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岑河東湖村尋訪伍子胥後人 範仲淹題伍相廟

2020-12-13 荊州新聞網

沙市岑河東湖村尋訪伍子胥後人 範仲淹題伍相廟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社會 正文 來源:江漢商報 時間:2014-05-31 09:57

  在沙市區岑河鎮東湖村,住著百來戶伍姓人家,他們的族譜《伍乾氏家史·明輔堂》表明,他們是伍子胥的後代。

  《伍乾氏家史》:辯三大公案

  伍女士從小就記得一個「傳說」:在東湖「伍閣老」親戚家的橫梁上藏著一套伍氏家譜,族譜前面提到了伍子胥,有的家長曾看過。近日,我們來到東湖村,去查訪伍氏族譜的下落。在村民伍啟義家中,我們見到了用密碼箱保存的全套家譜,不過已不是傳說中的泛黃的舊版,而是1988年重修的。

  《伍乾氏家史·明輔堂》全套有十多卷,伍子胥後人有不少分支,其都有羅列。打開纂修名錄,可見荊楚各地伍氏後裔的分布,省內宣恩大巖、鹹豐乾宋灣、孝感、潛江西大垸伍家灣、洪湖黃蓬山、監利周老嘴、老太平橋、紅廟、網市、伍家臺、伍家嶺。江陵田家坊、岑河東湖村,還有湖南澧縣、漢壽等地。

  伍乾氏為何合編族譜呢,其譜序說,伍乾二氏自周敬王三十六年員公因諫夫差伐齊不聽而遇難後,分二姓。原來乾姓一支就是伍姓,也是伍子胥後人。

  伍乾氏各立宗祠,分敘譜牒,不盡相同。伍氏族譜記載自員公傳八十四代(到1988年),乾氏族譜記載傳一百一十世。

  他們廢掉老派,統一新派為:勳超東周寶勝群雄,安邦偉才美英永存繼本思源敬義厚仁同敦和睦長守貴恆。

  《伍乾氏家史·明輔堂》還載錄了對伍子胥的贊議,伍子胥廟祠、裡居的詩文、楹聯等。

  《劉蛻駁伍子胥廟論》駁貶求褒,文章說,「劉蛻有諭江陵耆老書,謂楚人不宜為子胥立廟。子胥廟當是申包胥廟。」——典故「破天荒」的唐才子劉蛻說,楚人不應為伍子胥立廟。且子胥曾封於申(今上海),此廟是申包胥廟之誤。

  光緒年間,遊克欽說,伍子胥之仇平王,非仇楚人,楚王失德楚人不應跟著不善。千年後,楚人已不存,為何還要為一失德之主念仇呢?再說伍子胥去國也情有可原,非其罪過,其非私利。伍子胥復仇本是忠孝諫諍……

  屈原在《涉江》中喟嘆「伍子逢殃兮比幹菹醢」,又說「子胥死而見憂」,是楚之人已不計其仇矣。唐時立廟有何不可?

  朱昆在《伍子胥裡居論》大致說,襄陽志說伍子胥故裡在宜城。主要是各地都喜歡攀附爭搶名人,以增光桑梓,久之造成後世混淆。荊郡志載,伍氏祖父列之藩封地監利。和屈原一樣,都有人搶,屈原和伍子胥早已遷出祖居地,來到國都。後世在監利為伍子胥建坊立廟。龔學典在修茶庵廟序言說,廟前是伍子胥故址。

  《監利崇賢社序》說,伍子胥與申包胥從小同裡閭,後來一同享有祠,但伍子胥廟還存,申包胥祠卻不見蹤跡了。

  載文就伍子胥的毀譽褒貶、故裡何在、是否鞭屍等三大爭議分歧作了導澄。《伍乾氏家史·明輔堂》節錄了《史記·伍子胥列傳》的最後一段。

  從司馬遷在《史記·伍子胥列傳》對伍子胥的肯定,到乾隆皇帝為杭州伍子胥廟親撰長聯,為伍子胥洗白。

  文史伍子胥:秉筆寫春秋

  《史記·伍子胥列傳》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員父曰伍奢。員兄曰伍尚。其先曰伍舉,以直諫事楚莊王,有顯,故其後世有名於楚。」

  最後,太史公說:怨毒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討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血性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敢情司馬遷心中也壓抑著一股家仇。

  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杭州吳山(後更名胥山),為山上漢伍子胥廟撰聯:生全孝死全忠拼此身報答君親忍辱含冤志士仁人今感泣;朝隨潮夕隨汐憑浩氣流行江海御災捍患吳山越水古英靈。

  

相關焦點

  • 《伍子胥》電視劇伍氏後人蘇州劇組籌資開拍
    《伍子胥》電視劇伍氏後人蘇州劇組籌資開拍時間:2017-11-28 11:2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伍子胥》電視劇伍氏後人蘇州劇組籌資開拍 伍子胥第78代忠孝文化傳承人伍冠丞搖旗吶喊宣傳忠孝愛國教育傳統文化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城市規劃大師。
  • 順德伍氏宗親為何祭拜伍子胥?
    據有關史料記載,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芸),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
  • 伍子胥傳說和「帶信廟」的由來
    &nbsp&nbsp&nbsp&nbsp伍子胥過昭關的傳說故事也不盡相同。有的說是由於伍子胥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名叫皇甫訥,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皇甫訥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是誰讓範仲淹如此稱讚
    這是北宋名稱範仲淹寫的《嚴先生祠堂記》 中的一句話。那麼這個嚴先生究竟是誰,竟然讓範仲淹如此推崇? 這個嚴先生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叫做嚴光,字子陵,才能出眾。王莽篡位之後,天下大亂,嚴子陵就隱居了起來,不參與政事。若干年之後劉秀一統天下,做了皇帝,想起了才華橫溢的嚴子陵,於是派人四處尋訪。
  • 名人愛順德 後人揚祖訓
    杏壇古朗伍氏,兩千多年前的祖上是鼎鼎大名的伍子胥;均安歐陽氏,直系親屬是南宋王朝的駙馬爺;在容桂馬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直系後人就足足有150多位;而中國四大名門之一的孔姓,在勒流也開枝散葉;為袁崇煥守靈17代的佘氏,也是不折不扣的順德人!   清明時節,祭祖念先。我們偉大民族的輝煌歷史的點點滴滴,也揮灑在這個神奇的珠三角水鄉——順德。
  • 範仲淹的詩有哪些?範仲淹的詩詞全集22首
    宋代詩人範仲淹,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嶽陽樓記》。
  • 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很多人都以為是他在遊覽嶽陽樓之後,才寫下這膾炙人口的名篇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範仲淹壓根兒未曾到過嶽陽樓。一個和嶽陽沒有一點關係的他,為什麼能夠寫出如此的經典之作呢?
  • 南航告別沙市機場,將在荊州沙市機場試飛波音737
    沙市機場 曾經的輝煌了解沙市的人都知道,南航與沙市機場,有著深厚的淵源。1988年9月,沙市機場開通了沙市—長沙—廣州、沙市—武漢—上海、沙市—武漢—南京、沙市—武漢—常州等地區的往返航線,航班機型主要為「肖特360」,可載客36人。
  • 範仲淹《嶽陽樓記》與老子《道德經》的淵源
    範仲淹,文學成就突出。範仲淹,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名篇《嶽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 永州古文化2:沉睡在永州渭水——伍子胥古漢文字的探源
    經過考察,專家學者們除了在牛角霸(壩)聽到大量有關伍子胥的軼聞傳說外,還發現了大量與伍子胥相關的頗有分量的文化遺蹟。一、交三院古建築群圖二:大皇嶺安南交三古院,因三王(指春秋伍氏三傑,即椒參、伍舉、伍員,後人尊稱其為三王)登湘山到交趾駐足而得名(《伍氏族譜.序》)。
  • 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多少人誤以為這是一篇遊記?!
    很多人中學時代曾經背過一篇古文,名叫《嶽陽樓記》,這是北宋名臣範仲淹在「慶曆新政」失敗以後,觀嶽陽樓之後寫下的千古名篇。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範仲淹在寫《嶽陽樓記》時,並不在場。「慶曆新政」失敗以後,範仲淹被貶,前往河南鄧州。
  • 伍子胥家族被滅逃亡他國,多年後大仇得報,可是結局卻出乎意料
    正好當時的太子建在宋國,伍子胥就打算先去找到太子建與之匯合,兩人在宋國匯合。可當時的宋國還處在內亂之中,他們根本無法庇護投奔他們的伍子胥等人,於是伍子胥只能和太子建繼續踏上逃亡的路程,兩人之後到達鄭國。而太子建當時和別人合作試圖推翻鄭國公,可是他們的計劃不幸被洩露。結局是太子建則客死他鄉,而伍子胥迅速出逃前往吳國。
  • 【歷史名人百科】快意恩仇,剛直悲烈的吳國國相——伍子胥
    【歷史功過】伍子胥性格堅忍,眼光長遠,謀略非凡,是後世很多政治家、軍事家的偶像。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錄有伍子胥軍事著作《伍子胥》十篇及圖一卷,可惜現已失傳。賞析:春秋時,伍子胥(即伍員)的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殺害,他立誓要報仇。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打楚國,五戰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掘墓鞭屍。有人反對,伍子胥說:「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柳亞子《是日適為「三·一八」紀念節感賦一首》:「掘墓鞭屍公論在,體將寬縱誤慈悲。」
  • 蔡襄寫家訓 忠孝後人傳(組圖)
    在蔡襄紀念園,蔡氏後人向參觀者講解他體恤民情、崇尚孝道,深為後人所傳頌。在蔡襄故裡仙遊縣楓亭鎮,就有一個蔡襄紀念園。「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義也;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紀念園內,鑲嵌在大門右側展示欄上的《蔡襄家訓》時刻警醒著蔡氏後人。當地群眾也以蔡襄故裡人為榮,更以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為責,湧現出許多故事。
  • 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分析對比
    在比較文章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王勃和範仲淹的生平。範仲淹:範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改革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思想家。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
  • 範仲淹的經典之作,志向高遠,不愧為千古絕唱
    範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學家,雖然沒有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是後人卻對他極其敬佩。範公自幼生活貧困,他刻苦好學,志向遠大,常以天下為己任。他在宋真宗年間中的進士,曾率軍鎮守延安,號令嚴明,邊防鞏固。只要有範公在,西夏人就不敢入侵。
  • 由《嶽陽樓記》看範仲淹的寬廣胸懷和遠大抱負
    慶曆六年修繕完畢,滕子京請好友範仲淹「屬予作文以記之」。範仲淹應允,於是,這篇千古傳誦、盪氣迴腸的《嶽陽樓記》便誕生了。滕子京與範仲淹是同年進士,於公,他們政見一致,於私,他們關係友好,往來密切,故而成為好朋友。而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範仲淹也因為政治改革遭到貶謫,接到好友滕子京的信件時,他已經身在河南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