」並非傳統意義上嚴格的同行評議。例如,2013年PLoS ONE刊登論文3萬餘篇,投稿錄用率高達69%,而一般情況下,執行嚴格同行評議學術期刊的投稿錄用率大多低於30%。新興的商業性操作的OA期刊錄用率可能更高。

江曉原建議,有關部門有必要組織調查,公布一份國外掠奪性期刊黑名單。今後我國作者在其上發表的論文,不算作學術成果,所付版面費不得在科研經費中報銷。

有批評認為《腫瘤生物學》收取了巨額費用,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向施普林格方面求證。施普林格5月1日表示,相關言論中提到的每篇1500美元的文章處理費,是該期刊由新的出版方管理、改用開放獲取形式出版後,在確定論文要發表時收取的。這107篇論文的作者都沒有支付文章處理費用,期刊沒有以任何形式向上述作者收取任何費用。

(科技日報北京5月1日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國內學者建議將《腫瘤生物學》等「掠奪性期刊」集體拉黑
    江曉原說,這是他寫署名文章的原因,「大量『掠奪性期刊』在中國賺很多錢,但是又不盡到審稿義務,目的就是為了盈利,這種雜誌就應該列入黑名單」 。江曉原說,並沒有人給掠奪性期刊一個明確定義或是量化標準。「但首先一點,這種期刊每期發表大量文章。」
  • 科學網—印度打擊掠奪性期刊
    負責印度高等教育的部長Prakash Javadekar 圖片來源:Vipin Kumar/Hindustan Times/Getty 即便不是一種威脅,掠奪性期刊也會被大多數學者視為令科學界頭疼的事情
  • 收費發表掠奪性期刊黑名單即將上線—新聞—科學網
    在一個廣泛被閱讀的列舉了潛在「掠奪性」學術期刊和出版商的博客被關閉5個月之後,另一個不信任名單索引即將登場,不過這一次的版本僅能夠被付費訂閱者獲得。 美國德克薩斯州博蒙特學術服務公司Cabell國際稱,該公司6月15日將啟動一份掠奪性期刊名單:那些例如通過收費發表文章而不進行同行評議欺騙作者或讀者的期刊。該公司5月31日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學術出版協會年會上描述了其工作。
  • 你知道掠奪性期刊名單嗎?
    據《Nature》雜誌報導,掠奪性期刊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掠奪性期刊始於19世紀90年代,隨著期刊訂閱價格上漲和一些傳統出版商服務機制受到抨擊,一些由作者付費的開源期刊開始流行。自2008年開始,Jeffrey Beall就開始注意到這種商業模式的可疑性——即學術審閱不夠嚴謹,這些出版商更像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 光明日報:「掠奪性期刊」黑名單應儘早公布
    原標題:「掠奪性期刊」黑名單應儘早公布 近日,《腫瘤生物學》雜誌撤銷收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的事件持續發酵,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對被撤銷論文的作者們進行道德拷問和譴責固然是難免的,也是容易的,但是對於問題的解決作用不大。
  • Nature: 中國政府將橫掃黑名單水刊(附千本掠奪性期刊)
    1水刊黑名單科技部還將建立「劣質」期刊黑名單,也就是我們常提及的水刊、掠奪性期刊,這包括國內期刊和國際期刊。四大水刊 Plos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還有沒有印象?
  • 「掠奪性」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獲得很少或零引用
    Jeffrey Brainard於 2020年1月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 在「掠奪性」期刊樣本中發表的每10篇文章中有6篇在5年內沒有獲得一次引用,與許多開放獲取期刊一樣,掠奪性期刊會要求作者發表論文, 但掠奪性期刊的被引率大大低於傳統的,經同行評審的期刊。
  • 發表5年後引用還是0:掠奪性期刊上,六成論文沒人看
    發表在掠奪性期刊上的論文極少得到關注,這減少了低質量研究對學術界的危害。儘管如此,只要「發表還是毀滅」的壓力持續存在,掠奪性期刊和它的危害就不會消失。這項研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科研人員對於掠奪性期刊「汙染學術界」的擔憂,但另一方面,掠奪性期刊仍然是學術界的一個有待解決的大問題。 定義「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一詞出現於 2010 年,到目前已有上百篇學術文章都提出了針對掠奪性期刊的警告,其中包括 38 篇研究論文。
  • BMC Medicine教你識別「掠奪性」期刊
    然而隨著開放獲取出版形式的普及,有一種被稱為「掠奪性」期刊的的網絡出版興起了。這類期刊會主動徵求稿件並收取出版費用,卻不提供有力的同行審查和編輯服務。發表在BMC Medicine 上的一項研究對潛在的,具有掠奪性,但合法的開放獲取,與合法的基於訂閱的生物醫學期刊的特徵進行了橫向比較,希望能夠找出潛在的「壞期刊」的特徵。
  • 河北大學3學者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新聞—科學網
    榜單」,共收錄來自242家高校、科研單位或企業2163名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學者。 據悉,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研究數據來自愛思唯爾旗下的 Scopus資料庫。本次榜單基於Scopus資料庫利用大數據技術,遴選了環境科學、物理、化學、數學、經濟學等38個學科的2163名中國學者。
  • 沒英文論文即滅亡:科研作者當心了—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發表 SCI 英文期刊的壓力尤其大,這個瘋狂發表的壓力源自於科研競爭、學校施加的發表條件,有時候還用獎金做為誘因。中國最近在發表論文數的成長非常亮眼,有些人推測現在已經超越美國。這個成長的背後也伴隨著因應國內發表支持需求而出現違反規範或劣質的論文服務提供商。
  • 《催化學報》《能源化學》再次入選期刊一區—新聞—科學網
    近日,2020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公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催化學報》和《能源化學》均位居化學大類一區,這也是兩刊連續兩年入選中科院期刊分區一區
  • 「黑名單」能否堵死「爛期刊」
    研究成果要發論文,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們第一時間會選擇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可就在最近的一年內,很多高校明確建立了各自的期刊預警名單。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最新一例來自於雲南省昆明學院。該學院科研處根據20份全國高校、醫院已公布的「期刊黑名單」,統計梳理了17個被5家以上機構拉黑的期刊,提醒「各位老師在近期投稿時注意長期影響,決定是否避開存在爭議的期刊」。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
  • 國內數據新聞研究的知識圖譜
    2012年以前關於數據新聞的研究成果較少。2013年多是介紹數據新聞在全球新聞界的實踐情況,一些學者將其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一種新型新聞傳播方式介紹至國內。2014—2015年,相關論文不斷增加,優秀案例不斷湧現,學界將研究重點集中在國內數據新聞實踐的介紹和分析上。在梳理國外優秀作品的基礎上,開始探索數據新聞的本土化發展。
  • 《FMS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列表》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課題組負責人、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前理事長徐偉宣介紹,推薦列表採用文獻計量指標和同行評議結合的方式,參考了ABS(英國商學院協會)、ABDC(澳洲商學院聯盟)等多個國際主流管理科學重要期刊列表,並在32個學科領域徵集了231位專家意見,在2014年研製的管理科學重要期刊推薦列表初稿(學界簡稱393期刊列表)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多的集中研製,最終推薦出管理科學高質量國際期刊
  • 張長生獲邀擔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編委—新聞—科學網
    近日,應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天然產物報告》(NPR)編輯委員會邀請,中國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黑磷是一種新型非金屬層狀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覆蓋從可見到中紅外的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團隊在二維黑磷領域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了具有多邊界特徵的多晶黑磷納米片,展現出較好的光催化合成氨性能。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 中國學者當選國際樹木年輪學會副主席—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劉禹也是該學會成立以來第一位任此職務的亞洲學者。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