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百科】快意恩仇,剛直悲烈的吳國國相——伍子胥

2020-12-13 歷史風雲再起

【名人簡歷】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yún),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春秋楚國乾溪(今利辛縣西北部,傳說又叫「陰陽城」)人。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子胥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父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歷史功過】

伍子胥性格堅忍,眼光長遠,謀略非凡,是後世很多政治家、軍事家的偶像。在《漢書·藝文志》一書中,錄有伍子胥軍事著作《伍子胥》十篇及圖一卷,可惜現已失傳。

【歷史典故】

掘墓鞭屍

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

釋義:形容兇惡或仇恨很深。

賞析:春秋時,伍子胥(即伍員)的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殺害,他立誓要報仇。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打楚國,五戰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掘墓鞭屍。有人反對,伍子胥說:「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柳亞子《是日適為「三·一八」紀念節感賦一首》:「掘墓鞭屍公論在,體將寬縱誤慈悲。」

投金

出處:《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釋義:以「投金」作不忘報答之意。

賞析:春秋時,伍子胥逃到楚國和吳國的邊境,在瀨水旁見洗衣女的簞(圓形的盛物竹器)中有飯,向她乞食。因為怕暴露自己的行蹤,吃好後對她說:「請掩住你的壺漿(指飯),別讓它露在外面。」洗衣女為消除他的顧慮,等他一走,就投水自殺。後來伍子胥重過瀨水,嘆息不已,想向她的家屬報答,又不知在什麼地方,乃投百金於水,聊表心意。唐曹松《吊李翰林》:「投金渚畔春楊柳,自此何人系酒船。」

伍胥抉目

出處:《國語·吳語》

釋義:指忠直而遭到讒害,死不瞑目。

賞析:春秋時,伍子胥在吳國侍奉夫差,他一心勸諫吳王要小心謹慎,不要放鬆對越國的警惕,可夫差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對他大加斥責,最後還賜劍讓他自刎。伍子胥臨死前,叮囑吳王要將他的眼珠挖出來掛在東門之上,看看吳國是怎樣被越國吞滅的。唐李紳《姑蘇臺雜句》詩:「伍胥抉目看吳滅,範蠡全身霸西越。」

吳合草

出處:漢趙譁《吳越春秋·夫差內傳》

釋義:指景象衰敗。

賞析:春秋時,吳王夫差聽說伍子胥對他很怨恨,就使人賜給他屬鏤之劍。伍子胥仰天呼怨,說道:「我是你父親的忠臣,現在你不聽我的話,反而賜我劍。我今天死,預計越人將掘你的社稷,吳宮將成為廢墟,庭生蔓草。到那時,看你記不記得我!」唐駱賓王《宿山莊》詩: 「露積吳臺草,風入郢門楸。」

【人物傳說】

千金小姐的由來

伍子胥四處逃竄,在路上乞討。有一個姑娘可憐他,給他了點食物。伍子胥十分感謝,就說:「等我發達了,一定以一千兩金子作為酬謝,來報答你。」姑娘走後,突然想起「男女授受不親」的道理,便跳江自殺。伍子胥被吳王任用,發達之後,多次詢問,才知道那姑娘已經自殺了。他來到姑娘自殺的江邊,往河裡投了一千兩黃金。以後人們就把自己的女兒比作千金。

一夜愁白了頭

楚平王聽信讒言,計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兄長,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

伍子胥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裡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裡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

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伍子胥狐疑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臥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麼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矇混過關。你今天頭髮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來,就更容易過關了」。

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僕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追拿到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但是,官兵都認識皇甫訥,東皋公又與守關長官遠越要好,於是,此事安然過去。

【生平大事】

終生以報仇為最高目標

許多人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可有多少人知道,我國江浙地區的端午節最早是為紀念同為楚人的伍子胥而設的。

說起春秋謀士,伍子胥是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伍子胥的爺爺伍舉、父親伍奢、哥哥伍尚,都是楚國上流社會的大丈夫。楚平王很喜歡伍奢的品格和才學,於是就派他做太子建的專職教授,而太子的副教授就是圓滑世故的費無忌。費無忌對太子有二心,曾將太子未過門的秦國媳婦獻給了太子他爹也就是楚平王。他怕老大王一命嗚呼,太子建報奪妻之恨,於是就詆毀統帥著軍隊的太子伺機作亂。作為太子的老師,伍奢自然難辭其咎。平王把伍奢囚禁起來,並追殺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赴了刑場;伍子胥含恨逃離,投奔吳國。

在逃亡途中,伍子胥飢困交加。恰恰此時,一位浣紗姑娘提著裝滿飯菜的竹筐經過,見狀生惻隱之心,將飯菜贈給他。伍子胥飽餐一頓後,才想起自己是受政府通緝之人,於是請求姑娘替他保密。按當時的禮教道德和民風輿論,這是不能容忍的。姑娘遲疑片刻,投水自盡。伍子胥大哭一場。為銘記這位姑娘的恩德,他當即寫下一封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助吳王滅楚。貴為國相的他終於有能力回報恩人了。他多方打聽仍不知姑娘家的地址,只好將千金投入她當年投水之處。成語「千金小姐」便由此而來。除了報恩,伍子胥還掘開楚平王墓,將其屍體抽了三百大鞭。

在當時數強爭鋒的戰爭環境中,如果沒有伍子胥,吳國不可能數年之內成為東南地區一霸。他向吳王推薦精通兵書的孫武,為吳國的崛起和擴張做了充分的軍事準備。他幫助吳王闔閭研修法律,建立先進的用人制度,大大加強了統治階級的執政能力。他大力獎勵農商以充實國庫。等萬事俱備時,伍子胥便與孫武制定了「西破強楚,南服越國」的爭霸戰略。

公元前512年,針對楚國執政者不和,官員玩忽職守的弱點,伍子胥提出了「軍為三部,輪番擊楚,誘敵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的總戰術。此後數年間,吳軍神出鬼沒地對楚軍騷擾不斷,楚軍因疲於奔命而戰鬥力大減。為了爭取更有利的戰爭機會,伍子胥主張積極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結盟,從而使楚國的北大門豁然大開。之後又用反間計使楚王用貪婪無能的子常換掉了知兵善戰的子期。周敬王十四年,以佐闔為統帥、孫武為前敵總指揮的吳國大軍沿淮水西進,從楚國防備薄弱的東北部撕開一條大口子,長驅直入,直搗楚腹地,攻入楚都郢(今荊州江陵西北),最後於栢舉之戰徹底滅楚。

隨著伍子胥在吳國政治地位的迅猛高升,太宰嚭眼紅起來。他向吳王告狀,說伍子胥對吳王是如何如何地怨恨。此時,已是功高震主的伍子胥早已成為吳王的眼中釘。聽完太宰嚭的一番誹謗之言,吳王當即賜予伍子胥一把縷金寶劍,令其自裁。

伍子胥傷心極了,忍不住地罵道:「唉!你不想想你的王位是怎麼來的,我先是幫你父親稱霸,接著幫你搶來了太子的位置。你當初還說什麼『得了江山,便分一半給我』,這事我想都沒想過,現在你竟然聽一個小人的話要殺我。我死了,眼珠也要掛在首都的門樓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寇進城滅掉吳國。」罵完便刎頸而死。夫差氣壞了,他將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扔進了滾滾江水中。江東百姓不忍這位為吳國鞠躬盡瘁一生的楚國人,死後落得被龜魚吞噬的下場,自發地包了粽子投進江裡,並舉行了一些活動悼念他。

【秘聞軼事】

伍子胥與七星龍淵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遊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後人評說】

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歷史遺蹟】

胥門

伍子胥是姑蘇城的創建者,蘇州至今有紀念伍子胥的城門「胥門」、祭祀的祠堂和墓地並被入祀「500名賢祠」,1988年秋,我國大書法家啟功先生以「古賢至德尊三讓,吳苑雄濤溯伍胥」的對聯書贈蘇州,蘇州為紀念伍子胥的功績,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會址(現蘇州規劃展示館)前樹立了雕像和紀念園。

伍子胥墓

一說在江蘇吳中:在江蘇蘇州吳中區胥口鎮西伍相國祠內。伍子胥其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逃至吳國,助吳王築城練兵,發憤圖強。後被譖自殺。墓封土高約l米多,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碑書「吳相國伍公之墓。原墓在文革中被平毀。在蘇州建城2500年(1986年)之際,該墓修葺一新,墓家直經3米,高1米,全部花崗巖砌成,周圍遍植翠柏青松。還有吳相國伍公鴟夷藏處碑和重建胥山祠記碑等今均無存。近處還有二妃墓、拜將臺等古蹟。

二說在湖北老河口:根據光緒年《光化縣誌》記載:「富村鄉,安古地方,距城三十,民多大族,為周伍子胥故裡。」 從司馬遷的《史記》上記載:伍子胥死在吳國,但他的墳卻在他的家鄉光華富村鄉。這是何故呢?光化(現改名為老河口)當地的群眾流傳說:伍員被吳王夫差殺後,故裡官宦、士紳、鄉親,將他的屍骨偷運回安葬。為防盜墓,共築一百座墳,九十九座假墳埋在河西(漢水西邊,現屬穀城縣,古時屬光化),真墳埋在河東,並修有一廟。關於伍子胥墓,明朝正德年間《光化縣誌》上也有記載:「伍舉墓在富村鄉,今存石器。」 伍子胥之墓現仍在,位於今老河口市付家寨鎮陳家港村委會鐵匠溝村(陳家港原歷屬富村鄉),墓座南向北,長13米,寬10米,高3.5米,墓上仍有石器。陳家港村委會靠近今丹江口市。1986年4月,丹江口市磚瓦廠在陳家港村委會上港村地取土時,曾挖出戰國墓一個,出土銅器、陶器共七十多件文物。根據戰國墓葬埋的方法應是墓群,故在其附近的伍子胥墓可見確係戰國古墓。

【歷史啟示】

不要成為小人的恩人

小人遇到恩人的幫助和提攜,他日日思夜夜想的不是感恩,不是把事情做好,而是如何才能儘快地超越恩人的地位。恩人的肩膀能靠一靠的,他會踩著上;如果不可,恩人成了他往上爬的絆腳石,那就對不起了,一腳踹開,毫不憐惜和猶豫。

春秋時期,楚國伯嚭一家被佞臣費無忌讒害遭族滅,隻身一人顛沛流離逃到吳國。

伯嚭投奔吳國,一則因吳國是楚國的敵對國,二則因為伍子胥同伯嚭一樣與費無忌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伯嚭一見伍子胥就放聲大哭,先是為伍奢一家的遭遇深表憤慨,接著哭訴合家遭斬的慘痛經歷,繼之大罵費無忌誘惑君王,殺害忠良,經過一番眼淚和憤恨的表演,才提出看在同國同鄉同遭遇的分上,給個安身之地,向吳王舉薦一下。

伍子胥是個忠厚老實的人,出於對楚平王和費無忌共有的憎恨,也由於相同遭遇而產生的憐憫,雖然原來與伯嚭沒有什麼私交,但還是決定向吳王引薦他。這時伍子胥的好友勸阻他說:「你可不要輕信這個伯嚭呀,據我觀察,這個人鷹視虎步,形貌含詐,其品性必貪婪奸佞,專擅功勞,任意殺人,切不可同他親近。今日重用他,以後必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說:「古語說得好:同疾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人還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伍子胥便將伯嚭引見給闔閭。

在伍子胥真誠的介紹和大力推舉下,吳王闔閭也可憐伯嚭的不幸,同情他的遭遇,又見他能說會道,頻頻表示效忠盡命的決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同鄉之情,「同病相憐,同憂相救」的古訓,使伍子胥的感情大大地向伯嚭傾斜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他救起的卻是一條毒蛇,三十年後,他自己也冤死在這條蛇的毒牙之下。

不過,此時的伯嚭在吳的境況與伍子胥不可同日而語。伍子胥幫助闔閭登位,又協助他建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庫兵,發展了吳國的實力,有大功於吳王,君臣關係親密。而伯嚭呢,初入吳國,人生地不熟,雖得伍子胥之力而為大夫,實無功於吳國,和吳王的關係並不親密。身在異國的他,腳跟未穩,羽翼未豐。

他只是謹慎小心地應付著周圍的一切,以便爭得一個較為安全的生存空間。在吳國,這個時候同他關係最親近的要算伍子胥了,許多方面他都需要仰仗伍子胥的照顧。

再說向楚報仇一事不靠伍子胥,憑他伯嚭對吳國的影響能辦到嗎?這一切,秉承了祖父伯州犁機敏之性的伯嚭當然清楚。他對伍子胥的依賴,決定了他對子胥的恭敬。這種恭敬的真實性還是可以相信的。向楚報仇是他和子胥的共同目的,這種共同目的,使他能與子胥同舟共濟、互相配合。

公元前506年,闔閭興兵伐楚,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與伯嚭為副,率軍進攻楚國,吳國一連打了五次勝仗,最後佔據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昭王棄國而逃,躲到隋國去了。在這都城失守的時刻,楚臣申包胥力圖復楚。他跑到秦國去哀求秦哀公發兵救楚。秦哀公不願出兵,申包胥大失所望。為了挽救楚國的危亡,申包胥堅持哀求秦哀公能發兵救楚,為此而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最後使秦哀公受到感動,遂答應發兵救楚。

當秦國的救兵進入楚國境內以後,吳國大將孫武考慮到楚國的疆土遼闊,人心又不服吳,吳軍久留楚地,與之相持,對吳軍不利。因此他主張遣使與秦國通好,為楚國另立新君,以安撫楚人之心。伍予胥對孫武的主張也十分贊同。但是,伯嚭對這個安吳之策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樣做是滅了吳國的威風,長了秦軍的志氣。因此對闔閭說:「吳軍自離東吳,一路破竹而下,五戰而把楚國的都城拿下來了,並把其宗廟夷為平地。現在一遇到秦軍,就想班師,是一種怯懦的表現。」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他要求闔閭給他一萬人馬,與秦軍作戰,並表示要把秦軍殺個片甲不留,若不取勝,甘當軍令。

闔閭對他的決心表示讚賞,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孫武和伍子胥還是勸阻他不要與秦國交兵,伯嚭執意不聽,結果連戰皆敗,連他自己也被秦軍三路包圍,左衝右突,不能得出。幸得伍子胥領兵把秦軍殺退,才把他救了出來。

這一仗,伯嚭所率領的一萬人馬,被秦軍殺得所剩無幾,損失慘重。他自知有罪,不得不叫人把自己捆綁起來去見闔閭。

孫武對伯嚭的恃勇無謀,深為惱火。他對伍子胥說:「伯嚭為人矜功自任,久後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

伍子胥對此並沒有表示贊同,而且為他求情說:「伯嚭雖有喪師之罪,但有前功。況大敵當前,不可因小過而斬一員大將。」經過伍子胥的勸說,伯嚭才免受軍令的制裁。

闔閭論破楚之功,以孫武為首。孫武不願做官,堅請隱退山林。闔閭讓伍子胥去挽留,孫武私下對伍子胥說:「您知道天道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王恃其強盛,四境無憂,必生驕樂之心。功成而不退,將來必有後患。我不只是想保全自己,並且想保全您。」可惜這番具有遠見的話,伍子胥並不以為然。孫武於是飄然離開,沿途將吳王所贈金帛全部散給貧苦的百姓,後來不知其所終。

孫武走後,吳王立伍子胥為相國,為表示敬意,他效仿齊桓公與管仲之事,只呼其字而不稱名。子胥地位之尊由此可見。

對於功勞亦不算小的伯嚭,吳王以其勇而恭順,善體己意,使為太宰以掌管王家內外事務。這樣,伯嚭同吳王接近的機會比伍子胥要多。雖然他不能同子胥之位相比,但他明白,只要能得到吳王的特別垂青,他就能得到吳王進一步重用。伯氏家族血的教訓也使他懂得,同國君關係親密,對於保身是十分重要的。他不願重蹈先人的覆轍。太宰之位,對於此時的他來說正稱其心。

伐楚之後,伯嚭已在吳國站穩了腳跟。羽翼漸豐,在吳國也是獨當一面的人物。因此,他對伍子胥雖然恭敬,但畢竟不像以前那樣,儼然同伍子胥有了分庭抗禮之勢。伯嚭也暗暗生了取伍子胥而代之,獨攬吳國朝政的陰謀。

楚亡之後,伍子胥對楚平王鞭屍三百,費無忌、鄢將師已為囊瓦處死,囊瓦也自刎於鄭國,伍、伯二人之仇都已復清了,他們二人也失去了共同對敵的基礎。二人所求以及性格的差異,使他們的衝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這種鬥爭的結果,孫武已預見到了。他在私下對子胥的談話中指出:「王恃其強盛,四境無憂,必生驕樂之心。」這樣一來,剛正不阿以國為重的伍子胥同已有「驕樂之心」的吳王的衝突勢所難免,其結果必為吳王所厭恨,給自己帶來禍患。而替自身考慮較多、期望與王關係密切的伯嚭,由於能善體王意,投王所好,得吳王歡心自是意料中事。這樣一來,他同子胥的爭鬥就極易取得吳王的支持,從而取得最後的勝利。

伯嚭在危難之時得伍子胥的相助,在其應受軍法制裁時又得伍子胥的相救,可以說伍子胥做得仁至義盡了。但是,伯嚭他只知圖取個人的榮華富貴,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一旦他可以圖取個人的榮華富貴,便把一切都置於腦後,不僅可以出賣國家利益,而且還會忘恩負義,加害恩人。

後來果不其然,在伯嚭的一再進讒下,吳王夫差終於殺了伍子胥,至此,伯嚭也清除了最大的政敵,成就了自己的權力夢。

在這裡我們有理由痛恨伯嚭的忘恩負義,但伍員的察人不明也要承擔應有的責任。像這種人在能夠控制他的時候你偏要給他機會,被他反咬一口能怪誰?如果能制之則制之,不能制之則遠離之,也不失為防範伯嚭類小人的一個可行的辦法。

相關焦點

  • 史上再無一人敢如伍子胥這般報仇雪恨!
    吳、楚、越三國在江漢一帶也像中原諸國一樣,相愛相殺,愛的是他國的土地財帛,殺的是他國的兵力國力,起先是楚國不停向東擴張,一心想削弱比較強悍的吳國,便不斷對吳用兵,以致吳國視楚國為最可怕的勁敵,也不斷想方設法與楚國對抗。楚平王一面壓制著同在南方的吳國,一面又準備與中原諸國一爭高下,便拉攏著西北方同樣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的強大秦國。
  • 掌上武俠,快意恩仇。誰才是武俠手遊中的武林至尊?
    中原、南疆、西域的三大陣營選擇,世界boss的搶奪和幾百人的大國戰無一不是演繹這這個江湖的快意恩仇!或是你想成為江湖中人人棄之惡人谷中的「惡人」還是不願參加各大勢力紛爭的風景黨江湖散人都能獲得一個完美的遊戲體驗。
  • 順德伍氏宗親為何祭拜伍子胥?
    據有關史料記載,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芸),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
  • 伍氏宗親遍布全世界 伍子胥銅像今日在蘇州揭幕
    伍子胥是古代有名的軍事家、規劃大師,他規劃的蘇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蘇州人用端午節來紀念伍子胥已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韓國企業與蘇州胥口胥王廟結緣是為了讓蘇州本土文化注入企業,也藉此機會加深中韓友誼。圖為韓國樂扣樂扣日用品(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金俊一向伍子胥銅像行禮。
  • 《伍子胥》電視劇伍氏後人蘇州劇組籌資開拍
    他七薦愛徒孫武、發展農耕,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為吳國的崛起作出     原標題:《伍子胥》電視劇伍氏後人蘇州劇組籌資開拍     —伍子胥第78代忠孝文化傳承人伍冠丞搖旗吶喊宣傳忠孝愛國教育傳統文化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城市規劃大師。
  • 《史記》裡的眾生態:伍子胥,眼懸城郭空懷舊
    伍子胥無法再在鄭國棲身,只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往吳國。到了昭關,昭關是楚因邊境的關卡,守吏聞訊,心中自喜,抓到伍子得這條大魚,不但獎賞豐厚,還有望加官進爵。於是,不遺餘力地派兵嚴加防範,四處搜捕。民間有傳說,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也許正是這一夜的白頭,最終讓伍子胥混出了關卡,躲過了追捕的官兵。
  • 沙市岑河東湖村尋訪伍子胥後人 範仲淹題伍相廟
    《劉蛻駁伍子胥廟論》駁貶求褒,文章說,「劉蛻有諭江陵耆老書,謂楚人不宜為子胥立廟。子胥廟當是申包胥廟。」——典故「破天荒」的唐才子劉蛻說,楚人不應為伍子胥立廟。且子胥曾封於申(今上海),此廟是申包胥廟之誤。  光緒年間,遊克欽說,伍子胥之仇平王,非仇楚人,楚王失德楚人不應跟著不善。千年後,楚人已不存,為何還要為一失德之主念仇呢?
  • 百度百科行業名人發布會 打造個人品牌展示新途徑
    3月31日,百度百科「個人品牌從百度百科開始」行業名人發布會在京舉行,正式對外發布百度百科「行業名人詞條」。會議聯合「界面自媒體聯盟」、「山寨發布會」共同參與。百度百科高級經理阮瑜、界面商務總監金逍     3月31日,百度百科「個人品牌從百度百科開始」行業名人發布會在京舉行,正式對外發布百度百科「行業名人詞條」。會議聯合「界面自媒體聯盟」、「山寨發布會」共同參與。
  • 名人愛順德 後人揚祖訓
    杏壇古朗伍氏,兩千多年前的祖上是鼎鼎大名的伍子胥;均安歐陽氏,直系親屬是南宋王朝的駙馬爺;在容桂馬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直系後人就足足有150多位;而中國四大名門之一的孔姓,在勒流也開枝散葉;為袁崇煥守靈17代的佘氏,也是不折不扣的順德人!   清明時節,祭祖念先。我們偉大民族的輝煌歷史的點點滴滴,也揮灑在這個神奇的珠三角水鄉——順德。
  • 永州古文化2:沉睡在永州渭水——伍子胥古漢文字的探源
    #湖南永州文化學者:伍 斌圖一:伍氏始祖母王老太君靈臺(亭子)伍子胥,楚國人,名員,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對當時的吳楚兩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旅遊業的擴張,關於歷史人物真實籍貫的探尋和確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並產生了許多爭論。不用諱言,其間,有些人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也有一些人是出於對歷史文化求真的探尋。本文的作者伍斌就是屬於後者的一位執著的文化探源人。關於伍子胥的故裡,目前流傳著兩個版本。
  • 伍子胥家族被滅逃亡他國,多年後大仇得報,可是結局卻出乎意料
    文|歷史回憶室(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滿門被滅開啟慌不擇路的逃亡生涯伍子胥生於春秋時期,伍氏家族本是楚國的一個大家族。伍子胥的父親伍奢等人都在楚國朝廷中擔任過要職,當時的伍家在楚國可謂是風頭正盛。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越王勾踐的歷史形象,是怎樣從明君變成「鳥盡弓藏」的小人的?
    這位春秋時期帶領一個蠻荒小國崛起的霸主,一方面以他的忍辱發憤、勵志圖強的故事讓人傳誦,另一方面又因其成功後對功臣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而讓人唏噓不已,大大影響了他的歷史形象。勾踐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因為誅殺功臣而遭到人們唾棄的君王。
  • 名人辭典_中國首個網絡名人辭典
    名人辭典 mrcdzg.com -是經國家信息產業部及公安部正規備案。網站依託於騰訊雲、百度雲等強大的技術支持,並得到國內多家權威機構、院校、專家學者學術支持,系國內第一家以專業知識分享、名人名家百科創建、培訓進修信息發布、展覽展示為一體的大型專業網站!
  • 伍子胥傳說和「帶信廟」的由來
    &nbsp&nbsp&nbsp&nbsp伍子胥過昭關的傳說故事也不盡相同。有的說是由於伍子胥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名叫皇甫訥,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皇甫訥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 中國歷史上名人顏值「大揭秘」
    中國歷史上你知道的或是不知道的,你知道沒想到的文人墨客,權利最高者等名人的顏值大揭秘。一、」醜男「左思:貌寢口訥,勤奮刻苦歐陽修:形如獼猴,聰明絕倫李賀:細瘦通眉,筆補造化徐真卿:目呈三角,詩冠吳中史可法:軀小貌劣,青史垂名二、「異男」「異相」是歐陽修古人對男子理性的評判,儘管有時這種評判可能是荒唐的,在歷史上史書上對名人都會有「異相」的記錄。
  • 姓氏文化探源之申姓文化起源及其歷史名人有哪些?
    渤海國遺民在被高麗太祖王所接收後,申氏族人在王建領導下的原弓裔軍隊服役,後協助王建滅新羅國,建立了有四百餘年歷史的高麗朝鮮。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歷史人物就是中國一個老資格的名門著姓。春秋戰國時期即名人薈萃,為他姓難以比擬,今日為您介紹申時行與申包胥。申包胥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春秋時楚國大夫。
  • 楚太子辜恩喪命,伍子胥逃鄭投吳
    伍子胥像伍子胥逃出楚國,與平王太子羋建會合於宋國。宋國國主宋元公對國人很無信用,宋國的公族華氏與百姓要殺掉他。伍子胥與羋建又到了鄭國。鄭國對他們表現的很友好,招待的也很好。伍子胥知道後說這事不能做,第一、失敗或走漏消息我倆就性命不保。第二、人家收留逃亡的我們,還待之以賓客,我們卻勾結晉國,陰謀奪取別人的國家,即使成功了,有什麼面目在諸侯之間存在?第三、晉國絕不會讓你當領主,成功之時首先會把我們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