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市區岑河鎮東湖村,住著百來戶伍姓人家,他們的族譜《伍乾氏家史·明輔堂》表明,他們是伍子胥的後代。
《伍乾氏家史》:辯三大公案
伍女士從小就記得一個「傳說」:在東湖「伍閣老」親戚家的橫梁上藏著一套伍氏家譜,族譜前面提到了伍子胥,有的家長曾看過。近日,我們來到東湖村,去查訪伍氏族譜的下落。在村民伍啟義家中,我們見到了用密碼箱保存的全套家譜,不過已不是傳說中的泛黃的舊版,而是1988年重修的。
《伍乾氏家史·明輔堂》全套有十多卷,伍子胥後人有不少分支,其都有羅列。打開纂修名錄,可見荊楚各地伍氏後裔的分布,省內宣恩大巖、鹹豐乾宋灣、孝感、潛江西大垸伍家灣、洪湖黃蓬山、監利周老嘴、老太平橋、紅廟、網市、伍家臺、伍家嶺。江陵田家坊、岑河東湖村,還有湖南澧縣、漢壽等地。
伍乾氏為何合編族譜呢,其譜序說,伍乾二氏自周敬王三十六年員公因諫夫差伐齊不聽而遇難後,分二姓。原來乾姓一支就是伍姓,也是伍子胥後人。
伍乾氏各立宗祠,分敘譜牒,不盡相同。伍氏族譜記載自員公傳八十四代(到1988年),乾氏族譜記載傳一百一十世。
他們廢掉老派,統一新派為:勳超東周寶勝群雄,安邦偉才美英永存繼本思源敬義厚仁同敦和睦長守貴恆。
《伍乾氏家史·明輔堂》還載錄了對伍子胥的贊議,伍子胥廟祠、裡居的詩文、楹聯等。
《劉蛻駁伍子胥廟論》駁貶求褒,文章說,「劉蛻有諭江陵耆老書,謂楚人不宜為子胥立廟。子胥廟當是申包胥廟。」——典故「破天荒」的唐才子劉蛻說,楚人不應為伍子胥立廟。且子胥曾封於申(今上海),此廟是申包胥廟之誤。
光緒年間,遊克欽說,伍子胥之仇平王,非仇楚人,楚王失德楚人不應跟著不善。千年後,楚人已不存,為何還要為一失德之主念仇呢?再說伍子胥去國也情有可原,非其罪過,其非私利。伍子胥復仇本是忠孝諫諍……
屈原在《涉江》中喟嘆「伍子逢殃兮比幹菹醢」,又說「子胥死而見憂」,是楚之人已不計其仇矣。唐時立廟有何不可?
朱昆在《伍子胥裡居論》大致說,襄陽志說伍子胥故裡在宜城。主要是各地都喜歡攀附爭搶名人,以增光桑梓,久之造成後世混淆。荊郡志載,伍氏祖父列之藩封地監利。和屈原一樣,都有人搶,屈原和伍子胥早已遷出祖居地,來到國都。後世在監利為伍子胥建坊立廟。龔學典在修茶庵廟序言說,廟前是伍子胥故址。
《監利崇賢社序》說,伍子胥與申包胥從小同裡閭,後來一同享有祠,但伍子胥廟還存,申包胥祠卻不見蹤跡了。
載文就伍子胥的毀譽褒貶、故裡何在、是否鞭屍等三大爭議分歧作了導澄。《伍乾氏家史·明輔堂》節錄了《史記·伍子胥列傳》的最後一段。
從司馬遷在《史記·伍子胥列傳》對伍子胥的肯定,到乾隆皇帝為杭州伍子胥廟親撰長聯,為伍子胥洗白。
文史伍子胥:秉筆寫春秋
《史記·伍子胥列傳》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最後,太史公說:怨毒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討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血性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敢情司馬遷心中也壓抑著一股家仇。
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吳山(後更名胥山),為山上漢伍子胥廟撰聯:生全孝死全忠拼此身報答君親忍辱含冤志士仁人今感泣;朝隨潮夕隨汐憑浩氣流行江海御災捍患吳山越水古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