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yún),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春秋楚國乾溪(今利辛縣西北部,傳說又叫「陰陽城」)人。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歷史功過】
伍子胥性格堅忍,眼光長遠,謀略非凡,是後世很多政治家、軍事家的偶像。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錄有伍子胥軍事著作《伍子胥》十篇及圖一卷,可惜現已失傳。
【歷史典故】
掘墓鞭屍
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
釋義:形容兇惡或仇恨很深。
賞析:春秋時,伍子胥(即伍員)的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殺害,他立誓要報仇。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打楚國,五戰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掘墓鞭屍。有人反對,伍子胥說:「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柳亞子《是日適為「三·一八」紀念節感賦一首》:「掘墓鞭屍公論在,體將寬縱誤慈悲。」
投金
出處:《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釋義:以「投金」作不忘報答之意。
賞析:春秋時,伍子胥逃到楚國和吳國的邊境,在瀨水旁見洗衣女的簞(圓形的盛物竹器)中有飯,向她乞食。因為怕暴露自己的行蹤,吃好後對她說:「請掩住你的壺漿(指飯),別讓它露在外面。」洗衣女為消除他的顧慮,等他一走,就投水自殺。後來伍子胥重過瀨水,嘆息不已,想向她的家屬報答,又不知在什麼地方,乃投百金於水,聊表心意。唐曹松《吊李翰林》:「投金渚畔春楊柳,自此何人系酒船。」
伍胥抉目
出處:《國語·吳語》
釋義:指忠直而遭到讒害,死不瞑目。
賞析:春秋時,伍子胥在吳國侍奉夫差,他一心勸諫吳王要小心謹慎,不要放鬆對越國的警惕,可夫差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對他大加斥責,最後還賜劍讓他自刎。伍子胥臨死前,叮囑吳王要將他的眼珠挖出來掛在東門之上,看看吳國是怎樣被越國吞滅的。唐李紳《姑蘇臺雜句》詩:「伍胥抉目看吳滅,範蠡全身霸西越。」
吳合草
出處:漢趙譁《吳越春秋·夫差內傳》
釋義:指景象衰敗。
賞析:春秋時,吳王夫差聽說伍子胥對他很怨恨,就使人賜給他屬鏤之劍。伍子胥仰天呼怨,說道:「我是你父親的忠臣,現在你不聽我的話,反而賜我劍。我今天死,預計越人將掘你的社稷,吳宮將成為廢墟,庭生蔓草。到那時,看你記不記得我!」唐駱賓王《宿山莊》詩: 「露積吳臺草,風入郢門楸。」
【人物傳說】
千金小姐的由來
伍子胥四處逃竄,在路上乞討。有一個姑娘可憐他,給他了點食物。伍子胥十分感謝,就說:「等我發達了,一定以一千兩金子作為酬謝,來報答你。」姑娘走後,突然想起「男女授受不親」的道理,便跳江自殺。伍子胥被吳王任用,發達之後,多次詢問,才知道那姑娘已經自殺了。他來到姑娘自殺的江邊,往河裡投了一千兩黃金。以後人們就把自己的女兒比作千金。
一夜愁白了頭
楚平王聽信讒言,計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
伍子胥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裡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裡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
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狐疑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臥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髮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
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僕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但是,官兵都認識皇甫訥,東皋公又與守關長官遠越要好,於是,此事安然過去。
【生平大事】
終生以報仇為最高目標
許多人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可有多少人知道,我國江浙地區的端午節最早是為紀念同為楚人的伍子胥而設的。
說起春秋謀士,伍子胥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伍子胥的爺爺伍舉、父親伍奢、哥哥伍尚,都是楚國上流社會的大丈夫。楚平王很喜歡伍奢的品格和才學,於是就派他做太子建的專職教授,而太子的副教授就是圓滑世故的費無忌。費無忌對太子有二心,曾將太子未過門的秦國媳婦獻給了太子他爹也就是楚平王。他怕老大王一命嗚呼,太子建報奪妻之恨,於是就詆毀統帥著軍隊的太子伺機作亂。作為太子的老師,伍奢自然難辭其咎。平王把伍奢囚禁起來,並追殺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赴了刑場;伍子胥含恨逃離,投奔吳國。
在逃亡途中,伍子胥飢困交加。恰恰此時,一位浣紗姑娘提著裝滿飯菜的竹筐經過,見狀生惻隱之心,將飯菜贈給他。伍子胥飽餐一頓後,才想起自己是受政府通緝之人,於是請求姑娘替他保密。按當時的禮教道德和民風輿論,這是不能容忍的。姑娘遲疑片刻,投水自盡。伍子胥大哭一場。為銘記這位姑娘的恩德,他當即寫下一封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助吳王滅楚。貴為國相的他終於有能力回報恩人了。他多方打聽仍不知姑娘家的地址,只好將千金投入她當年投水之處。成語「千金小姐」便由此而來。除了報恩,伍子胥還掘開楚平王墓,將其屍體抽了三百大鞭。
在當時數強爭鋒的戰爭環境中,如果沒有伍子胥,吳國不可能數年之內成為東南地區一霸。他向吳王推薦精通兵書的孫武,為吳國的崛起和擴張做了充分的軍事準備。他幫助吳王闔閭研修法律,建立先進的用人制度,大大加強了統治階級的執政能力。他大力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庫。等萬事俱備時,伍子胥便與孫武制定了「西破強楚,南服越國」的爭霸戰略。
公元前512年,針對楚國執政者不和,官員玩忽職守的弱點,伍子胥提出了「軍為三部,輪番擊楚,誘敵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的總戰術。此後數年間,吳軍神出鬼沒地對楚軍騷擾不斷,楚軍因疲於奔命而戰鬥力大減。為了爭取更有利的戰爭機會,伍子胥主張積極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結盟,從而使楚國的北大門豁然大開。之後又用反間計使楚王用貪婪無能的子常換掉了知兵善戰的子期。周敬王十四年,以佐闔為統帥、孫武為前敵總指揮的吳國大軍沿淮水西進,從楚國防備薄弱的東北部撕開一條大口子,長驅直入,直搗楚腹地,攻入楚都郢(今荊州江陵西北),最後於栢舉之戰徹底滅楚。
隨著伍子胥在吳國政治地位的迅猛高升,太宰嚭眼紅起來。他向吳王告狀,說伍子胥對吳王是如何如何地怨恨。此時,已是功高震主的伍子胥早已成為吳王的眼中釘。聽完太宰嚭的一番誹謗之言,吳王當即賜予伍子胥一把縷金寶劍,令其自裁。
伍子胥傷心極了,忍不住地罵道:「唉!你不想想你的王位是怎麼來的,我先是幫你父親稱霸,接著幫你搶來了太子的位置。你當初還說什麼『得了江山,便分一半給我』,這事我想都沒想過,現在你竟然聽一個小人的話要殺我。我死了,眼珠也要掛在首都的門樓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寇進城滅掉吳國。」罵完便刎頸而死。夫差氣壞了,他將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扔進了滾滾江水中。江東百姓不忍這位為吳國鞠躬盡瘁一生的楚國人,死後落得被龜魚吞噬的下場,自發地包了粽子投進江裡,並舉行了一些活動悼念他。
【秘聞軼事】
伍子胥與七星龍淵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遊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後人評說】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歷史遺蹟】
胥門
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蘇州至今有紀念伍子胥的城門「胥門」、祭祀的祠堂和墓地並被入祀「500名賢祠」,1988年秋,我國大書法家啟功先生以「古賢至德尊三讓,吳苑雄濤溯伍胥」的對聯書贈蘇州,蘇州為紀念伍子胥的功績,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會址(現蘇州規劃展示館)前樹立了雕像和紀念園。
伍子胥墓
一說在江蘇吳中:在江蘇蘇州吳中區胥口鎮西伍相國祠內。伍子胥其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逃至吳國,助吳王築城練兵,發憤圖強。後被譖自殺。墓封土高約l米多,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碑書「吳相國伍公之墓。原墓在文革中被平毀。在蘇州建城2500年(1986年)之際,該墓修葺一新,墓家直經3米,高1米,全部花崗巖砌成,周圍遍植翠柏青松。還有吳相國伍公鴟夷藏處碑和重建胥山祠記碑等今均無存。近處還有二妃墓、拜將臺等古蹟。
二說在湖北老河口:根據光緒年《光化縣誌》記載:「富村鄉,安古地方,距城三十,民多大族,為周伍子胥故裡。」 從司馬遷的《史記》上記載:伍子胥死在吳國,但他的墳卻在他的家鄉光華富村鄉。這是何故呢?光化(現改名為老河口)當地的群眾流傳說:伍員被吳王夫差殺後,故裡官宦、士紳、鄉親,將他的屍骨偷運回安葬。為防盜墓,共築一百座墳,九十九座假墳埋在河西(漢水西邊,現屬穀城縣,古時屬光化),真墳埋在河東,並修有一廟。關於伍子胥墓,明朝正德年間《光化縣誌》上也有記載:「伍舉墓在富村鄉,今存石器。」 伍子胥之墓現仍在,位於今老河口市付家寨鎮陳家港村委會鐵匠溝村(陳家港原歷屬富村鄉),墓座南向北,長13米,寬10米,高3.5米,墓上仍有石器。陳家港村委會靠近今丹江口市。1986年4月,丹江口市磚瓦廠在陳家港村委會上港村地取土時,曾挖出戰國墓一個,出土銅器、陶器共七十多件文物。根據戰國墓葬埋的方法應是墓群,故在其附近的伍子胥墓可見確係戰國古墓。
【歷史啟示】
不要成為小人的恩人
小人遇到恩人的幫助和提攜,他日日思夜夜想的不是感恩,不是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才能儘快地超越恩人的地位。恩人的肩膀能靠一靠的,他會踩著上;如果不可,恩人成了他往上爬的絆腳石,那就對不起了,一腳踹開,毫不憐惜和猶豫。
春秋時期,楚國伯嚭一家被佞臣費無忌讒害遭族滅,隻身一人顛沛流離逃到吳國。
伯嚭投奔吳國,一則因吳國是楚國的敵對國,二則因為伍子胥同伯嚭一樣與費無忌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伯嚭一見伍子胥就放聲大哭,先是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憤慨,接著哭訴合家遭斬的慘痛經歷,繼之大罵費無忌誘惑君王,殺害忠良,經過一番眼淚和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國同鄉同遭遇的分上,給個安身之地,向吳王舉薦一下。
伍子胥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出於對楚平王和費無忌共有的憎恨,也由於相同遭遇而產生的憐憫,雖然原來與伯嚭沒有什麼私交,但還是決定向吳王引薦他。這時伍子胥的好友勸阻他說:「你可不要輕信這個伯嚭呀,據我觀察,這個人鷹視虎步,形貌含詐,其品性必貪婪奸佞,專擅功勞,任意殺人,切不可同他親近。今日重用他,以後必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說:「古語說得好:同疾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人還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伍子胥便將伯嚭引見給闔閭。
在伍子胥真誠的介紹和大力推舉下,吳王闔閭也可憐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見他能說會道,頻頻表示效忠盡命的決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同鄉之情,「同病相憐,同憂相救」的古訓,使伍子胥的感情大大地向伯嚭傾斜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救起的卻是一條毒蛇,三十年後,他自己也冤死在這條蛇的毒牙之下。
不過,此時的伯嚭在吳的境況與伍子胥不可同日而語。伍子胥幫助闔閭登位,又協助他建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庫兵,發展了吳國的實力,有大功於吳王,君臣關係親密。而伯嚭呢,初入吳國,人生地不熟,雖得伍子胥之力而為大夫,實無功於吳國,和吳王的關係並不親密。身在異國的他,腳跟未穩,羽翼未豐。
他只是謹慎小心地應付著周圍的一切,以便爭得一個較為安全的生存空間。在吳國,這個時候同他關係最親近的要算伍子胥了,許多方面他都需要仰仗伍子胥的照顧。
再說向楚報仇一事不靠伍子胥,憑他伯嚭對吳國的影響能辦到嗎?這一切,秉承了祖父伯州犁機敏之性的伯嚭當然清楚。他對伍子胥的依賴,決定了他對子胥的恭敬。這種恭敬的真實性還是可以相信的。向楚報仇是他和子胥的共同目的,這種共同目的,使他能與子胥同舟共濟、互相配合。
公元前506年,闔閭興兵伐楚,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與伯嚭為副,率軍進攻楚國,吳國一連打了五次勝仗,最後佔據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昭王棄國而逃,躲到隋國去了。在這都城失守的時刻,楚臣申包胥力圖復楚。他跑到秦國去哀求秦哀公發兵救楚。秦哀公不願出兵,申包胥大失所望。為了挽救楚國的危亡,申包胥堅持哀求秦哀公能發兵救楚,為此而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最後使秦哀公受到感動,遂答應發兵救楚。
當秦國的救兵進入楚國境內以後,吳國大將孫武考慮到楚國的疆土遼闊,人心又不服吳,吳軍久留楚地,與之相持,對吳軍不利。因此他主張遣使與秦國通好,為楚國另立新君,以安撫楚人之心。伍予胥對孫武的主張也十分贊同。但是,伯嚭對這個安吳之策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樣做是滅了吳國的威風,長了秦軍的志氣。因此對闔閭說:「吳軍自離東吳,一路破竹而下,五戰而把楚國的都城拿下來了,並把其宗廟夷為平地。現在一遇到秦軍,就想班師,是一種怯懦的表現。」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他要求闔閭給他一萬人馬,與秦軍作戰,並表示要把秦軍殺個片甲不留,若不取勝,甘當軍令。
闔閭對他的決心表示讚賞,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孫武和伍子胥還是勸阻他不要與秦國交兵,伯嚭執意不聽,結果連戰皆敗,連他自己也被秦軍三路包圍,左衝右突,不能得出。幸得伍子胥領兵把秦軍殺退,才把他救了出來。
這一仗,伯嚭所率領的一萬人馬,被秦軍殺得所剩無幾,損失慘重。他自知有罪,不得不叫人把自己捆綁起來去見闔閭。
孫武對伯嚭的恃勇無謀,深為惱火。他對伍子胥說:「伯嚭為人矜功自任,久後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
伍子胥對此並沒有表示贊同,而且為他求情說:「伯嚭雖有喪師之罪,但有前功。況大敵當前,不可因小過而斬一員大將。」經過伍子胥的勸說,伯嚭才免受軍令的制裁。
闔閭論破楚之功,以孫武為首。孫武不願做官,堅請隱退山林。闔閭讓伍子胥去挽留,孫武私下對伍子胥說:「您知道天道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王恃其強盛,四境無憂,必生驕樂之心。功成而不退,將來必有後患。我不只是想保全自己,並且想保全您。」可惜這番具有遠見的話,伍子胥並不以為然。孫武於是飄然離開,沿途將吳王所贈金帛全部散給貧苦的百姓,後來不知其所終。
孫武走後,吳王立伍子胥為相國,為表示敬意,他效仿齊桓公與管仲之事,只呼其字而不稱名。子胥地位之尊由此可見。
對於功勞亦不算小的伯嚭,吳王以其勇而恭順,善體己意,使為太宰以掌管王家內外事務。這樣,伯嚭同吳王接近的機會比伍子胥要多。雖然他不能同子胥之位相比,但他明白,只要能得到吳王的特別垂青,他就能得到吳王進一步重用。伯氏家族血的教訓也使他懂得,同國君關係親密,對於保身是十分重要的。他不願重蹈先人的覆轍。太宰之位,對於此時的他來說正稱其心。
伐楚之後,伯嚭已在吳國站穩了腳跟。羽翼漸豐,在吳國也是獨當一面的人物。因此,他對伍子胥雖然恭敬,但畢竟不像以前那樣,儼然同伍子胥有了分庭抗禮之勢。伯嚭也暗暗生了取伍子胥而代之,獨攬吳國朝政的陰謀。
楚亡之後,伍子胥對楚平王鞭屍三百,費無忌、鄢將師已為囊瓦處死,囊瓦也自刎於鄭國,伍、伯二人之仇都已復清了,他們二人也失去了共同對敵的基礎。二人所求以及性格的差異,使他們的衝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這種鬥爭的結果,孫武已預見到了。他在私下對子胥的談話中指出:「王恃其強盛,四境無憂,必生驕樂之心。」這樣一來,剛正不阿以國為重的伍子胥同已有「驕樂之心」的吳王的衝突勢所難免,其結果必為吳王所厭恨,給自己帶來禍患。而替自身考慮較多、期望與王關係密切的伯嚭,由於能善體王意,投王所好,得吳王歡心自是意料中事。這樣一來,他同子胥的爭鬥就極易取得吳王的支持,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
伯嚭在危難之時得伍子胥的相助,在其應受軍法制裁時又得伍子胥的相救,可以說伍子胥做得仁至義盡了。但是,伯嚭他只知圖取個人的榮華富貴,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旦他可以圖取個人的榮華富貴,便把一切都置於腦後,不僅可以出賣國家利益,而且還會忘恩負義,加害恩人。
後來果不其然,在伯嚭的一再進讒下,吳王夫差終於殺了伍子胥,至此,伯嚭也清除了最大的政敵,成就了自己的權力夢。
在這裡我們有理由痛恨伯嚭的忘恩負義,但伍員的察人不明也要承擔應有的責任。像這種人在能夠控制他的時候你偏要給他機會,被他反咬一口能怪誰?如果能制之則制之,不能制之則遠離之,也不失為防範伯嚭類小人的一個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