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肯斯坦/瑪麗·雪萊(英)
電影中的經典形象
名為弗蘭肯斯坦的青年想利用屍體,創造出一個活生生的人類。成功後見怪物面貌醜陋,捨棄他逃回了老家。然而怪物擁有生命和自主活動能力,就算獨自一人也繼續活了下來。但因外表可怕還是被人類厭惡。
常見設定:怪物也想善待他人,但不被大眾接受。除去生理性的反感外,人們傾向於依靠長相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
可悲的是怪物具備心智,理解自己被眾人厭惡的原因,深知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愛自己,因此對造物主弗蘭肯斯坦心生恨意,向他提出再造一個伴侶的要求,並承諾只要他實現,就再也不會出現在他面前。
然而弗蘭肯斯坦沒有滿足他的願望,他認為再造一個類似的怪物出來只會更危險。激怒的怪物殺害了弗蘭肯斯坦的家人。最終弗蘭肯斯坦也為了躲避怪物逃去北極,並死在了那裡。
造物主的離去使怪物不僅失去了被愛的可能性,連說話的人也沒了,最終只能絕望地抱著自殺的決意離去。
怪物的一大悲劇莫過於醜陋的外貌。試想怪物如果長著一張普通以上的臉,暫不論眾人是否會接納他,造物主或許也不會拋棄他。
普通人就算沒有怪物這麼誇張,外貌羞恥也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或至少可以理解的現實問題,極易得來共情。
如果怪物是個心智不全的怪物,也許光靠吃睡及體力發洩就能滿足。但他偏偏擁有能理解自己遭人厭惡的心智。
雖然怪物所體會到的是更沉重的、跨越種族的,永世都無法得來愛的孤獨。
但寂寞的感受人人都懂,大家都或深或淺地受其影響及驅使。眾多角色為了填補這份寂寞,才有計劃性地,或是衝動性地做出了一系列行動。
怪物殺害了弗蘭肯斯坦的家人,不僅讓弗蘭肯斯坦極為痛苦,怪物也同樣內疚地厭惡自己陰暗的內心。不甘於此,又對這個不同情他的世界充滿憎恨。
無法改變的外貌其實是一大決定性因素,但人們最初很難意識到起點不同,所受到的善意也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自然從根本上就不一樣。
常見醜與美的角色交換身體後,披著醜皮的人依舊按照原來的方式善意看待世界,換了美皮的人卻因為自卑慣了,依舊無法融入集體。
虐待或冷落孩子的父母,和弗蘭肯斯坦對怪物既無情又不負責任的態度相類似。怪物最終也沒有親手殺死弗蘭肯斯坦,也許就是因為無論多恨也還是把他當生父。
遭受虐待的孩子也有袒護父母,隱瞞事實的傾向。
另一種常見的恐懼心理:沒了他,我就真是孤身一人了。
而怪物之所以想要異性怪物,可以是因為缺乏父母愛,轉而希望從伴侶身上榨取。這也是親密關係中常見的設定。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也可以看作孩子有一定獨立能力後,做出偏離軌道的事。父母無力掌控,在沉重的責任感之下,感覺孩子就像個「怪物」。
【延伸-心理層面的類似角色】
巴黎聖母院中-卡西莫多
美女與野獸-野獸
……
【另一個靈感】
弗蘭肯斯坦症候群:指人們創造出機器人等擁有一定能力的物體後,又害怕它們毀滅人類的複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