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名人堂(二) | 方俊院士

2021-02-20 測繪學報

地球形狀與引力場研究是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的重要領域。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 國際上剛開始注意這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方俊先生在德國進修期間, 敏銳地注意到地球重力學這一有發展前途的研究方向。回國後, 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 利用僅有的少量數據開展研究工作, 先後發表了《我國的地殼均衡問題》、《重力異常與垂線偏差》及《中國的正常重力公式》等論文,受到國際地球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對中國的重力測量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 方俊先生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大地測量室。他首先著手建立我國的重力基本網和一等網, 引進先進的四擺儀, 組織全國的重力測量。布設測量了全國基本點和一等點103處, 基本點聯測精度很高。使全國大部分地區每500km就有一個基本點, 為我國測繪、石油、地質和海洋等部門進行重力測量和勘探工作打下基礎。50年代末期, 方俊先生主持全國天文重力水準網的布設工作, 提出沿全國一等三角鎖布設高精度與低精度兩種精度的天文重力水準路線方案,發表了以平均重力異常為基礎的方格模板計算方法的論文《天文重力水準計算的方格模板》, 很快引起國際上的重視。

他提出的以平均重力異常為基礎的方格模板計算方法, 糾正了前蘇聯莫洛金斯基模板計算困難和布點不均勻的缺點,前蘇聯和東歐各國稱之為《方俊方格模板法》,並被引入各國教科書中。70年代末, 他發表的《顧及扁率一次項的地球表面形狀問題》一文, 大大豐富了地球重力學的理論。方俊先生70餘萬言的《重力測量與地球形狀學》上、下兩冊是我國重力學的系統論著 。

相關焦點

  • 1998年5月5日,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方俊逝世
    1998年5月5日,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方俊逝世2017-05-05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科技名家風採錄 方俊他就是我國當代地球物理學的開拓者——方俊。方俊是江蘇武進人,1904年10月出生於廣州。1923年9月進入交通部唐山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學習,但由於家境困難,很快便中途輟學。1926年考入在天津順直水利委員會做練習生,在那裡的四年時間為其之後的學識奠定了基礎。在之後,他不斷追求,為開拓我國地圖投影學,大地重力學、地球形狀學、固體潮和地球自由振蕩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
  • 測繪局局長鹿心社致信祝賀《測繪學報》50華誕
    作為我國各個自然科學學會最早創辦的77種學術期刊之一,《測繪學報》今年喜迎50華誕。12月13日,測繪科技與學科建設暨《測繪學報》創刊50周年高端論壇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舉行,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測繪局局長鹿心社發來賀信。
  • 測繪地理信息與導航高端論壇暨《測繪學報》創刊60周年學術研討會...
    本次論壇由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測繪學報》編委會、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深圳大學、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主辦,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協辦。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維森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詞,中國地圖出版集團董事長王寶民,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深圳市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覃躍良分别致辭。
  •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慈谿籍院士餘夢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2020-06-19 0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戚發軔院士獲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Hall of Fame)」獎
    近日,2019年國際宇航大會(IAC)在美國舉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院士榮獲了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 陳星弼院士去世曾入選ISPSD名人堂 陳星弼人物生平貢獻成就介紹
    陳星弼院士去世曾入選ISPSD名人堂 陳星弼人物生平貢獻成就介紹  陳星弼院士去世,「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陳星弼院士於12月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陳星弼是國際半導體界著名的超結構的發明人,該發明被稱為「功率器件的新裡程碑」。他曾說,能夠在短促的人生中,以科學服務人類,這就是我此生不倦追求。
  • 重磅 |《測繪學報(英文版)》申請國際刊名代碼(CODEN)獲批准
    《測繪學報》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近日,《測繪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編輯部向國際CODEN服務部 (International CODEN Service)申請國際期刊刊名識別代碼(CODEN碼),
  • 分支機構 | 關於舉辦「2020年測繪前沿技術院士專題講座暨測繪地理...
    可快速關注我們關於舉辦「2020年測繪前沿技術院士專題講座暨測繪地理信息新技術應用(線上)高級培訓研討會」的通知各相關單位:《測繪學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測繪學會主辦、《測繪學報》編輯部編輯、測繪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 地質測繪院舉辦2020 年測繪前沿技術院士專題講座
    9月25-28日,地質測繪院舉辦2020 年測繪前沿技術院士專題講座暨新技術應用線上高級培訓研討會,會議採取線上培訓方式,院相關技術人員參加了講座。此次培訓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武漢大學、廣州大學的知名教授進行講座,系統地講解自然資源、測繪地理信息、遙感信息工程、三維信息提取與建模等前沿技術,並對傾斜實景三維新型攝影測量技術及其行業應用與實踐案例、三維地籍的關鍵技術與應用實踐等方面進行新技術新應用的案例分享。
  • 資訊 | 多位院士發聲:測繪科技必將邁入智能化時代
    「測繪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測繪生產、服務和管理等活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手段。測繪科技如何轉型升級,成為業界關心的重要話題。」10月28日,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軍在中國測繪學會2020學術年會上指出,從信息化測繪到智能化測繪是必然趨勢。
  • 劉先林院士:一生只幹一件事 測繪裝備中國造
    他更是扛鼎測繪裝備國產化的國家脊梁,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勇氣,讓國產測繪裝備開始走向世界。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劉先林。「祖國需要什麼,一線需要什麼,我們就要研究什麼!」1962年,劉先林從武漢測繪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原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老所長語重心長的這番話語成為了他一生的追求。
  • 測繪專家中原「論劍」 兩名院士現場描繪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前沿
    11月18日,河南省測繪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在焦作召開,來自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專業院校、科研院所、測繪地理信息企業的400多名人士濟濟一堂,研討測繪地理信息產業技術和產業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王家耀先後做了「網際網路+時代的地理信息系統」「關於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專題報告,給與會者描繪了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前沿。
  • 追憶寧津生院士:一生相許測繪事業,被後輩稱為「大地之星」
    2015年,寧津生院士主講武大《測繪學概論》第一堂課時正是他的生日當天,「寧津生院士當時捧著助教送的鮮花,班長組織大家一起喊『寧爺爺生日快樂』,我永遠忘不了他對我們說:『每當看到你們,我總覺得中國的測繪事業又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我這把年紀仍然感到熱血沸騰。』」一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深情追憶道。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
    這正是他做學問搞科研不變的初心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 軍紮根科研一線 書寫測繪人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軍從皖北大地到珞珈山下,從大洋彼岸到自然資源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今年6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與測繪科學打了半輩子交道
  • 院士教授為專業代言|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①
    學院下設能源地質系、地質工程與環境系、地球物理與信息系、測繪與土地利用系、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等五個系和地測實驗中心。3 地球物理學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工程地質與工程物探專家彭蘇萍教授,帶你走進地球物理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講人介紹彭蘇萍,中國工程院院士
  • 重磅 |《測繪學報》主編楊元喜院士獲「錢學森傑出貢獻獎」
    《測繪學報》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複製連結,關注《測繪學報》抖音!【測繪學報的個人主頁】長按複製此條消息,長按複製打開抖音查看TA的更多作品7NsBSynuc88[抖音口令]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衛星導航國際期刊。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內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 中國測繪學會唁函
    可快速關注我們寧津生院士治喪委員會:驚悉寧津生院士不幸逝世,不勝悲痛。中國測繪學會對寧津生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寧津生院士的親屬表示深切的慰問!寧津生是我國測繪界學術泰鬥,他於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測量系,65年來,孜孜不倦、教書育人。他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項目,其中,「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高解析度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珠峰測繪高度由陝西第四測繪工程院計算,兩個月出初步結果
    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獲悉,測量數據計算工作將由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陝西省第四測繪工程院)承擔。待整個外業測量數據交接後,數據處理工作人員將通過兩個月左右時間計算出珠峰高程初步結果。二是首次在珠峰地區開展航空重力測量,填補了重力空白區,通過實現航空重力與陸地重力數據融合,將大大提高珠峰地區重力場的精度。 三是首次將重力測量由2005年的7790米推進到珠峰峰頂,測量到的這些數據將提升數據精度及相關計算的可靠性。
  • 第十一屆全國測繪科技信息交流會暨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科技信息...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維森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講話。李維森高度肯定了科技信息網分會為促進測繪地理信息科技交流,繁榮測繪地理信息學術研究,推動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所做的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