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Lives Matter背後:美國社會公正與人權平等偽命題

2020-12-04 中國軍網

連日來,在美國

「黑人的命也是命」 系列抗議活動

絲毫沒有消停的趨勢

反而持續升級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提到:

155年前的6月19日

德克薩斯州的奴隸們終獲自由

標誌著全美奴隸制度的終結

而時至今日,

就在今年的「六月節」(Juneteenth)

這個國家依舊

在與系統性種族主義與不公作鬥爭

CNN報導截圖▲

的確,「弗洛伊德事件」點燃了

美國非裔群體400年苦難的怒火

也揭開了這個「山巔之城」「人權衛士」

表象下的重重矛盾:

公平正義難以實現

對於弗洛伊德的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

「弗洛伊德只是每年美國警察暴力執法

的眾多受害者之一,

由於並沒有建立覆蓋全國的官方資料庫

也就無從準確地知曉

每年究竟有多少人死於警察之手。

所以僅能通過一些估算來了解,

但這也足能表明問題的嚴重性。」

CNN:美國司法統計局2016年公布的一項評估發現,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美國共發生了1348起與逮捕相關的死亡事件——平均每個月135例,每天超過4例。(該數據不包括聯邦與部落執法管轄範圍內的案件,該機構還承認這一數據無法反映美國國內全貌。)

相比之下,英國警察行為獨立辦公室(IOPC)的數據顯示,在幾乎同一時間段內,英國僅有13人在警方拘留期間或之後死亡。而在澳大利亞,兩年內僅有21人的死亡與警方拘留有關。▲

另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報導:

儘管暴力執法致嫌疑人死亡案件的數量巨大

但絕大部分涉事警察卻能免遭起訴:

CNBC:一個名為警察暴力執法地圖(Mapping Police Violence)的研究機構,發布了多項有關美國警察執法工作的數據,結果顯示2019年全美有近1100人因警察暴力執法而死,即平均每天就有3個美國人死在警察手中。▲(方格中的數字代表當天統計的死亡人數)

CNBC:研究機構數據還顯示,雖然2013至2019年期間美國警察暴力執法致死案件的數量高居不下,但是99%的案件卻能免於被起訴追責。▲

CNBC還指出:

對此類案件的涉事警察定罪很困難

所以檢察官在提出指控時往往很謹慎

因為法律上的「有限豁免」原則能保護警察

在沒有「明顯成立的」違法行為時免遭起訴

據路透社介紹,美國最高法院於50年前為了公務人員免於繁瑣的法律訴訟,確立了這項「有限豁免」原則。警察說這項原則能讓他們在危急時刻迅速做出反應,而不用顧慮事後被起訴。而批評者卻說這項原則在大多數情況下讓警察即便暴力執法也能逃脫法律懲罰。

Reuters:The Supreme Court recognized qualified immunity 50 years ago to protect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frivolous lawsuits. Police have said the doctrine ensures they can make split-second decisions in dangerous situations without worrying about being sued later. Critics have said the doctrine too often lets police brutality go unpunished.

路透社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

在對2005年至2019年期間數百起

濫用武力案件的上訴進行分析後發現:

法院越來越傾向於授予有限豁免權↓↓

同時 隨著最高法院對該原則的不斷細化,

警察殺害或傷害平民後更不容易受到懲罰↓↓

對此,連一些法官都表示:

「這是令人不安的趨勢。」

(disturbing trend)

美國最高法院索尼婭·索託馬約爾大法官表示,「『有限豁免權』告訴警察,他們可以先開槍,然後再考慮其他,它還告訴公眾,即便明顯不合理的行為也將不會受到懲罰。

Supreme Court Justice Sonia Sotomayor: 「they can shoot first and think later, and it tells the public that palpably unreasonable conduct will go unpunished.」

而美國司法體制不公的另一個不爭事實

就是「非裔更易遭受執法不公」。

弗洛伊德事件發生後的一系列

「Black Lives Matter」街頭遊行

其實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 News)報導,2012年2月,美國17歲非裔青年Trayvon Martin被社區巡邏員槍殺,次年該巡邏員被判無罪,社交網絡上發起的 Black lives matter話題隨後成為反種族歧視抗議的口號,次年正式出現了以這一話題命名的抗議活動。▲

而弗洛伊德死前發出的求救

「我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e)」

也早在2014年就曾出現↓↓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路人拍攝的視頻中,43歲的非裔商販Eric Garner被數名警察按倒在地「鎖喉」時曾說:「我不能呼吸」。他被送到醫院不久後去世,而涉事警察並未被追究責任,隨後紐約爆發了遊行抗議。▲

換句話說,

這兩句口號其實早已深入非裔群體的維權運動

儘管如此,這些年美國國內

針對黑人的暴力執法卻從未真正減少:

CNN分析美國警務平等中心(Center for Policing Equity)2016年以來的數據發現,黑人比白人更容易遭到警察暴力執法,這一比例倍數接近4倍。▲

隨著憤怒的情緒在社會輿論中愈演愈烈

與針對黑人的暴力執法視頻

一同在美國社交媒體上被廣為轉發的

還有一張極具諷刺意味的漫畫↓↓

圖中的黑人和白人形成鮮明對比,黑人因涉嫌「用假幣」被警察用致命武力抓捕,而另一個白人是謀殺9人的連環殺人犯,卻被警察用溫和手段拘捕。漫畫底部引用了美國黑人導演、民權活動家達內爾·沃克的名言:「我們總被謀殺,我都開始懷疑,是不是因為黑人的身體更適合做肥料?」 ▲

如今,隨著抗議活動不斷深入

人們的悲憤不滿情緒

開始由宣洩轉向反思:

如何改變現狀?

SO,我們可以看到,在抗議中,

有憤怒的抗議者喊出了

「削減警務預算」的訴求

(Defund the police)

而這背後,隱含著在美國

警務領域與其他社會服務領域之間

資金分配的不公」。

當地時間6月6日,華盛頓特區通往白宮的16大道上,抗議者用鮮豔的油漆在馬路上塗寫了「削減警務預算」這幾個大字。▲

抗議者的「defund the police」不是孤立的訴求

與之相配的是呼籲增加其他領域的投入:

《大西洋月刊》刊文稱:主張社會公平的抗議者們一直堅持的訴求成為了當下民眾最普遍的呼聲:縮減警務開支。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最後的選擇:如果警察不能停止殺害民眾,尤其是非裔,那麼我們的社會就不需要這麼多警察。但是這一訴求也陳述了一個基本原理:我們的國家需要減少在監管和懲罰方面的支出,增加對社區的投入,使其更加公平、健康與安全。▲

這樣的呼聲在美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響應

不少地方的官員已開始討論

將部分公共支出與職責

從警察轉移到其他社會服務領域。

但這一改革議題 始終有諸多爭議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

多年來美國警務支出居高不下的現實。

《大西洋月刊》刊文稱:在各級政府中,美國花在警察監獄和法庭上的錢大約是花在食品、福利、收入補貼上的2倍。在聯邦層面,美國花在五角大樓的錢是救助項目上的2倍,花在國防上的錢是教育上的8倍。納稅人每年花在每個囚犯身上的錢是31286美元,花在每個中小學生身上的錢是12201美元。

The Atlantic: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he country spends roughly double on police, prisons, and courts what it spends on food stamps, welfare, and income supplements. At the federal level, it spends twice as much on the Pentagon as on assistance programs, and eight times as much on defense as on education. All told, taxpayers spend$31,286a year on each incarcerated person, and$12,201a year on every primary- and secondary-school student.

警務改革前景堪憂

面對警務領域諸多問題

面對抗議者高呼的訴求

美國兩黨從聯邦政府層面

就警務改革分別提出了方案:

國會參眾兩院民主黨人6月8日提出

《警察執法公正法案》草案

(Justice in Policing Act of 2020)

重點加強對警察執法不當的問責

其中也對警察部門的種族偏見提出關注。

總統川普16日在白宮籤署一項行政令

就美國警察執業和資格審查標準做出調整

但他堅決反對削減警務撥款。

美國民主黨人和部分媒體認為,

這一行政令帶來的改變太少,也來得太晚:

民主黨人舒默在一份聲明中說,川普終於承認了警務改革的必要性,但這一「溫和」的政令,無法為美國執法機構帶來美國民眾所要求的全面而有意義的變革和問責。▲

《華盛頓郵報》則指出,川普的這次行政令籤署充滿形式主義,儀式上他身邊簇擁著身著制服的警察與警察協會的官員,展示著一種團結,表明川普顯然不願冒險激怒執法部門,因為這些是他保守派政治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就民主黨人8日提出的

《警察執法公正法案》的草案,

多名共和黨國會議員提出批評,

認為草案限制了警察打擊犯罪的權力。

另據美國多家媒體報導,

除了警務改革方面在聯邦層面

陷入兩黨對立爭執外,

以削減預算為代表的地方層面警務改革

也面臨實際操作上的困難。

由此看來 美國警務改革

困難重重,前景不明。

《國會山》刊文稱,「如果川普與國會的民主黨代表們繼續在警務改革這個重要議題上分裂我們的國家,並且力圖忽視憤怒絕望的抗議者,忽視他們對變革的請求,那麼選民們可能就會轉而投票給一個能夠看清並順應歷史大勢的領導者。」

The Hill:If Trump and congressional Republicans continue to try to divide the country on this critical issue and attempt to decontextualize the desperate and rage-filled cries for change, voters will elect a leader who understands and rises to this historic moment.

百般抵賴國內人權問題

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全美民權運動

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英國《衛報》日前發表文章指出,「我不能呼吸」這句話,意味著人性的泯滅。當弗洛伊德說出這句話時,警察還是死死壓住了他的喉嚨,這個瞬間等於宣布:人命在這個國家不值錢。▲

與美國同樣有著種族問題的一些西方國家

迄今為止爆發了多批次抗議熱潮。

以至於歐洲議會在6月19日通過一項決議,

譴責發生在美國及歐盟境內的

種族主義及警察暴力,

呼籲「黑人的命也是命」。

另據聯合國新聞網站19日報導,

人權理事會當天通過決議案,

對「弗洛伊德事件」表示「強烈譴責」,

呼籲有關國家採取切實措施,

促進和保護非洲人和非洲人後裔的

人權和基本自由。

而此時,一些媒體曝出

美國及其盟友已為此進行了施壓與遊說

導致最終版決議

與最初草案版本相比

「大打折扣」!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美國脅迫非洲國家,放棄了對全球系統性種族歧視的調查。▲

然而國務卿蓬佩奧卻在20日的回應中

「倒打一耙」 並妄言稱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對一項關注美國警務

和種族問題的決議進行表決,

是「新的下限」,

「再度證明美國2018年

退出人權理事會是明智的」

美國政客的言論更清楚地說明,

其在人權問題上虛偽無恥的雙重標準:

對外以人權為說辭維護霸權。

卻對自身持續性、系統化

侵犯人權的斑斑劣跡

置若罔聞、熟視無睹。

相信,世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小軍真心奉勸美國政客

與其為了挽回面子「跳腳」否認

不如早點正視自身問題

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做點好事兒

希望你們記住《國會山》評論所說的:

Words are cheap;

actions speak volumes.

It is time to make the promise of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a reality for all Americans.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

作者:陳路帆 等

編審:董兆輝

相關焦點

  • BLACK LIVES MATTER
    原本六月中就要發的文,但是在期末的各種摧殘之下,被我硬生生的拖到了現在QAQ今天想要和大家聊的是近期在美國發生的一件大事,以及事情發酵之後對全世界帶來的影響。重點會擺在後半部分,但有鑑於或許還有些人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所以小po簡單再跟大家說明一下情況。
  • 每日一詞:Black Lives Matter 是什麼含義?
    美國因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抗議示威活動已經10多天了,示威人群手舉的牌子上面很多寫著「Black Lives Matter」,這裡matter的含義是什麼呢
  • 【中英文對照】2015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全文)
    (注47)美國公共宗教研究所2015年11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35%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居住的社區存在種族緊張問題,比2012年增長了18個百分點。(注48)皮尤中心2015年8月發布的數據顯示,50%的美國人認為種族主義是美國社會的嚴重問題;60%的美國人認為國家需要繼續努力促進種族平等,比一年前高出14個百分點。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2018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重要論斷,首次指明了人民幸福生活的人權意蘊。從人權的視域認識和理解,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小康社會建設,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國人民為不斷實現更加充分的幸福權的奮鬥史,書寫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篇章。
  • 除了「法治與秩序」 美國更需要人權、平等與公平
    川普態度強硬,只知道動用國民警衛隊和軍隊暴力鎮壓來恢復「法治與秩序」,實則是罔顧了大多數民眾合理訴求的表達,這本質上是對人權的侵害。其實,美國當前需要的不僅僅是「法治與秩序」,更需要人權、平等與公平。如果美國仍舊無法改善種族歧視或種族偏見、巨大的貧富分化以及警察過度使用暴力等問題,類似這種抗議和騷亂還會發生。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2018年04月08日 15:12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者:申嘉澍 字號 關鍵詞:美國;一本書讀懂美國史;背後;中華書局;陳會穎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人權的實現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經濟條件、社會文化條件等等。  美國的《獨立宣言》裡面規定的一些東西人權到現在還有沒實現。比如平等。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不要求籤署國立即執行,就是因為要享有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就要創造條件,是逐步才能夠實現。
  • 七國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
    會議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特別是謀求推動為女童和婦女提供優質教育。當地時間7月5日,七國集團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召開,聚焦教育平等與公正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發表開幕辭,法國外交部長勒德裡昂(左二)和教育部長布朗蓋(左三)出席會議開幕式。
  • 加強團結合作 尊重保障人權——「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
    自5月上旬以來,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國內外多家人權研究機構主辦的「全球疫情防控與人權保障」系列國際視頻研討會陸續舉行。研討會目前已舉辦7場,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南非、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數百名專家參加。
  • 中國發布報告回擊美國人權指責 直擊美國痛處
    【環球軍事報導】「美國國務院於當地時間6月25日再次發布『國別人權報告』,對世界許多國家人權狀況評頭論足,而偏偏對自己糟糕的人權紀錄,毫無反省改進之意。」2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14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回擊美國前日對中國人權狀況指手畫腳,表示以「人權衛士」自居的美國在2014年舊有人權問題未見改善,新的人權問題又層出不窮,而且肆無忌憚地侵犯他國人權。
  • 201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  導言  一、公民權利遭受嚴重侵犯  二、系統性種族歧視加劇社會撕裂  三、美式民主存在嚴重弊端  四、貧富分化現象持續惡化  五、特定群體遭受歧視和人身侵犯  六、繼續粗暴侵犯他國人權  導言  當地時間4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2017年國別人權報告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在人權框架背後,隱藏著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權力關係,而普及人權教育,無論是對外傳播還是對內傳播,其實都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人權框架背後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實踐,以及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普及人權教育及傳播的建議。
  • 「人人生而平等」是誰的平等?
    不少後世的研究者也認為,傑斐遜在這段話中不過是重複了洛克的名言,只是將三大不可剝奪的人權從「生命、自由和財產權」改成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也就是說,這段話沒有超出當時殖民地社會的普遍觀念。那麼,基於前面對殖民地社會思潮和語境的回顧,個人平等權也不大可能是該宣言的重點。傑斐遜在此處宣稱的「人人生而平等」,並非重點,而是他的邏輯起點。
  • 法治、發展和人權——中國道路的三個基本維度
    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健全公民權利救濟渠道和方式,強調加強人權立法和人權的司法保障。這是中國法治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  法治本身並不是目的,人民的福祉、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善治才是法治的追求,在這個意義上說,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法治的核心價值和目標。
  • 標註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寫在首屆「南南人權論壇...
    首屆「南南人權論壇」8日在京閉幕。這一發展中國家交流人權發展經驗、探討人權發展路徑的盛會及其通過的《北京宣言》,傳遞著發展中國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心聲與信念,更標註下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中國刻度」。  中國模式:人權發展的新樣本  「中國社會全面發展,人的權利正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護。」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承認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傳統的特殊性,尊重世界各國或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現代文明和人權的基本標誌之一。保存和發揚世界各國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並且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平等交流,嚴等合作,才能促進國際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也是我們維護和促進國際人權事業應盡的責任。  人權是一個歷史範疇,是人們的社會性權利。人權的內容和形式以及人權的實現狀況,歸根到底要受到社會關係及其歷史發展的制約。
  • 在「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下的品牌安全問題
    「事實上,當我們推出關鍵字列表時,在美國排名前100位的新聞網站中,只出現不到2%的展示丟失。」 DoubleVerify營運長寫道: . 「關鍵字列表功能使品牌從98%以上的新聞內容中獲利,而新聞迴避則收效甚微。
  • 張曉玲 楊聖坤:加強人權司法保障
    因此,必須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司法是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與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等重要權利密切相關,只有在司法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每一項訴訟權利和合法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和親和力,為依法治國的順利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