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們為何執著地關注哈耶克?

2021-01-11 鳳凰網

編者按:哈耶克(1899-1992)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 。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 。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先後獲維也納大學法學和政治科學博士學位 。20世紀20年代留學美國 。先後任維也納大學講師 、奧地利經濟周期研究所所長、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等。1938年加入英國籍。194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預言蘇聯式的集權社會必定崩潰,1991年,蘇聯解體,1992年,哈耶克在英國去世。哈耶克著有《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物價與生產》、《資本純理論》、《通往奴役之路》、《法律、立法與自由》、《貨幣的非國家化:共存貨幣理論與實踐的分析》,1974年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於哈耶克的故事中,還有一個足夠震驚:柴契爾夫人在英國成為首相之初,多次召集內閣成員討論經濟政策,繁冗的討論多次毫不結果,最後柴契爾夫人終於忍不可忍,從皮包中拿出哈耶克的一本書,直接扔在會議桌上,簡潔地說,看看這個吧。一般認為,柴契爾夫人和裡根總統在英美兩國推行即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哈耶克在中國大陸受到重視是90年代以後,

國人對哈耶克的關注,是與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知識界的重生同步的。作為當代最富創見的自由主義思想家,哈耶克的關懷與思索顯然在我們這裡引起了深刻的同情與共鳴。

○《哈耶克評傳》[美]布魯斯·考德威爾著,馮克利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33元

○《哈耶克文選》[英]哈耶克著,馮克利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35元

一部權威的傳記

《哈耶克評傳》(以下簡稱《評傳》)的出版引人注目。此前已經出版了一本由秋風先生翻譯的《哈耶克傳》(以下簡稱《傳》,[英]埃本斯坦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秋風還翻譯了一篇針對原著的書評,題為《一本不完整的學術思想傳記》。文中批評了「書中敗筆」之後說:「埃本斯坦是寫了哈耶克的第一本傳記,但人們仍需要期盼另一部更權威的傳記問世。」話音剛落,《評傳》這「另一部更權威的傳記」就應聲而出。中國知識界持續關注哈耶克,至少已經有十個年頭了,這勁道看來是有增無減。

撇開與《傳》的比較不談,《評傳》的優點是很明顯的。首先,它無疑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作者徵引文獻有晚至2003年發表者,可見其寫作的殺青時間也不會早於2003年,所以有關這個課題較為晚近的發現與觀點盡入其彀中。第二,作者布魯斯·考德威爾是一位經濟思想史專家,又曾擔任《哈耶克全集》的主編,在哈耶克研究方面確有很深造詣。第三,把「哈耶克的旅程」放在「奧地利學派及其對手之爭」這一背景下來寫,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既開闊又清晰的視野。我個人很喜歡作者那種有點學究氣、卻一點也不過分的嚴謹,字字句句扣緊自己的主題,不讓才情或材料牽著自己游離。舉一例言之:提到1950年哈耶克去芝加哥大學前夕辦理離婚一事只一筆帶過,卻加了個注釋說:「關於離婚的細節請見 Ebenstein(2001,167-70)。」可巧!他在這裡說的就是埃本斯坦的《傳》。

什麼樣的制度才能有效地保障個人自由

哈耶克在我們這裡何以會引起如此的關注?我覺得,《傳》封面上的廣告語提供了一個比較直白的答案:「法治社會與市場經濟的衛士。」法治社會與市場經濟恰恰是中國當前改革進程中的兩大課題,因此,用《評傳》譯者馮克利先生的話說,哈耶克「日益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當然也是情理中事」。

然而我以為,還有更深的原因。國人對哈耶克的關注,是與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知識界的重生同步的。作為當代最富創見的自由主義思想家,哈耶克的關懷與思索顯然在我們這裡引起了深刻的同情與共鳴。

論及自由主義的關懷,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對個人自由的捍衛。但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哲學、一種經濟學理論或一種熔兩者於一爐(如哈耶克所創建的)社會理論,當然不是「不自由,毋寧死」那樣一種樸素態度的表達,不是「詩意地棲居」(海德格爾語)那樣一種浪漫情懷的抒發,也不是「只遵循理性指引生活」(斯賓諾沙語)那樣一種唯理主義自由觀的論說。按照哈耶克的說法,自由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社會中的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強制被減低到最低限度」。哈耶克所秉承的始自18世紀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自由主義傳統,關心的是每個人「在社會中可能享有的自由」。所以,他在論及自由時所關心的,不是個人的態度、情懷或精神境界,而是「社會共同生活的組織原則」(奧地利學派第三代傳人米瑟斯語)。也就是說,他始終在思索的是,什麼樣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保障個人自由?這樣界定的自由(哈耶克稱之為「消極自由」),對於曾一度迷失於各種高調自由觀的我們,確實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沒有個人自由,整個社會就會失去創造力

不止於此。哈耶克所探求的實際上是這樣一種「制度框架」,它能在「為個人的首創精神提供最廣闊的活動空間」的同時,又能「為個人的努力進行有效合作提供最佳機會」。也就是說,他探求的是一種能使社會生活充滿活力且富有成效的秩序。這樣一種秩序,不僅能保障個人自由,同時也能保障社會進步。儘管「進步」一詞容易引起爭議,但我們也不難從常識層面確認進步的存在,尤其在社會開放、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明顯帶來許多文明成果的今天。哈耶克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文明便是進步,而進步便是文明。」看來社會進步也可理解為文明的發展。這種「進步」和「發展」並不表示趨向某個「目標」,而只是在保持社會生活和人類文明的活力。只要設想一下相反的景象——社會靜止和文明衰敗所帶來的僵固與凋敝,這一點就不難理解。對於我們生存於其中的現代文明來說,停滯的確就意味著死亡。

哈耶克所關懷和思索的,不僅僅是個人自由如何才能得到保障,而且是人類文明(尤其是現代文明)如何才能得以持續生存和發展。而從後一個問題的角度看,個人自由更加顯得至關重要。這是因為,沒有個人自由,整個社會就會失去創造力,而創造力乃是人類文明(尤其是現代文明)的生命線。因此,個人自由一旦受到威脅,人類文明也就受到威脅。哈耶克一生親歷了多次這樣的威脅造成的危機與災難。他的關懷與思索,不是杞人憂天。同樣,他在我們這裡引起的反響,也不是邯鄲學步。中國當前的改革進程以及近百年來在現代化道路上的追求與挫折,都明顯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之一脈,有著相同的脈動。

「自由派」與「計劃派」之爭

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說哈耶克是一名「衛士」?馮克利先生為《傳》一書寫的序言題名為「用觀念戰勝觀念」,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好的提示。而在《評傳》一書提供給我們的視野中,我們無需提示就能明白看到,戰鬥是在什麼地方進行的。

威脅個人自由和人類文明的,有強權和暴行,也有觀念。而且,從長遠處說,威脅歸根結底是來自觀念——荒謬的、糊塗的或偏執的觀念。哈耶克以及整個奧地利學派的思想是在與各種對手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評傳》把這種爭論作為貫穿全書的主要線索,做了極為精當和清晰的展示與分析。歷史主義、實證主義、唯科學主義、建構論的理性主義……所有這些對手在爭論的焦點上都可以用「計劃派」一詞來概括。而爭論的另一方即哈耶克以及整個奧地利學派則可以被概括為「自由派」。

所謂「計劃派」,最簡單的界定是,他們在「社會共同生活的組織原則」上相信「計劃」的優越性。這種計劃當然是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我們一度很熟悉的「計劃經濟」可以算得一種實例。當然,「計劃」一旦成為「組織原則」,就不可能僅僅停留在經濟領域,勢必會在政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推行。

所謂「自由派」,也可以簡單地界定為,在「社會生活的組織原則」上相信「自由」的優越性。用哈耶克的概念來說,就是相信「自發秩序」的優越性。這種秩序必然是「多中心」的,「市場經濟」可算一種實例。「當秩序在人類中的形成是因為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自發意圖進行互動,僅受制於平等一致地適用於他們全體的法律時,我們便在社會中擁有了一個自發秩序的系統。」這個「自發秩序的系統」,當然也不可能局限於經濟領域,事實上市場經濟秩序必須依存於「法治下的自由」這樣一種政治秩序。

既然是認知活動,就有出錯的可能

如果問題僅僅涉及信念,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宗教派別之爭,本來就不是說理的事。但近現代各種觀念的主要生產者是知識分子,從原則上說,他們據以立論的基礎是知識。既然是知識,就必定不是來自信念,而是來自某種認知活動。既然是認知活動,就有出錯的可能:觀察不準、判斷有誤、推理不合邏輯等等。於是就有了辨析的必要、商榷的可能,爭論就這樣發生了。事實上幾乎可以認為,在近現代的觀念生產流程中,爭論是必不可少的工序。

觀念之爭畢竟不是單純的知識之爭,總難免包含著信念的表達,有時候這會混淆爭論的性質。對此,哈耶克在弗萊堡大學的就職演說中曾以「交換的公正」(自由派的主張)和「分配的公正」(計劃派的主張)之爭為例,做出了頗有說服力的澄清。在分析論證了「分配的公正」必然會要求「取消個人自由」並「實行一種嚴密的極權統治」之後,他說:「關鍵的一點是,它(指上述結論)僅僅取決於科學的分析,而不是任何價值判斷。只有當我們就貫徹某種公正會導致什麼結果取得一致後,對它們的選擇才依靠價值判斷。」真正有意義的爭論是在做這種選擇之前。「但是如果有人承認這一結論,並宣稱他仍然寧肯選擇一個以個人失去自由和少數人有無限權力為代價而實現了分配公正理想的制度,也不要那種個人自由和交換公正——在他看來這可能是一種極端的不公正——結合在一起的制度,那麼科學就實在無話可說了。」但他相信,絕大多數人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後,都會選擇能保障個人自由的制度,所以他決心要把「最偉大的科學統一性的傳統」和「就公共生活的重大問題表達信念的傳統……結合在一個經濟學家的學術工作之中。」(見《哈耶克文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知識論問題

還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從《評傳》中可以看到,哈耶克一生不斷地陷入知識論之爭。在近代西方學術傳統中,知識論可以說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因為它們關涉到論者據以立論的知識的真確性。如果知識的真確性得不到保證,所有立論就會變得可疑乃至可笑。另一方面,一種觀念的謬誤也可以通過知識論的檢討得到揭示。因此,論者在任何時候都得小心腳下的知識論陷阱,不能不步步為營。反觀我們這裡,顯然是缺少這種傳統的。所以時常會看到,有人僅憑著奔放的靈感,在正需要下力氣論證的地方靠文採過渡,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某種觀念拼貼。當然,這已經是題外話了。

圖:1985年春,哈耶克與牛津大學耶穌學院的學生在一起,瑪雷耶-格雷(Marie Gray)拍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哈耶克不是一個反理性主義者
    前者可以向我們指示思想的出發點,而後者能夠讓我們有幸目睹思想的高度。哈耶克即使在去世之後也難以獲得清靜,因為後來有源源不斷的推崇者和反對者湧現,把他揪出來重新投入思想市場。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哈耶克自己是一個極為堅定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幾乎不存在思想上的重大轉折,他是那種「固執己見」的「老頑童」,儘管因此也受到了左右兩派的共同攻擊。
  • 哈耶克:為什麼錯誤的思潮總是捲土重來?
    而「實證主義」經濟學面對英國女王「你們為什麼沒能預測到金融危機」的責問時,卻說:「錯的不是我們的理論,而是現實世界。」在奧派經濟學的思考框架中,我們無需去背誦複雜的定理,也無需高等數學的複雜變幻。只需帶著一個邏輯清晰的大腦和一顆理解人性的同理心,經濟學大廈就會像變魔術一樣,神奇地矗立在你的腦海中。這就是奧派經濟學令人著迷的魔力。
  • 【新譯者訪談】馮克利:在唱片店裡翻譯哈耶克的人
    今天,我們推送的是「新譯者系列」訪談的第十一篇,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英語譯者馮克利的故事。因為那時他接觸到了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在社科院的圖書室裡他讀到了哈耶克那本最為通俗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大受感染,自此與「西馬」分道揚鑣。回想這場快速的思想「叛變」經歷,馮克利覺得非常自然。在他看來,有兩個原因促使了自己放棄舊日興趣,一是閱讀面的擴大;另一個原因則來自中國的大環境。
  • 為什麼說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經濟理論本質上是一致的?
    我們很容易辨別出哈耶克與米塞斯的不同之處。米塞斯的人類行為學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其先驗主義,然而,哈耶克在這一點上,早就明確地表示不敢苟同他的老師。在哈耶克看來,經濟規律完全依賴於一種經驗性基礎,單憑人類的邏輯並不能夠產生經濟過程的系統性真理。
  • 1974年:綱納-繆達爾和弗-馮-哈耶克
    哈耶克認為危機所引起的物價下跌會自動改變儲蓄率下降的趨勢,一旦資本供給恢復和增加,經濟也就自然地走向復甦,無須國家幹預。也就產生了哈耶克經濟周期理論。經濟計算問題哈耶克是20世紀學術界對於集體主義的主要批評者之一。哈耶克相信所有形式的集體主義(即使是那些在理論上根基於自願合作的集體主義形式亦然)最終都只有可能以中央集權的機構加以維持。
  • 神豪家族喜樂和哈耶克互扎,陌陌女主播戴麗充當兩人傳話員!
    這時哈耶克飄屏問:那我們喜樂哥是李粥粥的備胎?戴麗回答:說喜樂不是備胎是千斤頂,偶然頂一下。接著戴麗又笑著說:哈耶克和喜樂兩個人喜歡互扎,喜樂說要給哈耶克戴有顏色的帽子,而哈耶克說喜樂只是一個備胎。最後戴麗表示:等喜樂來了,要把哈耶克的原話傳給他。
  • 讀哲學,哲學地讀——德勒茲的「變」與德希達的「解」
    在微信公號敘拉古之惑上看到吳冠軍的文章「鄧正來式的哈耶克 ——思想研究的一種德勒茲主義進路」,瀏覽一下,便一頭扎進去了。因為哈耶克。近來,沉寂多年的哈耶克忽然被區塊鏈點燃,大有風雲再起的氣勢,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貨幣市場化競爭理念隔代遺傳,激活了區塊鏈這一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相似的基因,當然,鄧正來解讀的是作為政治哲學家而非經濟學家的哈耶克。
  • PKEX觀察 | 從哈耶克最後的預言,看算法穩定幣的未來
    經濟學家的預言20 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之一——弗裡德裡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坊間對他最津津樂道的傳聞,莫過於他準確地預言了蘇聯的覆滅。其時,哈耶克飽受嘲笑與攻訐。直到二十世紀 70 年代,多年積弊一朝顯現,「滯漲危機」在歐洲與美國大陸上爆發,物價飛漲,民生困苦,凱恩斯主義聲譽掃地。危難中,哈耶克終於回到大眾視野,當市場重新回到企業家手中時,歐美經濟迎來了真正的高光時刻。哈耶克也因此在 1974 年摘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事實上,市場與貨幣的歷史比國家久遠得多。
  • 不要執著於感情,不要執著於聚散,愛的得失有時就在一瞬間
    感情豐富是人類的本能,正是這些日益積累的感情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厚重和充實。有些事情,只有經歷了,才有穿透心扉的體驗;有些過往,只有刻骨銘心,才能讓人頻頻回首;有些人,只有從心底放下了,心靈才會真正地解脫。時間萬物皆有它的發展過程,沒有哪件事,能夠一直捆住人的手腳;沒有哪個人,能夠一直停留在你的生命裡。所以,不要對逝去的人和事過於執念。只有放下,生活才能自在。
  • 電影觀後感例文:認真與執著,堅韌與堅毅
    正如影片中的冷鋒,被開除軍籍之後,跌入低谷的他,內心揮散不去的是中國軍人的使命感,他身上有著認真與執著的品質,內心有著堅韌與堅毅的精神。所以,當他遇到了非洲國家叛亂,眼看同胞和難民就要深陷屠殺之中,他選擇了站出來。
  • 從「與眾不同的情」感悟黃大年的堅定執著
    的修為還不到位,幹工作缺乏毅力,不夠堅定執著。在這方面,許多先輩楷模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錢學森以「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人生情懷,在科學的道路上,兢兢業業,嘔心瀝血,披肝瀝膽,為國家的飛彈和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廖俊波以「背石上山」的實幹擔當,創造了「政和質量」,抒寫了「俊波速度」,不遺餘力地為老百姓撐起了一片天……這些前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業為後世所敬仰,最關鍵的還是他們能夠胸懷「與眾不同的情」,把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事業緊緊連在一起
  • 搞研究要的是耐力和執著,但與名利無關
    麥克唐納曾經說過:基礎科學與技術發展是非常有益的夥伴,在基礎科學方面他們真可謂前僕後繼,屠呦呦團隊幾十年的執著,才有了菁蒿素的造福人類,終獲諾獎,直到獲獎人們才知道她,一直默默無聞執著研究。最近媒體關注點,是9日15後的華為如何面對,通過華為被制裁,看到世界上的眾多科技公司都斷供華為,為什麼呢?
  • 執著的「掘金」人
    金子般稀有的石油,深深地在地下埋藏,石油地質科學工作者,就像是執著的「掘金」人,當金子閃光的時候,當原油化作能源,人們不再記起它被深埋的久遠歲月和它來自哪裡,但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在渺無人煙的荒野戈壁日日求索,只為發現它們蹤跡的勘探人。2月10日,全國政協禮堂。
  • 半月後,希望是你,必需是你,真心相隨,執著等待,此生必不虧負
    而這時,這段情感也就完全結束了,但在許多時間,有時的分開並非真正地分開,2人極有可能由於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沒有搞定,最後在莽動之下講出了分開,而2人終歸在一同那麼長時間了,咋可能說鬆手就鬆手呢。因而我們所需要學會的就是寬容和理解,僅有足夠尊敬對方,一段情感才有希望長久,不然交換的就僅有心寒。
  • 郭川:人生在世應當有所追求 世界屬於執著的人
    「人生在世應當有所追求,做事情要執著,要有強大的內心。你可能失落,可能不入流,可能孤獨,但是這個世界屬於執著的人。」郭川說。(完)
  • 丹霞天然禪師打破學禪者心中的執著
    丹霞寺其目的就是要打破學禪者心中的執著,包括對佛的執著。但是此舉卻得到馬祖道一的稱讚,讓我們找到了了,為什麼像「丹霞焚佛」這樣的故事能在禪門中受到如此重視的原因。
  • 放下曾經那個執著,進階生命永恆的真實
    人生一世,屈屈幾十載的光陰,我們總是在意很多的事情,總是到了最後而不得不選擇放手。人活著要有一種境界,不斷讓自己提升。提升你的認知,提升你的格局,太多的執著與執念都是自己的意念在作崇。當你放下了一個一個的包袱,你的生命就會得到一次一次的進階。
  • 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受關注 有聲閱讀為何這麼火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你可曾想過,閱讀也可以有「聽」這種方式?3日,有消息稱,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上線,其中包括《酒國》等十部代表長篇小說。  這很快引起了不少讀者的關注。其實,不只是名家之作受青睞,綜合分析各項數據,有聲閱讀似乎正在慢慢火起來。
  •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怎麼閱讀
    有了網絡,信息的獲取和分享變得簡單得多,微博的誕生更是讓信息像核聚變一樣快速地傳播開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接受者。2009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門戶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許多人閒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看看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
  • 2020閱讀盤點|八大閱讀關鍵詞,陪我們走過
    ,盤點和回顧過去一年的數字閱讀趨勢與閱讀行為特徵。 圖:亞馬遜提供資料圖 關鍵詞一:付費閱讀 根據亞馬遜大數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壞小孩》和《三體全集》在這一年獲得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分列「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