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腸道作為消化和營養吸收器官,在維持整個機體的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作用的發揮與腸道菌群是分不開的。腸易激症候群(IBS)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其發病與腸道菌群有關,但確切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
IBS雖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其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降低了生活質量,同時也給醫療健康和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方式來緩解這一現狀迫在眉睫。而益生菌治療IBS的目的即在於重建被破壞的腸道微生態環境。
本期理中歸元與大家分享一些近期的研究案例,旨在探討益生菌在IBS-D治療中的作用。
IBS-D是IBS中最常見的分型
腸易激症候群(IBS)屬於胃腸功能疾病的範疇,根據羅馬Ⅲ標準,分為4個亞型: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IBS-D)、便秘性腸易激症候群(IBS-C)、交替型腸易激症候群(IBS-M)、不定型腸易激症候群(IBS-U)。其中,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IBS-D)為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IBS發病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腸道菌群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研究顯示,IBS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和小腸細菌過生長症候群,表現為佔糞便菌群主要比例的總厭氧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的量減少,而佔腸道菌群比例較少、具有潛在致病性的梭狀芽孢桿菌卻顯著增多。
益生菌和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IBS-D)
益生菌可以通過調節腸道內菌群或炎性因子表達等方式改善IBS-D患者大便性狀及排便異常,減輕患者的腹部症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改善大便性狀及排便異常
腹瀉是腹瀉型IBS患者的主要症狀之一,這可能與緊密連接蛋白下調和(或)受損有關。緊密連接是細胞間的重要連接方式,構成緊密連接的蛋白包括封閉蛋白、緊密連接蛋白、肌動蛋白骨架系統。當緊密連接受損時,腸黏膜通透性增加,其屏障功能也會受到破壞。
Cheng等研究發現,在腹瀉型IBS中緊密連接蛋白的間隙是增寬的,而在便秘型IBS中封閉蛋白1是增加的,說明緊密連接蛋白表達受損和(或)下調可能是導致腹瀉發生的因素。益生菌有助於上調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抑制內毒素等致炎因子入血,降低結腸組織中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提高白細胞介素(IL)10水平,抑制腸上皮細胞的凋亡,增強腸膜屏障功能,並修復受損的腸道屏障,從而改善腹瀉症狀。腹瀉型IBS患者的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情況顯著。
Zhao等研究發現,SIBO導致慢性功能性腹瀉乳糖不耐受的可能性提高,加重腹瀉症狀。
Kwak等發現,口服兩歧雙歧桿菌、乳酸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嗜熱鏈球菌4周後,大部分患者SIBO消失,腸道通透性得到改善。益生菌極大可能是通過消除SIBO緩解IBS患者腹瀉症狀的。
02
減輕腹痛症狀
腹痛是IBS患者常見症狀之一,內臟感覺異常是IBS發生的主要病理基礎之一。內臟感覺異常集中在痛覺過敏和痛覺異常兩方面,前者表現為對傷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強和感受閾值降低,後者表現為正常人不引起疼痛的刺激可誘發IBS患者疼痛。患過感染性胃腸炎的患者更容易患IBS,稱為感染後IBS,可能與腸道炎性因子有關。IBS患者血清中IL-6,IL-8,IL-1β等促炎因子的水平是升高的。
益生菌可通過調節炎性因子、痛覺受體的表達以及胃腸運動功能等改善IBS患者的腹痛症狀:
Sundin等研究發現,對於感染後IBS患者,益生菌可使炎性因子IL-13、IL-10的釋放減少,有助於減輕腹痛症狀。
益生菌分泌的細菌素、抗微生物多肽和黏液可抑制致病菌附在腸上皮細胞,有助於減輕和(或)消除因致病菌引起的炎症反應。
IBS患者腸道膜P物質的表達量是增加的,益生菌可使鎮痛類受體——受體和大麻素類受體表達量增加,從而減輕腹痛症狀。
益生菌還可通過使促炎因子正常化,改善因應激誘導的腹痛。
但腹痛症狀的改善程度存在菌株差異,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嬰兒雙歧桿菌療效比唾液乳桿菌更好。胃腸動力異常也與IBS腹痛症狀的發生有關,這種異常不僅表現在結腸,在食管、胃、小腸也同樣存在,這些部位動力異常均可導致其蠕動波異常。
03
減輕腹脹症狀
腹脹在IBS患者中普遍存在,腸道氣體產生增加或清除減少均會引起腹脹。針對這一原因,在治療上以減少腸道氣體產生或增加腸道氣體清除率為主。
鼠李糖乳桿菌可黏附於腸上皮細胞,並產生抗微生物的物質,以減少產氣菌數量。對於存在SIBO的IBS患者,口服乳果糖後,先在小腸產生氫氣,使腸道氣體量增加,再經醋酸梭菌治療後其腹脹症狀顯著減輕。
表達凝集因子的乳球菌可通過聚集機制促進病原體的清除,並在SIBO人群中維持腸道微生態系統平衡。腹脹患者進餐後腹脹症狀會加重,這可能是由胃酸稀釋食物後引起腸道推動力減慢所致。
Kalman等研究發現,凝結芽孢桿菌可改善餐後腹脹症狀,提高生活質量。
Ringel—Kulka等發現,嗜酸乳桿菌和乳酸雙歧桿菌能夠改善腹脹症狀。口服益生菌可以使腸道運輸加快,這可能是益生菌改善腹脹的另一機制。
Talley等研究顯示,腹脹與體質指數相關,但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對於益生菌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益生菌的混合製劑可減輕腹脹症狀,但由於菌株統一標準、使用劑量、治療時間、臨床療效評估等的缺乏均限制了益生菌的使用。
將益生菌用於治療IBS可快速緩解腹脹症狀,同時也避免了因使用抗生素帶來的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腸道和腸外不良反應。在IBS患者中,特定的益生菌有利於減輕腹脹症狀,改善腸道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關於益生菌治療IBS的文獻報導已有較多積累,包括高質量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以及meta分析。益生菌中乳桿菌、雙歧桿菌以及新近研究發現的丁酸梭菌等菌種在改善IBS-D總體症狀、生活質量等方面的療效均優於安慰劑。然而,使用益生菌治療IBD在臨床實踐中仍面臨諸多困惑,歸結為一點就是:如何合理地補充益生菌?而解決這一問題需深入了解益生菌在腸道中如何發揮作用,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闡明。
- END -
參考文獻:
畢紫娟,張仕晟,袁建業.益生菌與腸易激症候群[J].醫學綜述2017年1月第23卷第1期MedicalRecapitulate,Jan.2017,Vo1.23.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