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非常神奇的科學。科技發展到現在,任何科學都離不開數學,數學也不再純粹,其本身也和各行各業融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發展。
目前我國數學研究最強的高等學府無疑就是北京大學,這所大學培養了無數的數學人才,其中一位,在2014年8月,在韓國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一小時的受邀報告。
這是中國數學家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唯一的一次一小時報告。這位數學家的名字叫張益唐。
張益唐1955年出生在上海,在1978年參加高考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師從潘承彪教授攻讀碩士學位,並在1992年畢業於美國普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張益唐的博士論文在研究「雅可比猜想」的時候,用了導師莫宗堅的一個重要結果作為引理。
但誰也沒想到,那個結果有問題,於是張益唐的推論自然也不成立。
儘管他在論文上做了很多工作最後還是被授予博士學位,但他的導師覺得張益唐讓他在學界丟人了,於是沒給他寫推薦信。
再加上當時前蘇聯解體,大量數學家湧入美國,導致張益唐畢業就失業,只能在賽百味(subway)打工養活自己。
1999年兩位學弟推薦他在新罕布夏大學找了個臨時教師的職位,去教微積分。2005年他才轉為正式講師。
絕大部分人以為,張益唐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但誰也沒想到他從未放棄過數學,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研究。
2013年7月,他把自己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投給了當時世界數學界最有聲譽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
這篇論文在短短三周時間裡就過審了,創下了《數學年刊》130年來審核通過的最快紀錄。以至於張益唐打電話給妻子說留心最近的媒體報導,那上面有我的名字。他妻子的第一反應是,你是不是喝醉了?
論文發表後,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的朋友告訴張益唐,你不用教書了,你也沒時間教書了,各種邀請會像雪片一樣飛來,你的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2013年5月13日,張益唐在美國哈佛發表演講,介紹了他這項研究成果。張益唐的工作是開創性的,他把素數的範圍定到7000萬,但對於找到更小的上限卻並不感興趣。
張益唐的論文在5月14號面世,無數數學家都在尋找著更小的下限,到了6月5號,這個數字變成了40萬。連原來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其中之一便是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 Terence Tao),他搞了一個「Polymath8」項目專門來刷這個下限,聽說目前這個下限已經被刷到了246 。
毫無疑問,目前的張益唐是數學界該領域的大牛,先後獲得了弗蘭克·奈爾森·科爾(Frank Nelson Cole)數論獎,Rolf Schock獎(羅夫·肖克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多項獎項。
2016年,張益唐來到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任終生教授。並於近日接受了北京大學的要求擔任客座教授,回國開始他新的研究工作。
希望這位教授能夠為北大培養出更多的數學人才,提升我國頂尖的人才水平,最終站在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