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的眾生態:伍子胥,眼懸城郭空懷舊

2021-01-09 雙師兄聊歷史

伍子胥絕對是一個傳奇。他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祖事奉楚莊王,聲名顯赫:其父伍奢為楚平王的太子建太傅,也算舉足輕重。倘若沒有什麼意外,伍子胥的人生定然順風順水,可是意外卻偏偏尋上門來。

與伍奢同僚的太子建少傅費無忌,雖也是太子建的近臣,卻心有旁騖。楚平王命費無忌去秦國張羅太子建娶親之事,可費無忌一見太子的新娘秀色可餐,便陡生邪念,覺得如此的絕代美色,會成為自己晉升的階梯。於是,他連忙趕回楚平王的身邊,舌生蓮花,慫恿楚平王將其據為己有。楚平王本是好色之徒,一聽費無忌之言,自然切中下懷,於是,讓費無忌從中斡旋,最終,楚平王娶了太子建的新娘。

費無忌的討好獻媚,讓他如願以償,不久,他就成了楚平王身邊的重臣。可做了虧心事,總怕鬼敲門。費無忌心裡的鬼,攪得心神難寧。他最為不安的是,有朝一日,太子即位,自己將在劫難逃。於是,他不停地在楚平王面前詆毀太子建,久而久之,楚平王便對太子建有了戒心,將太子建外派去駐守城父。

可費無忌並未就此罷休,他知道只要太子還是太子,就無法去掉心頭之患,於是,他日夜在楚平王前搬弄是非:「太子以秦女之女,不能無怨望,願王少自備也。自太子居城父,將兵,外交,且欲入為亂矣。」

而楚平王擔心的也正在於此,這是他的軟肋。於是,楚平王召來太子太傅伍奢,伍奢快人快語:「王獨奈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費無忌則肆無忌憚:「王今不制, 其事成矣。王且見禽。爭辯聊聊數語,卻足見水火不容之勢。楚平王大怒,將伍奢投進了監獄。同時命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不忍,派人通風報信,讓太子建趕緊離開城父。太子建逃到了宋國。

費無忌深知斬草須得除根:「伍奢有二子, 皆賢,不誅且為楚憂。」他出謀劃策,讓楚平王以伍奢為誘餌,將其二子召來,以絕後患。楚平王派人傳話給伍奢:「能致汝二子則生,不能則死。知子莫如父,伍奢知道長子伍尚仁愛善良,一定不計後果「呼必來」;而次子伍員則「剛戾忍詢」,不肯輕易就範,「 其勢必不來」。

果然,伍子胥以武力拒捕,隨後追隨著太子建逃到了宋國。伍奢聞之,長嘆一聲,「 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便和伍尚成了楚平王的刀下鬼。伍子胥雖說逃過一劫,可等待他的,絕不是什麼平坦的雪恨之路,而是一個個足以滅頂的兇險漩渦。

先是遇到宋國內亂,宋元公與執政大臣華氏等人為權利而兵刃相向。兵家之地,自然無以久留,伍子胥就與太子建跑到了鄭國。鄭國對他們倒是以禮相待,也許是太子建覺得鄭國不足於成為自己堅實的依靠,又跑到了晉國。晉頃公念叨著鄭國不是一天兩天了,見太子建有求於自己,頓覺有機可乘,便攛掇太子建:「太子既善邸,鄭信太子。太子能為我內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並許諾:「 滅鄭而封太子。

利令智昏,太子建竟然輕信了晉頃公,又回到鄭國,天真地做起了當家做主的好夢來。恰時,身邊的一個隨從冒犯了太子建,太子建勃然大怒,欲殺之而解恨。隨從知道太子建與晉頃公的密謀,你不仁,我不義,便將他們的謀劃,報告了鄭國。鄭定公沒想到太子建竟然是一條入室的狼, 於是下令殺了太子建。

伍子胥無法再在鄭國棲身,只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逃往吳國。到了昭關,昭關是楚因邊境的關卡,守吏聞訊,心中自喜,抓到伍子得這條大魚,不但獎賞豐厚,還有望加官進爵。於是,不遺餘力地派兵嚴加防範,四處搜捕。

民間有傳說,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也許正是這一夜的白頭,最終讓伍子胥混出了關卡,躲過了追捕的官兵。伍子胥逃到了江邊,恰好有一漁夫划船而來,知道伍子胥情勢緊急,不由分說將伍子胥擺渡過江。過江後,伍子胥解下佩劍,誠心致謝:「此劍直百金,以與父。」漁父卻不肯接受:「楚國之法, 得伍子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注,豈徒百金劍邪!」說完,便划船而去。伍子胥的漁父之助,頗有巧合之嫌。漁父何許人,司馬遷沒有交代,但漁父的高風讓人過目不忘。

雖然僥倖逃脫了楚國官兵的追殺,可伍子胥卻因驚恐、勞頓而疾病纏身。生病期間,伍子胥只能靠乞討為生,可謂狼狽不堪。好不容易到了吳國的都城,伍子胥通過舊交公子光叩見了吳王僚。寄人籬下,自然不能任性。唯有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方可立身。

吳國與楚國是近鄰,楚國邊境的鐘離與吳國的卑梁之地都以養蠶為業。沒想到分屬兩地的兩個女子因採桑而爭鬥,誘發了兩國軍隊兵戈相向。楚平王怒了,放出狂言,以洩私憤;吳王僚怒了,派公子光引兵攻打楚國,-舉拿下鍾離、居巢兩地。

伍子胥見有機可乘,便向吳王僚進言:「楚可破也。願復遣公子光。」沒想到公子光迎頭一棒: 「彼伍胥父兄為戮於楚,而勸王伐楚者,欲以自報其仇耳。伐楚未可破也。」這-棒擊醒了伍子胥。伍子胥知道公子光素有內圖之志,想想,也是,公子光本是吳王諸樊的兒子,諸樊有弟三人,餘祭、夷味、季札,王位兄弟相傳,可傳到季札,季札卻「逃不肯立」。季札不立,當立者該是公子光,結果「吳人乃立夷味之子僚為王」,公子光心裡千萬的不甘,總想著有朝一日,取而代之。時局雲譎波詭,伍子胥自省不識時務,便自請隱退,「耕於野」 。臨行前,他向公子光舉薦了刺客專諸。

楚平王死,昭王即位。昭王就是那個秦國美女的兒子,即位時年幼且出身不好,難以服眾。吳王以為可以趁機一舉滅了楚國, 於是派遣兩個公子發兵偷襲楚國,沒料到楚國已有防備,等吳軍深入後,用重兵堵住了吳軍的後路,使得吳軍無法退回。一時, 吳國「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公子光喜上眉梢:「 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於是,公子光備酒宴請吳王,暗中卻埋下伏兵。吳王不知有詐,帶著侍從欣然赴宴。酒酣之餘,公子光佯稱不適,離席而走。同時,專諸則將一條燒熟的魚, 送到吳王的面前,魚肚子裡暗藏著匕首,專諸撕開魚的肚子,拿出匕首,直刺吳王的心臟,一刀斃命。混亂之中,專諸為吳王侍從所殺。公子光帶著伏兵,盡殺了吳王侍從,很快掌控了局面。

公子光自立為王,他就是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志得意滿,召回了伍子胥,任命他為「行人」,參與國事的謀劃:同時任命了從楚國逃出而投奔了吳國的伯營為「大夫」。

多年的隱忍,終於贏得了大展宏圖之時,伍子胥多次向吳王舉薦孫武,並在此後的幾年裡,與孫武一起領兵一次次地攻打楚國,奪城略池,顯赫-一時。 闔閭九年,吳軍與楚軍在漢水兩岸沿江對峙。吳王的弟弟夫概帶兵請戰,吳王不允。可夫概自行其是,率領五千兵士猛攻楚軍一側, 結果大獲全勝。 於是吳國大軍 -鼓作氣, 乘勝追擊,很快攻陷楚國的郢都。楚昭王棄城而逃。

當初,伍子胥亡命天涯之時,曾對好友申包胥發誓:「我必覆楚,」申包胥則以四字應對:「我必存之。 」而今伍子胥佔據了郢那, 卻怎麼也搜尋不到楚昭王。

為了洩恨,伍子胥下令:「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逃出郢城,躲進山中的申包胥聞訊後派人傳話,「子之報仇, 其以甚乎」,憑藉人多勢眾逞一時兇暴,傷天害理,最終會遭天譴。你作為過去楚平王的臣子,曾經親自待奉平王,現在競鞭打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面對昔日友如此嚴厲的譴責,伍子胥只好以自己年事已高,報仇心切,「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加以搪塞。「倒行逆施」, 伍 子胥似乎也有目如之明,圖一時的快意, 其結果只能是為淵驅魚,為蟲驅雀。

申包胥為了拯救楚國於危難之中,隻身跑到秦國告急。起初,秦無動於衷。於是,申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那是怎樣的一種場景,一個七尺男兒, 立於官殿之中,哭天哭地,奧杜稷眾生,哭人間非理。這樣的哭,驚天地泣鬼神,也讓秦袁公憐之而不忍再袖手旁觀:「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於是,察哀公派出五百輛兵車援救楚國,抗擊吳國,吳王闔閣搜尋楚明王不得,恰時,其弟夫概見面聞久留楚因,便偷回到吳國,自立為王。闔閭沒想到既往自己的陰謀,弟弟如法炮製,他不能讓後院之火燎原,於是,趕緊回國滅火。夫概點燃的火,卻燒了自己,他只好遠離火場,溜之大吉。

當是時,吳國因有伍子胥、孫武出謀劃策,「 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

闔閭的野心極度膨脹,他要成就一番霸業, 彪炳史冊,於是率兵攻打越國。本以為越國只是囊中之物,可沒料到越王勾踐早已嚴陣以待,先是敢死隊成三行而行,走到吳軍陣前,大叫自到。如此陣勢聞所未聞,吳兵個個目瞪口呆。藉此機會,越兵如潮水般壓了過來,吳軍大敗,混亂中,闔閭也中箭受創。吳國只好退兵,不久,闔閭病情惡化,臨死前,他再三告誠太子夫差:「 必毋忘越。」

夫差即位為王,任用伯語為太宰,滿腹的仇恨催促著他磨刀霍霍。勾踐聽說夫差厲兵秣馬,一心復仇,便決定先發制人,防患未然。可歷史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你想打開一扇窗子,可那扇窗卻早已被封死。勾踐發兵之時,也正是他備受人生的屈辱之時。吳軍集中全部的精銳部隊,給予勾踐致命的一擊。倉皇之中,勾踐帶著殘存的五千人馬退守到會稽山上。夫差重兵壓境,百般無奈之下,勾踐只得拱手求和,「請為臣, 妻為妾」。

伍子胥看透了這只是勾踐的緩兵之計,竭力勸說夫差「天以越賜吳,勿許也」,而已為越國文種用金錢美女寶物收買的伯蕾,則以「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反駁伍子胥。伍子胥長嘆:「今王不滅,後必悔之。」伍子胥的直言,甚是犯忌。吳王不聽, 卻與越講和,罷兵而歸。

伍子胥深悉,越國將是吳國的大患,可吳王夫差不以為然。齊景公死,大臣們忙著爭權奪利。夫差覺得機不可失,決意北伐齊國,伍子胥勸說,「勾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欲有所用之也」,「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逆耳之言,夫差早已膩味。伐齊一戰,大獲全勝,吳國之威也為之大震,夫差「益疏子胥之謀」。越王勾踐則用子貢之謀,發士卒佐吳伐齊,獻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禮,慫恿吳王伐齊,藉此削弱吳國國力。同時用重金收買了伯嚭。

伯嚭素與伍子胥不和,自然在吳王面前不停地詆毀伍子胥,什麼為人剛暴,不知感恩,對大王怨恨由來已久;什麼意孤行, 強詞奪理,一味地希望吳國失敗來證明自己的高明:什麼借出使齊國之機,早已將兒子託付給了齊國鮑氏,依仗著自己是先王的謀臣,卻投靠國外的諸侯,大王不能不防等等。

這些足以致命的「舌毒」,促使夫差最終下了決心。夫差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屬鏤」之劍,並傳話:「子以此死。 」伍子胥料到這是必然的結局,卻萬般不甘,自己歷經千辛輔佐闔閭稱雄諸侯,又吃盡萬苦讓夫差上位,威震遐邇,一片忠心,日月可鑑,可結果卻為讒言誅殺。「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吾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 這是伍子胥人生的悲歌,更是吳國命運的輓歌。

「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司馬遷以為伍子肯能「棄小義, 雪大恥」,實為 「烈丈夫」。 可是,恥雪、名就之後又如何?宋人釋文珂有詩,「 惆悵當年死屬鏤,到頭忠義竟如何,家懸城郭空懷舊,魂寄江濤尚賈餘」,讓人玩味不已。

相關焦點

  • 沙市岑河東湖村尋訪伍子胥後人 範仲淹題伍相廟
    原來乾姓一支就是伍姓,也是伍子胥後人。  伍乾氏各立宗祠,分敘譜牒,不盡相同。伍氏族譜記載自員公傳八十四代(到1988年),乾氏族譜記載傳一百一十世。  他們廢掉老派,統一新派為:勳超東周寶勝群雄,安邦偉才美英永存繼本思源敬義厚仁同敦和睦長守貴恆。  《伍乾氏家史·明輔堂》還載錄了對伍子胥的贊議,伍子胥廟祠、裡居的詩文、楹聯等。
  • 【歷史名人百科】快意恩仇,剛直悲烈的吳國國相——伍子胥
    【歷史典故】掘墓鞭屍出處:《史記·伍子胥列傳》釋義:形容兇惡或仇恨很深。賞析:春秋時,伍子胥(即伍員)的父親和兄長被楚平王殺害,他立誓要報仇。伍子胥二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裡路的一座小山下,從這裡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徑直通吳國的水路了。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令上的圖例中認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與遭遇,決定幫助他。
  • 伍氏宗親遍布全世界 伍子胥銅像今日在蘇州揭幕
    伍子胥是古代有名的軍事家、規劃大師,他規劃的蘇州古城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蘇州人用端午節來紀念伍子胥已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韓國企業與蘇州胥口胥王廟結緣是為了讓蘇州本土文化注入企業,也藉此機會加深中韓友誼。圖為韓國樂扣樂扣日用品(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金俊一向伍子胥銅像行禮。
  • 順德伍氏宗親為何祭拜伍子胥?
    據有關史料記載,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芸),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
  • 永州古文化2:沉睡在永州渭水——伍子胥古漢文字的探源
    關於他的故事,除了《史記》有詳細的記載,還以戲曲、繪畫和文學的形式廣泛地流傳於民間,及至今日,他的形象依然家喻戶曉。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旅遊業的擴張,關於歷史人物真實籍貫的探尋和確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並產生了許多爭論。不用諱言,其間,有些人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也有一些人是出於對歷史文化求真的探尋。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伍子胥傳說和「帶信廟」的由來
    &nbsp&nbsp&nbsp&nbsp伍子胥過昭關的傳說故事也不盡相同。有的說是由於伍子胥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名叫皇甫訥,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皇甫訥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 《伍子胥》電視劇伍氏後人蘇州劇組籌資開拍
    蘇州沒有整體遭水淹、不得不重建等「城建浪費」現象,這足以證明伍子胥的眼光和智慧。因此,伍子胥是名副其實的大建築學家、規劃大師。伍子胥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還留下了精神財富和知識寶庫。縱觀伍子胥的一生,他的悲壯隱忍,英勇善戰、博學謀略、居安思危、忠孝至極等等的故事情節。讓觀看伍子胥傳奇一生故事的痛惜有加,讚嘆憐惜刻入民心。
  • 楚太子辜恩喪命,伍子胥逃鄭投吳
    伍子胥像伍子胥逃出楚國,與平王太子羋建會合於宋國。宋國國主宋元公對國人很無信用,宋國的公族華氏與百姓要殺掉他。伍子胥與羋建又到了鄭國。鄭國對他們表現的很友好,招待的也很好。伍子胥知道後說這事不能做,第一、失敗或走漏消息我倆就性命不保。第二、人家收留逃亡的我們,還待之以賓客,我們卻勾結晉國,陰謀奪取別人的國家,即使成功了,有什麼面目在諸侯之間存在?第三、晉國絕不會讓你當領主,成功之時首先會把我們殺了。
  • 《史記》裡10句經典名言,發人深省,讀到就是賺到!
    與《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中國人常說,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當我們讀《史記》時,不僅可以感慨興亡,亦可從中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史記》裡10句經典名言,發人深省,讀到就是賺到!
  • 伍子胥族譜現身長沙 伍姓者本是一家人
    東方新報訊 昨日,湖南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的何光嶽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推斷出中華民族的伍姓家族中,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他們實際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伍子胥。他的這一推斷源於他收藏的28本全套伍氏族譜,該族譜泛黃的書頁生動地描述了一幅伍氏家族兩千多年來的變遷圖。
  • 伍子胥家族被滅逃亡他國,多年後大仇得報,可是結局卻出乎意料
    當伍子胥兄弟二人在遇到楚王派來的人時,伍子胥選擇叛逃吳國來保存實力。而他的哥哥卻尚存一絲希望地跑回去救他的父親,回去後不出意外地連同伍奢被楚王一起殺死。伍子胥逃離楚國後本來打算去吳國投靠君主,但是去吳國的道路實在太過遙遠,他無奈之下只得暫時將這個計劃擱置。
  • 眾森生態「系統性」修復,「三二支溝」綠色蝶變
    隨著石嘴山市自然資源局「三二支溝沿線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的推進,這裡正逐漸恢復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麗模樣。依靠系統性理念,破解生態難題 「三二支溝沿線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位於包蘭線生態廊道,大武口區的東南側,項目總面積3500多畝。眾森生態承建的「三二支溝沿線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六標段,位於石嘴山市火車站兩側,建設面積300畝。
  • 史上再無一人敢如伍子胥這般報仇雪恨!
    楚平王惱羞成怒,又將伍奢與其長子伍尚殺死,不想次子伍員(伍子胥)卻逃到了吳國。伍員為報父兄之仇,便投靠了吳王姬僚的堂弟姬光,又助姬光派遣刺客專諸殺死了吳王僚,姬光即位為吳王,自號吳王闔閭,以伍員為相國,統管吳國軍政大權,伍員為了借吳國軍力徹底擊垮楚國,以報大仇,又為闔閭極力引薦齊國大賢孫武,以孫武的兵法十三篇上呈闔閭,闔閭大喜,便以孫武為軍師,統領吳國全部軍馬。
  •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記》中,司馬遷引經據典,結合人物,創造了許多成語,今天,我們就通過這些成語,來重讀《史記》吧。【釋義】商朝末代君王紂王生活糜爛,他下令在沙丘平臺用酒裝滿池子,把各種動物的肉割成一大塊一大塊掛在樹林裡,這就是所謂的「酒池肉林」,以便一邊遊玩,一邊隨意吃喝。後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縱慾無度。
  • 《史記》裡流傳多年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史記》裡流傳千古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在史學與文學兩個方面,司馬遷的《史記》都臻於完美的境界。《史記》中記載的很多故事和歷史事件被人們概括和提煉為成語,有些經典原文也常常被人們引用成成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沿用不衰。
  • 來自星星的隕石寶劍 伍子胥後裔辦隕石展
    原標題:伍子胥後裔辦隕石展 13公斤隕鐵打造流星寶劍(圖) ■展品   由70塊隕石標本   40多樣隕石製品組成   記者了解到,此次胥虹社區民間收藏館展示的隕石展品由70塊隕石標本、40多樣隕石製品組成,與以往展出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藏品是隕石愛好者自發提供的,隕石通通都來自伍德時先生的收藏,而這位收藏者還是伍子胥的第
  • 伍子胥之父伍奢用自己和兩個兒子的生命詮釋!
    不熟悉歷史的同學可能只知道他兒子伍子胥的名字。然而在伍子胥這位傳奇人物的身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什麼樣的家庭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楚國忠臣伍奢的一生,看他是如何推動楚國歷史風雲變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