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針對《理解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生活滿意度評估的個體差異模型(Understanding Short-Term Variability in Life Satisfactio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valuating Life Satisfaction (IDELS) Model)》的一篇論文解析。該文於2020年7月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人格過程和個體差異(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上。該研究的作者包括UCB(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Emily C. Willroth 和 Oliver P. John,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Jeremy C. Biesanz。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人們如何評價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本研究所指的生活滿意度是指整體的生活滿意度,即global life satisfaction,而不是對當前狀態的滿意度)
建構主義模型(constructive model)認為人們是依賴當前可獲得的信息,如當前的情緒,來評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的。因此,人們的生活滿意度是不穩定的。
另一種主要觀點來自於直接提取模型(direct-retrieval models)。該模型提出,人們是直接從記憶中提取用來評估生活滿意度的信息的,因此生活滿意度會相對穩定。對於這兩種觀點,都有實證研究對它們的解釋力提出了挑戰。
而本研究作者認為兩種方式都有可能存在於人們對生活滿意度的評估過程中。研究者認可建構主義所說的人們會根據當前的情緒狀態評估生活滿意度。但是,人們受到生活中起起落落的情緒的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這一依賴當前情緒信息來評估自己的生活滿意度的過程稱為「情緒泛化」(emotion globalizing)。也就是說,高情緒泛化者的生活滿意度隨著他們情緒的時刻波動而起伏,而低情緒泛化者的生活滿意度不怎麼受這些情緒起伏的影響,保持相對穩定。
於是,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生活滿意度評估的個體差異模型」(「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valuating Life Satisfaction Model」,簡稱IDELS)整合了兩大觀點。該模型包括了三個基本命題:
1)人們使用建構主義(即由暫時可獲得的信息構建)和直接檢索(即直接從記憶中檢索)過程的組合來評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
2)當前的情緒是一個人生活滿意度的信息來源。
3)相對於使用更穩定的信息來源的過程,在評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時,不同的個體在依賴當前情緒的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
本研究根據該模型提出了四個假設,這四個假設關注了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評估的短期可變性(short-term variability in life satisfaction);人們使用當前情緒信息評估生活滿意度的程度(即情緒泛化)的個體差異,檢驗是否存在這種差異以及這一差異是否是實質性的?;以及情緒泛化和生活滿意度短期可變性之間的關係;最後考察了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是否與神經症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實驗程序與測量方法
被試:本研究的被試是三個不同的女性樣本,分別是:130個美國社區成年女性(Mage = 47, SD = 17,American Community Adults, 以下簡稱AC)、184個美國本科生樣本(Mage = 19, SD = 2,American Undergraduate, 以下簡稱AU)和222個加拿大本科生樣本(Mage = 21, SD = 3,Canada Undergraduate, 以下簡稱CU)。
本研究只選取女性被試的原因是先前的研究證明在情緒領域具有性別差異,本研究希望先在女性群體中驗證假設,增加統計檢驗力。
程序:第一階段中被試完成有關個性、心理健康和人口學信息的問卷。第二階段中,使用每日日記(daily diaries)和經驗抽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來檢驗情緒泛化和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被試需要完成每日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生活滿意度、目前情緒和生活事件的影響力。AC樣本中的被試需要連續8天完成每日調查,2個月之後,再次進行連續8天的每日調查。AU樣本的被試則完成連續14天的每日調查。對於CU樣本則使用的是經驗抽樣法,在連續14天中,每天上午10點到下午10點間會隨機抽樣調查5次。
測量:
1)生活滿意度
AC和AU樣本的被試,在每天下午6點收到提示:「目前……」的聲音,然後對三個總體生活滿意度項目(「我對我的生活很滿意」;「在大多數方面,我的生活接近理想」;「我的生活條件很好」)進行評分。
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是通過計算個體在每個項目上評分的標準差的平均值得到的;得到平均生活滿意度的方式是計算每個生活滿意度項目的平均分的平均值。
2)情緒
被試被要求對目前經歷的7種積極(有趣、精力充沛、平靜、快樂、感興趣、興奮和滿足)和6種消極情緒(焦慮、孤獨、悲傷、惱火、憤怒和苦惱)的程度進行評分。按照上述生活滿意度的相同數據處理程序,分別計算出積極和消極情緒的平均情緒感受和情緒感受的短期可變性。
3)生活事件的影響力
AC樣本中的被試被要求在每天的日記中評估一天中最積極的事件和最有壓力的事件對他們生活的影響程度,進行7點評分。按照相同程序,計算了每日事件的平均影響和每日事件對積極和消極事件影響的短期變異性。
4)情緒泛化的計算
在假設2的分析中,我們從隨機截距、隨機斜率多級模型(random-intercept, random-slope multilevel models)中提取了個體斜率作為積極和消極情緒泛化值,分別從以個體當前的積極和消極情緒中預測生活滿意度,即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泛化分數分別使用來自預測日常生活滿意度的多水平模型的個人斜率來計算。在假設3的分析中,情緒泛化分數是以同樣的方式估計的,但是斜率估計沒有被排除。
5)心理健康和人格測試
5.1)神經質
神經質用大五量表(the Big Five Inventory)評估。在AC樣本中,使用了新的60項BFI-2中的12項神經質量表。在AU樣本中,使用了30項BFI-2S短版本中的6項神經質量表。CU樣本的參與者完成了最初的44項BFI-1的8項神經質量表。
5.2)心理健康
在美國的兩個樣本中,心理健康是用瑞夫心理健康量表(the Ryf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ale)和貝克抑鬱量表(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評估的。然後,計算了心理健康和反向評分抑鬱症狀的平均值,以產生一個單一的心理健康綜合指數。在CU樣本中,我們使用羅森伯格特質自尊量表(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來評估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功能方面,特質自尊(trait self-esteem)。
picture from internet
實驗結果
本研究一共驗證了基於IDELS模型所提出的4個假設:
假設1:生活滿意度短期變異性的個體差異應該是實質性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適度穩定。
為了檢驗生活滿意度短期可變性的時間穩定性,研究者計算了AC樣本中相隔兩個月的兩次測量的重測相關性(retest correlations)。在AU樣本中,研究者評估了兩次連續測量的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在CU樣本中,研究者評估了前半部分測量和後半部分測量之間的半信度。
結果:1)個體生活滿意度具有短期可變性,個體內部變異(within-person variance)佔生活滿意度總變異的12.6%到34.8%。2)個體在生活滿意度的短期變化程度上差異很大(見圖1),1.49%的個體表現出完全穩定的生活滿意度(即個體標準偏差為0),其他個體表現出極端的短期變化(即在7分制中個體標準偏差高達1.84)。3)在AC樣本中,在相隔兩個月的兩次測量中,短期生活滿意度變異性的重測相關性為0.43。在AU樣本中為0.63,在CU樣本中為0.74。
圖1 生活滿意度短期可變性(Short-Term Variability,STV)的頻次分布
結論:這些數據說明女性在生活滿意度的短期變化程度上存在實質性的差異,從完全穩定到高度變化不等。這些個體差異相當穩定,意味著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個體差異,而不僅僅是由於測量誤差或隨機波動導致的。
假設2:生活滿意度和當前情緒之間關聯強度(情緒泛化程度)的個體差異應該是實質性的並且中度穩定。
假設2的檢驗只使用了CU樣本。為了檢驗個人在當前情緒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強度是否不同,研究者使用似然比測試(a likelihood ratio test)來比較兩組模型。第一組模型包括了預測的個體差異,通過對當前情緒和生活滿意度之間聯繫的隨機斜率進行建模。隨機斜率使得人們當前的情緒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聯繫有所不同。第二組模型則沒有包括個體差異的預測。此外,還通過計算量半相關性(split-half correlations)測量了情緒泛化中個體差異的時間穩定性。
結果:1)在當前情緒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強度上考慮個體差異的隨機斜率模型比不考慮這些個體差異的模型更適合,X2(1) > 305, ps <.0001。2)為了評估情緒全球化的時間穩定性,結果顯示修正後的重測相關性對於積極情緒泛化為0.58,對於消極情緒泛化為0.63。
圖2 積極和消極情緒泛化程度的頻次分布
結論:女性在評估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時,對當前情感的衡量存在系統性差異。此外,情緒泛化分數的時間穩定性表明,情緒泛化反映了某種穩定的判斷風格。積極情緒泛化和消極情緒泛化之間的強相關性表明,這可能是單一判斷風格的兩個指標。
假設3:更大的情緒泛化程度應該與生活滿意度的更大短期可變性相關聯。
研究者使用單個多水平模型中所有可用的觀察結果來評估情緒泛化和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之間的聯繫。在積極情緒泛化模型中,平均積極情緒、平均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的短期可變性被作為協變量納入。在消極情緒泛化模型中,平均消極情緒、平均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緒的短期可變性作為協變量被包括在內。
結果:積極和消極情緒泛化是生活滿意度短期可變性的唯一預測因素,它的預測效度超過了平均生活滿意度、平均積極情緒和積極情緒的短期可變性。
結論:人們評估其生活滿意度的過程中的個體差異,特別是他們考慮其當前情緒(情緒泛化)的程度,可以預測其生活滿意度短期可變性的個體差異。
假設4:生活滿意度中更大的短期可變性應該與更高的神經質和更嚴重的適應不良有關。
結果:1) 重構樣本中的生活滿意度和神經質的引導相關性(bootstrapped correlations)在AC樣本中為0.26,在AU中為0.26,在CU樣本中為0.27。效應大小中等,樣本間高度一致。2) 重構樣本中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的引導相關性在AC樣本中為0.28,在AU樣本中為0.22,在CU樣本中為0.37。效果大小從中等到大不等,並且在不同樣本之間有些一致。
結論:生活滿意度的更大短期可變性與更高的神經質相關。並且,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與心理健康呈負相關。
研究結論
IDELS模型為人們評估生活滿意度的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目前的發現表明,女性在評估生活滿意度的過程中存在差異。一些女性的生活滿意度隨著她們情緒的時刻波動而起伏。其他女性的生活滿意度不受這些情緒起伏的影響而保持相對穩定。
這種評估方式的不同與生活滿意度短期可變性的個體差異有關。生活滿意度和當前情緒之間的聯繫越緊密,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就越大。此外,生活滿意度的短期變化程度對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生活滿意度的更大短期可變性似乎是適應功能不良的指示,表現為更高的神經質和更差的心理健康。這些發現對生活滿意度理論和測量,以及理解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發現了情緒泛化、生活滿意度短期可變性以及心理健康和神經質之間的聯繫,這些研究結論打開了問題研究的大門,仍有很有有意義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1)情感全球化中個體差異的來源是什麼?一種可能性是,低情緒泛化者和高情緒泛化者對自己情緒體驗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不同。
比如對自己情感的非判斷性接受可能會減輕當前情緒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同樣,重新評價(即改變一個人對情緒狀況的思考方式)也可能與低情緒泛化有關。習慣於重新評價的人可能更能認識到情緒的短暫性,從而減輕情緒對他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情緒泛化也可能與積極和消極的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有關。未來的研究應該檢測情緒泛化和這些對情緒的反應方式之間的聯繫。
2)低情緒泛化者在評價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時會想到哪些類型的信息?
基於觀察到的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者認為這些個體可能會採取更理性的方法來評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例如,這些個體可能基於他們生活的完形質量(the gestalt quality of their life)來評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
3)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負相關是如何實現的?
研究者認為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可能是雙向的。一方面,較低的心理健康與較低的自我概念清晰度和缺乏洞察力有關。這種不清晰反過來可能會導致不清晰的生活滿足感。在缺乏明確的生活滿意度的情況下,個人可能會更多地依賴暫時可獲得的信息,如他們當前的情緒,來評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從而在生活態度上產生更大的短期可變性。
相反,生活滿意度的更大短期可變性可能會通過降低生活滿意度的信號值而導致更差的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低是一個信號,表明一個人應該採取行動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相比之下,高生活滿意度是一種信號,表明一個人的生活進展順利,不需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當一個人在生活滿意度上有很高的短期可變性時,這個信號系統就會變得不正常,這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害。未來的研究應該使用縱向和交叉滯後設計來測試這個雙向模型。
4)男性群體中是否存在這些聯繫?是否有性別差異?
目前的發現僅限於女性樣本。女性樣本的使用減少了樣本內的變異性,這增加了我們的統計能力,但也限制了我們發現的普遍性。就其一般形式而言,IDELS模式應適用於所有性別。男性和女性在評估生活滿意度的過程和信息來源上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男性和女性在模型的關鍵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情緒泛化的平均水平上,或者在生活滿意度的短期可變性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上,可能存在性別差異。
參考文獻:
Willroth, E. C., John, O. P., Biesanz, J. C., & Mauss, I. B. (2020). Understanding short-term variability in life satisfactio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valuating Life Satisfaction (IDELS)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9(1), 229–248.
解析作者: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