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的10個工程思維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20-11-24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 老喻在加。36氪經授權轉載。

上:原理篇

什麼人能靠創業發大財?

在這裡,錢其實是一個計量工具,用於量化我們如下這個思考:

創業成功最關鍵的個人要素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這類問題怎麼會有標準答案呢?

  • 首先當然是要運氣好,肯幹,願意冒險。

  • 從雞湯的角度說,需要有願景,要追隨內心的夢想;

  • 從雞血的角度說,需要有執行力,百折不撓。

  • 從商學院的角度說,需要商業模式;

  • 從矽谷的角度說,需要精益創業。

  • ......

我認為,如果你想靠創業發大財,最關鍵的個人要素是:

工程思維。

事實上,這是地球上那些最聰明的傢伙正在運用的關鍵思維。

本文將闡述如下觀點:

工程思維是創業方面最基本的、最普適的、最科學的利器。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工程學」?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工程學、工程科學或工學,是通過研究與實踐應用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來達到改良各行業中現有材料、建築、機械、儀器、系統、化學和加工步驟的設計和應用方式一門學科。

聽起來像是傳統意義上「工程師」幹的事情?

讓我(在參考了ECPD的定義的基礎上)來簡化一下工程學的定義:

有創意地應用科學定律,來系統化地解決現實問題。

在商業領域,擁有「工程學思維」的著名人物應該是埃隆·馬斯克和任正非。

埃隆·馬斯克說過:「我是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創意的工程師。我想我是工程師。」他在太陽能、電動車、太空運輸三大領域的成就眾所周知。

任正非呢?工程兵出身,曾經在惡劣的環境下,依靠數學推導,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高精度計量標準儀器——空氣壓力天平。

問題來了:

有人問埃隆·馬斯克:「降低發射成本這個事情,為什麼 NASA 那麼多專家和資源都沒做到而你的 SpaceX 卻做到了?」

埃隆·馬斯克回答:「嗯,我想 NASA 做不到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因為他們資源太多了。」

這個世界缺頂尖工程師,更缺有頂尖工程學思維的老闆。

2001年,埃隆·馬斯克誕生了「火星綠洲」這一概念:其實就是打算向火星發射一個裝著植物的衝天炮,藉此吸引公眾對於太空探索的興趣。

結果他一算帳,發現生產火箭的原材料價格,僅是當時火箭售價的3%。

由此他冒出了一個傳統工程師看不懂的商業靈感:

做一家太空運輸領域的西南航空公司。

別忘了埃隆·馬斯克有兩個學位:沃頓商學院的經濟學學士,賓大的物理學學士。

後來,通過垂直整合,自行生產85%的發射設備及軟體模塊,SpaceX能將火箭發射價格降至十分之一且仍擁有70%毛利率。

確切說,伊隆·馬斯克是一個「有夢想的技術包工頭」。

埃隆·馬斯克也不是特斯拉電動車的真正創始人,但他為特斯拉做了兩件事:

1、從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去思考電動車的技術可能性;

2、從商業的角度去考慮電動車的市場化可能性。

關於第一點,在各類關於「第一性原理」的案例裡講過多次了。

例如他思考電動車最關鍵的電池的思維是:

  • 大多數人會說,電池組太貴,電池的效率是每千瓦時600 美元;

  • 但他會研究,電池是什麼材料組成的?好,那就是銅,鎳,鋁,碳,以及一些用於分離和 密封的聚合物。

  • 好吧,如果在倫敦鋼鐵交易市場上購買它們,這些材料值多少錢?

  • 你看看,只需要每千瓦時80 美元。

結果,一個看起來不可能的問題,變成了可操作的路徑:

你只要想出聰明的辦法找到這些材料,並將它們用某種方式組成一個電池的形狀,那麼你就能擁有便宜的電池了。

關於第二點,特斯拉的一系列打法體現出商業上的老到:

沃頓商學院真沒白念。

伊隆·馬斯克絕非技術天才,他能夠橫跨三個領域,關鍵在於擁有「工程學思維」。

這也多少證明了一點兒工程學思維的通用價值。

這麼說來,是不是可以粗暴地給出一個公式:

創業成功=夢想力✖️工程力✖️商業力

不,我會更粗暴地認為:

夢想,工程,商業,都是工程學思維中的一部分。

《轉向:用工程師思維解決商業難題》這本書裡,說工程師思維有三個基本特徵:

首先是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預見」結構的能力。

作者認為,我們的世界依賴於結構。

無論是無中生有,還是在已有的結構上類比、優化、模仿,預見結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達文西在500年前所「預見」的直升機的結構,如下圖:

微博鼻祖Twitter的創始人之一Jack Dorsey,早在2000年畫出了產品原型手稿,看起來很簡陋,如下圖:

在上面的手稿中,Dorsey預見了一個革命性的結構:結合網際網路和簡訊服務,向用戶提供分享即時狀態的服務。

不管是物理世界的達文西的直升機,還是數字世界的Dorsey的微博,都是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預見了前所未有的結構。

工程師思維的第二個基本特徵是:

熟練地在約束條件下進行設計。

因為工程學的目的和意義,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所以必然受到「約束」。

這裡的約束,首先是科學規律的約束。

還有時間約束,財力約束,擁有資源的約束,競爭的約束,人類行為的約束,等等。

夢想和現實的距離,商業上的投入產出比,也是約束。所以前面我說,創業成功學的公式裡,工程學思維是把「夢想力」和「商業力」作為變量包含其中的。

商業需要約束,否則談何創造價值?憑什麼獲取利益?

例如我參與的創業項目「未來春藤」,這是一個致力於讓每個中國家庭都能分享到一流教育理念和資源的產品。

這個項目有很多「約束」,大公司不願意去做,而小公司不會做。

這些約束條件讓我有某種「不確定的安全感」,否則我就無法回答自己對自己的拷問:

憑什麼由你來做這件事?

工程師思維的第三個屬性關乎取捨:

經過深思熟慮後對解決方案和備選方案做出決斷的能力。

資源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必須根據重點進行分配,要將弱目標從強目標中分離出 來。

在約束條件下,我們要學會取捨,以及進行「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例如特斯拉的SUV,為了「取」鷹翼門,「舍」了很多看起來根本無法捨棄的功能。在加拿大,夏天露營冬天滑雪,是很多家庭的傳統。所以我開的燃油車SUV,車頂的儲物箱幾乎必不可少,可以一股腦地把全家人的滑雪板全部塞進去。

但是特斯拉的SUV因為有鷹翼門,車頂什麼都放不了。這個決定可能非得伊隆·馬斯克這樣的怪傢伙才下得了手。

然而在我看來,這個取捨是英明的。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買特斯拉,答:討小孩子歡心。

小孩子最喜歡什麼?--打開的翅膀。

當然,更深層的原因是,購買特斯拉電動SUV的車主,首先是因為其與眾不同的品牌,其次才是電動車以及使用體驗等要素。

所以,為了「與眾不同」這個最大的變量,做一個並不那麼實用的鷹翼門,就顯得比保留那些實用的車頂行李架更重要了。

好在還有別的辦法把滑雪板裝上去。

取捨是一場可行性、可能性、期望與限制之間的拔河比賽。

更艱難的情況是,如何在已知條件不足的灰度狀況下做決策。

也就是說,明知道載人火箭可能會發生爆炸,你也要按下按鈕。

後面,我們會提及這方面的案例。

如上所述:結構、約束和取捨是工程師思維的三大法寶。

在網際網路時代,「工程思維」被一些更加顯性的概念遮蔽了。

例如追求極致的產品思維,又例如人們認為網際網路其實就是心理學。

以上說得都有理,只是必須被納入「工程思維」的體系,才是厲害的東西。

當這個世界越來越數位化的時候,發揮關鍵作用也是工程學思維。

提出「計算思維」的周以真教授說: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理解人類行為。

我認為,計算思維其實就是數字時代的工程思維。

計算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

周以真對此解釋說:計算思維是數學思維、工程思維的補充和結合。

有篇「谷歌雙雄」的文章,說淘寶掌門人蔣凡,拼多多創始人黃崢,都是谷歌出來的工程師。

阿里的王堅,更是成為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並且是新設立的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首位院士。

今日頭條和美團等當紅企業的當家人,都是工程思維的高手。

這個時代的商界贏家,就是會做生意的工程師。

那是不是說「工程思維」只是一個理工科的概念呢?

當然不是。

例如《故事工程》的作者拉裡·布魯克斯就認為,即使是寫作這類看似非常依賴靈感的事情,也可以採用工程思維。

拉裡·布魯克斯說:「故事創作本身既是一門藝術,同時又類似於工程構建。」

他從工程構建的角度來分析創作活動,闡述故事創作的基本原理。

拉裡·布魯克斯堅信,成功創作故事的方法是理解並運用如下六大核心技能:

我個人對這類技能不太相信。因為我自己寫東西時,必須有足夠的衝動才能對抗無聊感和拖延症。

但我贊成每個人的寫作體系的底層是符合工程學原理的。

例如史蒂芬·金和東野圭吾這類作家,看起來都是故事工程學的高手。

把故事和工程放在一起,似乎是在說寫小說這類創作活動可以公式化。

這荒謬嗎?拉裡·布魯克斯如是解釋:

「人們的面孔之所以不同,在於造物主應用了一種符合工程學的方法,讓十一個器官的組合產生了藝術效果。」

今年(2019年)6月在得到準備我的《老喻的人生算法課》時,儘管得到的不少老師喜歡自稱「文科生」,但我能強烈感受到:

即使不考慮其技術團隊,這也是一家有「工程思維」的文科生公司。

例如得到的品質控制系統。

又例如得到將老師的思想體系產品化的能力。

我認為得到的競爭力之一,就是在看起來很難量化的「文科」領域運用了工程學思維。

當科技與人文的力量越來越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尤其需要「工程思維」。

我們讚嘆埃隆·馬斯克的技術創新時,也要關注他的思想底色裡的人文力量,以及他在設計感方面的天賦。

任正非在工作後,不僅自學了電子計算機、數位技術、自動控制、邏輯,還自學了哲學,以及三門外語。

華為在法國有一個數學研究所,因為「數學是開啟一切的工具」。

還有一個是美學研究所。

任正非認為:關注於色彩學,法國在色彩學上的積澱可以幫助華為的產品改變形象。

《轉向》一書認為,工程師思維(也就是工程學思維)是:

  • 嚴謹而系統的問題解決能力;

  • 一個全方位「即插即用」的多用途工具包;

  • 把多種知識的想法綜合在一起的整合體系;

  • 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期待性的交叉點。

我想再重複一下本文開始對「工程學思維」的定義:

有創意地應用科學定律,來系統化地解決現實問題。

這裡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

包括物理世界的定律,也包括虛擬世界的定律,以及人性深處的「定律」。

中:工具篇

我有一個觀點:絕大多數創業方面的認知提升其實無效。

大多數創業類的學習,都是刻舟求劍。

掌握並實踐「工程學思維」,才是正道。

這方面最好的教材,是一部電影:

《火星救援》。

從中,我們可以學會十個重要的工程思維。

至少對我這個在四十多歲把自己打回原形再次創業的人而言,這部電影無論從雞血的角度,還是從雞湯的角度,都給了我莫大的幫助。也是我在跨太平洋飛行的上空可以重複看的片子之一。

工程思維之一:發現不容置疑的使命

《火星救援》的故事非常簡單:2035年,在一次探險任務中,太空人兼植物學家馬克·瓦特尼不幸被遺留在火星。他的食物只夠吃309個火星日,而下一班「星際公交車」要4年後才會到。

馬克·瓦特尼打算活下來,而全人類也展開了一場太空救援。

當時年近80歲的大導演斯科特拍攝這部電影時相當克制。事實上,原著小說更是一點兒正經沒有,把一場史詩般的營救寫得極其逗逼。

但小說主人公在最後還是點了題:

為什麼一大堆人願意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來救一個太空人?

他們這麼做的真正原因是:每個人都有一種本能,那就是把同伴救出來,有時候可能看上去不太像,但事實確實如此。

遠足的人在深山裡迷路了,人們會發動搜救。火車出了事故,人們會排成長隊獻血。地震毀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會捐出緊急物資。這種本能紮根於人類社會,每一種文化都不例外。

是的,有些傻逼對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願意這麼做。正因為這樣,才會有幾十億人站在我這邊。相當酷,呃?

「工程思維」應該是務實的,落地的,為什麼一開始就說什麼虛頭虛腦的「使命」呢?

原因如下:

1、不管這個世界多麼糟糕,人類的科技和人文都根植於美好的嚮往,以及對「存在」與「意義」的無止境的追求。

對此,埃隆·馬斯克如是說:

「一定有一些原因讓你在早上起來,讓你想要活下去。你為什麼想要活下去?有什麼意義?是什麼激勵你?你喜歡未來的什麼?如果未來不包括置身於恆星之間,成為一個多星球的物種,我覺得這非常令人沮喪。」

人生短暫,不幹點兒有意思的事情真的是太蠢了。

有一個足夠足夠有意義的、無法被質疑的使命,是「工程思維」的守護神。

2、找到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以最大的熱情為之奮鬥,這很重要。

生活艱辛,工作操勞,諸事不易,創業更是九死一生,挫折不斷。

如果不是幹自己骨子裡相信和喜歡的事情,很難熬下來。

3、願景和使命是一種粗線條的算法,是一套導航系統。

願景是一種偉大的粗線條算法,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目標,制定戰略。就像聖雄甘地說的,找到你的目標,方法就會隨之而來。

當我們在未來的森林裡穿行時,如夜晚般黑暗。

尤其是在那些創新領域,預測是徒勞的,但我們又不能如蒼蠅一般亂撞。

解決辦法是:長線如蜜蜂般追逐光源,短線像蒼蠅那樣亂撞。

個人和企業都需要有使命與願景的確定性,戰術和試錯的隨機性。

4、使命聚合人才與資源,甚至為產品賦予靈魂。

埃隆·馬斯克令身邊的人相信:「他對火星的迷戀絕不是PR行為,SpaceX的員工們在用血汗為之努力。

「每當發射成功,Space X的員工都會發出熱烈的歡呼。崇高的目標是極具感染力的。」

我在前面說過,埃隆·馬斯克懂技術,但絕非技術天才。

他厲害的地方是聚合頂尖技術人才,然後結合科技和商業,憑藉卓越的「工程思維」率領團隊創造奇蹟。

使命也會引起社會的共鳴,為創業者帶來更多的資源。

特斯拉的電動車體驗很贊,但是小毛病也不少。但是車主們卻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包容,甚至自黑自娛自樂。

話說回來,使命未必就不虛妄,而願景也可能被濫用。

埃隆·馬斯克的火星夢想是:讓人類成為一個多星球物種。

這聽起來很偉大,很科幻,但又似乎觸手可及。

你看看,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我們開始為自己這個物種的長遠命運幹點兒啥了。

話說回來,我對此不太樂觀:

1、從宇宙的尺度看,地球和火星的關係,就是北京和天津的關係,並沒有那麼遙遠。星系要是出了狀況,地球火星差不多;

2、從人類的尺度看,假如大壞蛋毀滅了地球,估計到時候能逃去火星的還是大壞蛋。或者大壞蛋會去把火星也毀掉。

好吧,我們不如學一下《火星救援》小說裡的樸素精神。我們的使命和願景可以是一些人類的基本情感和文化。

比如我做未來春藤,出發點就是:讓每個中國孩子都能分享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理念和資源。

分享智慧,這不正是人類自古以來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嗎?

工程思維之二:用科學幹出生天

你看過《異形》、《銀翼殺手》、《角鬥士》、《黑鷹墜落》嗎?

這些電影都出自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親自繪製了電影《火星救援》的劇本封面草圖,內容是馬特·達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說"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學在這個星球幹出生天)。

這張草圖在2014年12月5日,隨「獵戶座」載人飛船的首次未載人試飛上了太空,並圍繞地球飛行兩圈。

讓我姑且用這句英文的中文翻譯來解構一下:

我一定要用科學在這個星球幹出生天。

三個關鍵詞:科學,幹,生天。

這三個詞加在一起,就是「工程思維」。

所以,工程思維=科學思維+幹+生天。

《轉向》這本書裡提及,一位由哈佛大學化學家改行的工程師喬治·懷特賽茲,提供 了科學與工程之間另一種有用的比較:

如果科學鍾情於「追蹤從離子和神經介質到勃拉姆斯《安魂曲》的機械路徑」,那麼工程的重點便是提供「分離無限量二氧化碳的實際方法,使用在納米比亞未曾用過的設備,提供無限供應的電力和清潔水並 保證30%的稅後投資回報率」。

簡單說,就是:

科學的核心是發現,工程的本質是實現。

我們先說「科學思維」。

埃隆·馬斯克極有可能看過《火星救援》這本小說。我留意到,有次訪談中,他說過類似於下面的話:

要讓物理定律站在你的這一邊。

這句話,《火星救援》的主角說過。

當時他計劃種土豆來養活自己,但是沒水。

回到問題的最源頭,水是由什麼構成的?其結構如下:

所以我們需要氫和氧。

火星大氣含有95%的二氧化碳,而基地正好有一臺「氧合機」,用於從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氧氣。

剩下就是氫了。

我們聰明的男主角突然想起來,登陸火星時省下的預備燃料:聯氨。

看,裡面有四個氫原子!

接下來,通過銥催化劑,將聯氨轉化成氮氣和氫氣。

接下來,用氫氣和氧氣發生反應,就得到了水。

於是,化學就站在你這一邊了。

當然,光知道分子結構和反應公式還不夠,要知道聯氨可是個危險玩意兒,所以然後,你必須極其緩慢地釋放聯氨,還要想辦法將氫氣引導到一個小區域內,燒掉它們。這些部分,就是「工程」方面的考驗了。

埃隆·馬斯克說:「我傾向於從物理框架來處理事情。物理學會教你從基本原理出發進行推理,而不是通過類比。」

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

我們要特別留意到埃隆·馬斯克對濫用「類比」的反對。

慢著,類比不是很高級的概念嗎?

簡單的類比並沒有意義。

例如,學習跨學科思維很有價值。但是,你不可能從一個你不懂的學科跨出什麼東西來。

比方說,你如果並不懂牛頓第二定律,就不理解「設定物體所受到的外力不變,則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也就不能理解用這個定律去類比精益創業裡的「最小化可行產品」概念。

類比很高級,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用,就像對於一個對牛頓力學一無所知的人來說,量子力學對他是沒用的。

「第一性原理」可以幫助我們逃離「夾層解釋」。

什麼叫夾層解釋?其實就是用一個黑盒子去解釋另外一個黑盒子,用似是而非的一個概念去解釋另外一個稀裡糊塗的概念。

很多熱愛學習的人,學會了一堆半懂不懂的名詞,其實就是掌握了一堆所謂的「夾層解釋」,不僅沒用,還很害人。

但是,現實中的絕大部分創業,並不需要造出一輛電動車。所以物理定律和化學公式對我們並不是真的有啥直接作用。

那麼第一性原理只是拿來打個比方嗎?

並不是。

事實上,我們現實中極少要用到物理定律和化學公式。

第一性原理可以在兩個通用場景中發揮作用:

1、計算;

2、倒推至本源、打破夾層解釋。

計算很容易理解,就是:「別爭啦,我們坐下來算算帳」。

對於上述的第二點,我們用一個沒有公式的例子來看一下「第一性原理」:

Zip2是馬斯克的第一個大項目。他思考了人們最想從銀行得到什麼——不是大樓房、實體銀行卡或複雜的服務,而僅僅是為了轉帳。他回歸基礎,顛覆了整個行業,Zip2後來成為了PayPal。

人們熱衷於追風口。但風口很多時候就是我所抨擊的「夾層解釋」。

例如團購、O2O等等,凡是沒能透過概念去思考本源的公司,基本都掛掉了。

試一下去用大白話來描述你在做的事情。

這個邏輯,和奧卡姆剃刀的「修剪」,以及香農對信息的定義是原理相通的。

我們再說「幹」。

一是會幹,二是肯幹。

有句扯淡的臺詞風靡一時:

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姑且不論你懂的很多是山寨道理和夾層解釋,即使你懂的是真道理,和「過好這一生」也沒有因果關係。

區別在哪兒呢?

認識世界和觸碰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就像我們前面講的故事,即使你懂得水的分子結構,即使你知道在哪裡找到原料,你還是可能在造水的過程中被聯氨炸死。

「幹」,是工程思維的精髓。

只有將你真正懂得的道理,將你的方法論放進現實裡,並且勇敢去「過」,才算是真實的一生。

所謂工程思維,就是會幹+肯幹。

我們再說「生天」。

這是個佛教詞彙,印度自古即有生天的思想,認為現世積善業、福德,死後即能生於天界樂土。

《火星救援》作為太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其目標非常簡單,就是活下去。

我們現實中最本質的目的也是「活下去」,但是在一個充滿欲望的世俗世界,生活的目標模糊了。

生天在哪兒?

「生天」是工程思維的目的地。

定義任務,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比方說,假如你要造最好的火箭,你就會想,火箭使用什麼燃料效率最高。

來自電子書:《一小時讀懂人類航天史》

然而,埃隆·馬斯克問的問題並非「什麼是最好的火箭」,而是:

如何從火星多次往返?

還記得前面說過的,火星大氣裡是什麼?

沒錯,二氧化碳。

埃隆·馬斯克的火星夢想的關鍵一環就是,在火星就地取材生產甲烷,將二氧化碳和水變成甲烷和氧氣。

你看,正確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定義「生天」,是逃出生天的第一步。 

會幹活的人過於腳踏實地,忘了仰望星空;

會做夢的人過於天馬行空,忘了步步為營。

具有「工程思維」的夢想家,在這個星球上是稀缺的。

《火星救援》的原著,把科幻小說寫成了硬科學。

埃隆·馬斯克更是把科幻電影幹成了現實。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是把創業幹成了科幻電影。

工程思維之三:系統論+還原論

讓我們回顧一下本文要討論的話題,所謂工程思維,是指:

有創意地應用科學定律,來系統化地解決現實問題。

這裡有個關鍵詞是「系統化」。

工程思維的核心之一就是系統思維。

《轉向》一書寫到:

一個系統因其各個模塊之間的關係而成為一個整體。這樣的整體是不能通過單獨分析各組成部分就能理解的。

蒸汽機的線描圖《系統思考》

但如你所見,此前我們的話題,似乎都是圍繞「還原論」展開。

還原論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為複雜的系統、事務、現象可以通過將其化解為各部分之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

我不打算陷入系統論和還原論的哲學爭辯,只想表達如下觀點:

1、不懂還原論來談系統論是騙子;

2、只懂還原論不談系統論是呆子。

二者本質上都是對因果關係和運行邏輯的科學探索。

《轉向》說,模塊化系統思維的一種特殊技巧是解構(把一個較大的系統打散成一個 個模塊)和重構(把這些模塊重新組合起來)的功能性組合。

真正的工程思維,既要解構,也要重構。

作為MIT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的立場是:

不囿於表面現象及細枝末節 ,發掘事物背後隱藏的模型及動力機制 。

作者認為,系統動力學是通過隱藏於現象背後的 「模型 」及 「動力機制 」去捕捉本質的綜合學科,如下圖:

模型,是指產生某種現象的結構 ,包括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係 。

動力機制 ,是以長遠目光觀察模型產生的現象 ,以及今後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及動向 ,即會出現怎樣的模式 。

系統動力學強調:不還原要素 ,從全局捕捉。

以往的科學方法論注重的是要素還原主義 ,而系統動力學則是基於俯瞰全局的角度。這有點兒像圍棋的局部計算與大局觀的關係。

不過,阿爾法狗的大局觀那麼厲害,也仍然屬於某種「還原主義」,這裡我們先不岔開去細究了。

系統動力學,通過「全局觀(模型)+動力機制+反饋系統」,來發掘 「條理清晰的答案 」 。

中央情報局科學技術部前副主任魯思·戴維這樣總結:

「工程不但是系統思維的同義詞,也是系統建設的同義詞,是一種從不同角度 觀察問題的能力。人們不僅要了解各個組成部分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而且 要真正領會整體以及它的意義所在。」

工程思維之四

膠帶紙原理

寫得太長了,我按一下加速鍵。

回到電影《火星救援》。男主角打算種土豆的時候,還沒想明白怎麼樣弄到足夠的水,算來算去都覺得不靠譜。

那該怎麼辦呢?

我實在是受夠了不停地推算,與其顛來倒去地琢磨怎麼弄到那250升水,還不如幹點實際的。就算它們現在既乾燥又沒用,我還是得想辦法把這麼一大坨土弄進棲息艙。

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是:

1、不要因為一個無解的問題而耽擱另外一個有解的問題;

2、先做能做的,別為缺失的板塊煩惱。

3、別被看起來很嚴重的東西嚇到,隨時操起你手上有的傢伙。

《火星救援》裡兩次救下主角性命的東西,是「膠帶紙」。

隨手能用的東西,比雖然很厲害但不順手的東西好100倍。

我在公司裡,一直鼓勵小夥伴們採用「膠帶紙原理」,先解決問題,再想是否好看,是否「高級」。 

例如現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很時髦,有些創業者凹造型過了頭。

但請記住,連蘋果公司的Apple Music,也強調人工編輯和機器推薦算法的結合。

對於擁有「工程思維」的人來說,有效並且高效地解決問題排在首位。

該用膠帶紙的時候就用膠帶紙。

工程思維之五

沒有銀彈,但有樂高

這一節想講的是:

1、這個世界上很少有大殺器;

2、但我們也要敢於去做十倍速增長的事情;

3、用模塊化思維,別去重複發明輪子。

《人月神話》是一本編程工程學的神作。其中,作者有一個頗有爭議的觀點:

沒有銀彈。

他主張並且斷言,在未來的十年之內(從1986年文章發表後開始計算),不會有任何單一的軟體工程上的突破,能夠讓程序設計的生產力得到一個數量級的提升。

(不過,作者認為這個假設現在已不再成立。)

我很喜歡作者在《沒有銀彈》中的如下論述:

在民俗傳說裡,所有能讓我們充滿夢靨的怪物之中,沒有比狼人更可怕的了,因為它們會突然地從一般人變身為恐怖的怪獸,因此人們嘗試著查找能夠奇蹟似的將狼人一槍斃命的銀彈。

他認為,儘管我們很渴望有一種(技術上或管理上的)銀彈,但其實很難。

人類能克服疾病的第一步,就是以細菌說淘汰了惡魔說和體液說,正是這一步,帶給了人類希望,粉碎了所有奇蹟式的冀望,告訴人們進步是要靠按部就班、不辭勞苦而來,得在清潔衛生方面持續不斷地投入心血,養成良好習慣,才是正道。如今,我們面對軟體工程也是一樣。

姑且不論「集成軟體開發環境」對生產力的倍速提升,放棄對一招制敵的秘密武器的幻想,其實就是另外一种放棄「一夜暴富」的幻想。

對於創業者而言,這尤為重要。

扎克伯格說:我的意思是說,真正的故事可能很無聊,不是這樣嗎?

但是,當我們構建商業模式的系統時,可以傾向於追求十倍速的可能性。

這並不矛盾。

此外,雖然我們不該像鍊金師那樣去追求「銀彈」,但可以有「樂高」。

前面,我們提及了「模塊化的系統思維」。

工程思維,要學會利用現有模塊來搭樂高積木。

電影《火星救援》裡,男主角想要活命,必須和地球取得通信聯絡,但是他沒辦法重新發明一個宇宙行動電話,所以他想到了一個現成的「模塊」:

「火星探路者」探測器。

然後,他利用這個探測器(以及與地球上的聰明人之間的默契),與地球重新建立了聯繫。

讓我們看看商業現實中類似的工程思維吧。

特斯拉Roadster是特斯拉汽車公司2008年推出的一款純電動跑車。Roadster是首款使用鋰離子電池的、續航裡程達到200英裡量產全電動跑車。

看起來很厲害吧?但其實那時候大多數人對此是不屑一顧的。

特斯拉Roadster,是在蓮花汽車公司(Lotus)的Elise跑車基礎上開發。

說起來,電動汽車最主要的三項技術是電池、電機和傳動系統。看上去,特斯拉一樣也沒有:

傳統汽車廠商也會整合供應鏈,但特斯拉這完全是「啥也沒有」啊?

沒錯,這就是「工程思維」裡的樂高魔法。

這個電動跑車後來被射到太空

2006年,谷歌宣布用16.5億美金股票,收購創立20個月,只有67個員工的Youtube。

(本案例來自Jade的文章)

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錢?而且當時谷歌自己其實也在做視頻。

原因如下:

  • 谷歌必須幹視頻。

  • 但谷歌視頻幹不過Youtube。

既然如此,買。

當然,光收購遠遠不夠,既然是樂高遊戲,你能夠將模塊整合在一起至關重要。

在收購後,Google做的主要有幾件大事:

現在,Youtube已經成為價值千億美金的下金蛋的母雞了。

類似的案例還有Facebook收購以10億美元收購圖片應用 Instagram,以160億美元收購WhatsApp。

以及今日頭條收購musical.ly。

扎克伯格和張一鳴都是典型的工程思維:

用模塊思維,像搭建樂高積木,來搭建搭成完整的系統,實現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長。

工程思維之六:驗證、測試、調整

讓我們回到火星。

即使《火星救援》的男主角在第63個火星日還沒有找到活路,甚至還沒有和地球取得聯絡,他依然用倒推的方式來想:

在最好的情況下,我應該做什麼?

當然是趕往下一班(四年之後)星際公交車站:阿瑞斯4的站點。

有多遠?3200公裡。(北京到深圳的飛行距離是1800公裡)

有車嗎?一輛充滿電只能跑35公裡的太空漫遊車。

男主角一通神勇操作略過不表,關鍵是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工程思維」:

改造:增加了蓄電池,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解決了取暖問題......

測試:在自己的棲息地附近測試一塊電池跑的距離,過程中驗證了自己的預測,同時也發現了取暖的遺留問題......

調整:不斷增加測試強度,增加漫遊裡程,測試生命維持系統,確定充電時間,不斷自我迭代......

1.0版:先去800公裡外去找探路者號......

2.0版:穿越火星地表3200公裡,逃出生天......

這不就是所謂的「精益創業」嗎?

即使是過時的熱門概念,也不代表每個人都懂。

精益創業的核心思想是MVP (最小化可實行產品),即:

用最快、最簡明的方式建立一個可用的產品原型,通過這個最簡單的原型來測試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預期,並通過不斷的快速迭代來修正產品,最終適應市場需求。

用我的話說,就是儘快形成可以賣的產品閉環。

前面說過的特斯拉推出的第一款電動車,雖然關鍵部件全是別人的,但是最有價值的「閉環系統」是他們自己的。

下面測試一下你是夠真的懂MVP (最小化可實行產品)。

請看上圖,你是哭臉還是笑臉?

簡單來說,你應該快速造一個跑得起來的東西,而不是追求一個極其完美的產品。

因為人類總會犯錯。

即使是追求「極其完美」,也要再試錯的過程中一步步實現。

否則掛掉的概率極大。

最小化可實行產品的一個精彩案例是Dropbox。

Dropbox 的創始人 Drew做了一個視頻放在了YouTube上,這段視頻介紹了 Dropbox 的各項功能,Beta 版的等待用戶一夜之間從5000暴增到75000,可當時 Dropbox 甚至連實際的產品都還沒有。

這也算可實行產品嗎?

算。

因為在「賣」了。

讓我們回想一下第一代iPhone面世時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當時用於演示操作的iPhone還沒有完全完工,換而言之只是工程機,會產生各種問題。

在最後時刻,工程團隊依然無法保證手機能夠至始至終保持正常。有時會失去網絡連接。有時電話無法接通。有時電話無緣無故就關機了。

為了保證iPhone原型機可以順利完美的完成演示操作,工程師們想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賈伯斯按照設定好的路線順序來演示iPhone功能,否則就會死機。

為了安全起見,工程師將所有演示機的屏幕上的信號強度條全部寫死,都是5格信號滿格,管他真假。

你看看,追求極致的賈伯斯都這樣,你有啥不好意思呢?

當然,前提是你真的全力以赴要把繪製的餡餅做出來,不是當騙子。

工程思維之七:取捨之道

好吧,我們馬上就要準備逃離火星了。

《火星救援》的男主角長途跋涉,九死一生,終於來到了星際公交車站,準備搭乘下一班車返回地球。

但是有個問題,他必須先從火星上坐擺渡小飛船飛向火星低軌道上的公交飛船。

麻煩來了,必須給這個擺渡小飛船減重。

目標是減掉5000千克的重量:

  • 減去科研用的土壤和巖石樣本;

  • 減去椅子;

  • 減去所有可以拆掉的東西;

  • 減去所有生命維持設備,讓男主角一直穿著太空服;

  • 減去電力系統;

  • 減去冗餘推進器;

  • 減去後備通訊系統;

  • ......

最糟糕的還在後面:

拆掉整個船頭!

男主角:你們TM開什麼玩笑?你們這是用敞篷車把我射進太空!

休斯頓:用帆布把洞蓋上。在火星的大氣環境下,這能行。

男主角:好吧,那就是輛頂篷車,好多了。

現實中,斷臂要艱難的多。

因為創業中的實際困境,像是溫水煮青蛙,反而不像處於絕境中那般好下決心。

埃隆·馬斯克說:有些事情沒效果的時候不要欺騙自己,否則你會執著於一個糟糕的解決方案。

讓我們看一下「跟誰學」的故事:

2014年開始,做教育O2O;

2015年,靠燒錢補貼的O2O破滅,墜入谷底;

2016年,拆分toB業務,例如專注互動視頻直播的「百家雲」,一年後實現盈利;

2017年,布局五款toC產品:跟誰學、高途課堂、成蹊商學院、金囿學堂、微師;

2018年,發力在線K12課程,實現其收入佔全年總收入73%;

2019年,專注於K12在線教育業務,all in 大班課模式,實現盈利,成功上市。

看,這就是一個斷臂、轉型、重生的故事。

對於創業者而言,區分「沉沒成本」和「堅持到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失敗,出醜,被嘲諷,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假如一件事情從「工程」的角度看的確無效,就放棄它。

別試圖去維護自己的正確。

關鍵是能夠活下來。

工程思維之八:在不確定性下啟動火箭

你無法確保自己能夠做成某件事情,你只是提升自己做成這件事情的概率。

腦海裡死守「有足夠把握」的人,不適合創業。

當然,完全不計算概率的賭徒也不適合創業,儘管很多賭徒創業成功了。

沒有100%的可靠。

《火星救援》的男主角有句話:

不過算了,我能抱怨個毛,現在能活下來的機率已經大多了。

概率帶給創業者更大的一個挑戰是:

你必須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啟動火箭。

《火星救援》裡去救男主角的一個方案是:直接用無人飛船運送物資去火星。

當時有一個兩難的抉擇:

方案1:按照正常的流程發射飛船,發射前需要多花10天檢測,但是差這10天男主角會餓死;

方案2:略去發射前的檢查,省出寶貴的10天。但是可能導致發射失敗。

計算:檢查中發現問題的機率是5%,出現的問題導致任務失敗概率50%,略過測試導致失敗概率2.5%,但是可以節省救命的10天。

決策:省掉10天檢測,直接發射。

結果:發射失敗。

那麼,這個基於概率的決策到底對不對呢?

是對的。

因為我們要把決策的過程和結果區隔開來評估,這是基於概率的決策的關鍵。

理解概率,與確定性共舞,在灰度環境下做出黑白分明的決策,敢於擁抱失敗。

以上都是創業者必備的「工程思維」。

埃隆·馬斯克說:人們對冒險存在極大的偏見,每個人都在努力求自保。

有趣的是,Space X之所以成就斐然,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反火箭發射思維」。

火箭發射思維,就是認為「失敗不是一種選擇」,儘量做到萬無一失,全力避免損失。

Space X的獵鷹9號火箭曾無數次墜入大海,他們傷心、沮喪,然後再來,不斷調整,最終取得了成功。

對於創業者而言,請謹記:失敗不是老天爺對你說不。

工程思維之九:孤獨的我+託付的團隊

創業,必須走進自我最孤獨的深處;

創業,永遠離不開值得託付的團隊。

前者意味著,一個厲害的團隊,成員必須是能夠搞掂自己的傢伙。

後者意味著,每個人都相信團隊成員會「像我對他那樣來對我」。

《火星救援》裡的男主角與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令人羨慕。

男主角獨自一人在火星上受的苦,從來沒向夥伴們抱怨、訴苦。

他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力,也不像那種濃眉大眼的超級英雄,而是自我調侃的大男孩。

這才是一個有工程思維的人所有的團隊精神。

要的是「管用」,而非「好看」。

一個好的團隊,成員應該是自我驅動的。

男主角給女隊長寫信,安慰她別為「拋棄」了自己而自責:

從開始訓練一直到我們抵達火星,我跟你共事了兩年。我想我對你的了解不可謂不深,所以我估計你一定還在責怪自己,認為我今天的處境是你造成的,即便我之前反覆重申讓你別自責也無濟於事。

你所經歷的是一個不可想像的困境,你作出了艱難的抉擇。這是身為指揮官應該做的。你的抉擇完全正確。如果你當時猶豫更久,MAV就會傾倒。

你很可能認為,失去一名隊員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其實不對,損失整船隊員更糟糕。你的決定避免了此事發生。

工程思維之十:少說廢話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把創業搞得特別悲壯。

其實創業就是去幹點兒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是也不算太喜歡,但有機會多賺點兒錢。

煽情一下也無妨,但是有時候煽過了頭,會毀掉理性。

但對於創業者而言,只有理性才能救命。

我特別喜歡《火星救援》男主角的那種逗逼精神。

總結一下,就是:

  • 少說廢話,埋頭幹活;

  • 別太傷感,別太悲情,別太高尚;

  • 別太正經,找點兒樂子;

  • 像是在打遊戲一樣樂觀。

我贊成建立在私慾基礎上的創業夢想,懷疑掩蓋在漂亮話之下的私慾。

《火星救援》的小說中,有一股濃濃的對成年人世界的結構,拋棄了宏大敘事與人類情懷,回歸到個人層面的簡單情緒。

人生就應該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這是我所鍾愛的「工程情緒」。

有沒有發現,廢話太多的人或者公司,大多不靠譜?

下:最後篇

教育啟示錄

終於快結束了,我準備按下8倍加速鍵。

關於工程師:

中國有很多工程師,但據統計整體戰鬥力還遠遠不夠。

關於工程師背景的CEO:

為什麼矽谷有很多華人工程師,卻很少有華人CEO?

印度人告訴我們,工程師也去讀個MBA吧。

關於小孩子的教育:

1、我們孩子的動手能力太差。

《火星救援》這本小說在米國很火爆,在咱國沒多少人喜歡。為啥?看不懂。

埃隆·馬斯克招人有個秘訣:名校畢業+動手能力強。

名校畢業說明經過智商篩選不會太傻,動手能力強說明可以幹活解決問題。

2、我們的孩子吃苦能力太弱。

埃隆·馬斯克對於教育自己孩子最苦惱的一點就是:怎麼讓他們多吃點兒苦?

中國人教育孩子的習慣,是恨不得把什麼都包辦了。

看似上了很多補習課很辛苦,其實在獨立思考和面對問題方面,中國孩子真的很弱,因為磨練的機會都被家長代勞了。

《火星救援》小說裡有一段特別逗:

等我出去之後,我要首先確認一下探路者是否正常,然後再來幹今天的苦力活兒。

是的,每次沙暴之後,我都不可避免地要去「清理太陽能電池板」,這是友好的火星人——比如我——的一個光榮傳統。每次幹這活兒都讓我回想起在芝加哥鏟雪的日子。對於這事兒,我要感謝我爸,他從來沒有念叨過讓我幹活兒是為了培養品質,或是讓我認識到艱苦勞作的價值。

「吹雪機太貴了,」他一般會這麼說,「你是免費的。」

有一次,我試圖跟媽抱怨。「別跟軟腳蝦似的。」她這樣建議。

多好的爸媽呀!

文科生救世界,理科生救自己,工程思維的人兩個一起救。

我們多培養點兒工程思維的孩子吧!

幹出個生天

創業者很悲催。如埃隆·馬斯克所說:

當你開始的時候,情況樂觀……然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你會經過一個充滿傷害的世界。

創業者很幸運。

因為創業像是被加速過的一生。

就像火星救援,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逃出生天」的過程,儘管大多數人不知道「生天」在哪兒。

生下來,活下去,做點兒什麼,這就是最好的救贖。

所謂工程思維,就是生命在無盡的宇宙間的奮力抗爭和坦然存在。

創業者們總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

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們已經改變了。

在電影《火星救援》的片尾,馬特·達蒙畫龍點睛:

「有時候,所有的情況都會對你不利。所有的壞事一起發生,你就可能會想,就是這樣了,這就是我的終點了。

面對這種情況,你要麼接受,要麼想辦法解決,這就是一切的真諦。

解決問題,你想各種辦法,解決一個問題,然後接著解決下一個問題,循環往復,等你解決了足夠多的問題,你就可以回家了。」上:原理篇

什麼人能靠創業發大財?

在這裡,錢其實是一個計量工具,用於量化我們如下這個思考:

創業成功最關鍵的個人要素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這類問題怎麼會有標準答案呢?

  • 首先當然是要運氣好,肯幹,願意冒險。

  • 從雞湯的角度說,需要有願景,要追隨內心的夢想;

  • 從雞血的角度說,需要有執行力,百折不撓。

  • 從商學院的角度說,需要商業模式;

  • 從矽谷的角度說,需要精益創業。

  • ......

我認為,如果你想靠創業發大財,最關鍵的個人要素是:

工程思維。

事實上,這是地球上那些最聰明的傢伙正在運用的關鍵思維。

本文將闡述如下觀點:

工程思維是創業方面最基本的、最普適的、最科學的利器。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工程學」?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工程學、工程科學或工學,是通過研究與實踐應用數學、自然科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來達到改良各行業中現有材料、建築、機械、儀器、系統、化學和加工步驟的設計和應用方式一門學科。

聽起來像是傳統意義上「工程師」幹的事情?

讓我(在參考了ECPD的定義的基礎上)來簡化一下工程學的定義:

有創意地應用科學定律,來系統化地解決現實問題。

在商業領域,擁有「工程學思維」的著名人物應該是埃隆·馬斯克和任正非。

埃隆·馬斯克說過:「我是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創意的工程師。我想我是工程師。」他在太陽能、電動車、太空運輸三大領域的成就眾所周知。

任正非呢?工程兵出身,曾經在惡劣的環境下,依靠數學推導,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高精度計量標準儀器——空氣壓力天平。

問題來了:

有人問埃隆·馬斯克:「降低發射成本這個事情,為什麼 NASA 那麼多專家和資源都沒做到而你的 SpaceX 卻做到了?」

埃隆·馬斯克回答:「嗯,我想 NASA 做不到的真正原因恰恰是因為他們資源太多了。」

這個世界缺頂尖工程師,更缺有頂尖工程學思維的老闆。

2001年,埃隆·馬斯克誕生了「火星綠洲」這一概念:其實就是打算向火星發射一個裝著植物的衝天炮,藉此吸引公眾對於太空探索的興趣。

結果他一算帳,發現生產火箭的原材料價格,僅是當時火箭售價的3%。

由此他冒出了一個傳統工程師看不懂的商業靈感:

做一家太空運輸領域的西南航空公司。

別忘了埃隆·馬斯克有兩個學位:沃頓商學院的經濟學學士,賓大的物理學學士。

後來,通過垂直整合,自行生產85%的發射設備及軟體模塊,SpaceX能將火箭發射價格降至十分之一且仍擁有70%毛利率。

確切說,伊隆·馬斯克是一個「有夢想的技術包工頭」。

埃隆·馬斯克也不是特斯拉電動車的真正創始人,但他為特斯拉做了兩件事:

1、從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去思考電動車的技術可能性;

2、從商業的角度去考慮電動車的市場化可能性。

關於第一點,在各類關於「第一性原理」的案例裡講過多次了。

例如他思考電動車最關鍵的電池的思維是:

  • 大多數人會說,電池組太貴,電池的效率是每千瓦時600 美元;

  • 但他會研究,電池是什麼材料組成的?好,那就是銅,鎳,鋁,碳,以及一些用於分離和 密封的聚合物。

  • 好吧,如果在倫敦鋼鐵交易市場上購買它們,這些材料值多少錢?

  • 你看看,只需要每千瓦時80 美元。

結果,一個看起來不可能的問題,變成了可操作的路徑:

你只要想出聰明的辦法找到這些材料,並將它們用某種方式組成一個電池的形狀,那麼你就能擁有便宜的電池了。

關於第二點,特斯拉的一系列打法體現出商業上的老到:

沃頓商學院真沒白念。

伊隆·馬斯克絕非技術天才,他能夠橫跨三個領域,關鍵在於擁有「工程學思維」。

這也多少證明了一點兒工程學思維的通用價值。

這麼說來,是不是可以粗暴地給出一個公式:

創業成功=夢想力✖️工程力✖️商業力

不,我會更粗暴地認為:

夢想,工程,商業,都是工程學思維中的一部分。

《轉向:用工程師思維解決商業難題》這本書裡,說工程師思維有三個基本特徵:

首先是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預見」結構的能力。

作者認為,我們的世界依賴於結構。

無論是無中生有,還是在已有的結構上類比、優化、模仿,預見結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例如達文西在500年前所「預見」的直升機的結構,如下圖:

微博鼻祖Twitter的創始人之一Jack Dorsey,早在2000年畫出了產品原型手稿,看起來很簡陋,如下圖:

在上面的手稿中,Dorsey預見了一個革命性的結構:結合網際網路和簡訊服務,向用戶提供分享即時狀態的服務。

不管是物理世界的達文西的直升機,還是數字世界的Dorsey的微博,都是在沒有結構的情況下預見了前所未有的結構。

工程師思維的第二個基本特徵是:

熟練地在約束條件下進行設計。

因為工程學的目的和意義,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所以必然受到「約束」。

這裡的約束,首先是科學規律的約束。

還有時間約束,財力約束,擁有資源的約束,競爭的約束,人類行為的約束,等等。

夢想和現實的距離,商業上的投入產出比,也是約束。所以前面我說,創業成功學的公式裡,工程學思維是把「夢想力」和「商業力」作為變量包含其中的。

商業需要約束,否則談何創造價值?憑什麼獲取利益?

例如我參與的創業項目「未來春藤」,這是一個致力於讓每個中國家庭都能分享到一流教育理念和資源的產品。

這個項目有很多「約束」,大公司不願意去做,而小公司不會做。

這些約束條件讓我有某種「不確定的安全感」,否則我就無法回答自己對自己的拷問:

憑什麼由你來做這件事?

工程師思維的第三個屬性關乎取捨:

經過深思熟慮後對解決方案和備選方案做出決斷的能力。

資源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必須根據重點進行分配,要將弱目標從強目標中分離出 來。

在約束條件下,我們要學會取捨,以及進行「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例如特斯拉的SUV,為了「取」鷹翼門,「舍」了很多看起來根本無法捨棄的功能。在加拿大,夏天露營冬天滑雪,是很多家庭的傳統。所以我開的燃油車SUV,車頂的儲物箱幾乎必不可少,可以一股腦地把全家人的滑雪板全部塞進去。

但是特斯拉的SUV因為有鷹翼門,車頂什麼都放不了。這個決定可能非得伊隆·馬斯克這樣的怪傢伙才下得了手。

然而在我看來,這個取捨是英明的。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買特斯拉,答:討小孩子歡心。

小孩子最喜歡什麼?--打開的翅膀。

當然,更深層的原因是,購買特斯拉電動SUV的車主,首先是因為其與眾不同的品牌,其次才是電動車以及使用體驗等要素。

所以,為了「與眾不同」這個最大的變量,做一個並不那麼實用的鷹翼門,就顯得比保留那些實用的車頂行李架更重要了。

好在還有別的辦法把滑雪板裝上去。

取捨是一場可行性、可能性、期望與限制之間的拔河比賽。

更艱難的情況是,如何在已知條件不足的灰度狀況下做決策。

也就是說,明知道載人火箭可能會發生爆炸,你也要按下按鈕。

後面,我們會提及這方面的案例。

如上所述:結構、約束和取捨是工程師思維的三大法寶。

在網際網路時代,「工程思維」被一些更加顯性的概念遮蔽了。

例如追求極致的產品思維,又例如人們認為網際網路其實就是心理學。

以上說得都有理,只是必須被納入「工程思維」的體系,才是厲害的東西。

當這個世界越來越數位化的時候,發揮關鍵作用也是工程學思維。

提出「計算思維」的周以真教授說: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理解人類行為。

我認為,計算思維其實就是數字時代的工程思維。

計算思維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

周以真對此解釋說:計算思維是數學思維、工程思維的補充和結合。

有篇「谷歌雙雄」的文章,說淘寶掌門人蔣凡,拼多多創始人黃崢,都是谷歌出來的工程師。

阿里的王堅,更是成為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並且是新設立的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首位院士。

今日頭條和美團等當紅企業的當家人,都是工程思維的高手。

這個時代的商界贏家,就是會做生意的工程師。

那是不是說「工程思維」只是一個理工科的概念呢?

當然不是。

例如《故事工程》的作者拉裡·布魯克斯就認為,即使是寫作這類看似非常依賴靈感的事情,也可以採用工程思維。

拉裡·布魯克斯說:「故事創作本身既是一門藝術,同時又類似於工程構建。」

他從工程構建的角度來分析創作活動,闡述故事創作的基本原理。

拉裡·布魯克斯堅信,成功創作故事的方法是理解並運用如下六大核心技能:

我個人對這類技能不太相信。因為我自己寫東西時,必須有足夠的衝動才能對抗無聊感和拖延症。

但我贊成每個人的寫作體系的底層是符合工程學原理的。

例如史蒂芬·金和東野圭吾這類作家,看起來都是故事工程學的高手。

把故事和工程放在一起,似乎是在說寫小說這類創作活動可以公式化。

這荒謬嗎?拉裡·布魯克斯如是解釋:

「人們的面孔之所以不同,在於造物主應用了一種符合工程學的方法,讓十一個器官的組合產生了藝術效果。」

今年(2019年)6月在得到準備我的《老喻的人生算法課》時,儘管得到的不少老師喜歡自稱「文科生」,但我能強烈感受到:

即使不考慮其技術團隊,這也是一家有「工程思維」的文科生公司。

例如得到的品質控制系統。

又例如得到將老師的思想體系產品化的能力。

我認為得到的競爭力之一,就是在看起來很難量化的「文科」領域運用了工程學思維。

當科技與人文的力量越來越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尤其需要「工程思維」。

我們讚嘆埃隆·馬斯克的技術創新時,也要關注他的思想底色裡的人文力量,以及他在設計感方面的天賦。

任正非在工作後,不僅自學了電子計算機、數位技術、自動控制、邏輯,還自學了哲學,以及三門外語。

華為在法國有一個數學研究所,因為「數學是開啟一切的工具」。

還有一個是美學研究所。

任正非認為:關注於色彩學,法國在色彩學上的積澱可以幫助華為的產品改變形象。

《轉向》一書認為,工程師思維(也就是工程學思維)是:

  • 嚴謹而系統的問題解決能力;

  • 一個全方位「即插即用」的多用途工具包;

  • 把多種知識的想法綜合在一起的整合體系;

  • 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期待性的交叉點。

我想再重複一下本文開始對「工程學思維」的定義:

有創意地應用科學定律,來系統化地解決現實問題。

這裡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

包括物理世界的定律,也包括虛擬世界的定律,以及人性深處的「定律」。

中:工具篇

我有一個觀點:絕大多數創業方面的認知提升其實無效。

大多數創業類的學習,都是刻舟求劍。

掌握並實踐「工程學思維」,才是正道。

這方面最好的教材,是一部電影:

《火星救援》。

從中,我們可以學會十個重要的工程思維。

至少對我這個在四十多歲把自己打回原形再次創業的人而言,這部電影無論從雞血的角度,還是從雞湯的角度,都給了我莫大的幫助。也是我在跨太平洋飛行的上空可以重複看的片子之一。

工程思維之一

發現不容置疑的使命

《火星救援》的故事非常簡單:2035年,在一次探險任務中,太空人兼植物學家馬克·瓦特尼不幸被遺留在火星。他的食物只夠吃309個火星日,而下一班「星際公交車」要4年後才會到。

馬克·瓦特尼打算活下來,而全人類也展開了一場太空救援。

當時年近80歲的大導演斯科特拍攝這部電影時相當克制。事實上,原著小說更是一點兒正經沒有,把一場史詩般的營救寫得極其逗逼。

但小說主人公在最後還是點了題:

為什麼一大堆人願意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來救一個太空人?

他們這麼做的真正原因是:每個人都有一種本能,那就是把同伴救出來,有時候可能看上去不太像,但事實確實如此。

遠足的人在深山裡迷路了,人們會發動搜救。火車出了事故,人們會排成長隊獻血。地震毀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會捐出緊急物資。這種本能紮根於人類社會,每一種文化都不例外。

是的,有些傻逼對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願意這麼做。正因為這樣,才會有幾十億人站在我這邊。相當酷,呃?

「工程思維」應該是務實的,落地的,為什麼一開始就說什麼虛頭虛腦的「使命」呢?

原因如下:

1、不管這個世界多麼糟糕,人類的科技和人文都根植於美好的嚮往,以及對「存在」與「意義」的無止境的追求。

對此,埃隆·馬斯克如是說:

「一定有一些原因讓你在早上起來,讓你想要活下去。你為什麼想要活下去?有什麼意義?是什麼激勵你?你喜歡未來的什麼?如果未來不包括置身於恆星之間,成為一個多星球的物種,我覺得這非常令人沮喪。」

人生短暫,不幹點兒有意思的事情真的是太蠢了。

有一個足夠足夠有意義的、無法被質疑的使命,是「工程思維」的守護神。

2、找到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以最大的熱情為之奮鬥,這很重要。

生活艱辛,工作操勞,諸事不易,創業更是九死一生,挫折不斷。

如果不是幹自己骨子裡相信和喜歡的事情,很難熬下來。

3、願景和使命是一種粗線條的算法,是一套導航系統。

願景是一種偉大的粗線條算法,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目標,制定戰略。就像聖雄甘地說的,找到你的目標,方法就會隨之而來。

當我們在未來的森林裡穿行時,如夜晚般黑暗。

尤其是在那些創新領域,預測是徒勞的,但我們又不能如蒼蠅一般亂撞。

解決辦法是:長線如蜜蜂般追逐光源,短線像蒼蠅那樣亂撞。

個人和企業都需要有使命與願景的確定性,戰術和試錯的隨機性。

4、使命聚合人才與資源,甚至為產品賦予靈魂。

埃隆·馬斯克令身邊的人相信:「他對火星的迷戀絕不是PR行為,SpaceX的員工們在用血汗為之努力。

「每當發射成功,Space X的員工都會發出熱烈的歡呼。崇高的目標是極具感染力的。」

我在前面說過,埃隆·馬斯克懂技術,但絕非技術天才。

他厲害的地方是聚合頂尖技術人才,然後結合科技和商業,憑藉卓越的「工程思維」率領團隊創造奇蹟。

使命也會引起社會的共鳴,為創業者帶來更多的資源。

特斯拉的電動車體驗很贊,但是小毛病也不少。但是車主們卻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包容,甚至自黑自娛自樂。

話說回來,使命未必就不虛妄,而願景也可能被濫用。

埃隆·馬斯克的火星夢想是:讓人類成為一個多星球物種。

這聽起來很偉大,很科幻,但又似乎觸手可及。

你看看,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我們開始為自己這個物種的長遠命運幹點兒啥了。

話說回來,我對此不太樂觀:

1、從宇宙的尺度看,地球和火星的關係,就是北京和天津的關係,並沒有那麼遙遠。星系要是出了狀況,地球火星差不多;

2、從人類的尺度看,假如大壞蛋毀滅了地球,估計到時候能逃去火星的還是大壞蛋。或者大壞蛋會去把火星也毀掉。

好吧,我們不如學一下《火星救援》小說裡的樸素精神。我們的使命和願景可以是一些人類的基本情感和文化。

比如我做未來春藤,出發點就是:讓每個中國孩子都能分享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理念和資源。

分享智慧,這不正是人類自古以來一直都在做的事情嗎?

工程思維之二

用科學幹出生天

你看過《異形》、《銀翼殺手》、《角鬥士》、《黑鷹墜落》嗎?

這些電影都出自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親自繪製了電影《火星救援》的劇本封面草圖,內容是馬特·達蒙的角色在火星上說"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學在這個星球幹出生天)。

這張草圖在2014年12月5日,隨「獵戶座」載人飛船的首次未載人試飛上了太空,並圍繞地球飛行兩圈。

讓我姑且用這句英文的中文翻譯來解構一下:

我一定要用科學在這個星球幹出生天。

三個關鍵詞:科學,幹,生天。

這三個詞加在一起,就是「工程思維」。

所以,工程思維=科學思維+幹+生天。

《轉向》這本書裡提及,一位由哈佛大學化學家改行的工程師喬治·懷特賽茲,提供 了科學與工程之間另一種有用的比較:

如果科學鍾情於「追蹤從離子和神經介質到勃拉姆斯《安魂曲》的機械路徑」,那麼工程的重點便是提供「分離無限量二氧化碳的實際方法,使用在納米比亞未曾用過的設備,提供無限供應的電力和清潔水並 保證30%的稅後投資回報率」。

簡單說,就是:

科學的核心是發現,工程的本質是實現。

我們先說「科學思維」。

埃隆·馬斯克極有可能看過《火星救援》這本小說。我留意到,有次訪談中,他說過類似於下面的話:

要讓物理定律站在你的這一邊。

這句話,《火星救援》的主角說過。

當時他計劃種土豆來養活自己,但是沒水。

回到問題的最源頭,水是由什麼構成的?其結構如下:

所以我們需要氫和氧。

火星大氣含有95%的二氧化碳,而基地正好有一臺「氧合機」,用於從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氧氣。

剩下就是氫了。

我們聰明的男主角突然想起來,登陸火星時省下的預備燃料:聯氨。

看,裡面有四個氫原子!

接下來,通過銥催化劑,將聯氨轉化成氮氣和氫氣。

接下來,用氫氣和氧氣發生反應,就得到了水。

於是,化學就站在你這一邊了。

當然,光知道分子結構和反應公式還不夠,要知道聯氨可是個危險玩意兒,所以然後,你必須極其緩慢地釋放聯氨,還要想辦法將氫氣引導到一個小區域內,燒掉它們。這些部分,就是「工程」方面的考驗了。

埃隆·馬斯克說:「我傾向於從物理框架來處理事情。物理學會教你從基本原理出發進行推理,而不是通過類比。」

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性原理」。

我們要特別留意到埃隆·馬斯克對濫用「類比」的反對。

慢著,類比不是很高級的概念嗎?

簡單的類比並沒有意義。

例如,學習跨學科思維很有價值。但是,你不可能從一個你不懂的學科跨出什麼東西來。

比方說,你如果並不懂牛頓第二定律,就不理解「設定物體所受到的外力不變,則物體的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也就不能理解用這個定律去類比精益創業裡的「最小化可行產品」概念。

類比很高級,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用,就像對於一個對牛頓力學一無所知的人來說,量子力學對他是沒用的。

「第一性原理」可以幫助我們逃離「夾層解釋」。

什麼叫夾層解釋?其實就是用一個黑盒子去解釋另外一個黑盒子,用似是而非的一個概念去解釋另外一個稀裡糊塗的概念。

很多熱愛學習的人,學會了一堆半懂不懂的名詞,其實就是掌握了一堆所謂的「夾層解釋」,不僅沒用,還很害人。

但是,現實中的絕大部分創業,並不需要造出一輛電動車。所以物理定律和化學公式對我們並不是真的有啥直接作用。

那麼第一性原理只是拿來打個比方嗎?

並不是。

事實上,我們現實中極少要用到物理定律和化學公式。

第一性原理可以在兩個通用場景中發揮作用:

1、計算;

2、倒推至本源、打破夾層解釋。

計算很容易理解,就是:「別爭啦,我們坐下來算算帳」。

對於上述的第二點,我們用一個沒有公式的例子來看一下「第一性原理」:

Zip2是馬斯克的第一個大項目。他思考了人們最想從銀行得到什麼——不是大樓房、實體銀行卡或複雜的服務,而僅僅是為了轉帳。他回歸基礎,顛覆了整個行業,Zip2後來成為了PayPal。

人們熱衷於追風口。但風口很多時候就是我所抨擊的「夾層解釋」。

例如團購、O2O等等,凡是沒能透過概念去思考本源的公司,基本都掛掉了。

試一下去用大白話來描述你在做的事情。

這個邏輯,和奧卡姆剃刀的「修剪」,以及香農對信息的定義是原理相通的。

我們再說「幹」。

一是會幹,二是肯幹。

有句扯淡的臺詞風靡一時:

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姑且不論你懂的很多是山寨道理和夾層解釋,即使你懂的是真道理,和「過好這一生」也沒有因果關係。

區別在哪兒呢?

認識世界和觸碰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就像我們前面講的故事,即使你懂得水的分子結構,即使你知道在哪裡找到原料,你還是可能在造水的過程中被聯氨炸死。

「幹」,是工程思維的精髓。

只有將你真正懂得的道理,將你的方法論放進現實裡,並且勇敢去「過」,才算是真實的一生。

所謂工程思維,就是會幹+肯幹。

我們再說「生天」。

這是個佛教詞彙,印度自古即有生天的思想,認為現世積善業、福德,死後即能生於天界樂土。

《火星救援》作為太空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其目標非常簡單,就是活下去。

我們現實中最本質的目的也是「活下去」,但是在一個充滿欲望的世俗世界,生活的目標模糊了。

生天在哪兒?

「生天」是工程思維的目的地。

定義任務,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比方說,假如你要造最好的火箭,你就會想,火箭使用什麼燃料效率最高。

來自電子書:《一小時讀懂人類航天史》

然而,埃隆·馬斯克問的問題並非「什麼是最好的火箭」,而是:

如何從火星多次往返?

還記得前面說過的,火星大氣裡是什麼?

沒錯,二氧化碳。

埃隆·馬斯克的火星夢想的關鍵一環就是,在火星就地取材生產甲烷,將二氧化碳和水變成甲烷和氧氣。

你看,正確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定義「生天」,是逃出生天的第一步。 

會幹活的人過於腳踏實地,忘了仰望星空;

會做夢的人過於天馬行空,忘了步步為營。

具有「工程思維」的夢想家,在這個星球上是稀缺的。

《火星救援》的原著,把科幻小說寫成了硬科學。

埃隆·馬斯克更是把科幻電影幹成了現實。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是把創業幹成了科幻電影。

工程思維之三

系統論+還原論

讓我們回顧一下本文要討論的話題,所謂工程思維,是指:

有創意地應用科學定律,來系統化地解決現實問題。

這裡有個關鍵詞是「系統化」。

工程思維的核心之一就是系統思維。

《轉向》一書寫到:

一個系統因其各個模塊之間的關係而成為一個整體。這樣的整體是不能通過單獨分析各組成部分就能理解的。

蒸汽機的線描圖《系統思考》

但如你所見,此前我們的話題,似乎都是圍繞「還原論」展開。

還原論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為複雜的系統、事務、現象可以通過將其化解為各部分之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

我不打算陷入系統論和還原論的哲學爭辯,只想表達如下觀點:

1、不懂還原論來談系統論是騙子;

2、只懂還原論不談系統論是呆子。

二者本質上都是對因果關係和運行邏輯的科學探索。

《轉向》說,模塊化系統思維的一種特殊技巧是解構(把一個較大的系統打散成一個 個模塊)和重構(把這些模塊重新組合起來)的功能性組合。

真正的工程思維,既要解構,也要重構。

作為MIT的明星課程,系統動力學的立場是:

不囿於表面現象及細枝末節 ,發掘事物背後隱藏的模型及動力機制 。

作者認為,系統動力學是通過隱藏於現象背後的 「模型 」及 「動力機制 」去捕捉本質的綜合學科,如下圖:

模型,是指產生某種現象的結構 ,包括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係 。

動力機制 ,是以長遠目光觀察模型產生的現象 ,以及今後將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及動向 ,即會出現怎樣的模式 。

系統動力學強調:不還原要素 ,從全局捕捉。

以往的科學方法論注重的是要素還原主義 ,而系統動力學則是基於俯瞰全局的角度。這有點兒像圍棋的局部計算與大局觀的關係。

不過,阿爾法狗的大局觀那麼厲害,也仍然屬於某種「還原主義」,這裡我們先不岔開去細究了。

系統動力學,通過「全局觀(模型)+動力機制+反饋系統」,來發掘 「條理清晰的答案 」 。

中央情報局科學技術部前副主任魯思·戴維這樣總結:

「工程不但是系統思維的同義詞,也是系統建設的同義詞,是一種從不同角度 觀察問題的能力。人們不僅要了解各個組成部分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而且 要真正領會整體以及它的意義所在。」

工程思維之四

膠帶紙原理

寫得太長了,我按一下加速鍵。

回到電影《火星救援》。男主角打算種土豆的時候,還沒想明白怎麼樣弄到足夠的水,算來算去都覺得不靠譜。

那該怎麼辦呢?

我實在是受夠了不停地推算,與其顛來倒去地琢磨怎麼弄到那250升水,還不如幹點實際的。就算它們現在既乾燥又沒用,我還是得想辦法把這麼一大坨土弄進棲息艙。

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是:

1、不要因為一個無解的問題而耽擱另外一個有解的問題;

2、先做能做的,別為缺失的板塊煩惱。

3、別被看起來很嚴重的東西嚇到,隨時操起你手上有的傢伙。

《火星救援》裡兩次救下主角性命的東西,是「膠帶紙」。

隨手能用的東西,比雖然很厲害但不順手的東西好100倍。

我在公司裡,一直鼓勵小夥伴們採用「膠帶紙原理」,先解決問題,再想是否好看,是否「高級」。 

例如現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很時髦,有些創業者凹造型過了頭。

但請記住,連蘋果公司的Apple Music,也強調人工編輯和機器推薦算法的結合。

對於擁有「工程思維」的人來說,有效並且高效地解決問題排在首位。

該用膠帶紙的時候就用膠帶紙。

工程思維之五

沒有銀彈,但有樂高

這一節想講的是:

1、這個世界上很少有大殺器;

2、但我們也要敢於去做十倍速增長的事情;

3、用模塊化思維,別去重複發明輪子。

《人月神話》是一本編程工程學的神作。其中,作者有一個頗有爭議的觀點:

沒有銀彈。

他主張並且斷言,在未來的十年之內(從1986年文章發表後開始計算),不會有任何單一的軟體工程上的突破,能夠讓程序設計的生產力得到一個數量級的提升。

(不過,作者認為這個假設現在已不再成立。)

我很喜歡作者在《沒有銀彈》中的如下論述:

在民俗傳說裡,所有能讓我們充滿夢靨的怪物之中,沒有比狼人更可怕的了,因為它們會突然地從一般人變身為恐怖的怪獸,因此人們嘗試著查找能夠奇蹟似的將狼人一槍斃命的銀彈。

他認為,儘管我們很渴望有一種(技術上或管理上的)銀彈,但其實很難。

人類能克服疾病的第一步,就是以細菌說淘汰了惡魔說和體液說,正是這一步,帶給了人類希望,粉碎了所有奇蹟式的冀望,告訴人們進步是要靠按部就班、不辭勞苦而來,得在清潔衛生方面持續不斷地投入心血,養成良好習慣,才是正道。如今,我們面對軟體工程也是一樣。

姑且不論「集成軟體開發環境」對生產力的倍速提升,放棄對一招制敵的秘密武器的幻想,其實就是另外一种放棄「一夜暴富」的幻想。

對於創業者而言,這尤為重要。

扎克伯格說:我的意思是說,真正的故事可能很無聊,不是這樣嗎?

但是,當我們構建商業模式的系統時,可以傾向於追求十倍速的可能性。

這並不矛盾。

此外,雖然我們不該像鍊金師那樣去追求「銀彈」,但可以有「樂高」。

前面,我們提及了「模塊化的系統思維」。

工程思維,要學會利用現有模塊來搭樂高積木。

電影《火星救援》裡,男主角想要活命,必須和地球取得通信聯絡,但是他沒辦法重新發明一個宇宙行動電話,所以他想到了一個現成的「模塊」:

「火星探路者」探測器。

然後,他利用這個探測器(以及與地球上的聰明人之間的默契),與地球重新建立了聯繫。

讓我們看看商業現實中類似的工程思維吧。

特斯拉Roadster是特斯拉汽車公司2008年推出的一款純電動跑車。Roadster是首款使用鋰離子電池的、續航裡程達到200英裡量產全電動跑車。

看起來很厲害吧?但其實那時候大多數人對此是不屑一顧的。

特斯拉Roadster,是在蓮花汽車公司(Lotus)的Elise跑車基礎上開發。

說起來,電動汽車最主要的三項技術是電池、電機和傳動系統。看上去,特斯拉一樣也沒有:

傳統汽車廠商也會整合供應鏈,但特斯拉這完全是「啥也沒有」啊?

沒錯,這就是「工程思維」裡的樂高魔法。

這個電動跑車後來被射到太空

2006年,谷歌宣布用16.5億美金股票,收購創立20個月,只有67個員工的Youtube。

(本案例來自Jade的文章)

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錢?而且當時谷歌自己其實也在做視頻。

原因如下:

  • 谷歌必須幹視頻。

  • 但谷歌視頻幹不過Youtube。

既然如此,買。

當然,光收購遠遠不夠,既然是樂高遊戲,你能夠將模塊整合在一起至關重要。

在收購後,Google做的主要有幾件大事:

現在,Youtube已經成為價值千億美金的下金蛋的母雞了。

類似的案例還有Facebook收購以10億美元收購圖片應用 Instagram,以160億美元收購WhatsApp。

以及今日頭條收購musical.ly。

扎克伯格和張一鳴都是典型的工程思維:

用模塊思維,像搭建樂高積木,來搭建搭成完整的系統,實現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長。

工程思維之六

驗證、測試、調整

讓我們回到火星。

即使《火星救援》的男主角在第63個火星日還沒有找到活路,甚至還沒有和地球取得聯絡,他依然用倒推的方式來想:

在最好的情況下,我應該做什麼?

當然是趕往下一班(四年之後)星際公交車站:阿瑞斯4的站點。

有多遠?3200公裡。(北京到深圳的飛行距離是1800公裡)

有車嗎?一輛充滿電只能跑35公裡的太空漫遊車。

男主角一通神勇操作略過不表,關鍵是這個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工程思維」:

改造:增加了蓄電池,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板,解決了取暖問題......

測試:在自己的棲息地附近測試一塊電池跑的距離,過程中驗證了自己的預測,同時也發現了取暖的遺留問題......

調整:不斷增加測試強度,增加漫遊裡程,測試生命維持系統,確定充電時間,不斷自我迭代......

1.0版:先去800公裡外去找探路者號......

2.0版:穿越火星地表3200公裡,逃出生天......

這不就是所謂的「精益創業」嗎?

即使是過時的熱門概念,也不代表每個人都懂。

精益創業的核心思想是MVP (最小化可實行產品),即:

用最快、最簡明的方式建立一個可用的產品原型,通過這個最簡單的原型來測試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預期,並通過不斷的快速迭代來修正產品,最終適應市場需求。

用我的話說,就是儘快形成可以賣的產品閉環。

前面說過的特斯拉推出的第一款電動車,雖然關鍵部件全是別人的,但是最有價值的「閉環系統」是他們自己的。

下面測試一下你是夠真的懂MVP (最小化可實行產品)。

請看上圖,你是哭臉還是笑臉?

簡單來說,你應該快速造一個跑得起來的東西,而不是追求一個極其完美的產品。

因為人類總會犯錯。

即使是追求「極其完美」,也要再試錯的過程中一步步實現。

否則掛掉的概率極大。

最小化可實行產品的一個精彩案例是Dropbox。

Dropbox 的創始人 Drew做了一個視頻放在了YouTube上,這段視頻介紹了 Dropbox 的各項功能,Beta 版的等待用戶一夜之間從5000暴增到75000,可當時 Dropbox 甚至連實際的產品都還沒有。

這也算可實行產品嗎?

算。

因為在「賣」了。

讓我們回想一下第一代iPhone面世時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當時用於演示操作的iPhone還沒有完全完工,換而言之只是工程機,會產生各種問題。

在最後時刻,工程團隊依然無法保證手機能夠至始至終保持正常。有時會失去網絡連接。有時電話無法接通。有時電話無緣無故就關機了。

為了保證iPhone原型機可以順利完美的完成演示操作,工程師們想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賈伯斯按照設定好的路線順序來演示iPhone功能,否則就會死機。

為了安全起見,工程師將所有演示機的屏幕上的信號強度條全部寫死,都是5格信號滿格,管他真假。

你看看,追求極致的賈伯斯都這樣,你有啥不好意思呢?

當然,前提是你真的全力以赴要把繪製的餡餅做出來,不是當騙子。

工程思維之七

取捨之道

好吧,我們馬上就要準備逃離火星了。

《火星救援》的男主角長途跋涉,九死一生,終於來到了星際公交車站,準備搭乘下一班車返回地球。

但是有個問題,他必須先從火星上坐擺渡小飛船飛向火星低軌道上的公交飛船。

麻煩來了,必須給這個擺渡小飛船減重。

目標是減掉5000千克的重量:

  • 減去科研用的土壤和巖石樣本;

  • 減去椅子;

  • 減去所有可以拆掉的東西;

  • 減去所有生命維持設備,讓男主角一直穿著太空服;

  • 減去電力系統;

  • 減去冗餘推進器;

  • 減去後備通訊系統;

  • ......

最糟糕的還在後面:

拆掉整個船頭!

男主角:你們TM開什麼玩笑?你們這是用敞篷車把我射進太空!

休斯頓:用帆布把洞蓋上。在火星的大氣環境下,這能行。

男主角:好吧,那就是輛頂篷車,好多了。

現實中,斷臂要艱難的多。

因為創業中的實際困境,像是溫水煮青蛙,反而不像處於絕境中那般好下決心。

埃隆·馬斯克說:有些事情沒效果的時候不要欺騙自己,否則你會執著於一個糟糕的解決方案。

讓我們看一下「跟誰學」的故事:

2014年開始,做教育O2O;

2015年,靠燒錢補貼的O2O破滅,墜入谷底;

2016年,拆分toB業務,例如專注互動視頻直播的「百家雲」,一年後實現盈利;

2017年,布局五款toC產品:跟誰學、高途課堂、成蹊商學院、金囿學堂、微師;

2018年,發力在線K12課程,實現其收入佔全年總收入73%;

2019年,專注於K12在線教育業務,all in 大班課模式,實現盈利,成功上市。

看,這就是一個斷臂、轉型、重生的故事。

對於創業者而言,區分「沉沒成本」和「堅持到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失敗,出醜,被嘲諷,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假如一件事情從「工程」的角度看的確無效,就放棄它。

別試圖去維護自己的正確。

關鍵是能夠活下來。

工程思維之八

在不確定性下啟動火箭

你無法確保自己能夠做成某件事情,你只是提升自己做成這件事情的概率。

腦海裡死守「有足夠把握」的人,不適合創業。

當然,完全不計算概率的賭徒也不適合創業,儘管很多賭徒創業成功了。

沒有100%的可靠。

《火星救援》的男主角有句話:

不過算了,我能抱怨個毛,現在能活下來的機率已經大多了。

概率帶給創業者更大的一個挑戰是:

你必須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啟動火箭。

《火星救援》裡去救男主角的一個方案是:直接用無人飛船運送物資去火星。

當時有一個兩難的抉擇:

方案1:按照正常的流程發射飛船,發射前需要多花10天檢測,但是差這10天男主角會餓死;

方案2:略去發射前的檢查,省出寶貴的10天。但是可能導致發射失敗。

計算:檢查中發現問題的機率是5%,出現的問題導致任務失敗概率50%,略過測試導致失敗概率2.5%,但是可以節省救命的10天。

決策:省掉10天檢測,直接發射。

結果:發射失敗。

那麼,這個基於概率的決策到底對不對呢?

是對的。

因為我們要把決策的過程和結果區隔開來評估,這是基於概率的決策的關鍵。

理解概率,與確定性共舞,在灰度環境下做出黑白分明的決策,敢於擁抱失敗。

以上都是創業者必備的「工程思維」。

埃隆·馬斯克說:人們對冒險存在極大的偏見,每個人都在努力求自保。

有趣的是,Space X之所以成就斐然,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反火箭發射思維」。

火箭發射思維,就是認為「失敗不是一種選擇」,儘量做到萬無一失,全力避免損失。

Space X的獵鷹9號火箭曾無數次墜入大海,他們傷心、沮喪,然後再來,不斷調整,最終取得了成功。

對於創業者而言,請謹記:失敗不是上 帝對你說不。

工程思維之九:孤獨的我+託付的團隊

創業,必須走進自我最孤獨的深處;

創業,永遠離不開值得託付的團隊。

前者意味著,一個厲害的團隊,成員必須是能夠搞掂自己的傢伙。

後者意味著,每個人都相信團隊成員會「像我對他那樣來對我」。

《火星救援》裡的男主角與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令人羨慕。

男主角獨自一人在火星上受的苦,從來沒向夥伴們抱怨、訴苦。

他所表現出來的意志力,也不像那種濃眉大眼的超級英雄,而是自我調侃的大男孩。

這才是一個有工程思維的人所有的團隊精神。

要的是「管用」,而非「好看」。

一個好的團隊,成員應該是自我驅動的。

男主角給女隊長寫信,安慰她別為「拋棄」了自己而自責:

從開始訓練一直到我們抵達火星,我跟你共事了兩年。我想我對你的了解不可謂不深,所以我估計你一定還在責怪自己,認為我今天的處境是你造成的,即便我之前反覆重申讓你別自責也無濟於事。

你所經歷的是一個不可想像的困境,你作出了艱難的抉擇。這是身為指揮官應該做的。你的抉擇完全正確。如果你當時猶豫更久,MAV就會傾倒。

你很可能認為,失去一名隊員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其實不對,損失整船隊員更糟糕。你的決定避免了此事發生。

工程思維之十:少說廢話

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把創業搞得特別悲壯。

其實創業就是去幹點兒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是也不算太喜歡,但有機會多賺點兒錢。

煽情一下也無妨,但是有時候煽過了頭,會毀掉理性。

但對於創業者而言,只有理性才能救命。

我特別喜歡《火星救援》男主角的那種逗逼精神。

總結一下,就是:

  • 少說廢話,埋頭幹活;

  • 別太傷感,別太悲情,別太高尚;

  • 別太正經,找點兒樂子;

  • 像是在打遊戲一樣樂觀。

我贊成建立在私慾基礎上的創業夢想,懷疑掩蓋在漂亮話之下的私慾。

《火星救援》的小說中,有一股濃濃的對成年人世界的結構,拋棄了宏大敘事與人類情懷,回歸到個人層面的簡單情緒。

人生就應該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這是我所鍾愛的「工程情緒」。

有沒有發現,廢話太多的人或者公司,大多不靠譜?

下:最後篇

教育啟示錄

終於快結束了,我準備按下8倍加速鍵。

關於工程師:

中國有很多工程師,但據統計整體戰鬥力還遠遠不夠。

關於工程師背景的CEO:

為什麼矽谷有很多華人工程師,卻很少有華人CEO?

印度人告訴我們,工程師也去讀個MBA吧。

關於小孩子的教育:

1、我們孩子的動手能力太差。

《火星救援》這本小說在米國很火爆,在咱國沒多少人喜歡。為啥?看不懂。

埃隆·馬斯克招人有個秘訣:名校畢業+動手能力強。

名校畢業說明經過智商篩選不會太傻,動手能力強說明可以幹活解決問題。

2、我們的孩子吃苦能力太弱。

埃隆·馬斯克對於教育自己孩子最苦惱的一點就是:怎麼讓他們多吃點兒苦?

中國人教育孩子的習慣,是恨不得把什麼都包辦了。

看似上了很多補習課很辛苦,其實在獨立思考和面對問題方面,中國孩子真的很弱,因為磨練的機會都被家長代勞了。

《火星救援》小說裡有一段特別逗:

等我出去之後,我要首先確認一下探路者是否正常,然後再來幹今天的苦力活兒。

是的,每次沙暴之後,我都不可避免地要去「清理太陽能電池板」,這是友好的火星人——比如我——的一個光榮傳統。每次幹這活兒都讓我回想起在芝加哥鏟雪的日子。對於這事兒,我要感謝我爸,他從來沒有念叨過讓我幹活兒是為了培養品質,或是讓我認識到艱苦勞作的價值。

「吹雪機太貴了,」他一般會這麼說,「你是免費的。」

有一次,我試圖跟媽抱怨。「別跟軟腳蝦似的。」她這樣建議。

多好的爸媽呀!

文科生救世界,理科生救自己,工程思維的人兩個一起救。

我們多培養點兒工程思維的孩子吧!

幹出個生天

創業者很悲催。如埃隆·馬斯克所說:

當你開始的時候,情況樂觀……然後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你會經過一個充滿傷害的世界。

創業者很幸運。

因為創業像是被加速過的一生。

就像火星救援,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逃出生天」的過程,儘管大多數人不知道「生天」在哪兒。

生下來,活下去,做點兒什麼,這就是最好的救贖。

所謂工程思維,就是生命在無盡的宇宙間的奮力抗爭和坦然存在。

創業者們總是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

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們已經改變了。

在電影《火星救援》的片尾,馬特·達蒙畫龍點睛:

「有時候,所有的情況都會對你不利。所有的壞事一起發生,你就可能會想,就是這樣了,這就是我的終點了。

面對這種情況,你要麼接受,要麼想辦法解決,這就是一切的真諦。

解決問題,你想各種辦法,解決一個問題,然後接著解決下一個問題,循環往復,等你解決了足夠多的問題,你就可以回家了。」

相關焦點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亂翻書」(ID:luanbooks),作者 潘亂,36氪經授權發布。 今年頭條生機大會,沒有發布希麼大的戰略和產品,朱文佳只是說要練好基本功:「無非是內容做得更好一點,推薦做得更準一點,創作者服務做得更到位一點。」 大會的主題是「致敬真知灼見」,代表著頭條內容生態進入了專業、聚焦的階段。
  • GPU大廠英偉達的AI造夢空間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GauGAN 的神經網絡是通過一百萬個開源Flickr 圖像進行訓練的,能夠理解如雪、樹木、水等超 180 個物體之間的關係。它並不像Photoshop裡貼一個圖層那樣,簡單的把圖形貼上去,而是根據相鄰兩個圖層之間的對應關係對邊緣進行調整。」英偉達中國區高級技術市場經理施澄秋給出解釋。
  • 殺死電影院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格隆匯財經熱點」(ID:glh_finance),作者:電飯鍋,36氪經授權發布。 酹酒一觴,敬這個波譎雲詭的電影江湖,也敬在這場刀光劍影中終將倒下的犧牲者——電影院。 01 死裡逃生 「過去的事就過去了,永遠別回頭。」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這一標準已經超出國家氣體最高標準的3個數量級,而純度每提升1個數量級,都會加快推動電子元器件質的飛躍。 高純度氧氣、氫氣、氮氣等氣體作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半導體器件等電子工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氣體純化器作為高純度電子氣體製備的關鍵設備,具有生產難度大、設備運行穩定性要求高以及生產環境要求嚴格等特點。 目前,全球只有少數國家可以生產氣體純化器。
  • 北美票房三連降,好萊塢慌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 陳鑌 ;36氪經授權發布。 中國市場最近被《戰狼2》帶動的一片火熱,在大洋彼岸的北美卻是一片哀嚎。 從5月至今,北美今年的暑期檔票房同比2016年已連續3個月縮水:2016年的5、6、7月,北美的票房分別為9.37億、10.87億、13.71億美元;到了今年,這三個月的票房分別縮減至8.36億、10.57億與12.05億美元,3個月的票房已經比去年少了將近3億美元。
  • 姻緣算法:聰明人的21條愛情公式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在加,36氪經授權發布。 比如人們知道擲硬幣的概率是兩面各50% ,於是在連續擲出5個正面之後,就傾向於判斷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概率較大。其實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概率還是50%。 這一點已被大量的實驗和證券市場上的錯誤預測所證實。 大多數人在判斷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概率時,往往會違背概率理論中的大數定律,而不由自主地使用「小數定律」,即濫用「典型事件」,忘記「基本概率」。
  • 比失業更嚴重: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 Lachel,36氪經授權發布。 劉慈欣有一部短篇小說,叫做《鏡子》,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氣象局的軟體工程師,意外用超弦計算機開發出了一款模擬軟體,可以模擬一個宇宙從誕生到演變的過程。
  • ACG行業事件Top100,重新發現2019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靠譜二次元」(ID:kpACGN),作者靠譜ACG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2019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 59、日本京都動畫遭到縱火,36人遇難 「事件回顧」7月18日上午,日本京都動畫第一工作室遭遇人為縱火,造成36人遇難,33人受傷。縱火嫌疑人為一名41歲男子,名為青葉真司。
  • 人生贏家的撲克牌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轉載。 本文將探討在不確定世界中,關於實力和運氣之間的秘密。 開 始 為什麼好運氣的人運氣會越來越好? 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大多數努力毫無意義? 天賦、實力、努力、運氣之間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他們反對的依據是: 一次投籃是否命中,相對之前幾次是否命中,是個隨機事件。 或者說球員投籃的命中序列跟隨機序列是一樣的(需要注意,隨機序列不是均勻分布的)。 3、歸因謬誤 就是總要給已經發生的事找一個原因,哪怕這事兒只是個隨機事件。
  • 謎一樣的概率權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在加,36氪經授權發布。 A部分 A1 故事源自一場豔遇。 也就是說,酒鬼在第三個酒吧是一個物理事件,而且在警察來抓之前就已經客觀存在了,為什麼會因為警察心底的主觀意識而發生改變呢? 難道有心靈感應這回事兒嗎?
  • 海底撈直面中年危機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繼「十八汆」之後,海底撈又開出了一家麵館。 這家叫「撈派有面兒」的麵館開在成都,均價8元。但根據大眾點評的評價時間推算,最早於去年11月就已經開業了。首先,當前的火鍋消費熱點地區,還是在消費單價高的一二線城市。其次,受疫情影響,中小餐企大批倒閉,反而騰出部分優質物業給海底撈這樣的企業。 目前在二三線及以下城市,海底撈主打中端火鍋的定位,共開出了324家店,客單價在95元左右,翻臺率為4.7左右,基本與一線城市持平,且穩中有升。再疊加選址、房租優勢和品牌影響力優勢,在低線城市,海底撈是有進一步深挖的可行性的。
  • 諮詢顧問的十大底層邏輯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貓爺戰略」(ID:IP_strategy),作者:貓爺先生,36氪經授權發布 雖然沒真正在頂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裡工作過,但由於我打交道的人大多都有些諮詢背景——如,大老闆是前麥肯錫合伙人,有個同事是美國麥肯錫工作2年多——慢慢地,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 麥肯錫的人一般自帶光環。
  • 穿JK制服的炒股女孩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靠譜二次元」(ID:kpACGN),作者:靠譜ACG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一茬又一茬。 作者 / 時臣 十五歲的現役JK女孩冉冉不懂,為什麼原價100元的裙子轉手就可以賣到500元,穿過再轉手也可以賣到三四百。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未來主議」(ID:futuretalking),作者:顧貝妮,36氪經授權發布。 與傳統肉產品加工相比,植物基蛋白質的生產更加自動化,對勞動力的依賴程度也更低,因此比較不容易受到人員短缺的影響。美國因傳統肉類加工企業工人大量感染肺炎停工,導致肉價大幅上漲有感,這給植物肉帶來了可乘之機。
  • 股市從無「鍊金術」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錦緞」(ID:jinduan006),作者:愚老頭,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我承認我最近有些膨脹,因為找出了曼德爾布羅特的《市場的(錯誤)行為》這本書,指望自己能夠從中能夠找到股市的鍊金術。對,就是下面這本。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錦緞」(ID:jinduan006),作者:投資研究院,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過去若干年,中國醫藥產業存在一條顯著暗線:「20年效應」。 具體來說,從仿製藥、原研藥到生物藥的躍遷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差距大致都是20年。
  • 工業物聯網:前世今生,萬物升騰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矽谷加先生」(ID:guigujiaxiansheng),作者:garnett ge,36氪經授權發布。 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一場如詩如畫的鴻篇巨製正在上演。 源起:大國博弈,工業升級  如果一定要為工業網際網路找一個起源,那一定是通用電氣(GE)。
  • 科技公司闖年關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王與桐 楊逍 程丹,編輯:火柴Q,36氪經授權發布 2019年復盤:「我們沒有復盤」 2019年11月7日,19萬用戶衝進magi.com,導致伺服器掛了,那天我們有20多個小時都在搶修伺服器。 一切都發生得比較急。我們現在還不到10人,今年也沒有做復盤。
  • 搶灘動力電池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子彈財經」(ID:wwwhygc),36氪經授權發布。 儘管在近兩年車市整體走弱和補貼退坡的趨勢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自2019年7月以來出現12個月連跌,但從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趨勢仍然明顯。
  • 視頻號:機會和商業化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藍鯨渾水」(ID:hunwatermedia),作者:hunwater,36氪經授權發布。 微信視頻號又雙叒叕有新動作了。 有網友表示,錯過了抖音快手,不能再錯過視頻號了。 近兩年,電商直播飛速發展不斷出圈,以淘寶直播、抖音快手為代表的平臺方衝在前線,B站、小紅書、知乎等也先後上線並不斷完善直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