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鸚鵡嘴恐龍化石在澳大利被盜 網上出現兜售信息

2021-01-09 網易科技
  

  中新網7月28日電 據星島日報澳洲版報導,中國鸚鵡嘴恐龍骨化石一周多前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紐卡斯爾博物館整副被人盜去後,日前在EBAY網上突然出現一則廣告,自稱有中國鸚鵡嘴恐龍頭骨出售。

  但被人盜骨的新南威爾斯州紐卡斯爾區域博物館館長白雅德(JULIEBAIRD)女士表示,這件被人兜售的恐龍骨化石,並非被人偷去的化石。

  由於當局擔心這副有1.1億年歷史的化石,可能會被人運出澳洲。新南威爾斯州警方已通知海關,環境及文物保護署,及全國性的機構如澳洲博物館,發出通報,留意這副全球只有6副完整的鸚鵡嘴恐龍骨化石出現,儘量阻止被人偷運出境。

  中國恐龍骨石化被盜的消息,傳遍海外,新南威爾斯州警方曾接到美國阿拉巴馬州(ALABAMA)一名「化石痴」的電郵,報告在EBAY電子交易網上發現一則廣告,有中國鸚鵡嘴恐龍頭骨化石出售。

  由北京自然博物館借出的中國恐龍化石,在雪梨展出後,移師到紐卡斯爾展出,就在閉幕前夕的7月19日深夜,被人打破紐卡斯爾區域博物館的玻璃牆進入展覽廳,將體積細小的鸚鵡嘴龍骨架整副化石拖走,現場留下碎石和骨灰,證明化石已被損壞。

  據澳洲恐龍專家JOHN LONG稱,澳洲的這類東西的黑市市場很細。據估計,恐龍骨化石最有可能是在外國黑市脫手。


相關焦點

  • 山東出土鸚鵡嘴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濟南5月19日電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最近發現並發掘出土了一具較為罕見的鸚鵡嘴恐龍化石(上圖),為人們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進化及地球變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據介紹,鸚鵡嘴龍是一種鳥腳類恐龍,形體似蜥蜴,因嘴巴彎曲成鉤狀,形似鸚鵡的嘴而得名,其身長多在0.8米至1.5米之間,是體形最小的一種素食類恐龍,生活在距今約70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  山東是迄今為止發現恐龍遺蹟較為集中的地區,這次發現鸚鵡嘴龍化石的諸城更有「恐龍之鄉」之稱。
  • 本土恐龍你了解多少?盤點中生代時期,出現在中國境內的恐龍!
    恐龍,是對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3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存在了1億5千萬年。恐龍的體型差異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龍只有雞那麼大——鼠龍,但大多數都體型巨大。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我國發現恐龍數僅次於阿根廷和蒙古,居世界第三位!具體在中國境內都有什麼龍你知道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廣東一民居中查獲213枚恐龍蛋化石與一套恐龍化石
    廣東一民居中查獲213枚恐龍蛋化石與一套恐龍化石 (2/3) "← →"翻頁
  • 恐龍化石8000元淘寶網上叫賣 專家稱違反文物法
    恐龍化石8000元網上叫賣專家表示買賣恐龍化石違法,淘寶網稱查實後即刪除該買賣信息本報訊(王佳敏 實習生 範佳穎)「保存完好的恐龍脊椎骨化石8000元一塊。」
  • 那些以「中國」為名的恐龍,都長什麼樣?
    中國的恐龍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早在上世紀的30、40年代,古生物學家就開始以「中國」命名中國境內發掘到的恐龍化石,這一趨勢一直延續下來,至今仍維持著高度不變的熱忱。中國鸚鵡嘴龍是鸚鵡嘴龍屬內的一種,鸚鵡嘴龍屬是恐龍中數量最多的大家庭,其內部約有9到11個有效種,化石數量很大,產地廣布亞洲地區。它們大多數大小類似領養的二足,草食性的恐龍,上頜高而強壯,具有帶有喙的嘴,是進食植物的利器。有些鸚鵡嘴龍化石還保存了尾部類似鬃毛的結構,對我們理解恐龍羽毛的起源影響深遠。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再加上時間處於白堊紀末期,接近恐龍大滅絕的時間,為恐龍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7000萬年前,諸城地區處於河湖沼澤地帶,氣候溫暖溼潤,適宜恐龍繁衍生息。但是隨著太平洋板塊對華北東部的俯衝,導致膠萊盆地地理格局發生變化,氣候轉為炎熱乾燥,植被稀少,導致恐龍大批量死亡,因此形成了「萬龍壁」等地質現象。
  • 盤點中國著名的恐龍之鄉
    其實,作為素有「恐龍之鄉」稱號的中國,恐龍化石群當然是值得單獨來介紹一下滴~於是,在上篇文章發出之後,小編就開始醞釀下一篇恐龍化石群的文章了。但是當提筆的時候卻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中國已有20多個省市發現了恐龍化石,截至目前,命名種類達174種,是目前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四川、內蒙古、遼寧產出化石尤為之多,最大的恐龍化石群面積可達數十萬平方米。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為何恐龍都沒羽毛?來看看羽毛是怎麼出現的
    要是這麼想的話,很顯然是先入之見影響了判斷,因為恐龍也並非都是龐然大物,有些恐龍的體型並不大,而鳥類也並非都會飛翔,如鴕鳥、企鵝等都不會飛翔,但是從已有的古生物證據方面來看,鳥類確實是從恐龍進化過來的。那麼鳥類是由會飛翔的翼龍進化過來的嗎?
  • 1.25億年碎片重見天日,俄專家懷疑是鸚鵡嘴龍蛋,即將科學觀察
    立刻引起考古學家的極大興致,要知道它是什麼,不得不從6年前說起,2014年,考古學家在克麥羅沃地區發現了化石化殼的同一層,那裡存在大量鸚鵡嘴龍埋葬,經過數月的發掘工作後,墓葬中發現了四具鸚鵡嘴龍骨架,非常完整。
  • 你對恐龍在中國了解多少?盤點一下中生代中國中的恐龍
    恐龍是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通稱。他最早出現在2.3億年前,生活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5億年。恐龍的體形變化很大。已知的最小的恐龍只有一隻雞的大小-一隻老鼠龍,但大多數都是巨大的。這些化石編號為4HIII-0100,保存在河南地質博物館。他是在遠離中國或戈壁沙漠的亞洲地區中發現的第一個大型龍科。8、諸城暴龍諸城暴龍是獸腳類的一種大型食肉動物龍科恐龍,他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東亞,他是在亞洲中發現的最大的食肉動物恐龍,比他的近親特暴龍和可怕的龍大。
  •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
    泰國發現最完整食肉恐龍化石,我們看後笑啦!我們對泰國的印象往往是旅遊、佛教以及人妖,其實在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泰國生存著許多種類的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就命名了一種在泰國發現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東南亞發現的最完整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
  • 哪些是中國著名恐龍化石?
    哪些是中國著名恐龍化石?從1902年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在黑龍家被發現開始,考古學家在中國的大地上已經挖掘出許多屬種的恐龍化石,中國恐龍化石中具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著名恐龍化石都有哪些呢?滿洲龍中國第一龍黑龍江滿洲龍於1902年在黑龍江嘉蔭被發現,被稱為「中國第一龍」。
  • 圍觀丨中國唯一恐龍木乃伊化石亮相南寧
    恐龍也有木乃伊。在廣西自然博物館,不少市民對恐龍復原模型充滿興趣昨日,由廣西自然博物館與北京自然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恐龍木乃伊——濃縮的生命」在廣西自然博物館正式開展。在兩個月的展期內,觀眾不僅能夠近距離觀察中國唯一的恐龍木乃伊化石,還可以透過多件珍貴的古生物動物化石展品,重返古生物活躍的白堊紀時期。恐龍究竟長什麼樣?
  • 恐龍化石出現在新加坡!物種滅絕的4個傳說
    最近,我去了位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稀有的恐龍化石展覽。排隊進去的時候,發現好多家長趁著新加坡的學校假期,帶著小孩子來參觀。我猜,這些孩子們應該也會對於地球早期的歷史燃起了好奇心。入場後,第一個映入眼帘的就是又大又壯觀的恐龍化石。
  • 中國成恐龍化石寶庫 專家稱中國恐龍世紀已來臨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8月3日報導,在發現恐龍的數量上,中國超越了美國,目前中國已成為恐龍化石「寶庫」,是恐龍探索領域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這得益於中國廣泛的建築工程讓巖石裸露出來,也要多虧過去二十年裡中國政府對恐龍考古工作的大力投入。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距今1.2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兩隻小恐龍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間,地動山搖,洞穴瞬間塌方,小恐龍還沒有來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屍骨會變成化石,並且被人類發現,成為2020年被命名的中國新恐龍。
  • 中國發現長羽毛巨型恐龍化石
    新浪環球地理訊 北京時間4月9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科學家近日在中國遼寧省境內發現了一種新的長有羽毛的巨型恐龍。這一恐龍新物種是暴龍的遠親,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大型長有羽毛的動物。  古生物學家已經知道,恐龍家族的某些成員是長有羽毛的。但是,此前已知的有羽恐龍大多體形相對較小。
  • 回到恐龍時代,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發生地黑龍江嘉蔭
    我國是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從西南邊陲到新疆戈壁,從內蒙草原到膠東平原,都有恐龍化石產出,而自上世紀90年論文範文始在遼寧西部發現的一系列長毛恐龍,不僅在國際古生物學界引起轟動,更吸引了全球公眾的廣泛關注。
  • 中國發現擁有類似蝙蝠翼膜的恐龍化石
    (觀察者網訊)觀察者網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9年《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的研究成果:侏羅紀善攀鳥龍類揭示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龍—鳥類演化歷程中出現大量意想不到的適應飛行的嘗試,與之對應演化出差異顯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組合。
  •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據科考隊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邢立達介紹,龍翔村恐龍足跡群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其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該發現對於研究閩西地區晚白堊紀時期的古環境、古地理、古生態以及全球白堊紀晚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和演化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