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腦血栓發生3小時內,治療方法得當30%患者能恢復;30歲以上就應該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血壓……在市人大代表、北京天壇醫院介入科主任繆中榮看來,這些常識尚未有效普及。
今天(1月15日)在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豐臺團審議中,繆中榮呼籲,應該加強國民健康素養,提升對腫瘤、心腦血管病、心臟病三項疾病的預防和急救知識水平,這樣會避免疾病的發生,做到有病治病、沒病防病,早發現早治療。
「很多疾病是可以預防和早期治療的,但是很多老百姓不知道,這種健康教育應該推廣。」繆中榮說,家庭醫生籤約之後,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加強疾病健康教育,包括預防、檢查、急救等。
為人大代表寫「篩查指南」:及時去專科醫院篩查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
今天中午,繆中榮在微信群裡為豐臺團人大代表發送了一份自己寫的腫瘤、心腦血管病「篩查指南」,告訴大家針對兩項疾病應該檢查哪些項目、多久檢查一次。這份指南引發了熱烈討論。
下午的會議上,繆中榮提出他的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應該加入增強國民健康素養的內容,讓老百姓懂得如何預防、檢查和急救疾病。
繆中榮舉例,腦血栓發生3小時內,去有條件的醫院做靜脈溶栓,30%患者可以避免殘疾或死亡,6小時內去有條件的醫院做取栓手術,60%左右患者可以避免殘疾,腦血栓最主要的後遺症就是殘疾。而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在家人腦血栓發病10個小時後找他諮詢,為時已晚,「如果他能在3小時之內送到醫院,可能就能治癒了。」
繆中榮在 「篩查指南」中寫道,在腫瘤篩查方面,至少2年做一次胃鏡腸鏡,每年做一次B超(可篩查甲狀腺、乳腺、肝膽胰脾腎、前列腺、子宮附件腫瘤),做一次胸部薄層CT掃描,並抽血檢查腫瘤免疫標記物。心腦血管疾病篩查方面,每年要做一次頸部血管B超,至少2年做一次頭部核磁共振血管檢查(MRA)和心臟超聲和冠脈血管造影(CTA)。另外,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酗酒等危險因素的,更應該檢查。
「去哪裡查?」現場有代表問。繆中榮說,一般體檢機構不會做針對性的檢查,建議這幾項可以到三甲醫院找專科醫生做專項檢查。
30歲以上應該了解和控制血壓,「洗血治療」是一場騙局
如今,隨時隨地做健康科普,已經是繆中榮的習慣。他每天在大量工作之餘為民眾做科普,在網絡平臺有上萬人關注。
而這只是個人行為。繆中榮認為,政府應該在全社會推廣健康科普工作,醫療機構應建立機制鼓勵每個醫生從事科普,不要讓醫生認為做科普是不務正業。「現在要求年輕醫生寫論文,而不是做科普,做醫學科普的人太少了。「繆中榮說。
繆中榮認為,科普其實很難,需要把專業的知識轉化成通俗語言,科技協會、衛生協會等組織的重要工作就是科普,但目前做醫學科普的很少,導致國民不太了解疾病預防。
例如,我國30歲以上的人很少知道自己血壓,而美國近些年心腦血管發病率在下降,主要是因為嚴格控制血壓。繆中榮說,高血壓是引發心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因素,而我們國民不重視查血壓,30歲以上就應該知道自己的血壓,主動採取措施控制。
同時,健康科普教育還能破除一些謠言和騙局。繆中榮說,近年來流行的通過幹細胞移植治療或者「洗血治療」等都不具備治療效果,反而對身體有害,但是很多人並不了解。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馬瑾倩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