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數學天才,數學家大會上做一小時報告的中國人,只有他一個

2020-12-03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數學是一門非常神奇的科學。科技發展到現在,任何科學都離不開數學,數學也不再純粹,其本身也和各行各業融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發展。

目前我國數學研究最強的高等學府無疑就是北京大學,這所大學培養了無數的數學人才,其中一位,在2014年8月,在韓國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一小時的受邀報告。

這是中國數學家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唯一的一次一小時報告。這位數學家的名字叫張益唐。

張益唐1955年出生在上海,在1978年參加高考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師從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並在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張益唐的博士論文在研究「雅可比猜想」的時候,用了導師莫宗堅的一個重要結果作為引理。

但誰也沒想到,那個結果有問題,於是張益唐的推論自然也不成立。

儘管他在論文上做了很多工作最後還是被授予博士學位,但他的導師覺得張益唐讓他在學界丟人了,於是沒給他寫推薦信。

再加上當時前蘇聯解體,大量數學家湧入美國,導致張益唐畢業就失業,只能在賽百味(subway)打工養活自己。

1999年兩位學弟推薦他在新罕布夏大學找了個臨時教師的職位,去教微積分。2005年他才轉為正式講師。

絕大部分人以為,張益唐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但誰也沒想到他從未放棄過數學,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研究。

2013年7月,他把自己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投給了當時世界數學界最有聲譽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這篇論文在短短三周時間裡就過審了,創下了《數學年刊》130年來審核通過的最快紀錄。以至於張益唐打電話給妻子說留心最近的媒體報導,那上面有我的名字。他妻子的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喝醉了?

論文發表後,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的朋友告訴張益唐,你不用教書了,你也沒時間教書了,各種邀請會像雪片一樣飛來,你的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2013年5月13日,張益唐在美國哈佛發表演講,介紹了他這項研究成果。張益唐的工作是開創性的,他把素數的範圍定到7000萬,但對於找到更小的上限卻並不感興趣。

張益唐的論文在5月14號面世,無數數學家都在尋找著更小的下限,到了6月5號,這個數字變成了40萬。連原來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其中之一便是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 Terence Tao),他搞了一個「Polymath8」項目專門來刷這個下限,聽說目前這個下限已經被刷到了246 。

毫無疑問,目前的張益唐是數學界該領域的大牛,先後獲得了弗蘭克·奈爾森·科爾(Frank Nelson Cole)數論獎,Rolf Schock獎(羅夫·肖克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多項獎項。

2016年,張益唐來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任終生教授。並於近日接受了北京大學的要求擔任客座教授,回國開始他新的研究工作。

希望這位教授能夠為北大培養出更多的數學人才,提升我國頂尖的人才水平,最終站在世界之巔!

相關焦點

  • 孫武:中國數學實力超美國?看國際數學家大會請誰做報告
    除了在ICM大會上頒發菲爾茨獎以外,應邀在該大會上做報告是數學家的極大榮譽,也反映了數學家所在國的整體數學水平。報告分為大會1小時和分會45分鐘兩種。在往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華人數學家中只有陳省身、丘成桐、肖蔭堂、項武忠、田剛等少數幾位被邀請做一小時報告,而在大陸全職任教的數學家中,山東大學的彭實戈是大會邀請的首位一小時報告人。
  • 彭實戈院士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一小時報告
    當地時間8月24日上午,受國際數學家大會組委會主席M.S.Raghunathan教授的正式邀請,中科院院士、山東大學數學學院彭實戈教授,在大會上作了題為《Backward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onlinear Expect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的大會報告。
  • 北大數學天才張益唐:公費留學,寧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當教授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中國科學報》的採訪中這樣回答。早年求學經歷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高知,優越的家庭條件為他創造了學習研究的環境。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張益唐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在人才濟濟的北大他仍是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令人嫉妒的天賦,專業成績遠超第二名。
  • 北大八位教師校友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邀請報告—新聞—科學網
    在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有12名華人數學家成為邀請報告人,其中8名為北京大學數學學科教師和校友,他們分別是數論方向的張偉,代數幾何方向的許晨陽和惲之瑋,李群方向的何旭華,動力系統方向的尤建功,數值分析和科學計算方向的張平文、湯濤、金石。此次多名北大數學學院教師和校友成為邀請報告人,彰顯了北大數學學科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 拿下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數學家惲之瑋,他到底有多神?
    此外,中國還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的青年數學家,是世界上的後起之秀,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獲得科學界奧斯卡的北大天才。他有多神?1982年出生,江蘇常州人。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北京大學理學學士,並獲得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宦志偉在網絡上的走紅,源於一篇名為"宦志偉大神"的文章,向我們描述了一位北大超級數學男神的故事。
  • 天才為何成群而來:數學家所看到的奇景
    北大數學系00級的張偉、惲之瑋、袁新意、朱歆文還有李馳,以及在北大時與他們聯繫緊密的99級的許晨陽和劉若川、01級的肖梁等,在國際數學界已形成了一個相互合作、成果斐然的數學家群體,很受矚目。從一所大學的同一個年級,成群出現這麼多一流的數學家,實屬罕見。
  • 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
    主持人:8月20日下午,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100多個國家的4200多位數學家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大會開幕式,這是21世紀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據了解,大會期間將有20位數學家做象徵最高學術榮譽的學術報告。
  • 天才韋東奕:免試於北大數學科學院,曾代表北大數學系力壓清華!
    出色的表現,讓他有了第一次免試的經歷,他順利地留在山師大附屬中學繼續學習。在山師大附屬中學的奧賽訓練營,韋東奕表現出極強的數字敏銳度和邏輯思維能力。奧賽訓練營是分省隊和國家隊的。國家隊的奧賽教練員的水平,不言而喻。據說有次,做一道難度極高的題,奧賽國家隊教練花3個小時解決的題目,被省隊的韋東奕兩個小時解決。
  • 「一個是當和尚,一個是全球盛名的數學家」,中德天才的反差人生
    年,第47屆國際數學奧數比賽讓中德兩個奧數天才相遇,一個是正在讀高三的柳智宇,一個是幾何算術方向的第一人Peter Scholze。波恩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彼得舒爾茨柳智宇出生於湖北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孤僻內向的性格讓他善於思考,後來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師一附中的理科實驗班
  • 北大數學天才張益唐,淪落到美國刷碗也不願回國,如今怎麼樣了?
    1999年的時候,他在美國同學的幫助下,到新罕布夏大學當了一名臨時講師,過了幾年後才轉正。生活有了著落,張益唐又開始他的數學研究。 終於在57歲的某一天有了「頓悟」,於是他馬上落筆,於58歲時完成論文,並發表在美國《數學年刊》上,解決了一個世界難題,從此一舉成名。
  • 「一個是當和尚,一個是全球盛名的數學家」,中德奧數天才的反差人生
    2006年,第47屆國際數學奧數比賽讓中德兩個奧數天才相遇,一個是正在讀高三的柳智宇,一個是幾何算術方向的第一人Peter Scholze。在比賽中柳智宇成功打敗了彼得·舒爾茨,摘取了桂冠,成為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數學天才,被滿天鋪地的新聞報導,然而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 他是中國的數學天才,寧可在美國端盤子,也不願回北大做教授!
    然而,在我國卻有著一個「不一般」的人,明明是少見的數學天才,可是卻寧願留在美國做一個問人問津的服務生,也不願意回歸故土到大學裡做人人敬仰的教授,他到底在想什麼,現在怎樣了?這個「不一般」的數學天才名字叫做張益唐,在1955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富庶家庭,他的父親在大學裡做教授,而母親則在政府機關工作,出生就已經讓無數人羨慕不已,再加上他從小就天資過人,一直以來都是父母的驕傲。
  • 數學科學學院研究生@201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
    在今天看來如此自然的一件事,竟然是歷史上長達50年爭取的結果。 把時間快進到今天,在本次IMU上,在做大會全體報告(Plenary Speaker)的21位數學家裡共有4位是女性:Nalini Anantharaman, Catherine Goldstein, Sylvia Serfaty, Lai-Sang Young。
  • 北大天才數學家許晨陽,斬獲500萬大獎後赴美,現再獲世界大獎
    長期以來,我國對數學的重視程度都不夠高:從2015年到2019年,中科院三屆院士增選情況來看,一共增加了200位院士,數學領域只增加了10人,僅佔5%;從新中國院士制度確定以來,我國一共也僅有71位數學院士,現在還健在的只剩50人,即使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也沒有一個專職的數學院士(丘成桐不是清華大學專職院士)。我國就沒有非常優秀的青年數學家?
  • 他比北大「黃金一代」更年輕!許晨陽之後,華人再拿大獎
    他在14歲時就參加了中考,別看年紀小,卻考了全縣第一名。學霸的光芒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耀眼,高二那年,他參加了全國高中生化學競賽,一舉拿下二等獎。也是在這一年,剛剛16歲,他就參加了高考。雖然優異的成績早就眾所周知,當他考上中科大少年班時,還是震驚了很多人,畢竟他才上高二啊!孫崧就這樣成為了懷寧縣考進中科大少年班的第一人。也被稱為「懷中歷史上近十幾年第一天才」。
  • 中科院院士田剛——離菲爾茨獎最近的中國人
    在本次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田剛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進行一個小時大會報告的學者。12年前,32歲時他就出現在京都國際數學家大會上。 在上一屆菲爾茨獎評選中,田剛進入了最後一輪的角逐。雖然沒能獲獎,但他是所有中國數學家中曾經最接近這一號稱「數學諾貝爾獎」桂冠的人。 在許多人看來,他是天才。
  • 北大數學天才,寧在美國做21年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現狀如何?
    北大數學天才,寧在美國做21年服務員也不回國當教授,現狀如何?一直以來,憑藉著自己的高智商和高水平走出國門,前往海外其他國家的優秀學生非常多,其中多數人在學成之後,都會選擇回來報效祖國,將自己所學全部傾注於做過的建設和發展事業當中;然而其中也有部分人出去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比如哈佛女孩劉亦婷,以及咱們今天說的這位北大數學天才,寧願在美國做21年服務員,也不願回國當教授!
  • 他是國際奧賽最傳奇的中國天才,北大視他如珍寶,哈佛要人也不給
    看多了武俠小說,裡面總說一句話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今我想把這句話改一改,叫「有數學的地方就有天才」。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在數學方面有極高天賦的人都能和「天才」掛上邊。那檢驗一個數學天才最好的地方,自然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畢竟這個舞臺集結全世界各地數學領域的頂級選手,能從這些人中脫穎而出,實力不言而喻。近幾年,中國學子在國際奧數舞臺上創造了很多輝煌,而今天我們要介紹這其中最傳奇的一位——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我們都知道,對於中國學子來說,北京大學是頂級學府,而北京大學的數學系,更是被譽為「第一學府第一系」,在北大全校所有專業中排第一。
  • 陶哲軒:一個華裔數學天才的傳奇
    上個月,他剛滿31歲。  目前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數學系任教的陶哲軒(TerenceTao),是贏得菲爾茲獎的第一位澳大利亞人,也是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  本月22日至30日,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西班牙馬德裡舉行。該大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大會開幕式上專為40 歲以下傑出數學家頒發的菲爾茲獎,則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 北大最有名的3位數學天才,都紛紛出走美國,這是為什麼?
    毫無疑問,中國每個有數學天賦的學生,都會在北大的數學系有過一段求學的時光。從恢復高考開始,北大的數學系就一直致力於培養數學天才,並且打造成為北大的一張王牌,在世界的數學舞臺上都享有聲譽。北大的數學系培養出來的人才,非常的多。但是,筆者查看相關的資料後發現,北大的數學天才,在完成學業以後,都會到國外留學,最終成為國外名校的教授,卻不回到中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