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與氣象】臭氧與氣象的聯繫——幹沉降的角度

2021-01-20 E文載道

題目:Understanding ozone-meteorology correlations: A role for dry deposition

發表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作者:Sarah C. Kavassalis and Jennifer G. Murphy

第一作者機構: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Ontario, Canada

出版年:2017

 

本研究主要使用統計方法和簡單的模擬方法,主要從植物主導的幹沉降過程討論了美國地面臭氧濃度與氣象條件的關係,並重點討論了地面臭氧濃度與水汽的關係。該研究揭示了植被在臭氧汙染和臭氧與天氣條件相互作用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美國CASTNet觀測網,其提供了臭氧濃度、相對溼度、向下短波、風速、風向、土壤溼度和葉面積指數等數據。研究還介紹了一個重要的變量,飽和蒸氣壓虧缺(VPD),其表徵的是某個溫度和相對溼度條件下,飽和蒸汽壓與實際水汽壓的差,它與植物的氣孔開閉和傳導性密切相關。

基本的相關性分析顯示,美國東北部臭氧與溫度正相關性強於東南部,而臭氧與相對溼度的負相關性在東南部強於東北部(圖1)。除了西南部,VPD與臭氧濃度均呈現較強的正相關,其相關性在夏季與溫度相當,並且各個季節平均之後其相關性在各個變量中最高。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各個季節的不同變量對臭氧變化的解釋比例(圖2)。其結果顯示VPD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有較強的解釋性,但是在冬季解釋性較低。同時,在葉面積指數較大的站點VPD的解釋性高於葉面積指數較小的站點,因此作者認為臭氧和VPD的相關性可能與植物氣孔的幹沉降作用變化有關。

實際上,臭氧和VPD的相關性也可能與臭氧和溫度的相關性有關(相同的相對溼度條件下,溫度升高VPD也趨於升高,且很可能在植物排放更多的地方,也就是葉面積指數更大的地方該效應更敏感)。但是,VPD與水汽也有關,因此相同溫度下VPD和相對溼度也存在相關性,仍然可以通過幹沉降來影響臭氧濃度。有幾種因素被認為是臭氧與相對溼度存在較強負相關的原因:(1)臭氧光解並與水汽反應損耗臭氧(2)相對溼度大指示著更大的雲量,因此減弱了光化學反應強度(3)相對溼度大指示著降雨,增強了對前體物的清除作用(4)平流層乾燥、富含臭氧的空氣入侵(5)天氣尺度運動時的清潔、潮溼的空氣被傳輸到大陸。作者認為在大多數站點,臭氧與向下短波輻射和水汽壓的相關性不強,因此臭氧光解後的消耗不是主要的臭氧與相對溼度負相關的影響因素。用雲量來進行解釋不能在模式中得到很好的驗證,而且如前面所說,臭氧與向下短波輻射的相關性不強。降雨帶來的影響是局地性的。平流層臭氧的入侵只在春季顯著,在夏季和秋季不常見,並且也不經常出現在美國東南部。天氣尺度的運動可以比較有效的解釋臭氧和相對溼度的負相關性,但是在世界的其它並不受到明顯天氣尺度運動影響的區域也存在臭氧和相對溼度的負相關。因此,作者認為植物幹沉降很可能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作者將站點按照區域劃分並且計算了其VPD的出現頻率(圖3)。結果顯示在美國VPD變化較大,並且通常可以達到VPD對氣孔傳導性起明顯作用的區間。因此,他們進一步設計了簡單的化學計算模型來估計VPD導致的植物的幹沉降變化對臭氧濃度的影響。他們計算了不同相對溼度下,不包括VPD作用的經典的Wesely方案和代入三種不同植被參數的包括VPD作用的幹沉降方案對臭氧生成的影響(圖4)。其結果顯示,僅僅考慮化學生成和損耗不能產生明顯的臭氧與相對溼度的負相關,而在此基礎上加入Wesely方案僅僅降低了臭氧生成速率但是並不改變對相對溼度的依賴性。只有考慮了VPD對植被氣孔的作用帶來的幹沉降變化,才可以模擬出明顯的臭氧和相對溼度的負相關。作者使用了多種條件進行驗證,都產生了類似結果。作者最後也簡單討論了邊界層高度的作用,邊界層高度變化可能會放大VPD的作用,同時VPD可能通過缺水條件改變植物的排放來影響臭氧濃度。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圖片來源:世界氣象組織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2020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該空洞現在面積為2300萬平方公裡,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水平,並遍及南極大陸大部分地區。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
  • 中國氣象局:將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為環保等部門提供支撐
    「2018年,將發展大氣汙染治理氣象評估業務,開展全國臭氧氣象預報。」 劉雅鳴說。對公眾而言,臭氧氣象預報是一個新名詞,中國氣象局為何要將這項工作納入今年的工作重點?16日上午,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主任張恆德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說,臭氧汙染防治是大氣汙染防治的一項重要內容,「『大氣十條』實施五年來,細顆粒物(PM2.5)下降明顯,但臭氧(O₃)汙染出現小幅度上升。」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
    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2020年的南極臭氧空洞自8月中旬開始迅速增長,並在10月初達到約2400萬平方公裡的峰值。在南半球春季,即8月至10月,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規模增加,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通常達到最大規模。當南半球春季後期大氣平流層的溫度升高時,臭氧消耗減慢,極地渦流減弱並最終破裂。到12月底,臭氧水平恢復正常。(人民日報)
  • 溫室氣體與臭氧減少的新聯繫
    據MSNBC網上4月8日報導,美國宇航局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十年以後的臭氧損失將超過預計的最高值,這就使全球氣候變化在長時間內造成更多困難。宇航局哥達特研究所建立的模式計算結果認為,在轉變地球氣候的兩大力量一溫室氣體和臭氧減少之間有新的聯繫。
  • 世界氣象組織(WMO):氣象學家在南極上空發現近年來最大的臭氧空洞
    世界氣象組織(WMO):氣象學家在南極上空發現近年來最大的臭氧空洞(Credit:Pixabay/CC0 Public Domain)(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日內瓦10月6日電,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言人努利斯表示,氣象學家在南極上空發現近年來最大的臭氧空洞。
  •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為近年來最大最深
    西媒稱,世界氣象組織10月6日稱,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為近年來最大最深的空洞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努利斯說:「紫外線可能導致人患皮膚癌和白內障。很多國家的氣象部門都發出了紫外線警告。」努利斯說,拉丁美洲和南半球其他地區應特別注意上述警告,「這裡的人應當遵守建議,保護自己不受太陽傷害」。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稱,空洞自今年8月中旬起迅速擴大,並於本月初達到最大面積——2400萬平方公裡。
  • 【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
    【2020年南極臭氧空洞又大又深】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
  • 「於無聲處」的健康殺手——臭氧汙染
    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工程師呂夢瑤告訴記者。  臭氧汙染的危害  呂夢瑤說:「臭氧作為一種強氧化劑,對人體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刺激較大。  氣象條件與臭氧汙染的關係  那麼,臭氧汙染是如何產生的呢?前文已經提及,臭氧汙染其實是氮氧化物和可揮發性有機物經過光化學反應後的產物。所謂氮氧化物和可揮發性有機物,一般來自於汽車尾氣、石油化工廠廢氣、餐飲油煙、油漆揮發等。它們本身就是大氣汙染物,從某種意義上說,臭氧汙染屬於「二次汙染」。
  • 專家:北極臭氧在減少但未出現「臭氧空洞」
    今年春季,北極地區出現臭氧低值區,臭氧損耗創下歷史新高,一時間「首個臭氧空洞已經形成」、「北極上空疑現臭氧洞,面積大如美國大陸」、「皮膚癌風險或將提升」等報導鋪天蓋地,眾說紛紜。  北極真的出現臭氧空洞了嗎?北極地區出現臭氧低值區的原因有哪些?會不會給我們北半球的居民帶來不良影響?
  • 南極臭氧空洞又變大了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當地時間10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表示,近年來,南極上空每年的臭氧層空洞都是歷來最大、最深的。分析表明,空洞目前已達到其最大範圍。這是由強大、穩定且寒冷的極地渦流驅動的,該渦流使得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溫度始終保持低溫。
  • 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不可小覷 臭氧成為首要空氣汙染物
    C氣象因素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作用 記:氣象因素對臭氧濃度升高的影響有多大?尤:臭氧濃度升高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為活動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前體物總量大;另一方面就是天氣本身,在汙染物排放不變的情況下,太陽光線越強,產生的臭氧就會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氣象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近年來,太陽輻射強度一直在增高。
  • 臭氧洞
    臭氧洞(ozonehole)是指南極上空的低濃度臭氧區。觀測表明,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春季(8月下旬~11月中旬)南極上空氣柱中的臭氧總量顯著減少(超過50%),其中70年代中期以來,減少尤其顯著。區域從南極點直到南緯45°。平流層下部的大氣化學成分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南極臭氧空洞變大變深,氣象組織緊急關注!權威專家:將恢復正常
    南極一直有一個大型的臭氧層空洞,但每年的大小都會有所不同,當地時間10月6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2020年目前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目前已達到今年的最大範圍,這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臭氧空洞!
  • 南極臭氧空洞變大變深,氣象組織緊急關注!權威專家:將恢復正常
    南極一直有一個大型的臭氧層空洞,但每年的大小都會有所不同,當地時間10月6日,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2020年目前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目前已達到今年的最大範圍,這是近年來最大最深的臭氧空洞!
  • 低溫和極地渦旋破壞北極臭氧層
    本期嘉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楊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陸龍驊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本期觀點:  雖然冷空氣是北極臭氧損耗形成的重要推手,但是,卻不是直接「元兇」,它只是一劑極地平流層雲形成的催化劑,而極地平流層雲上發生的非均相化學反應釋放出的氯原子才是直接造成臭氧消耗的「殺手」。  減少人為破壞仍有必要  臭氧空洞形成需要氣象因素和化學反應,因此,衡量平流層臭氧的變化需要綜合考慮。
  • 南通:臭氧濃度全省最低
    防治臭氧汙染,南通能否「躺贏」 生態環境質量受內源和外因雙重因素影響,特別是大氣環境質量易受地理位置、氣象條件、區域傳輸等外因影響。 打開江蘇省地形圖,可見南通這座面積為8000多平方公裡的城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東抵黃海、南望長江,擁有長江岸線226公裡。
  • 造成臭氧洞的原因是什麼?
    臭氧(O3)是氧氣的一種特殊形式。臭氧只佔大氣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存在對於人類福祉卻是至關重要。WMO和科學界使用地面、氣球、飛機和衛星觀測獲取的氣象資料來監測全球臭氧的發展。臭氧層位於大氣層的高處,離地球表面10至40公裡,低於大多數飛機的飛行高度,這個區域被稱為平流層。它含有大氣中約90%的臭氧。
  • 北極罕見最大臭氧洞終於得到修復
    科學家們說,北極最大的一個臭氧洞一個月後終於修復了。3月末,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CAMS)的科學家們在北極上空大氣層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臭氧洞。很快,這一臭氧洞就演變成北半球最大的一個臭氧洞。極地漩渦不斷自轉並產生足夠的衝擊力,就會在平流層的臭氧層中撕開一個口子,繼而形成臭氧洞。雖然,目前北極臭氧洞已經修復。但科學家表示如果氣象條件發生變化,還可能再出現臭氧洞。這種氣象變化跟當前的新冠疫情是否有關係呢?
  • 藍天白雲下的"隱形殺手"不可小覷 臭氧成為首要空氣汙染物
    C 氣象因素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作用 記:氣象因素對臭氧濃度升高的影響有多大? 尤:臭氧濃度升高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為活動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臭氧前體物總量大;另一方面就是天氣本身,在汙染物排放不變的情況下,太陽光線越強,產生的臭氧就會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氣象因素在其中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作用。近年來,太陽輻射強度一直在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