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極度瀕危列入紅色名錄

2020-12-05 搜狐網

  「一艘漁船緩緩的向冰面靠近,一個個漁民手持帶鉤的鐵棍走向在冰面上曬太陽的小海豹。隨著棍子飛舞,一隻只小海豹倒在冰面上,一把尖利的刀刺進海豹的眼睛,灰白的皮從鼻尖被撕開直到後鰭。」這是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出版的《海豹菲加的故事》中的片段。

  最近來自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顯示,海豹已被列入紅色名錄,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亞洲代表特別助理何勇告訴《北京科技報》,目前,格陵蘭群島大約每年捕殺7.5萬頭海豹,俄羅斯每年捕殺4萬頭,挪威每年捕殺9千頭。照這樣捕殺下去,未來15年,北極地區的海豹數量會減少70%。其實,不僅北極附近的海豹受到威脅,中國沿海的斑海豹也面臨種群日益減少的危險。

  在採訪中,一直從事鯨豚類研究的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王亞民博士告訴記者,斑海豹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黃海,它們最重要的棲息地有遼東灣北部的雙臺子河口、山東長島和遼寧大連。

  斑海豹與其他種類海豹一樣,也擁有一個圓滾滾紡錘樣的身材。圓圓的頭、大大的眼、看不見的耳朵和堅硬的鬍鬚。與其他種類不同的是,斑海豹全身披著藍黑色斑點的短毛,毛色隨年齡和季節發生變化,幼獸色深,成獸色淺。

  王亞民介紹,斑海豹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巖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遊泳、取食。

  斑海豹是洄遊動物,而遷徙主要是為了生殖和覓食。我國沿海的斑海豹一般來自朝鮮半島附近海域,由於朝鮮半島附近海域冬季不結冰,所以每年11月,斑海豹就會從朝鮮半島向渤海遷徙並進入遼東灣,在浮冰上產仔。

  上世紀40年代,棲息於遼東灣的斑海豹曾經達到8000多頭,隨後由於捕殺,數量急劇減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2000頭。1983年,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把斑海豹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同年,遼寧省也頒布法令嚴禁獵捕斑海豹,在一系列保護措施下,斑海豹的數量出現上升趨勢,達到4000頭。然而進入21世紀,斑海豹數量又開始減少。王亞民告訴記者,現在中國沿岸的斑海豹只有1000頭。

  何勇告訴記者,造成斑海豹減少的原因,與北極附近海豹類似,主要是非法捕獵。在歐美市場海豹皮是做帽子、皮衣的上等材料,利潤頗高。據說,每隻海豹的皮毛至少能帶來78美元的純利潤。海豹油是提煉一種藥物的主要原料,這種藥物被人類應用於心血管等疾病的防治。除此之外,海豹油也是市面上賣得很火的高級保健品魚油的主要成分;海豹鞭,據說可以溫腎壯陽,益精補髓。

  每年春節前後,斑海豹都會來到遼東灣,但卻難逃當地一些非法之徒的捕殺。成年的雄性斑海豹一般被割生殖器,然後將皮毛剝下拋屍於海面。

  王亞民介紹,目前在我國沿海一些地區,一頭活的斑海豹能賣到1萬元,一張海豹皮也能賣到8000元。在利益的驅使下,我國沿海每年有100頭斑海豹被捕殺。

  當地漁政部門每年都要對非法捕獵進行打擊,但是由於近幾年,斑海豹價格上漲,許多人見利忘義,鋌而走險。另一方面,當地漁政部門人力、物力有限,打擊非法捕獵只能在海面上稽查,並不能挨家挨戶檢查,狡猾的非法捕獵者往往借著夜幕掩護對斑海豹實施捕殺。

  此外,全球氣候變暖使遼東灣的海冰越來越少,斑海豹的產仔地消失,這也影響了斑海豹數量。以往海冰都在海洋深處,氣候變暖後,海冰向內陸移動,這樣斑海豹的棲息地也更靠近人類活動區域,保護起來難度加大了。

  王亞民認為,沿岸的旅遊建設也破壞了斑海豹的生存環境。比如大連旅順以前都是斑海豹的活動區,但隨著當地旅遊開發,斑海豹的活動區已被人類的風景區、住宅區代替了。

  此外,陸源汙染也威脅斑海豹的生存,尤其是遼河口的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排放也讓斑海豹的生活環境惡化。斑海豹靠吃魚為生,覓食是斑海豹洄遊的主要目的,一隻成年斑海豹每天要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十分之一的魚蝦。近幾年隨著漁業管理的放鬆,濫捕濫撈使海裡的魚類數量越來越少了,斑海豹捕食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何勇也告訴記者,從遼寧海洋島到大連沿岸幾乎全是圍海養殖區。其中海洋島被兩兄弟承包下來,實行軍事化管理。而大量的魚網也經常讓一些斑海豹受傷。今年3月份,煙臺開發區大季家一漁民在出海打魚時,就意外捕撈到一頭斑海豹。

  王亞民告訴記者,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海豹,有關部門已先後在遼寧旅順、大連和山東長島建設了斑海豹保護區。2001年長島建立斑海豹自然保護區,加大了對斑海豹的保護。他們在各島斑海豹活動的核心海域設立海上警示標誌,禁止船隻進入和捕魚,並投放了人工礁石,吸引聚集貝、藻、魚類資源,維持區域生態平衡。

  自然保護區還配備了大型巡邏船隻,由環保、公安、交通、海洋、工商、旅遊等部門聯合組成110海上執法大隊,晝夜對斑海豹活動區域進行巡護。保護區為斑海豹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2007年,100多頭斑海豹比往年提前半個月洄遊到長島斑海豹自然保護區。

  這些保護區在加大打擊非法捕獵的同時,還積極開展斑海豹的人工救助。今年4月13日,12隻經人工救治並康復的成年野生斑海豹在大連旅順口附近海域被成功放生。此次被放生的12隻斑海豹全部來自目前國內最大的斑海豹救治與保護基地——大連老虎灘極地館的海獸館。這些斑海豹由大連市漁政監督管理局救助後,送往大連老虎灘極地館的海獸館救治並暫養,在它們恢復健康後,被放歸大海。

  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僅能在海洋館裡看到斑海豹的表演,還會在更多的島嶼、冰面上看到它們的身影。

(責任編輯:romp)

相關焦點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冬蟲夏草首上名錄
    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一年更新一次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根據此次更新,馬達加斯加近三分之一(31%)的狐猴物種現在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其中98%的狐猴生存受到威脅。而我國的冬蟲夏草出現在了易危物種之列。
  • 瀕危的稀有動物,第三在野外已滅絕,第二已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稜皮龜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華南虎,(廈門虎,南中國虎)。於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Ⅰ保護名單,亦稱「中國虎」,華南虎頭圓,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較長,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黃色並布滿黑色橫紋。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條紋的間距較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的大,體側還常出現菱形紋,在亞種老虎中體型較小。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布2015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顯示,一方面,得益於各沿海國家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出現上升;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捕撈和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非法貿易和外來物種入侵,一些海洋生物則瀕臨滅絕。得益於棲息地保護力度的加強和相關法律的修改完善,例如《美國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的實施,目前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該物種已經由「近危物種」變為「無危物種」,數量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頭~500頭,增加到2010年的2萬頭。資料顯示,在被大規模捕殺之前,瓜達盧佩海狗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附近島嶼的數量曾一度達到20萬頭。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外發布。
  • 專家:青頭潛鴨已極度瀕危,應儘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
    青頭潛鴨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河北省衡水市召開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攝3月19日-20日,青頭潛鴨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河北省衡水市召開,與會專家建議,鑑於青頭潛鴨已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應儘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名錄,並加強對青頭潛鴨棲息地管理,特別是繁殖棲息地保護
  • 日媒:吃日本松茸和椰子蟹要犯法了 已經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中國小康網7月10日訊 老馬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9日公布了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新版。與日本有關的動植物中,高檔菌類松茸和棲息於衝繩縣的椰子蟹等此次新被列入分為三級的瀕危物種中的第三級。日本鰻依然位於第二級,嚴峻狀況持續。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警鐘再次敲響,聚焦《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前不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其中有2.8萬餘個物種瀕臨滅絕。
  • 松茸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原標題:舌尖上的松茸怎麼就瀕危了?日前,被譽為「萬菌之王」的松茸,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松茸一直都是極為珍貴的天然菌,也是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那麼,松茸為什麼會如此珍稀,又為什麼會瀕臨滅絕呢?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國內知名野生菌研究專家。
  • 河麂現身江西鄱陽湖 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分布於中國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各省,現存數量不多,系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12年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完) 【編輯:劉羨】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國際海洋新聞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 杞不凡說:松茸為什麼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松茸哪裡好?
    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了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松茸首次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松茸,學名鬆口蘑,別名松蕈,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野生食用菌,被譽為「菌中之王」 。松茸一直都是極為珍貴的天然菌,是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松茸為什麼會如此珍稀,甚至瀕臨滅絕呢?首先,松茸的生長過程非常漫長。
  • 松茸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即使松茸價格下降,也並未改變其瀕危的事實。松茸一直是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近日,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松茸保鮮期只有3天,曾大量出口日本等地。今年,受疫情影響,出口困難,加之陰雨天較多,松茸產量高,造成價格大跳水,但這並未改變松茸資源銳減的現狀,日漸枯竭。
  • 雲南昌寧發現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白腹鷺
    原標題:保山市昌寧縣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白腹鷺保山市昌寧縣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白腹鷺。供圖近日,在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更戛鄉,當地村民發現了一隻虛弱的白腹鷺,並將其送往昌寧縣森林公安局救治。白腹鷺是一種體形較大的涉禽,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受脅物種紅色名錄中的極度瀕危名單。昌寧縣森林公安局收容救助白腹鷺。供圖據介紹,昌寧縣更戛鄉村民發現白腹鷺時,正被幾個小孩子追尋玩耍。昌寧縣森林公安局收容後,經過仔細觀察,白腹鷺並無外傷,身體比較虛弱,隨後將其送往保山市野生動物救助站。
  • 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的松茸 今年國內年產量也遇低谷
    在今年松茸提前集中上市的7月初,這種被譽為「萬菌之王」的菌類,因在近50年評估期內,數量下降了30%,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張子福覺得,今年國內松茸產量的下降,與氣候和松茸自己本身的生長周期有關,但即便脫離了這些影響,未來松茸的產量也未必能夠實現大量恢復。
  •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2018-12-19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百隻加拉帕戈斯群島象龜被人偷盜 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加拉帕戈斯群島象龜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敲響警鐘
    因此,該研究人員主張,迫切地需要評估這一物種的滅絕風險狀況,以便能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於已知的記錄如此之少,在對其完整的歷史分布、生物學、生態系統作用和在當地漁業中的重要性有任何了解之前,它們就有可能早就已從海洋環境中消失了。綠會宣傳編輯發現,該研究的呼籲顯然是引起了保護界的重視。
  • 澳律師呼籲聯合國將大堡礁列入瀕危遺產名錄
    人民網雪梨6月12日電 澳大利亞環境律師呼籲,聯合國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HC)應將把大堡礁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相關報告指出,大堡礁已滿足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要求8項中的5項。 聯合國教文組織曾在2周前宣布決議草案,表示不建議將大堡礁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單中。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由物種存續委員會(SSC)和幾個物種評估機構合作於1963年開始編制,每年評估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風險,將物種編入九個不同的保護級別,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也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性的標準,已被全球廣泛接受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