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動物所譚錚研究組創建新技術,活細胞中檢測四鏈核酸結構

2020-10-17 BioArtReports


責編 | 十一月


富含鳥嘌呤的單鏈DNA或者RNA可以形成一種G-四鏈體的四鏈核酸高級結構。具有潛力形成G-四鏈體的序列主要分布於染色體端粒區、DNA 複製起始區、基因啟動子區以及 mRNA 翻譯起始區。研究表明G-四鏈體與端粒調控、DNA 複製、基因轉錄調控及蛋白翻譯調控密切相關。


序列預測發現染色體DNA中能夠形成G-四鏈體的序列數量非常龐大,但由於檢測活細胞G-四鏈體的手段匱乏,並且染色體DNA除端粒末端約200個鹼基外都是雙鏈配對狀態,人們對細胞中是否存在G-四鏈體一直非常關心。


近10年來,科學家們付出了很多努力,比如篩選G-四鏈體特異性抗體、合成結合G-四鏈體的螢光分子,來證明細胞中G-四鏈體的存在。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驗證了G-四鏈體在細胞內存在,但是能夠在活細胞中高解析度地檢測並定位染色體G-四鏈體的技術仍然缺乏。近年來有文獻報導使用G-四鏈體抗體(BG4)和ChIP-seq技術來檢測染色體DNA上的G-四鏈體。然而,由於活細胞內的還原環境不利於抗體二硫鍵的形成,使用抗體來檢測細胞內G-四鏈體需要將細胞進行甲醛固定、透化或裂解,然後才能夠加入抗體去結合靶標。這個過程一方面破壞了維持G-四鏈體的細胞內環境,另一方面甲醛將G-四鏈體和內源G-四鏈體結合蛋白交聯在一起,剩下可以被抗體結合併檢測到的G-四鏈體非常少。


理想的G-四鏈體檢測方案是在細胞內表達一個特異性識別G-四鏈體的蛋白,這個蛋白需要滿足以下幾個特徵:1)結構簡單,不包含與其他蛋白發生相互作用的結構;2)對G-四鏈體識別的特異性高;3)對G-四鏈體結合的親和力足夠高,能夠與內源蛋白競爭結合G-四鏈體。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團隊從天然G-四鏈體結合蛋白中篩選出結合G-四鏈體的肽段,以此為基礎製備了一個高親和力高特異性識別G-四鏈體的僅有64個胺基酸的人工蛋白(G4P)。該蛋白的核心包含兩段來源於天然RHAU蛋白的短肽,分別可以與G-四鏈體的上下兩個鳥嘌呤平面結合(圖1)


圖1. G4P蛋白的胺基酸組成(A)以及與G-四鏈體結合的模式圖(B)。


該工作發表於2020年10月在線發表於Nucleic Acids Research 上,題為Detection of genomic G-quadruplexes in living cells using a small artificial protein,創建出了活細胞中檢測G-四鏈核酸結構的技術。



G4P蛋白對多種類型的G-四鏈體均具有非常高的親和力,G4P蛋白可以融合入核信號肽和抗體識別標籤,並保持其對G-四鏈體識別和結合的能力,因此非常適合於檢測活細胞內的G-四鏈體。本研究採用經典的ChIP-seq技術,在人A549、293T、Hela-S3、NCI-H1975、小鼠3T3、雞DF1細胞系中成功檢測到G-四鏈體的形成。結果發現G-四鏈體主要分布於基因轉錄相關區域,說明G-四鏈體的形成和基因轉錄的關係非常密切。這些高等動物細胞染色體DNA上有數千到數萬個G-四鏈體形成位點,其中人A549細胞中數量最多(信號富集倍數大於5的位點數43752個),分布於60%以上的基因啟動子區域以及70%以上的基因中。


該研究進一步比較G4P與天然G-四鏈體相關蛋白在DNA富集的信號分布狀態以及它們在染色體上的坐標位點。結果發現,在四種人的不同細胞系中,G4P蛋白的信號熱圖分布趨勢相似,局部區域信號強度存在差異。天然G-四鏈體結合蛋白以及胞嘧啶單鏈DNA結合蛋白在染色體上的結合區域與G4P結合區域一致。這個結果驗證了基於G4P的ChIP-seq技術可以在細胞內準確檢測到天然G-四鏈體形成的位點。


該團隊曾經在雙鏈DNA中G-四鏈體的形成機制上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發現轉錄產生的DNA負超螺旋是驅動G-四鏈體在雙鏈DNA中形成的一種機制Zhang C 2013,Zheng 2017, Xia 2018 。本研究分析並比較了通過G4P-ChIP-Seq技術繪製的G-四鏈體圖譜和國外科學家研究報導的DNA負超螺旋的分布圖譜。結果發現G-四鏈體和負超螺旋形成位點都集中分布於轉錄起始位點附近,並且DNA負超螺旋和G-四鏈體形成位點的坐標幾乎重疊。這個結果證實了DNA負超螺旋驅動G-四鏈體形成的機制。


本研究使用G-四鏈體特異性識別蛋白繪製了高等動物細胞染色體上的G-四鏈體圖譜,G-四鏈體在細胞中的存在也得到進一步證實。G-四鏈體在染色體中分布範圍之廣超出預期,它在基因轉錄過程中的功能可能一直被低估。該工作中創建的G-四鏈體檢測技術即將開啟更多類型高等動物細胞染色體的G-四鏈體圖譜的檢測,以G-四鏈體為代表的DNA二級結構在染色體中的功能將進一步揭曉。


據悉,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副教授鄭克威、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助理研究員張佳宇、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何意得為該論文並列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譚錚研究員為該論文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動物所開發出快速精準的核酸檢測技術
    高效精準的核酸檢測技術在傳染病原檢測、食品安全檢疫和致病基因篩查等許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基於CRISPR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極大地革新了生物醫學研究。有趣的是,除了能夠通過對基因組精準操控來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最近一些研究發現CRISPR系統的某些效應蛋白,例如Cas12a,在切割靶DNA後會受激獲得切割非靶向單鏈DNA(ssDNA)的活性,從而能夠用於快速簡便地進行核酸檢測,在傳統的PCR和測序技術之外建立了一種新的核酸檢測技術。
  • 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該研究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它可以附著在人類活細胞的DNA G-四鏈體上,這使得研究人員第一次觀察到了這種特殊的DNA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基因轉錄中發揮作用。他們首次證明,DNA的G-四鏈體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發現為個性化醫學提供了有希望的新目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 JACS:核酸適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之前研究的技術上,發展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獲得了核酸適配體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這對理解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作用的結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並為核酸適配體的修飾和應用提供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Cell:多功能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活細胞中三聚體G蛋白的活性
    此類蛋白質包括一類脫氨酶超家族的細菌間毒素,其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以往報導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運行,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需要解開雙鏈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嚮導RNA無法進入線粒體的阻礙。因此,對線粒體DNA的操作僅限於通過設計者核酸酶對線粒體基因組的靶向破壞。
  • 樊春海:框架核酸,一個由DNA組成的納米世界
    然而,在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科院院士樊春海教授的研究中,DNA不僅是一種遺傳物質的載體,多年在交叉學科從事研究的他,更多時候將DNA視為一種分子信息材料,一種基礎的分子砌塊,通過精確組裝,能夠衍生出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形態。樊春海發展了圖案化精確組裝DNA分子的新方法,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框架核酸」概念並實現了活細胞和活體生物學過程的調控。
  • 精誠所至——第四屆中國核酸適配體學術研討會驚喜連連
    致力於發展更實用、可靠以及普適的適配體傳感新方法、新原理。通過蛋白質改性以及融合技術,設計出具有信號傳導功能的蛋白質,並通過生物傳感技術將傳統的生物檢測信號如螢光信號等轉化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蛋白的信號,用價格低廉的商品化驗孕試紙達到檢測生物標誌物的目的。
  •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發現一種新的DNA結構,不是雙螺旋!
    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第一次在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DNA結構: i-motif。I-motif 結構是一個扭曲的DNA「結」,在此之前,我們從未在活細胞內直接檢測到過這種結構。這一新發現被發表於4月23日的《自然-化學》期刊上。
  • 科學網—探尋核酸的奧秘
    作為遺傳物質,特殊的核酸二級結構及核酸的各種化學修飾均影響著其生物功能,並且藉由這些不同的結構或不同修飾之間的相互轉化,影響和決定著下遊的生命過程,這就是與核酸相關信號轉導。 在基金委資助的「基於化學小分子探針的信號轉導過程研究」重大研究計劃中,科學家從四鏈核酸的配體調控、基於修飾核酸和非規則核酸結構等方面深入探尋了核酸在信號轉導中發揮的作用。
  • 文獻分享︱ACS Nano: 細胞內非酶的三維DNA納米結構的原位生長用於活細胞內特定生物分子的成像
    第一階段:TP通過打開HA的莖環結構促進的鏈之間迴文序列的雜交反應。第二階段:開放的HA與HB雜交,生成TP / HA / HB依賴性的三鏈體或多重結構,具有更多活性的粘性末端,這些粘性末端可以彼此相互作用並穩定過渡態中間體。第三階段:HB可以與HC雜交,並藉助開放的PF的回文粘性末端促進HC與HA的雜交,從而導致TP移位並形成Y形HA / HB / HC三元組。
  • |核酸|核酸檢測|核糖核酸
    姚明父母及妻女 圖片來源:搜狐@NBA廣角核酸最早是從細胞核中分離出來,有很強的酸性,當時稱為核素。核酸分為兩種,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大部分生物,如動物、植物、原核生物和許多病毒等的遺傳物質都是DNA。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中科院蘭州化物所設計合成螢光探針&nbsp&nbsp&nbsp&nbsp成功應用於人體宮頸癌細胞中過氧化氫的檢測&nbsp&nbsp&nbsp&nbsp
  • CRISPR等溫擴增基因檢測技術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博士周文華等在CRISPR等溫擴增基因檢測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  針對這些現狀,喻學鋒課題組創新性地提出利用CRISPR系統效應蛋白Cas9在與靶核酸分子結合過程中獨特的構象變化,作為鏈取代等溫擴增反應的開關,高效啟動針對靶核酸分子的指數倍擴增(簡稱CRISDA技術)。相比於傳統PCR和其他等溫擴增技術,CRISDA技術有著諸多獨特優勢。第一,該技術靈敏度高。
  • 北大研究團隊開發活細胞成像新技術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活細胞成像技術,利用炔基標記手段並巧妙地應用了受激拉曼顯微成像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活細胞的脂類、核酸、蛋白質和糖類等關鍵生物分子的特異性、低幹擾的三維成像,突破了成像標記基團的尺寸極限。
  • 中科院動物所1998年生物化學(博士)
    中科院動物所1998年生物化學(博士)一、 填充題1、DNA具有的兩個重要功能是 ,核糖體的功能是 2、逆轉錄酶是一種多功能酶,它兼有 指導的DNA聚合酶
  • 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到底是什麼?
    RNA 全名為核糖核酸,核酸檢測,針對的就是它。組成 RNA 的最小結構叫核糖核苷酸,有 A、U、C、G 4 種。組成 RNA 的最小結構叫核糖核苷酸,有 A、U、C、G 4 種。SARS2 病毒,已經完成測序,它大約有 3 萬個字母組成。這些年測序技術確實發展很快,02 年 的 SARS 病毒用了 5 個月完成測序,這次據說僅用了 10 天。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此次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該成果還一併闡釋了此RNA與眾不同的功能,拓展了長非編碼RNA的作用機制。
  • 工學院陳匡時課題組在活細胞基因表達可視化技術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陳匡時課題組研製出一種能在活細胞中檢測單個RNA的分子探針,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Biomaterials,題目為「Single-MoleculeMS2-GFP系統是目前在活細胞內檢測單分子RNA的主要工具,對於研究細胞生理以及疾病的早期發生與發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子刊:首次在人類活細胞中「看見」DNA四螺旋,癌細胞中更多
    該研究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它可以附著在人類活細胞的DNA G-四聯體(G4s)上,這使得研究人員第一次觀察到了這種特殊的DNA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或細胞中發揮了什麼樣的功能。DNA四螺旋結構,因富含鳥嘌呤(G)又被稱為DNA G-四聯體(G4s)。
  • 科學家首次實現活細胞RNA標記與無背景成像
    癌細胞中mRNA水平與其編碼蛋白質水平之間存在較低相關性,提示癌細胞的翻譯調控顯著失調,這為癌症的診療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楊弋、朱麟勇等教授歷經7年合作研究,在螢光RNA及活細胞RNA成像領域獲突破性進展。他們原創的系列高性能螢光RNA,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不同種類RNA在動物細胞內的螢光標記與無背景成像。11月5日,該成果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螢光蛋白標記技術是蛋白質研究的巨大助力,其研究在2008年曾獲得諾貝爾獎。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