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與人:關於疾病與社會治理的八本書

2020-11-25 和訊

編者按:本文來自「《財經》(博客,微博)APP」,作者:臧博,36氪經授權發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政府以其強大的動員能力積極應對,全社會一方面為此付出較大代價,另一方面也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團結力,這場疫情的「拐點」應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與此同時,在這場疫情的治理過程中,也體現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政府和社會面對疾疫與災難,其公共決策變得日益棘手。本期書單聚焦於疫情相關的公共決策,推薦關於疾病和社會治理的八本書。

政府在做出決策之際,首先面臨著聚訟紛紜的輿論,而一些政府部門在決策時具有自身偏好性,比如它們希望研究機構能夠提供一些確定性的論斷,尤其是正面的確定性論斷。《不確定世界中的公共政策》的作者查爾斯·曼斯基則指出,政府部門偏好確定性的點預測,但可信的分析一般會得出政策結果的區間預測。

「進步時代」是美國歷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歷史階段。此期美國社會上下同心,發現和克服種種弊端,帶領著美國全面步入世界強國行列,其間的經驗與得失分外珍貴。張國慶的《進步時代》便是聚焦這一時期的一本力作。

作者在開篇時就提出一個論斷:「勝利不是因為戰勝別人,而是因為戰勝自我。」一個國家必須激發內在的鬥志,戰勝自身的弱點,才能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來。此書講美國的「進步時代」,而又未步於此,作者將美國在該歷史時期形成的新政治文化、新社會風氣,及其後續發展演變,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介紹和分析。

在這段時間,美國社會積弊深重,遭遇大國崛起的瓶頸;整個社會混亂不堪,工人備受剝削,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食品安全難以保證;洛克菲勒、卡內基、摩根等財團壓制競爭,維持高價低薪,獲取政府補貼;與此相應,社會貧困問題惡化。在此期間美國社會克服種種積弊和弱點,成為世界強國。當時的美國如何走出發展瓶頸,踏上坦途,值得今日中國借鑑。

《瘟疫與人》《病毒來襲》等作品則告訴我們,試圖徹底消滅病毒與疾病不現實,它們終將與人類社會共存。事實上,疾病早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傳染病參與塑造了人類歷史,影響了各個民族與國家的命運,「槍炮與鋼鐵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不及傳播病菌的老鼠和蝨子」。這些優秀的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幹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1《進步時代》

張國慶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年10月

美國在歷史上曾經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這個時期極端地表現出美國歷史進程中諸多問題,但也蘊含著美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改革動能。這一時期被稱為進步主義時期(Progressive Era),也即「進步時代」(1901年至1921年),正值西奧多·羅斯福和威爾遜總統執政期間。

美國政府與知識界對種種社會問題積極反思,與媒體和社會輿論良性互動,催生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反腐敗和文官制度改革帶來新政治文化,壟斷和慈善風氣改善帶來新商業文化,弱勢群體得到妥善保護,環境問題也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進步主義運動展現出文化和價值觀的修復功效。《進步時代》告訴我們,美國也曾經遭遇嚴重的瓶頸,並詳解100年前的美國如何走出困境,踏上坦途,可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提供歷史借鑑。

2《老鼠、蝨子和歷史:一部全新的人類命運史》

漢斯·辛瑟爾著,謝橋譯;重慶出版社;2019年11月

本書以小見大,從極細微處見證人類的發展史。作者指出,傳染病塑造了人類歷史,民族與國家的命運,文明的興衰與起落:槍炮與鋼鐵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不及傳播病菌的老鼠和蝨子。

漢斯·辛瑟爾從生物學和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人類的主要敵人「傳染病」從古代到20世紀的變遷史。他從寄生現象入手,闡明傳染病不過是不同的生命形式之間的生存鬥爭。辛瑟爾深刻認識到傳染病對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和軍事事件產生了巨大影響,進而塑造了人類歷史。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們以為自己徵服了傳染病。事實上,傳染病並沒有消失,正如辛瑟爾早已警示過的:只要人類的愚蠢和殘暴給它一個機會,它就會乘虛而入,捲土重來。

3《不確定世界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和決策》

(美)查爾斯·曼斯基著,魏陸譯;格致出版社;2018年6月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公共決策面臨很多棘手的難題。一方面,政府在做出決策之際,面臨著聚訟紛紜的輿論,相互矛盾的論斷、將科學與倡導混為一談,甚至媒體的誇大報導都在其列;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門在決策時具有自身偏好性,比如它們希望研究機構能夠提供一些確定性的論斷,尤其是正面的確定性論斷。這種偏好與要求導致政府的某些政策脫離實際。

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也存在能夠提高公共決策質量的科學分析和決策方法。曼斯基在《不確定世界中的公共政策》中探討了應對此類困境的方法。書中記錄的真實案例、決策過程和結果統計均發生在美國,但所探討的公共決策困境和解決方法同樣適用於中國。

4《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

(美)蘭迪·希爾茨著,傅潔瑩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12月

本書是一部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以時間為脈絡,詳細講述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獲得性免疫症候群(AIDS)在美國從發現到擴散的故事,並展現了影響愛滋病的事件及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門、醫療及研究機構、同性戀組織、媒體中的個體。這是迄今為止對愛滋病流行問題進行過的最徹底最全面的拷問。

作者指出了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愛滋病不是平白無故在美國蔓延的,而是由於一幹政府部門沒有盡職盡責保護公共健康,任由病毒肆虐所致。裡根政府無視來自政府機構的科學家們的呼籲,沒有為防治愛滋病劃撥足夠的經費,直到愛滋病蔓延到全國才採取行動。愛滋病在美國肆虐除了天災的一面,更有「人禍」的因素摻雜其中。愛滋病從出現到肆虐的過程,以及美國政府在其間的失職之處,足以成為世界各國的鏡鑑。

5《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克尼爾著,餘新忠等譯;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2018年5月

疫病是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

作者將歷史學與病理學結合,重新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將傳染病置於歷史的中心,給它應有之地位,並以流暢的筆調、敏銳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藝,娓娓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書直接啟發了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的寫作,激發了世界尤其是中國的醫療社會史研究,深刻影響了當今學術研究的視野與維度。

6《死亡地圖:倫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美)史蒂芬·詹森著,熊亭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年1月

《死亡地圖》這本書講述了1854年倫敦發生的霍亂,作者從中提煉出了一個綜合人類智慧和集體力量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瘟疫,及其如何創造了我們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

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倫敦,整個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老舊不堪。倫敦每隔四五年就會暴發一次霍亂,動輒上萬人喪生。一位醫生根據一系列的研究,提出霍亂存在於水中,但沒有人相信他的結論。在一位牧師幫助下,他們繪製出一幅地圖,將取水飲用的人們與未取水飲用的人們繪在同一張圖上,並標註每個街區的死亡人數,越遠離水泵,死亡人數越少。

這張「死亡地圖」促成了倫敦的覺醒,人們開始修建下水道,構建城市公共設施,保證水源的清潔,避免與汙物處理源進行接觸。這張死亡地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讓所有後人得益。

7《獵藥師:發現新藥的人》

(美)唐納德·基爾希等著,陶亮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6月

「獵藥師」 是一個神奇、冒險,卻足以改變世界的職業。獵藥師是毅力、創造力、冒險精神、運氣的綜合體,在研發新藥過程中跨越社會輿論、宗教倫理、法律法規的阻撓,承擔巨大的醫療風險和損失。是他們改變了人類生命歷程。

從史前時代開始,深受寄生蟲困擾的祖先們,就嘗試咀嚼樹根或葉子以減輕病痛,他們是最古老的獵藥師。直到19世紀,人們才首次以比較科學的方式發現了藥物。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有著35年職業經驗的老獵藥師,他筆下記錄的,是一群憑藉直覺、毅力和運氣發現真理的獵藥師,以及他們尋找新藥的坎坷旅程;按照時間順序描繪了人類從石器時代一直到現在,在無邊無際的化學世界中為尋找藥物所走過的路。

8《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

(美)內森·沃爾夫著,沈捷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疾病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幹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從非洲叢林的黑猩猩,到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途中充滿生物學奧秘,又常常險象環生,不僅逐層揭開醫學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愛滋病毒的起源面紗,而且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適時地提出公眾對加強公共衛生能夠作出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從小做起。書中作者還指出媒體報導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影響。

(作者為本刊文化編輯)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1630年佛羅倫斯瘟疫:社會交換的隱喻(下)
    在疾病與死亡陰影的威脅下,在全面的信息混戰之中,人們嘗試了解、學習、認識、參與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這一段時間,與同歷此時世界各種各樣的人們的交互中,一些困惑逐漸浮現出來。首先,我發現我和大家似乎都沒有多少對瘟疫的記憶和認識,也幾乎完全不知道個人該如何反應,政府和社會將如何反應。2003年春天SARS爆發時,我在不算疫區中心的西安。
  • 1630年佛羅倫斯瘟疫:社會交換的隱喻(中)
    蘇軾的防疫記錄提醒我們,在文明比較和進步論之外,或許可以從防疫、公共衛生制度、治理制度、社會結構、文化意識、權力與民生關係的良善這個更深層的尺度上衡量、反思當前的社會與治理。本文作者、藝術史學家朱利亞·卡爾維描繪的1630-1633年佛羅倫斯瘟疫,是同期米蘭和那不勒斯瘟疫一個相對溫和的版本。
  • 瘟疫疾病史專題書目
    中譯本:艾爾弗雷德 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年2、[美]William McNeill, Plagues and Peoples, Garden City: Anchor Press,1976.中譯本:威廉•H.麥克尼爾:《瘟疫與人》,楊玉齡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威廉•H.麥克尼爾:《瘟疫與人》,餘新忠
  • 病毒、疾病與醫療:4本有助於了解人類與瘟疫的書
    這幾天,關於如今已被正式命名為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到底與當年的SARS病毒是什麼關係,連國內頂尖科學家的發言之間,都出現了爭論、口誤和反轉。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種與SARS相當接近的病毒。《瘟疫與人》[美]威廉·麥克尼爾著 中信出版集團· 見識城邦2018
  • 《瘟疫與人》全新視角看待新冠狀病毒
    無形中都放大了人類對瘟疫的恐懼。 所以說在這種全民恐慌的大背景下,警示人們加強防範,當然是必需的。但我認為,某些通過誇大事實,以博人眼球的過分宣傳有些過猶不及。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客觀公正的播報實時疫情,進而分享關於傳染病的常識。人們通過對相關傳染病知識的學習,以便在滿屏幕飛的消息中分辨出真偽,讓我們以一種自信的心態,理性的觀念去偽君存真,撥雲見霧。
  • 回顧查士丁尼大瘟疫:一場永無休止的鬥爭,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因果
    一、 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爆發情況公元 6 世紀,一場世界性的大瘟疫在東羅馬帝國發生,這次瘟疫發生在查士丁尼皇帝統治時期,因此也被稱為查士丁尼大瘟疫。關於這次大瘟疫的情況,當時著名歷史學家普羅科比在其著述《戰記》中做了最為詳實的記載。
  •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瘟疫為何被稱作是一種 「文明病」?它如何成為推動歷史的力量?一部反思疫情與人類歷史關係的新作 《記疫:祈禱、隔離與共生》,即將於近期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將以生動翔實的事例和數據,記錄世界歷史上數次大瘟疫的故事,講述瘟疫與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關係。瘟疫究竟對人類歷史文明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將在一次次生死之間體悟人類與瘟疫共生、共存的智慧。
  • 瘟疫與人讀後有感:善待地球,保護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在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對人類的生命、健康、財產等帶來最大威脅和挑戰的除天災人禍、疾病和戰爭之外,便是談虎色變的瘟疫了。瘟疫對人類的殺傷力之大是非常恐怖的。雖說現代科學技術讓很多瘟疫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清除,但是依然會有一些新的「瘟疫」出現,令人們措手不及。2003年的非典事件被有效控住後,人們沒有想到,今年開年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比起非典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 從歷史的瘟疫到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究竟能學到些什麼?
    有一位1960年代非常優秀的女學者,伊莉莎白·卡朋特研究疾病與社會。她在《年鑑》上發表了一篇長文,講述19世紀的饑荒和瘟疫,其中特別提到瘟疫造成14世紀的人口和經濟的後果,以及迫害猶太人的心理後果和種族仇恨。當時的歐洲人認為,正是因為身上攜帶病菌的猶太人到處流動,所以才會有大規模的瘟疫爆發,因此他們會無差別攻擊猶太人。對我們當代世界更有影響的案例是「傷寒瑪麗」的故事。
  • 【新聞與瘟疫|七】全球瘟疫中最有影響力的信息源的歷史比較研究
    回溯歷史,從14世紀的黑死病到20世紀初的西班牙大流感,人類與疾病和瘟疫鬥爭是歷史發展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新聞業與大眾傳播的逐漸發展不僅推動了抗疫的進程,也為我們今天理解瘟疫與人類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檔案。  新聞學院「外國新聞傳播史」課程聚焦於新聞傳播和全球瘟疫的關係,由選課同學組成9個小組,從新聞史的視角出發分析了新聞與瘟疫的多元關係。
  • 疾病汙名:一種次生性社會心理病毒
    多年前,筆者在討論麻風、愛滋病及跨文化精神病學所涉症候(如瘋癲、巫蠱等)問題時,曾提道:只要對他者的刻板印象和對未知危險的恐懼存在,互相汙名就會成為一種社會瘟疫。即使在非人為操控的自然災禍和疾病領域,尋找汙名化表徵和替罪羊仍然是不同社會及群體處理危機的一種手段。所以,關於疾病汙名的問題,其實是個社會問題,也是文化心理問題。[1]它像一面透鏡,折射出一些人在面對社會危機時扭曲的靈魂鏡像。
  • 人類歷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哪種瘟疫殺死的人最多?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這場瘟疫在很多文獻中被記作「黑死病」。在這次大瘟疫中,義大利和法國受災最為嚴重;而少數國家如波蘭、比利時,整體上較僥倖地成了漏網之魚。在城市中,受災最為慘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鄉佛羅倫斯: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
  • 1518年舞蹈瘟疫:史上最怪誕的瘟疫,人們無法停止跳舞,至死方休
    1518年夏天,在一座古羅馬的神聖之城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現於法國境內)的一場瘟疫中,大約有400人連續幾個星期失控跳舞。該舞蹈瘟疫可能導致100多人喪生,而他們甚至連續幾天甚至幾周都無法停止舞蹈。
  • 英媒:五本書告訴你病毒如何傳播
    文章摘編如下:所謂的人畜共患性感染可能特別危險,因為我們沒有事先免疫。傳播中的病毒也會不斷變異;偶然突變可能使病毒更容易或更不容易人傳人。目前由這種病毒引發的疾病已被正式命名為COVID-19,它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SARS(應該說,大多數受害者存在其他健康問題)。
  •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最新一期:COVID-19疫情中的科技與社會初探
    陳柏勳的〈防疫下的中醫治療準則與知識空間〉指出,中國將中醫藥納入防疫體系,使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雙重疾病本體——生物醫學的與瘟疫的——且在中醫瘟疫的框架下,隨著不同中醫專家的臨床觀察而由濕熱轉為寒濕(瘟)疫。進入到人群中的防疫,是另一種複雜的動態,需要關注如何在既存的社會關係下將科學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 瘟疫(新冠病毒)是如何摧毀又重塑我們的城市?-從《瘟疫公司》的...
    儘管遊戲在健康問題的媒體傳播方式被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認可,但瘟疫公司開發公司仍然不建議遊戲玩家把遊戲作為對於疫情未來發展的判斷依據,瘟疫公司的創建者詹姆斯·沃恩(James Vaughn)建議人們尋找當地和全球衛生當局以獲取有關冠狀病毒的信息,而不是依賴瘟疫公司作為學習工具。「...請謹記瘟疫公司只是一款遊戲, 並不是科學模型。而現狀冠狀病毒的爆發是影響千千萬萬的真實情況。
  • 中國戰勝瘟疫的啟示
    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這次鼠疫也使東羅馬帝國走向衰敗。4、倫敦大瘟疫(1665-1666)。
  • 鼠疫、愛滋病、肺結核:疾病的文學闡釋
    一場難以治癒的疾痛、一次難以控制的瘟疫的到來,無疑會重塑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乃至整個社會形態,無論是加繆、福柯,還是蘇珊·桑塔格都曾詳細地剖析過瘟疫的高度象徵性、疾病的隱喻,甚至作為一個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去體會某種極限情境,在閱讀中我們會發現,一場瘟疫所帶來的遠比我們所體察到的要多。
  • 明末「小冰河時期」氣候下的瘟疫與苛政
    說起明朝的滅亡,最近在清軍入關、吏治腐敗、農民起義等成說之外又興起了「氣候變化」說,認為明末「小冰河時期」導致農業社會基礎遭到重創,使朝廷再難維持其統治。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結合《崇禎記聞錄》這本書來看一下,明朝末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 專訪︱醫療史學者餘新忠:中國歷史上的瘟疫、檢疫與衛生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餘新忠先生長期致力於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出版有《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等專著,譯有《瘟疫與人》(威廉·麥克尼爾著)等經典作品。他對近代中國衛生防疫機制的研究認為,中國傳統社會對疾病的應對,關注的重點在「避」和「治」,而非「防」,缺乏積極主動的、由公權力介入的制度和行為。而近代檢疫制度被引入和推行,瘟疫爆發是一個契機,但更重要的原因要從國家和社會的內在因素上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