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鬆動,可能也與腫瘤有關?
聲音嘶啞,要警惕頭頸部腫瘤的發生?
鼻咽癌的治療首選不是手術,卻是放療?
頭頸部腫瘤指的是發生於頭頸部位的惡性腫瘤,它的總體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佔第6位。我國近年頭頸部腫瘤的年發病率為15.22/10萬,佔全身惡性腫瘤的5%,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為何頭頸部腫瘤發現時,往往處於中晚期?頭頸部腫瘤誤診的原因有哪些?頭頸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屬於同一科室嗎?放療在頭頸部腫瘤的治療中處於什麼地位?關於患者朋友們關心的《如何應對頭頸部腫瘤》這一話題,我們特邀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放療科主任胡巧英主任,以直播的形式呈現,結合臨床中遇見的問題,對鼻咽癌、口腔癌、甲狀腺癌、惡性淋巴瘤等頭頸部腫瘤患者治療期和康復期的治療及調理給予切實的指導,提供直播參與者1對1專家答疑的機會。以下為直播內容分享。
免費觀看回放視頻+獲取完整講義圖片
頭頸部腫瘤的發病情況如何?
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男性頭頸部腫瘤的發病高於女性,高發年齡往往從30~40歲開始,40~60歲呈最高峰,60歲以後逐漸下降。按地理來劃分,我國南方好發鼻咽癌、甲狀腺癌、惡性淋巴瘤與皮膚癌,北方好發口腔癌與喉癌。按身體部位分,頭頸腫瘤的發病依次為喉、甲狀腺、口腔、鼻咽、鼻腔副鼻竇、大涎腺、眼、下咽。而在性別上,除甲狀腺腫瘤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外,其餘以男性居多。
頭頸部腫瘤的發病誘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生活習慣:嗜菸酒、不良的口腔衛生、過燙及過度刺激的食物與頭頸部腫瘤,尤其是口腔癌、口咽、喉癌的發生有明顯關係。
遺傳因素:大量的資料證明,遺傳因素與誘變因素在腫瘤的發生中起協同作用,並增加致癌因子的易感性和傾向性。
生物學因素:病毒感染,如EB病毒與鼻咽癌,單純皰疹病毒與口腔癌,人類乳頭狀瘤病毒與口腔癌和喉癌等的發病有一定關係。
理化因素:頭頸部腫瘤的發生與物理化學刺激存在密切的關係,慢性損傷和刺激是口腔癌發生的重要促進因素,紫外線和電離輻射與頭頸部皮膚癌、甲狀腺癌有關,化學致癌物如食物中的亞硝胺、芳香烴類化合物,高鎳環境,營養元素的缺乏也與頭頸部腫瘤的發生存在一定關係。
免疫因素:機體的免疫監視體系在防止腫瘤發生上起重要作用,國內外不少學者報導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並隨病情的進展而進一步加劇。
頭頸部腫瘤有哪些早期症狀?
頭頸部腫瘤,往往發現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出現以下幾點個特徵,要及時檢查,比如:口腔、黏膜或皮膚上發現長時間不愈的潰瘍或無痛性腫塊;各種異常出血,包括咯血、回縮性涕血、牙齦出血等,且反覆發生,對症治療後症狀緩解不明顯;異常的牙齒鬆動或異常的神經感覺(牙疼、面麻等);異常的功能改變,包括聲音嘶啞、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
那麼,我們要如何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頭頸部腫瘤?胡主任就這個問題給出回答:「一方面,健康人群可以學習簡單的自查,利用洗澡、洗臉等機會觸摸頸部,特別是頸側區。另一方面,普及防癌體檢的意識,尤其是有惡性腫瘤家族史的人群,應根據家族聚集發生的腫瘤開展專門性的體檢,如家族中有鼻咽癌患者,應該定期檢測血清EB病毒抗體滴度或DNA拷貝數。必要時行纖維鼻咽鏡檢查。」
鼻咽癌是典型診治分離型疾病,診斷幾乎都在綜合性醫院的耳鼻咽喉科、頭頸外科,而治療主要在放射治療科,而放射治療科室及醫生比較缺乏,耳鼻咽喉科及頭頸外科醫生對該疾病重視或認識相對不足,造成約60%的誤診率,確診時60%-70%及以上為局部晚期患者,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後。
為此,胡主任介紹道,「為了儘可能減少鼻咽癌的誤診率,我們要求每位醫護人員都要做到對患者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仔細的頭頸部查體是減少鼻咽癌漏診誤診重要手段之一。病人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耳聾;血涕;鼻塞;頭痛;復視;面部麻木;張口困難等,應及時到腫瘤專科醫院就診,臨床醫生接診到不明原因的頸部腫塊、涕血、頭痛等症狀患者時,及時請耳鼻喉科醫生會診,必要時行纖維鼻咽鏡及CT、MRI檢查,以期早發現和診斷鼻咽癌。」
放療在頭頸部腫瘤確診中「意義重大」
放療是鼻咽癌治療的首選。
這與鼻咽癌的解剖結構有關,鼻咽腔位於鼻腔深面,周圍有非常多的重要器官,包括腦幹、脊髓、顳葉、視神經、視交叉、腮腺、中/內耳等,且顱底有各種孔道溝通顱內外,手術治療難以兼顧完整切除腫瘤和保護周圍重要器官。另一方面鼻咽癌放射敏感性較高,治療鼻咽癌的處方劑量與周圍重要器官的耐受劑量存在差距,為鼻咽癌放射治療提供了可能。
在臨床工作中,早期鼻咽癌通過根治性放療90%可達到治癒的目的,局部晚期鼻咽癌在放療的基礎上聯合化療、靶向治療等也有70%的治癒機會。在復發轉移鼻咽癌患者中放療也具有重要價值,能延長患者生存期,並改善其生活質量。
而喉和下咽執行吞咽、發聲和呼吸這三大功能,因此,在喉、下咽癌治療中保留喉功能的意義顯著。
喉、下咽腫瘤部位隱匿,腫瘤分化差,就診時晚期病人較多,常規的手術切除,如全喉切除術,患者完全失去發音功能,而保留部分喉手術易致誤咽誤吸或發音質量差,放療則在保留喉功能方面有優勢。
美國NCCN指南推薦早期喉癌、下咽癌可以行根治性放療或微創手術保留喉功能,而局部晚期的喉/下咽癌經誘導化療,視其效果情況再決定後續治療,對療效評價達CR或PR者可接受同步放化療來保留喉結構和功能。對誘導化療不敏感患者,則選擇手術治療。對早期喉癌,接受放射治療後的發音功能要明顯好於手術治療者,因此多主張放射治療為首選。
(圖: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直線加速器)
關於頭頸部腫瘤的常見問題答疑
Q:頭頸部腫瘤會傳染嗎?
A:頭頸部腫瘤本身是不會傳染的。會傳染的是與頭頸部腫瘤形成有關的各種病毒感染,包括EB病毒、HPV病毒等。目前公認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在鼻咽癌細胞中可以檢測到EB病毒的DNA和抗原,而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大多有EB病毒抗體,且其效價水平與病變好轉或惡化相關,而HPV病毒感染與口咽腫瘤有關。總之,頭頸部腫瘤本身是不傳染的,但頭頸部腫瘤的病因之一 —— 病毒感染是會傳染的。
Q:鼻咽癌容易轉移嗎?
A:轉移是腫瘤惡性生物學行為的表現之一,鼻咽癌在頭頸部腫瘤中屬於易於轉移的一類,尤其是在放療技術進步、腫瘤局控率提高的前提下,鼻咽癌遠處轉移成為治療失敗的首要原因。佔初治患者的5-10%左右,累積遠轉發生率高達45-60%。鼻咽癌遠處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依次為骨、肺、肝臟、遠隔淋巴結。
Q:如何進行鼻咽癌的營養支持治療?
A: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要求營養均衡,保證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但在臨床實際治療中,由於各種原因,患者經口進食量減少,治療前20%-40%患者已存在營養不良,需要進行營養支持幹預。營養幹預首先是進行營養宣教,由專業醫護團隊定期開展營養宣教工作,向患者宣傳營養治療各方面的規範和注意事項,指導飲食安排。入院當天,完成營養風險評估,確定患者有無營養風險,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展營養幹預,並定期重新評價患者的營養風險變化。對存在營養不良高風險、或已經合併營養不良的患者,開展經口、經鼻胃管、經皮胃造瘻等多種手段全面補充營養素,合併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靜脈營養支持治療,營養幹預的目標能量為總供能25-30Kcal /( kg·d) ,總蛋白1.2-1.5 g/( kg·d) 。
Q:頭頸部腫瘤放療後多久能拔牙或者補牙?聽說拔牙有下頜骨壞死的風險,很擔心。
A:臨床上規定,治療後滿三年才能拔牙,且要到專科醫院的口腔科。拔牙前要注意口腔衛生評估,以及拔牙後規範的抗生素服用,這樣才能有效避免下頜骨壞死風險的發生。所以患者需要注意,但不必過於恐慌。
Q:放療期間和放療後嗓子疼痛很厲害,喝水吃東西都疼,還有口腔潰瘍,請問專家有什麼好的藥物或者緩解症狀的方法嗎?
A:頭頸部腫瘤經放療後,患者的腮腺、小唾腺、頜下腺等受到不同程度劑量的照射,口乾和口腔黏膜的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放療10次左右,這些放療症狀會發生。特別是口腔黏膜的急性炎症是一過性的症狀,放療結束後一周左右,就會明顯好轉。如果發生了,多數是以對症治療為主。首先,從計劃層面,就要減少口腔黏膜的照射劑量,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減輕症狀。如果在治療期間出現嗓子疼、口腔潰瘍,我們會選擇一些合適的口腔含漱液,調整口腔的PH值狀態。我們也會用一些含氯的含漱液,或者促進黏膜上皮修復的一些藥物,此外,我們也會用一些中藥,同時也會對患者的口腔進行疼痛評估,評分如果在3分以下,對症選用如西樂葆類的止痛藥;如果疼痛大於3分,根據疼痛規範化治療的原則,給予選用合適的止痛藥。所以出現這些症狀,進行治療後,短期內就可恢復。
Q:腮腺癌適合粒子植入治療嗎?如果做了粒子植入,後續還需要做外放療嗎?
A:首先,我要糾正一下,腮腺癌的治療方式中,手術是首選。那麼,哪些情況會做粒子植入呢?除非是手術後復發,又不想再次手術,在沒有更好方法選擇的前提下,會推薦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也有嚴格的規範,有劑量分布和劑量範圍的要求。做了粒子植入後,是否進行外放療,也要結合腫瘤的位置、大小、粒子植入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來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Q:術後複查影像學檢查,做CT還是選核磁,普通掃描還是增強掃描呢?
A:做CT和做磁共振各有利弊。對頭頸部的軟組織、顱底、淋巴結來說,磁共振特別是增強磁共振,更有診斷價值。但對於顱底的骨皮質,特別是我們在診斷分期的時候,有時候給患者做顱底CT的一毫米薄層掃描,因為CT對於骨皮質沒有破壞的解析度比磁共振更敏感。 因此CT和磁共振的選擇也不能一概而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講座最後,胡巧英主任提醒各位頭頸部腫瘤患者們一定要積極治療,保持良好的心情。隨著放射治療技術的進步,以及綜合治療手段的推陳出新,頭頸部腫瘤治療生存率明顯提高,我們治療不僅僅關注治癒腫瘤,也要考慮到患者的療後生活質量。
如果您還有更多頭頸部腫瘤相關的問題想諮詢,歡迎在文末留言,將有機會獲得專家線上答疑哦!
下一期美中嘉和健康講座將在10月開展,期待您的持續關注。
胡巧英
主任醫師
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放療科主任、原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放療科主任醫師
現任中國老年醫學會老年腫瘤放療分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放射腫瘤分會委員,浙江省抗癌協會第七屆耳鼻咽喉科腫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及省級抗癌協會姑息與康復專委會等相關協會常務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放射治療科主診醫師,主要分管醫務部、預防保健部醫療相關工作,兼任特需病區主任。1999年在澳大利亞瑪特醫院放療科交流學習。作為主要參與者,獲2017年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獎二等獎。主持和參與省廳級課題多項,並參與「浙江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評審。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包括頭頸部腫瘤、肺轉移等腫瘤的免疫治療聯合化療,正常組織保護、腫瘤營養支持及癌痛規範化治療等臨床研究。
擅長:惡性腫瘤的多學科綜合診治,特別是頭頸部惡性腫瘤及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放射治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
作者 | CMCC
來源 | 上海美中嘉和腫瘤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