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是一個極寒地帶,地面常年被覆蓋在厚厚的冰雪之下,全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5°C左右,最寒冷的季節達到零下56°C,而且多強風,常年幾乎無降水,寒風凜冽空氣乾燥,因此寸草不生,被稱為「白色沙漠」。
南極只有兩季,寒季在4到10月份,暖季在11到3月份。在極點附近,寒季為極夜,在暖季則出現極晝現象,而且太陽從來不會直射南極,只是像夕陽斜照一樣,極其短暫地溫暖這個寒冷的地方。
進入20世紀以來,總有人不斷冒著生命危險,探知地球上的唯一未知區域。
在眾多的探險者中,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是挪威人阿蒙森,然而,最為著名的卻是一位英國人——斯科特。
斯科特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斯科特是為冒險而生的,他毅然決然地拋下妻兒,踏上了南極的探險之旅,他自己或許都沒想到這是一場沒有回程的旅行。
斯科特不僅沒有出眾的外表,他的字體也是極其平常,從他留下的珍貴日記中,便能得知,他的字沒有花裡胡哨的修飾,只是一派嚴謹的簡單,但是看起來十分清爽,文筆真摯淳樸,感人至深。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帶領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探險隊朝著「白色沙漠」一路行進。
送他們抵達南極的,是一艘被稱為「新地」號的船,他們準備了拉雪橇用的西伯利亞矮種馬和愛斯基摩狗,還有為了應對惡劣的地理環境所準備的簡陋工具,抵禦寒冷的獸皮製衣,以及基本日常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另外,還有一千多件探險儀器和大量的相關圖書,儼然就是一個實驗室。
1911年1月份,斯科特一行人終於到達了南極的邊緣地帶。
於是,他們在這裡搭建起了木屋,點燃了乙炔電石燈,開啟了電影放映機,還有自動發聲的留聲機,一個房間裡有「噼裡啪啦」的打字機的聲音。一位地質學家,在用放射性的儀器檢驗南極的巖石標本;一位動物學家,正在企鵝的身上尋找寄生物。
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互相交流著自己的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知識,木屋內的專家們做著各種實驗和交流。
在南極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他們為了生存,必須謹小慎微,每做一個決定,必須經過嚴謹地思考,因為稍有不慎,就是在拿生命做賭注。
有一天,一個隊員外出,發現了挪威人阿蒙森帶領的另外一支探險隊,斯科特經過科學嚴謹的推算,得出結論:阿蒙森隊伍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他們,想成為世界上第一支到達南極點的國家隊,斯科特的英國隊,根本沒有勝算。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隊在食物、煤油等等一切準備就緒的情況下,開始向南極點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走了整整兩個月之後,他們不得不分作兩隊,一隊返回原地,另外挑選出5人組成另一隊,繼續朝著南極點行進。
1912年1月16日是一個令5名隊員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激動興奮的心情無以言表。但是,遠遠佇立著的一面黑色的旗幟,原來,阿蒙森的隊早在一個月前就到達了南極點。
歷史一向如此,它從來不會考慮任何人的感受,更不會同情任何人,它用它的殘酷告訴所有人:第一就意味著勝利,第二則什麼都不算。
斯科特一行5人在絕望和痛苦中返回基地,越來越少的食物和煤油,將他們一步一步逼上絕境,最終,他們在斷絕了食物的絕望中,再也沒能站起來,全部遇難身亡。
與阿蒙森的勝利相比,斯科特無疑是悲壯的。
因此,在南極有一句名言:「若想要在南極組織一次成功的野外科學考察,請給予我斯科特;若想要迅速且高效的探索南極未知的領域,請給予我阿蒙森,但若是身處險境毫無希望,那請讓我雙膝跪地低聲祈求沙克爾頓之名吧!」
喜歡這個故事的讀者請點讚或點擊關注,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