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雲霧見月明:頭頸部腫瘤免疫治療的得與失

2021-01-15 騰訊網

醫生認知調研——復發\轉移頭頸部鱗癌一線治療決策的優化選擇:

在2019年ASCO年會上,KEYNOTE-048研究大放異彩,而FDA也基於該研究,批准了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方案在CPS≥1人群,以及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鉑類及5Fu方案應用於復發轉移頭頸部鱗癌晚期一線的治療。但在2019年底EMA審核該上市申請的過程中,披露了更多的數據,而最終獲批的適應症也更新為:不論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方案還是聯合化療方案,都僅限於CPS≥1人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詳細的解讀和分析KEYNOTE-048研究的數據。

免疫單藥方案篩選真正的獲益人群是關鍵

免疫單藥方案存在著ORR「客觀有效率」和PFS「無進展生存期」都遠低於標準治療組的西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方案的情況,尤其是疾病進展的發生率遠高於靶向聯合化療方案(CPS≥1人群中,PD率為38.9% vs 12.9%),應慎重選擇和密切監測。

免疫單藥方案的部分數據披露顯示,在CPS=1-19的患者中,免疫治療單藥與靶向聯合化療方案相比,並未帶來OS數據上的獲益,而ORR和PFS更差。說明OS數據的優效性主要是由於CPS≥20人群的數據優勢驅動。

在2020年V1版的NCCN頭頸部腫瘤指南更新中,復發/轉移頭頸部鱗癌一線治療的優選方案上,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方案也僅在CPS≥20人群中才作為一類證據進行推薦,CPS≥1人群中僅作為2A類證據進行推薦。

免疫+化療是否1+1>2?

免疫聯合化療方案雖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免疫單藥方案ORR和PFS低的不足,但DoR「應答持續時間」卻受到了影響,從單藥方案的22.6個月降低為聯合方案的6-7個月左右。而且,在CPS≥20人群中,免疫聯合化療方案疾病進展的發生率是靶向聯合化療方案的2倍左右。

歐盟在審核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方案時,將適應症也限制為CPS≥1的人群,這是為什麼呢?在EMA公開的相關審核文件中,披露了免疫聯合化療方案在CPS

而2019年ESMO Asia會議中,KEYNOTE-048研究的亞洲人群亞組數據也更詳細的進行了匯報。免疫單藥方案在CPS≥20人群中也再次顯示了優效性,而讓人奇怪的是,免疫聯合化療方案不論在所有亞裔人群還是CPS≥1或≥20人群中,都未能顯示出OS獲益。

由此可見,免疫聯合化療方案並未在所有人群都達到1+1>2的效果,尤其是亞裔人群和CPS<1的人群。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免疫與化療聯合的療效協同性和真正獲益人群,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線治療決策前CPS檢測是關鍵

整體而言,對於復發/轉移頭頸部鱗癌患者來說,應該先行CPS檢測,再進行相應方案的選擇。如果CPS>=20,則優選帕博利珠單抗的免疫單藥方案進行治療;如果CPS在1-19的人群中,可以選擇免疫聯合化療方案,也可以選擇西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方案;而CPS

在EMA披露的數據中,KEYNOTE-048研究還進行了TPS的檢測,但結果讓人非常疑惑。不論是免疫單藥還是免疫聯合化療方案,都是在TPS

這說明在一線治療決策前,應該進行CPS的檢測,而TPS可能並不適宜代替CPS進行優勢人群的篩選。

免疫治療超進展的風險管理

隨著免疫治療的熱潮席捲,越來越多的頭頸部鱗癌患者選擇應用此類治療。但根據一些回顧性數據發現,免疫治療的超進展現象發生率比較高,且危害患者的生存預後。

免疫超進展,顧名思義就是在使用免疫治療藥物後,腫瘤不僅沒有得到控制,反而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大。目前,更多以時間、腫瘤負荷和生長速度三個維度去判斷超進展的發生,主要包含:治療失敗時間<2個月,腫瘤負荷比基線期增長≥50%,免疫治療後腫瘤生長速度是治療前的2倍以上。

有研究顯示,頭頸部鱗癌中免疫超進展的發生率甚至達到29%,其中區域復發患者甚至高達39%,而發生超進展的患者,PFS顯著降低,OS數值也減少了2個月。

2019年ESMO發表的一篇壁報研究數據也同樣證實了超進展的不良生存預後,其中未及時將免疫治療轉化為挽救性治療的患者,生存期從8.3個月驟降至2.6個月。

因此,免疫治療前充分的風險告知,治療中的密切監測以及出現超進展儘快轉換為挽救性治療,是對免疫超進展進行風險管理的關鍵。

頭頸部腫瘤的免疫治療時代已開啟大幕,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我們手中現有的武器,更合理地進行治療策略的選擇和布局,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不斷的驗證。

希望本次專題的分享能給您的臨床實踐帶來些許助力,敬請期待下一專題《全程布局正當時:頭頸部腫瘤全程管理治療決策的思考》,謝謝!

號外!號外!

醫脈通腫瘤科即將推出「頭頸E學院」-頭頸腫瘤醫生專屬平臺,為您帶來最前沿的學術資訊,助力頭頸腫瘤醫生的線上學習及交流。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Presented by Danny Rischin for KN-048 at 2019 ASCO Annual Meeting.

[2]Presented by Nuttapong Ngamphaiboon for KN-048 Asia vs Non-Asia Subgroup Analysis at 2019 ESMO Asia Meeting.

[3]Keytruda EPAR assessment report variation, November 2019.

[4]NCCN Head and Neck Cancer Guideline, 2020.V1.

[5]Kim CG, et al. Ann Oncol, 2019.

[6]Sa da-Bouzid, et al, Ann Oncol, 2017.

[7]Salvatore Alfieri. 2019 ASCO Poster 6029.

相關焦點

  • 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
    中新網四川新聞10月11日電 (王鵬)記者11日從百時美施貴寶中國分公司獲悉,該公司研發的藥物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日前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擴大適應症至頭頸部鱗癌,這標誌著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
  •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季彤:頭頸部骨肉瘤的診斷與治療
    擅長頭頸部肉瘤的診治、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的外科治療與頭頸顯微外科功能性重建。1、頭頸部骨肉瘤發病情況?骨肉瘤是最常見的骨源性惡性腫瘤,年發病率約為1/10萬,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且於長骨多見。頭頸部骨肉瘤約佔全身骨肉瘤的6%~10%,好發年齡為30~40歲,以上下頜骨發病為主。
  • 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 兩年生存率提高近3倍
    作為中國首個免疫腫瘤藥物,歐狄沃於2018年6月率先在中國獲批用於經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頭頸部鱗癌是歐狄沃經中國藥監部門優先審評審批後予以批准的第二項適應症。伴隨該項獲批,歐狄沃成為中國首個且目前唯一用於治療頭頸部鱗癌的PD-1抑制劑,標誌著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正式邁入了免疫治療新時代。
  • 聽說頭頸部腫瘤很難治?找對方法是關鍵!
    頭頸部腫瘤指的是發生於頭頸部位的惡性腫瘤,它的總體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佔第6位。我國近年頭頸部腫瘤的年發病率為15.22/10萬,佔全身惡性腫瘤的5%,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為何頭頸部腫瘤發現時,往往處於中晚期?頭頸部腫瘤誤診的原因有哪些?頭頸部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屬於同一科室嗎?
  • 張毅:撬動癌症治療的「支點」——腫瘤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分為兩種,採取措施來激活或放大免疫系統反應的策略為激活免疫療法,反之,抑制免疫系統反應則稱為抑制免疫療法。免疫療法通過採用調控免疫系統的策略來達到恢復免疫系統平衡的目的。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明,腫瘤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極大抑制,因此,目前採用激活免疫系統療法來用於腫瘤的治療。
  • 頭頸部放化療期間不良反應多?這樣做讓身體恢復得更好
    頭頸部是腫瘤的好發部位,而放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放療是利用放射線治療腫瘤的一種方法,具有殺傷力強、見效快的特點。但放療是把雙刃劍,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損傷,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腫瘤逃逸的機制很複雜,參與的因素可能有免疫細胞、腫瘤細胞、腫瘤微環境等多種因素。因此,改善人體免疫系統、調節免疫微環境是治療或預防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手段。針對腫瘤特異抗原的CAR-T細胞在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取得了明顯療效。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免疫治療的最終落腳點均為特定類型的免疫細胞,因而免疫細胞是免疫治療的關鍵,免疫細胞治療是最直接的免疫治療方式。由於對一些腫瘤的療效明顯,腫瘤免疫治療於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首。
  • 免疫治療得諾貝爾獎了,我們距離治癒腫瘤還有多遠?
    人類與腫瘤抗爭已逾百年。冷靜地說,階段性勝利並不多,免疫治療大概算一個。昨天,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在腫瘤免疫領域的原創發現分享了該獎。
  • 貴陽銘仁耳鼻喉醫院鐵峰告訴你頭頸部腫瘤
    你聽說過頭頸部腫瘤嗎?你對它了解多少?雖然很多人對於頭頸部腫瘤的概念比較陌生,但其實頭頸部腫瘤並不小眾,它是世界上第六大常見癌症。貴陽銘仁耳鼻喉醫院帶你一起了解頭頸部腫瘤。頭頸部腫瘤是一大類癌症的總稱,可能是因為頭頸部的重要性,所以在這裡發生的腫瘤,類型很多也是居全身腫瘤之首。
  • 腫瘤免疫治療發展史
    2013 年《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免疫治療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腫瘤靶向治療後的新一代的腫瘤治療手段。從PD-(L)1抗體到CAR-T,腫瘤免疫學的進展正在改變許多癌症類型的治療標準,而且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的範式也常被重新書寫。目前,大量新的在研品種和公司正在以史無前例的數量進入腫瘤免疫治療領域。
  • 日本:利用iPS細胞嘗試治療頭頸部癌症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實施了一臺移植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手術,用於移植的免疫細胞由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養而來。這是日本首次嘗試利用iPS細胞治療癌症。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據日本共同社等22日報導,千葉大學和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本月14日對一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實施了自然殺傷T細胞(NKT細胞)移植手術。
  • 「免疫+放療」是救命稻草?專家:免疫治療需適當「降降溫」
    昨天,我們從第5屆金陵國際放射腫瘤治療學學術年會暨放療質控及靶區勾畫研討會獲悉,免疫聯合放療,如果用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但這個模式不是適合每一個晚期癌症患者。我們能不能試試免疫聯合放療的模式?採訪中發現,這兩年,「免疫+放療「模式成網紅明星組合。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何俠教授說,放療是一個很有效的腫瘤治療手段,這兩年,免疫治療也獲得長足的發展,因為很多腫瘤患者都伴有免疫功能的改變,如果能夠把免疫功能激發和調整,抗腫瘤治療的效果當然更好。兩者聯合,可以達到1+1>2的效果。
  • NCCN頭頸部腫瘤臨床實踐指南2020.1版(10)
    c.當選擇同步系統治療/放療時,首選藥物是順鉑(1類證據),見系統性治療原則(SYST-A)。 復發或持續性頭頸部腫瘤的治療(ADV-3,4) ADV-3c.當選擇同步系統治療/放療時,首選藥物是順鉑(1類證據),見系統性治療原則(SYST-A)。d.見手術原則(SURG-A)。e.根據臨床指徵(如:骨轉移),考慮行姑息性放療。(見RAD-A)f.不良特徵:淋巴結外侵犯、切緣陽性、切緣過近、原發灶pT3或T4、pN2或pN3淋巴結轉移、神經周圍浸潤、血管浸潤、淋巴管浸潤(見討論)。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
  • 癌症:單純免疫治療 有效性不足30%
    近日,第5屆金陵國際放射腫瘤治療學學術年會暨放療質控及靶區勾研討會在南京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免疫聯合放療,如果用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但這個模式不是適合每一個晚期癌症患者。採訪中發現,這兩年,「免疫+放療」模式成網紅明星組合。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何俠教授說,放療是一個很有效的腫瘤治療手段,這兩年,免疫治療也獲得長足的發展,因為很多腫瘤患者都伴有免疫功能的改變,如果能夠把免疫功能激發和調整,抗腫瘤治療的效果當然更好。兩者聯合,可以達到1+1>2的效果。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縱觀腫瘤的治療方案發展,從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再到腫瘤免疫治療,腫瘤治療的範式和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如今抗腫瘤的新藥研發已邁入了免疫治療時代。免疫激動劑就是這類藥物,是全球腫瘤免疫研發的新熱。2016年,一家專注於腫瘤免疫激動劑的公司成立了——它就是禮進生物,由前艾伯維腫瘤研發資深科學家王結義博士所創立。公司以全球創新的腫瘤免疫激動性抗體管線為核心、專注於抗腫瘤創新藥研發。
  • 腫瘤免疫治療簡史
    腫瘤免疫治療儼然已經是生物製藥行業最熱的領域。單抗,雙抗,ADC百藥爭鳴;免疫細胞治療,DC腫瘤疫苗,溶瘤病毒等,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本文簡述腫瘤免疫治療的歷史,供各位讀者借鑑。
  • 專訪| 姜豔芳:哪些人可以用免疫治療?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大盤點
    如果有人問腫瘤治療領域什麼最火,答案非「免疫治療」無疑。但哪些人群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又有哪些可以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標誌物/檢測方法。「2019肺癌免疫先鋒論壇(長春站)」期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基因診斷中心、吉大一院檢驗檢測司法鑑定中心主任姜豔芳教授接受了MED24醫學傳媒的專訪,並就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進行了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線治療方案之一,標誌物的選擇非常重要。PD-L1是最早被大家認可的一個標誌物,其次是TMB(腫瘤突變負荷)、MSI(微衛星不穩定),這三個指標都是臨床和專家共識已經認可接受的標誌物。
  • 正確認識腫瘤免疫治療——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健康界
    把身體比作花園,腫瘤比作花園裡的雜草,免疫治療就好比往土壤裡添加除草肥料,這種肥料能夠使土壤肥沃,控制雜草。但是土壤中肥料過多可能會對花園造成損害。免疫治療作為時下熱門的癌症療法,自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更受到了多數患者的追捧。那麼,免疫治療適應哪些患者?治療後是否會有不良反應?如果有,怎麼應對?
  • 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及處理
    免疫相關性肺炎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呼吸困難(53%)、活動耐量下降,咳嗽(35%)、發熱(12%)或胸痛(7%),但是大約1/3 患者無任何症狀,僅有影像學異常。診斷的主要依據是胸部CT,多見磨玻璃結節影或斑片結節浸潤影,需要和炎症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