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年來,整體上看,農村一年比一年凋敝、破敗、衰落,學術界和輿論界討論了至少不下20年,很多人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鄉村振興」等試圖去拯救農村,試圖重現改革開放前的繁榮時期。但這是個偽命題。
振興鄉村像以前一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改革開放後的農業技術、農村組織結構與之前的小農經濟,是徹底的顛覆,過去肯定是回不去了,農村也不可能再次一模一樣的繁榮,而是現代化的「繁榮形式」,這是現實,也是未來。未來的農村和過去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各界出謀劃策,千百種方法要振興鄉村,而幾乎所有振興鄉村的方法都落入了一個最大的誤區:僅僅就鄉村談鄉村振興。絕大多數在鄉村的圈圈裡繞來繞去,是振興不了鄉村的,這樣搞,那樣搞,基本上都是白搞。即使有點效果,振興的效率也是極其低下的。
我們先一起分析下鄉村為什麼不能振興。
什麼是振興?我的理解就是能賺錢、收入高。人均收入3000元肯定不是振興,人均收入30000元應該就是振興了(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最低線是2.5萬)。所以鄉村振興的唯一標準,就是農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1.為什麼現在提高農民收入很難?
這個和農業的2個特點有關:
農業的第一個特點:耕地有限。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耕地,這是限制農業產值的天花板,而耕地面積是死的。我國18億畝耕地,人均一畝三分地,現在農村常駐人口大約是6億,農村人均3畝耕地。那麼,這3畝地種什麼致富?答案是種什麼都不能致富。種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3畝耕地每年收入很難超過2000元。有人說,可以種經濟作物啊?
這就牽涉到農業第二個特點:農產品消費市場有限。人一天就只能吃那麼多東西,這個是固定死的。主食、蔬菜、肉、水果,胃就那麼多,吃了這個就吃不了那個,吃來吃去就這麼多。而且現在很多人開始注重健康,節食。現在吃飯貴,貴的不是食材,而是加工、服務和地租。
而經濟作物大部分最後還是吃的,消費市場也有限。也遵從供給需求平衡,種多了,就是「穀賤傷農」、「果賤傷農」、「菜賤傷農」。
比如搞產業扶貧,大家一窩蜂的種某一種作物,結果就是種什麼,什麼便宜。近年大家經常看到什麼什麼農產品滯銷,要網友一起買。比如0.2元一斤的西瓜,0.2元一斤的橘子,白送的大白菜,還有滯銷的棗子、蘋果、土豆、大蒜、蓮藕、花菜等等,藍莓剛開始一小盒20元,結果一窩蜂的種藍莓,最便宜的時候買過5元3盒。
多種並不一定多掙錢,就是受固定的需求所限制。所以歐美很多國家的農業是,農民一起規劃種植面積,很多耕地寧願休耕,也不種植,甚至政府還給不種的地發補貼。通過壟斷和計劃性的減少供給,維持農產品價格。目的就是防止大家種多了,供給大於需求,價格下跌,大家都賺不到錢;防止「穀賤傷農」、「果賤傷農」、「菜賤傷農」。
現在世界銀行的貧困線是每天2美元,每年730美元,合4964人民幣;中等收入的標準是日人均收入10-50美元,合2.5-12.5萬人民幣。2019年中國農業產值70467億元,6億農民,人均11745元(包括成本),按成本佔50%算,農業人均淨利潤5900元(畝均2000元,現實很難這麼高),剛好比世界銀行貧困線高一點。所以,僅僅靠務農,只能剛剛在貧困線上下。世界銀行的貧困線,是有充分現實依據的。
2017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已達到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包括農業和打工收入),達到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還要增長50%。
那麼用什麼方法才能把中國農民的年收入增長50%?從耕地有限、消費有限這兩個農業特點來看,靠種地是絕對不可能翻一翻的。唯一的路徑就是只能靠打工。
所以,現在僅僅就鄉村談鄉村振興是鄉村振興最大的誤區。
2.農村的核心問題是城市
農業的蛋糕是固定的,做大農業蛋糕幾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說難度極大,所以只能減少分蛋糕的人。農民離開城市,不再分農業的蛋糕,去吃工業和服務業的蛋糕。離開的農民不再吃農業蛋糕,剩下的農民就能分到更多農業蛋糕。無論是離開還是留下的都吃到了更多蛋糕。
鄉村振興的有效藥方是城市,民營企業,是教育,是城鎮化。民營企業提高打工收入;教育提高人力資本,提高生產力。民企和教育一起讓農民離開農村,也就是城鎮化。
只有大量農民離開鄉村,鄉村才能振興。如果4億農民離開農村,那麼留下的2億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就是9畝,收入能漲3倍,真就是世界銀行的中等收入水平。
縱觀1978年以來中國的新一輪現代化史,是一個實現孫中山先生在1894年上書李鴻章時提出的「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局面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三農的遺留問題,其實就是對這四者不能有效回應的結果。背後的力量還是兩個字——市場,市場會選擇人,選擇地,選擇物,以及選擇性地安排交通運輸。
而在城市找不到工作、離不開農村的老弱病殘幼,或者其它因為特殊原因無法融入現代社會分工體系的人。這些群體,就是「現代化的尾巴」。而依託於市場化的現代化,總是會留下尾巴的,市場解決不了沒有效率的領域的問題。那麼面對這條尾巴,要把它徹底割掉,就只能依靠政府發揮作用。那就是加強農村或者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體系。
所以鄉村振興,真正迫切的是讓更多農民定居城市。城市要提供給農民更好的定居環境,就業、教育、醫療等,要做好迎接農民的準備和保障,要讓農民更容易在城市生活下去。農民有錢了,消費市場也擴大了,消費更多就需要生產更多,就業更多,經濟良性循環。
從世界各國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農業人口減少的過程,也是城鎮化逐漸提高的過程。城鎮化高是經濟發達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同時,農村人少了,留下的農民人均耕地多了,鄉村振興才有可能。
所以,如果真正的關心鄉村振興,就應該更多關注民企、農村教育、城鎮化。改善民企營商環境;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建議政府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農村生均教育經費應該達到百強縣平均水平的50%》;積極引導農民進城定居。
當下,很多人給鄉村振興出「歪招」,要吸引更多的人回到農村去,這是開倒車。20年前的農村,是多數人生活工作的中心,也是很多人的青春和記憶,而人們總是喜歡懷念自己的青春,如果可能,甚至會試圖去重現自己的青春景象,這是感嘆農村破敗聲音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種真誠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的拯救農村,試圖把農民束縛在農村土地上的努力,農民是不領情的。鄉村傳統的消失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一切在時代背景下喪失了生命力的東西都會自然消亡,不足惜,惜也無益。相反,農村過去的傳統大多依賴於過去的經濟社會基礎,並且與貧困並生,從人文角度留戀過去,在實際中往往是不人道的。
1978年,中國農村的貧困發生率是97.5%,而到2019年,這一比率變為0.6%,有8億多人擺脫了貧困。我們當然可以就具體標準提出討論,但溫飽問題趨於解決,這是個不爭的事實。解決溫飽,不是因為同情、憐憫的真誠泛濫,歸根到底是因為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現代化。
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整體的農村、農業,而應該更多關注個體的農民。抽象的農村並不會感受到貧窮,只有個體農民會。無論這些農民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生活的地點並不重要,生活的品質才重要。
所以,農村核心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教育,在城市,在企業,這都不是農村自己可以解決的。鄉村振興在鄉村之外。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個右下的"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