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GGA新研究,全面下調mRNA轉錄活性,降低抗原產生

2021-01-15 小番健康

目前,慢性B肝治療方法很少能夠消除B肝病毒(HBV)。在2021年伊始,日本長崎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生院等研究人員提交並發表在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介紹Geranylgeranylacetone可通過全面下調mRNA轉錄活性,以降低B肝病毒相關抗原產生(下圖來自:日本長崎大學)。

B肝GGA新研究,全面下調mRNA轉錄活性,降低抗原產生

全球需要更為有效的抗B肝治療方法。日本研究人員介紹,此前曾有報導指出,Geranylgeranylacetone(GGA)在人肝癌細胞中具有抗C肝病毒活性。在最新發表的這項研究中,我們檢測了GGA的抗B肝病毒活性。Geranylgeranylacetone(GGA),是全球已被證實的,由日本開發的一種口服抗潰瘍藥物,具有維甲酸骨架的無環聚類異戊二烯化合物。

它已被發現具有保護胃黏膜,免受各種應激損傷,也屬於一種熱休克蛋白強效誘導劑。在美國,GGA已經被美國FDA授予預防急性放射症候群及肝切除術後肝衰竭的孤兒藥資格。日本研究人員介紹,我們使用HepG2.2.15.7細胞、B肝病毒感染的PXB細胞、線性B肝病毒轉染Huh7細胞及PLC/PRF/5細胞,作為B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模型。

在使用GGA治療後,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B肝病毒相關抗原。用northern blot來檢測B肝病毒相關的mRNA。cccDNA和內質網應激標記用real - time PCR檢測。用螢光素酶,檢測B肝病毒啟動子和增強子區域活性。研究結果表明,在所有B肝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模型中,GGA治療後,B肝表面抗原(HBsAg)和B肝e抗原(HBeAg)分泌減少。

雖然cccDNA水平沒有受到影響,但GGA治療也降低了B肝病毒相關的mRNA。此外,通過GGA治療,B肝病毒的S1和S2啟動子區域以及增強子1/增強子2/核啟動子區域活性降低。主要轉錄因子肝細胞核因子3、核因子4及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mRNA表達量也降低。此外,通過GGA治療,內質網應激標誌物的表達水平增加,這反映了B肝病毒相關抗原分泌的變化。

日本長崎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生院等研究人員得出結論,GGA治療通過抑制B肝病毒的啟動子和增強子活性的全面下調,來降低B肝病毒相關蛋白水平,這可能是由於肝轉錄因子表達降低引起的。GGA療法,在與其他療法聯合可能增強抗慢性B肝的效果。參與本研究除日本長崎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生院,還包括日本長崎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研究支持中心、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市梅奧診所胃腸病學和肝病科、日本長崎市長崎港醫中心市立醫院消化內科。

研究人員為Masafumi Haraguchi、Satoshi Miuma、Kazuo Yamamoto、Yasuhiko Nakao、Tatsuki Ichikawa、Yasuko Kanda、Ryu Sasaki、Masanori Fukushima 、Yuko Akazawa、Hisamitsu Miyaaki、Kazuhiko Nakao,均來自以上研究機構。研究數據和結論,已於2021年1月4日發表在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並經過全面同行評審。

相關焦點

  • B肝深度測序,HBVRNA,反映cccDNA核心抗原轉錄活性
    ,HBVRNA,反映cccDNA核心抗原轉錄活性HBV-RNA,也是最近幾年以來國外醫學研究人員注意到其或是B肝病毒相比那些成熟的B肝病毒核衣殼,這些沒有經過逆轉錄的pgRNA核衣殼是能夠獲得HBV外膜,且依照B肝病毒顆粒形式進行釋放。感染機制上,藥物學家已發現其(HBV-RNA顆粒)也含有由B肝表面抗原組成的HBV外膜,所以,近幾年來發現的HBV-RNA顆粒也具備感染能力。
  • B肝HBVRNA譜,中美科學家共同完成,可監測殘餘轉錄活性
    研究方法和結果如下:在288名患者中,檢測了包括HBVRNA和B肝核心抗原(HBcrAg)在內的新的生物標誌物。HBV-RNA和B肝核心抗原(HBcrAg),可以用於監測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患者的殘餘轉錄活性。
  • 《癌症發現》:胃腸癌體細胞突變產生新抗原
    為了檢出新抗原反應性腫瘤浸潤淋巴細胞,Parkhurst及其同事將全外顯子組測序與高通量免疫篩查相結合,分析了體細胞突變導致了錯配修復正常的胃腸癌患者產生新抗原。 研究納入75例患者,突變數量從22至928(中位數= 114),其中94%為單核苷酸變異。
  • B肝全球創新藥進展和指向cccDNA轉錄
    發表於《Wiley Online Library》的《LIVER INTERNATIONAL》的學術研究期刊論文,論文作者解釋了新療法靶點開發B肝新藥科學性的組合實驗方案。B肝全球創新藥進展,指向cccDNA轉錄,404反義寡核酸進入2期新療法包括運用IFNalpha和淋巴毒素β受體激動劑在內的多種細胞因子導致APOBEC3A和B脫氨酶的上調以降解cccDNA。
  •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
    B肝在研新藥EDP-721,臨床前研究,降表面抗原泛基因潛力來自生物製藥公司Enanta Pharmaceuticals的總裁兼執行長Luly博士原文點評:Enanta致力於病毒感染和肝臟疾病而創建小分子藥物,我們在Enanta的藥品研發項目中,提供一個更新病毒學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最新候選藥物EDP-721(慢性B肝開發方向)。
  • B肝全球創新藥進展,指向cccDNA轉錄,404反義寡核酸進入2期
    深植慢性B肝患者肝細胞核內的cccDNA是以往醫學難題,但已有研究表示,共價閉合環狀DNA和cccDNA轉錄是新療法的靶點。發表於《Wiley Online Library》的《LIVER INTERNATIONAL》的學術研究期刊論文,論文作者解釋了新療法靶點開發B肝新藥科學性的組合實驗方案。
  • 由B肝免疫治療現狀,漫談組合療法
    感染後病毒基因組不僅會複製,還會大量轉錄翻譯,從而不斷產生新的病毒顆粒和表面抗原(HBsAg)、e 抗原(HBeAg)等病毒蛋白。如果慢性感染不接受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最終往往進展為肝硬化及肝癌。每年因為B肝病程進展導致全球88.7萬人死亡,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衛生挑戰。
  • B肝新藥開發純化HBV- RT和尋找潛在逆轉錄酶抑制劑
    B肝針對聚合酶新藥指引,日本科學家獲得,高純度HBV- RT簡單的講,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已經成功開發並獲得了高純度的HBV RT。研究結果表明,純化的RT蛋白具有T/P和底物結合活性。隨著YMDD的突變,底物結合活性顯示喪失,但T/P結合活性則不明顯。
  • B肝新藥靶點短目標,促使表面抗原消失策略,HBV合併HDV是挑戰
    發表於《Wiley Online Library》上的《LIVER INTERNATIONAL》慢性B肝藥物開發機制和組合治療方案中,研究人員闡述了B肝新藥研發主要和病毒複製的幾個步驟有密切關係,即B肝病毒複製的幾步驟可以作為新藥物靶點。
  • B肝在研新藥DNA-HBVac,德國研究員開發,新治療性疫苗
    德國研究人員認為,我們開發了一種臨床候選治療性B肝疫苗(TherVacB)。它是以DNA為基礎的治療性B肝疫苗,其基礎是用重組B肝表面抗原(HBsAg)和B肝核心抗原(HBcAg)進行兩種蛋白免疫,並用表達B肝病毒抗原的改良痘苗病毒(MVA)增強。
  •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
    B肝在研新藥REP2139,HepG2細胞,阻斷表面抗原分泌Replicor公司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進行本次研究,主要原因是和傳染性B肝病毒顆粒對比時,HBV感染還會產生許多亞病毒顆粒。而慢性B肝患者的血清與培養液中的B肝表面抗原,主要來源正是B肝病毒亞病毒顆粒。
  •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RNAi幹擾藥物在全球應用廣泛,通過靶向HBV-RNAs的RNAi治療有望減少B肝病毒抗原(包括免疫耐受期的B肝表面抗原)的表達,促進功能性治療。通過轉染介導的多細胞系統轉染VIR-2218,檢測其體外活性和特異性。使用psiCHECK2質粒中的螢光素酶讀數,測定Cos7細胞中HBx基因的Pan基因型活性。檢測表達HBV的HepG2.2.15細胞株的HBVmRNA、B肝表面抗原(HBsAg)和B肝e抗原(HBeAg)水平。
  • ...胃腸肝病學|B肝表面抗原|liver international|B肝|慢性B肝
    延續昨日介紹發表於《LIVER INTERNATIONAL》《胃腸肝病學》科研人員對慢性B肝治療藥物開發前景前瞻性研究。這些論文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具有一定代表性,除介紹B肝創新藥研發難點和方向,也闡述了一些關鍵指標標準。
  • B肝全球創新藥,歐肝會點評,3種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進展迅速
    B肝全球創新藥,歐肝會點評,3種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進展迅速今年歐肝會上,公布了3種治療慢性B肝的靶向病毒蛋白轉錄藥物,並提及治療B肝合併丁肝的計劃。這些靶向B肝病毒蛋白轉錄藥物,包含多種作用機制,屬於新分子藥物。
  • B肝在研新藥nivolumab,Ib期聯藥,1名表面抗原丟失
    PD1在B肝病毒特異性T細胞上高度表達,因此,與慢性B肝患者的功能失調的T細胞反應是相關的。 負責以檢查點抑制劑開發藥物的研究人員解釋,針對PD-1可能有助於恢復T細胞功能障礙。在最近的一項Ib期試驗中,研究了PD-1抑制劑nivolumab對24名核苷酸類似物(NA)應用並獲得抑制的e抗原陰性患者(小三陽)的療效。
  • 淺談B肝RNAi新開發靶點,該方向前景,試圖誘導類似基因沉默
    RNA幹擾機制,指的是小幹擾RNA(siRNAs)或微小RNA(miRNAs),通過靶向mRNA在轉錄後水平誘導基因沉默的重要細胞過程。該方向治療前景來看,重要是認識合成的siRNAs可以傳遞到細胞當中,並試圖誘導類似的基因沉默,甚至要比細胞內(原位)產生的siRNA更理想。
  • B肝複製第一階段,單個rcDNA,修復成共價閉合環狀DNA
    B肝病毒複製周期開始於進入細胞,整個生命周期的每個步驟都是有可能產生在研新藥的。比如,在第一階段,單個的rcDNA修復成共價閉合環狀DNA(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s),然而由組蛋白與非組蛋白包裝成染色質。
  • B肝在研新藥Cas9,法國科學家研發,靶向基因組永久性變化
    我們使用這項基因編輯新技術CRISPR/Cas9來靶向HBV基因組,並研究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後,B肝病毒複製模板cccDNA的命運。:法國研究人員在新感染HBV的HepG2細胞中,建立核糖核蛋白(RNP)傳遞系統,以表達HBV受體NTCP。
  • B肝有望功能性治癒!我國B肝防控之路何去何從?
    今年8月底,在肝病界矚目的2020年國際肝病年會(Digital ILC 2020)上,各位專家匯報了B肝新藥研製的可喜進展,國際B肝治療邁進了有望「功能性治癒」新階段!在全球B肝防控新態勢下,作為B肝大國,我國B肝防治應該何去何從呢?
  • B肝藥物研究進展,GS9688或9620,它們有哪些區別?
    在全球動物模型研究,比如在黑猩猩和土撥鼠臨床前研究中,B肝在研免疫療法藥物也表現出積極意義。口服TLR7激動劑GS-9620,可長期抑制血清和肝臟的B肝病毒DNA和血清B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水平,並且誘導產生IFN-α和其他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上調ISG表達,激活NK、CD8+T和B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