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財經》(博客,微博)APP」,作者:臧博,36氪經授權發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政府以其強大的動員能力積極應對,全社會一方面為此付出較大代價,另一方面也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團結力,這場疫情的「拐點」應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與此同時,在這場疫情的治理過程中,也體現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政府和社會面對疾疫與災難,其公共決策變得日益棘手。本期書單聚焦於疫情相關的公共決策,推薦關於疾病和社會治理的八本書。
政府在做出決策之際,首先面臨著聚訟紛紜的輿論,而一些政府部門在決策時具有自身偏好性,比如它們希望研究機構能夠提供一些確定性的論斷,尤其是正面的確定性論斷。《不確定世界中的公共政策》的作者查爾斯·曼斯基則指出,政府部門偏好確定性的點預測,但可信的分析一般會得出政策結果的區間預測。
「進步時代」是美國歷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歷史階段。此期美國社會上下同心,發現和克服種種弊端,帶領著美國全面步入世界強國行列,其間的經驗與得失分外珍貴。張國慶的《進步時代》便是聚焦這一時期的一本力作。
作者在開篇時就提出一個論斷:「勝利不是因為戰勝別人,而是因為戰勝自我。」一個國家必須激發內在的鬥志,戰勝自身的弱點,才能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來。此書講美國的「進步時代」,而又未步於此,作者將美國在該歷史時期形成的新政治文化、新社會風氣,及其後續發展演變,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介紹和分析。
在這段時間,美國社會積弊深重,遭遇大國崛起的瓶頸;整個社會混亂不堪,工人備受剝削,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食品安全難以保證;洛克菲勒、卡內基、摩根等財團壓制競爭,維持高價低薪,獲取政府補貼;與此相應,社會貧困問題惡化。在此期間美國社會克服種種積弊和弱點,成為世界強國。當時的美國如何走出發展瓶頸,踏上坦途,值得今日中國借鑑。
《瘟疫與人》《病毒來襲》等作品則告訴我們,試圖徹底消滅病毒與疾病不現實,它們終將與人類社會共存。事實上,疾病早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傳染病參與塑造了人類歷史,影響了各個民族與國家的命運,「槍炮與鋼鐵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不及傳播病菌的老鼠和蝨子」。這些優秀的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幹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1《進步時代》
張國慶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年10月
美國在歷史上曾經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這個時期極端地表現出美國歷史進程中諸多問題,但也蘊含著美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改革動能。這一時期被稱為進步主義時期(Progressive Era),也即「進步時代」(1901年至1921年),正值西奧多·羅斯福和威爾遜總統執政期間。
美國政府與知識界對種種社會問題積極反思,與媒體和社會輿論良性互動,催生出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反腐敗和文官制度改革帶來新政治文化,壟斷和慈善風氣改善帶來新商業文化,弱勢群體得到妥善保護,環境問題也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進步主義運動展現出文化和價值觀的修復功效。《進步時代》告訴我們,美國也曾經遭遇嚴重的瓶頸,並詳解100年前的美國如何走出困境,踏上坦途,可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提供歷史借鑑。
2《老鼠、蝨子和歷史:一部全新的人類命運史》
漢斯·辛瑟爾著,謝橋譯;重慶出版社;2019年11月
本書以小見大,從極細微處見證人類的發展史。作者指出,傳染病塑造了人類歷史,民族與國家的命運,文明的興衰與起落:槍炮與鋼鐵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不及傳播病菌的老鼠和蝨子。
漢斯·辛瑟爾從生物學和歷史學的角度,講述了人類的主要敵人「傳染病」從古代到20世紀的變遷史。他從寄生現象入手,闡明傳染病不過是不同的生命形式之間的生存鬥爭。辛瑟爾深刻認識到傳染病對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和軍事事件產生了巨大影響,進而塑造了人類歷史。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們以為自己徵服了傳染病。事實上,傳染病並沒有消失,正如辛瑟爾早已警示過的:只要人類的愚蠢和殘暴給它一個機會,它就會乘虛而入,捲土重來。
3《不確定世界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和決策》
(美)查爾斯·曼斯基著,魏陸譯;格致出版社;2018年6月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公共決策面臨很多棘手的難題。一方面,政府在做出決策之際,面臨著聚訟紛紜的輿論,相互矛盾的論斷、將科學與倡導混為一談,甚至媒體的誇大報導都在其列;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門在決策時具有自身偏好性,比如它們希望研究機構能夠提供一些確定性的論斷,尤其是正面的確定性論斷。這種偏好與要求導致政府的某些政策脫離實際。
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也存在能夠提高公共決策質量的科學分析和決策方法。曼斯基在《不確定世界中的公共政策》中探討了應對此類困境的方法。書中記錄的真實案例、決策過程和結果統計均發生在美國,但所探討的公共決策困境和解決方法同樣適用於中國。
4《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
(美)蘭迪·希爾茨著,傅潔瑩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12月
本書是一部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以時間為脈絡,詳細講述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獲得性免疫症候群(AIDS)在美國從發現到擴散的故事,並展現了影響愛滋病的事件及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門、醫療及研究機構、同性戀組織、媒體中的個體。這是迄今為止對愛滋病流行問題進行過的最徹底最全面的拷問。
作者指出了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愛滋病不是平白無故在美國蔓延的,而是由於一幹政府部門沒有盡職盡責保護公共健康,任由病毒肆虐所致。裡根政府無視來自政府機構的科學家們的呼籲,沒有為防治愛滋病劃撥足夠的經費,直到愛滋病蔓延到全國才採取行動。愛滋病在美國肆虐除了天災的一面,更有「人禍」的因素摻雜其中。愛滋病從出現到肆虐的過程,以及美國政府在其間的失職之處,足以成為世界各國的鏡鑑。
5《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克尼爾著,餘新忠等譯;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團;2018年5月
疫病是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從疫病史的角度,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寫至上世紀前半葉,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
作者將歷史學與病理學結合,重新解釋人類的行為;他將傳染病置於歷史的中心,給它應有之地位,並以流暢的筆調、敏銳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藝,娓娓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變遷和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書直接啟發了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的寫作,激發了世界尤其是中國的醫療社會史研究,深刻影響了當今學術研究的視野與維度。
6《死亡地圖:倫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美)史蒂芬·詹森著,熊亭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年1月
《死亡地圖》這本書講述了1854年倫敦發生的霍亂,作者從中提煉出了一個綜合人類智慧和集體力量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瘟疫,及其如何創造了我們今天生存的城市、世界。
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倫敦,整個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老舊不堪。倫敦每隔四五年就會暴發一次霍亂,動輒上萬人喪生。一位醫生根據一系列的研究,提出霍亂存在於水中,但沒有人相信他的結論。在一位牧師幫助下,他們繪製出一幅地圖,將取水飲用的人們與未取水飲用的人們繪在同一張圖上,並標註每個街區的死亡人數,越遠離水泵,死亡人數越少。
這張「死亡地圖」促成了倫敦的覺醒,人們開始修建下水道,構建城市公共設施,保證水源的清潔,避免與汙物處理源進行接觸。這張死亡地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讓所有後人得益。
7《獵藥師:發現新藥的人》
(美)唐納德·基爾希等著,陶亮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6月
「獵藥師」 是一個神奇、冒險,卻足以改變世界的職業。獵藥師是毅力、創造力、冒險精神、運氣的綜合體,在研發新藥過程中跨越社會輿論、宗教倫理、法律法規的阻撓,承擔巨大的醫療風險和損失。是他們改變了人類生命歷程。
從史前時代開始,深受寄生蟲困擾的祖先們,就嘗試咀嚼樹根或葉子以減輕病痛,他們是最古老的獵藥師。直到19世紀,人們才首次以比較科學的方式發現了藥物。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有著35年職業經驗的老獵藥師,他筆下記錄的,是一群憑藉直覺、毅力和運氣發現真理的獵藥師,以及他們尋找新藥的坎坷旅程;按照時間順序描繪了人類從石器時代一直到現在,在無邊無際的化學世界中為尋找藥物所走過的路。
8《病毒來襲:如何應對下一場流行病的暴發》
(美)內森·沃爾夫著,沈捷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疾病社會史研究為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幹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從非洲叢林的黑猩猩,到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途中充滿生物學奧秘,又常常險象環生,不僅逐層揭開醫學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愛滋病毒的起源面紗,而且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適時地提出公眾對加強公共衛生能夠作出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從小做起。書中作者還指出媒體報導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影響。
(作者為本刊文化編輯)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