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2021-01-16 求是網

  圖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201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2017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 新華社發朱禹 製圖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4日發表《201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和《2017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全文如下:

  201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8年4月

  目錄

  導言

  一、公民權利遭受嚴重侵犯

  二、系統性種族歧視加劇社會撕裂

  三、美式民主存在嚴重弊端

  四、貧富分化現象持續惡化

  五、特定群體遭受歧視和人身侵犯

  六、繼續粗暴侵犯他國人權

  導言

  當地時間4月20日,美國國務院發布《2017年國別人權報告》,繼續扮演「人權衛士」,以道德裁判官自居,對他國國內事務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妄言謬評,似乎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美國的人權狀況是最完美的。回顧2017年,稍有正義感的人們都會發現,美國自身的人權紀錄依舊劣跡斑斑,並呈持續惡化的趨勢。

  ——2017年10月1日晚,拉斯維加斯發生美國現代史上最為嚴重的槍擊案,造成近60人死亡、800餘人受傷。

  ——2017年8月,一些白人至上主義者聚集夏洛茨維爾市,高呼納粹口號,舉行被稱為「幾十年來最大的仇恨聚會」。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和《紐約時報》網站等報導,多項對美國學者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近幾十年來美國民主一直停滯不前,美國的民主正在被金錢淹沒。

  ——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馬丁·吉倫斯的研究表明,過去40年來美國的經濟政策「強烈反映了最富有者的偏好,而與貧困人口和中等收入群體的偏好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美國全國免罪記錄中心2017年3月7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非洲裔美國人被誤判謀殺罪的可能性比白人高7倍,被誤判毒品犯罪的可能性是白人的12倍。針對同樣罪行,非洲裔男性罪犯的刑期比白人男性罪犯平均高19.1%。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2017年2月13日發表的報告顯示,白人家庭的平均財富比非洲裔家庭高7倍以上,白人家庭財富中位值比非洲裔家庭財富中位值高12倍以上,超過四分之一非洲裔家庭的淨資產為零或負數。

  ——據英國《衛報》網站和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網站2017年12月報導,美國有5230萬人生活在「經濟貧困社區」,約1850萬人處於極度貧困狀態。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12月11日報導,美國有1330萬貧困兒童,佔兒童總人口的18%;美國城市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美國有近900萬兒童在持續貧困的家庭中成長,佔兒童總人口的11.8%。

  一、公民權利遭受嚴重侵犯

  美國暴力犯罪攀升,槍枝泛濫問題依然難解,槍擊案件持續高發,警察暴力執法引發廣泛抗議,政府肆意侵犯個人網絡隱私權,人民的生命和自由受到嚴重威脅。

  暴力犯罪居高不下。美國聯邦調查局2017年9月發布的《2016年美國犯罪報告》顯示,2016年美國共發生暴力犯罪約120萬起,較2015年增加4.1%;平均每十萬居民中發生386.3起,較2015年增長3.4%。與2015年相比,嚴重暴力傷害案增加5.1%,謀殺案增加8.6%,強姦案增加4.9%。(注1)

  槍枝泛濫導致槍擊事件持續高發。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至少三分之二的被調查者稱他們的家庭有過槍枝。(注2)美國聯邦調查局《2016年美國犯罪報告》顯示,2016年73%的兇殺案涉槍。(注3)美國槍枝暴力檔案室《2017年槍枝暴力傷亡統計》顯示,截至12月25日,2017年美國共發生槍擊事件60091起,共造成15182人死亡、30619人受傷,其中大規模槍擊事件338起。(注4)2017年10月1日晚,64歲的白人男子史蒂芬·帕多克在拉斯維加斯從曼德勒海灣賓館32層的房間向樓下露天演唱會2萬多名觀眾開槍掃射。槍擊持續了10至15分鐘,造成近60人死亡、500餘人受傷。這是美國現代史上最為嚴重的槍擊案。(注5)事後,警察在其酒店房間與家中共搜出42支槍、數千發子彈及爆炸物。11月5日,德克薩斯州薩瑟蘭泉鎮發生惡性槍擊案,至少造成26人死亡、20人受傷,死傷者的年齡從5歲到72歲不等。

  警察濫用執法權力。美國聯邦調查局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執法部門共實施10662252次逮捕(不包括違反交通規則的逮捕),平均每十萬居民中有3298.5人被逮捕。(注6)據《華盛頓郵報》網站統計,2017年美國有987人被警察槍擊致死。(注7)《華盛頓郵報》網站2017年7月26日報導,兩名警察在執行逮捕令的過程中走錯地址,槍殺了一名無辜者,而受害人並無任何犯罪記錄。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1月11日披露,在過去兩年中有近500名非洲裔美國人被警方槍殺。(注8)《赫芬頓郵報》網站2017年11月7日報導,紐約兩名警員在搜查毒品的過程中,將一名藏有大麻的女子扣留在警車裡並實施了輪姦。

  警察暴力執法引發廣泛抗議。2017年2月22日晚,數百人走上加利福尼亞州阿納海姆市街頭,抗議一天前一名不當值的洛杉磯警員在與幾名青少年的爭執中開槍。警方逮捕了23名抗議者。(注9)9月15日晚,因槍殺非洲裔男性的前白人警察傑森·斯託克利當日被無罪釋放,聖路易斯市發生了嚴重的暴力抗議事件,32名示威者被捕。抗議者表示,「一次又一次,非洲裔美國人被警察殺害,但沒有人對此承擔責任。」(注10)

  網絡監控侵犯個人隱私。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017年4月6日報導,推特公司2017年3月收到行政命令,要求其提供反對美國總統強硬移民政策的帳戶使用者的信息,政府並未給出任何理由。該公司認為,政府是在濫用法律。《紐約時報》網站2017年9月13日報導,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美國邊檢強制搜查手機和電腦近15000次,比2015年同期的8383次大幅提升。英國《獨立報》網站2017年9月27日報導,美國政府宣布將繼續收集移民的社交媒體信息。丹佛大學法學副教授塞薩爾·赫爾南德斯認為,監控社交媒體帳戶會對言論自由產生可怕的影響。美國司法部對發生在總統就職日的抗議活動展開調查,要求「夢的主人」公司交出負責協調抗議活動網站130萬訪問者的IP位址。(注11)

  (注1)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https://www.fbi.gov,https://ucr.fbi.gov),2017年9月。

  (注2) 皮尤社會趨勢網站(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7年6月22日。

  (注3) 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https://ucr.fbi.gov),2017年9月。

  (注4)美國槍枝暴力檔案室網站(http://www.gunviolencearchive.org),2017年12月25日。

  (注5)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http://www.bbc.com),2017年10月2日。

  (注6) 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https://ucr.fbi.gov),2017年9月。

  (注7)《華盛頓郵報》網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

  (注8)皮尤社會趨勢網站(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7年1月11日。

  (注9)《華盛頓郵報》網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2017年2月23日。

  (注10) 美國廣播公司網站(http://abcnews.go.com),2017年9月16日。

  (注11)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http://edition.cnn.com),2017年8月17日。

  二、系統性種族歧視加劇社會撕裂

  美國既有的種族歧視問題未見緩解,種族關係進一步惡化,社會對立加劇,種族衝突頻發。

  執法司法領域存在系統性的種族歧視。《赫芬頓郵報》網站2017年11月18日報導,美國量刑委員會2017年11月的報告發現,針對同樣罪行,非洲裔男性罪犯的刑期比白人男性罪犯平均高19.1%。據美國全國免罪記錄中心2017年3月7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對1989年至2016年10月被改判無罪案例的分析發現,非洲裔美國人比白人更容易被誤判犯有謀殺罪、性侵犯、非法毒品活動等罪行。在1900名被宣判有罪但後來改判無罪的被告人中,非洲裔佔47%,是其人口比例的3倍。(注12)史丹福大學「警務公開項目」2017年6月19日發布研究報告,對美國20個州6000萬次警察交通攔截數據的分析顯示,警察在執法中對非洲裔、拉美裔司機適用與白人不同的標準,對他們進行搜查所需要的懷疑理由要遠少於白人。非洲裔、拉美裔司機被警察攔截檢查的可能性是白人的兩倍。一旦被攔截,他們更容易被罰款、搜查乃至逮捕。例如,當因超速行駛而被要求靠邊停車後,他們被開罰單的可能性比白人分別高20%和30%。(注13)「警察暴力地圖」網站2018年1月1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警察2017年共殺死1129人,其中非洲裔佔25%,遠高於其13%的人口比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7年9月1日報導,喬治亞州一名已有20年警齡的白人警官格雷格·阿伯特攔檢一位白人女性司機,當被攔截的司機表示因擔心警察開槍而不敢挪動雙手時,阿伯特脫口而出:「你不是黑人。記住,我們只殺黑人。」美聯社2017年9月8日報導,費城警察局6名非洲裔警察對上級警官提出涉及種族主義的投訴,稱這些白人警官將非洲裔公民稱為「人渣」,將殺害非洲裔公民稱為「減少牲畜存欄數」。

  種族仇恨犯罪創近年新高。美國聯邦調查局2017年11月13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共發生6121起仇恨犯罪,達到了近年來未曾有過的高點。2016年11月美國總統選舉後,種族主義口號和信息明顯增長,特別是在學校中。南方貧困法律中心在選舉日後的10天裡發現了867起仇恨騷擾或恐嚇事件。(注14)半島電視臺網站2017年6月10日報導,52歲的白人男子亞當·普林頓在堪薩斯州一個酒吧內高喊「滾出我的國家」,並對兩名印度裔男子開槍射擊,致一死一傷。《紐約郵報》網站2017年10月31日報導,3名男子涉嫌於2016年夏天在紐約皇后區公墓毀損40餘塊墓碑,並在帶有亞裔姓名的墓碑上噴塗不堪入目的種族攻擊性話語。

  白人至上主義遊行引發暴力衝突。2017年8月,一些白人種族主義者和右翼抗議者聚集在維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市遊行示威,高喊著「鮮血與土地」的納粹戰鬥口號。(注15)20歲的白人至上主義者詹姆斯·菲爾茨駕駛汽車高速撞向抗議白人至上主義遊行的人群,致使1人死亡、19人受傷。(注16)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2017年8月13日報導,美國民權團體將這次白人至上主義遊行描述為「幾十年來最大的仇恨聚會」。針對這一事件,8月23日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主席阿納斯塔西婭·克裡科裡指出:「我們對白人民族主義者、新納粹和三K黨以公開的種族主義口號和儀式進行的種族主義遊行感到極度震驚,這種行為助長了白人至上主義並煽動種族歧視和仇恨。」她對美國政府未能明確反對種族暴力行徑提出了批評,並呼籲美國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對發生在夏洛茨維爾和全美國的種族仇恨演講及犯罪予以無條件的、明確的譴責與抵制。(注17)

  種族關係惡化。蓋洛普網站2017年3月15日發布的民意測驗數據顯示,42%的美國民眾表示對美國的種族關係感到極度擔憂,比2016年高7個百分點。這是該數據連續第三年大幅增加,也是蓋洛普調查17年來的最高紀錄。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8月的調查結果顯示,58%的受訪者認為種族主義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大問題,比兩年前增加了8個百分點,比2011年大約翻了一番。(注18)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9月26日報導,2016年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非洲裔球星凱珀尼克在比賽現場播放美國國歌時拒絕起立,並以半跪的方式面對國旗。他表示:「我不會站起來去給一個壓迫非洲裔和其他有色人種的國家的國旗致敬。」此後,許多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球員紛紛加入他的行列。

  種族歧視事件頻繁發生。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5月31日報導,美國籃球職業聯賽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在洛杉磯的住所被人噴塗了表示「黑鬼」的字母。他指出,種族主義永遠是美國的一部分,在美國現實中,對非洲裔美國人的仇恨天天存在。《紐約郵報》網站2017年9月15日報導,俄亥俄州一名志願消防隊員在社交平臺上發表種族主義言論,聲稱「在發生火災的房子裡,我寧願選擇先救狗而不是黑鬼」,「那是因為一隻狗比一百萬個(黑鬼)更重要」。《紐約每日新聞》網站2017年11月3日報導,新澤西州愛迪生市兩名亞裔學校委員會候選人遭遇種族主義攻擊,市民們收到印著這兩位亞裔候選人照片的明信片,臉上被打上了種族主義口號。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少數族裔群體更加頻繁地遭遇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網絡騷擾。四分之一的非洲裔和十分之一的拉美裔美國人表示因為種族或族裔的原因而在網絡上受到騷擾。(注19)

  少數族裔群體在就業、薪酬等方面處於全方位的劣勢。《洛杉磯時報》網站2017年9月15日報導,從美國勞工部20世紀70年代開始記錄失業率以來,非洲裔的失業率一直接近於白人的兩倍。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2017年9月5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1979年非洲裔的時薪是白人的80%,到2016年已經下降到70%。(注20)《今日美國報》網站2017年12月16日報導,在全國範圍內,典型的非洲裔家庭的收入僅為普通白人家庭收入的61%。在賓夕法尼亞州伊利市,白人失業率為4%,非洲裔卻高達24.6%,非洲裔收入的中位值僅為白人的43.2%。《今日美國報》網站2017年10月3日報導,所有少數族裔群體在高科技行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都在下降。舊金山一家人力資源技術公司2017年3月29日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雖然非洲裔和拉美裔勞動人口佔美國勞動人口的比例都超過12%,但非洲裔在白領勞動力中僅佔2%-3%,拉美裔僅佔5%。(注21)

  種族間財富差距日益擴大。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017年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非洲裔和拉美裔與白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分別增長了16%和14%。2016年美國白人家庭淨資產中位值為171000美元,而非洲裔僅為17600美元,拉美裔為20700美元,分別為白人家庭的10.29%和12.11%。(注22)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2017年2月13日發表的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一非洲裔家庭的淨資產為零或負數。(注23)美國人口普查局2017年9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非洲裔美國家庭收入中位值是39490美元,比2000年還低1873美元,是唯一收入低於2000年水平的種族群體。(注24)

  穆斯林遭受歧視與攻擊。2017年1月27日,美國政府發布一項行政命令,禁止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索馬利亞、蘇丹、敘利亞和葉門等7個國家的公民進入美國。由于禁令所涉國家均以穆斯林人口為主,因此該行政令也被普遍解讀為「穆斯林禁令」。這一禁令在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地都引發了廣泛抗議。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初的一項調查顯示,75%的美國成年穆斯林表示美國社會存在大量對穆斯林的歧視,69%的普通公眾也持相同觀點。50%的穆斯林表示,近年來在美國做一名穆斯林變得更加困難。皮尤研究中心對美國聯邦調查局仇恨犯罪統計數據的分析顯示,2015年至2016年,在美國針對穆斯林的攻擊事件數量顯著增長,超過了2001年「9·11」事件後的峰值。(注25)

  (注12)半島電視臺網站(http://www.aljazeera.com),2017年3月8日。

  (注13)《洛杉磯時報》網站(http://www.latimes.com),2017年6月19日。

  (注14)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http://edition.cnn.com),2017年11月13日。

  (注15)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http://edition.cnn.com),2017年8月12日。

  (注16)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https://www.cbsnews.com),2017年8月12日。

  (注17) 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2017年8月23日。

  (注18) 皮尤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pewresearch.org),2017年8月29日。

  (注19) 皮尤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pewresearch.org),2017年7月25日。

  (注20)《華盛頓郵報》網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2017年9月5日。

  (注21)《國際財經時訊》網站(http://www.ibtimes.com),2017年3月31日。

  (注22)《華盛頓郵報》網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2017年9月28日。

  (注23) 經濟政策研究所網站(http://www.epi.org),2017年2月13日。

  (注24)《洛杉磯時報》網站(http://www.latimes.com),2017年9月15日。

  (注25)皮尤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pewresearch.org),2017年11月15日。

  三、美式民主存在嚴重弊端

  美國金錢政治持續發酵,富人主導政治走向,弱勢群體行使投票權面臨更嚴苛的限制,政治人物醜聞頻發。

  金錢政治加劇不平等。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17年7月15日指出,「美國的政治體系已經被巨額資金所扭曲。」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數十個政治行動委員會在2017年第一季度共籌集數千萬美元的資金。個人捐助者向政治行動委員會和有關政治實體捐助了2.364億美元,與2013年第一季度相比增加了約30%。(注26)美國政治響應中心網站12月27日的數據顯示,美國2017年的政治遊說支出達到近五年來的最高值。(注27)《紐約時報》網站2017年9月20日的評論稱,「美國的民主正在被金錢淹沒。」金錢政治使得美國過去40年的經濟政策「強烈反映了最富有者的偏好,而與貧困人口和中等收入美國人的偏好幾乎沒有任何關係」。

  民主政治走向衰退。一項對專家的調查顯示,89%的受訪者認為過去10年來美國民主質量一直在下降。(注28)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017年6月21日報導,一項關於美國民主狀況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在給予公民平等的投票機會、阻止官員利用公職謀取私利以及民主決策等方面,美國政府是失敗的。

  低收入者的投票權受到更嚴苛的限制。美國《新聞周刊》網站2017年11月21日報導,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因貧窮而被剝奪了投票權。已有9個州通過立法,剝奪任何未付律師費或法院罰款者的投票權。僅在阿拉巴馬州,就有超過10萬名欠費者被剔除出選民名單,約佔該州選民人口的3%。文章評論道,「我們國家正處於有史以來富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政治權力的時代,不讓欠律師費或法庭罰款的人投票,更是封住了低收入群體的口。」

  老年人、殘疾人行使投票權面臨更多障礙。《紐約時報》網站2017年11月24日報導,美國投票站設置的投票機器很難被老年人或殘疾人使用。一項針對178個投票站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投票站內外都存在通行障礙,如坡道過陡或車位不足,使殘疾選民無法參與投票。

  新聞媒體受到壓制。2017年,多家媒體在參加政府新聞發布和官方活動報導時受到政府排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紐約時報》等一些媒體甚至被禁止參加白宮新聞發布會。2017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的新聞自由度跌至13年來最低點。(注29)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4月4日調查顯示,73%的成年受訪者認為美國現任政府與新聞媒體之間的緊張關係阻礙了他們獲取國家的政治新聞和信息。(注30)

  腐敗醜聞爆發。2017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美國人認為美國政府的腐敗水平上升了,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政府在反腐敗方面是失敗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站2017年3月14日報導,有9名軍官因涉嫌捲入賄賂醜聞而受到起訴,其中包括已經退休的布魯斯·拉夫萊斯上將。作為利益交換,他們接受了一名承包商提供的賄賂,包括妓女服務、奢華宴席和豪華旅遊。該賄賂案目前已有超過20名前任或現任海軍軍官面臨指控。

  議員和政府官員不斷曝出性騷擾醜聞。《今日美國報》網站2017年11月20日報導,自2016年以來,美國20個州中至少有40名議員被100多人公開指控有某種形式的性行為不端或性騷擾。半島電視臺網站2017年12月12日報導,民主黨議員阿爾·弗蘭肯等人受到有關性騷擾的指控。《華盛頓郵報》網站2017年12月21日報導,參議員辦公室用財政資金來解決性騷擾或性歧視的指控,眾議員辦公室自2008年以來也至少參與處理了10起涉及性騷擾或性歧視的投訴。《華盛頓郵報》網站2017年12月1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多名政要被指控性騷擾卻受到所屬政黨包庇,展示了美國政界的醜陋形象。

  四、貧富分化現象持續惡化

  美國貧富分化加劇,無家可歸者人數增長,毒品和違禁藥物泛濫,「醫療荒漠」地帶蔓延,貧困人口生活悲慘。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極端貧困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夢正在迅速蛻變成美國幻想。」(注31)

  貧困人口生活狀況堪憂。英國《衛報》網站2017年12月8日報導,有5230萬美國人生活在「經濟貧困社區」,約佔美國總人口的17%。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超過4000萬美國人生活在貧困中,其中約1850萬人處於極度貧困狀態,其家庭收入低於貧困線的一半。(注32)史丹福大學貧困與不平等問題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南部農村的整體貧困率為20%,其中非洲裔美國人的貧困率是33%,非洲裔婦女的貧困率高達37%。在美國西部農村,原住民的貧困率高達32%。(注33)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極端貧困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在美國進行為期兩周的實地考察後指出,美國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和最具科技創新能力的國家之一,但無論是財富、權力還是技術都沒有被用來解決4000萬人持續貧困的局面。他的結論是:「極端貧困的持續存在是當權者作出的政治選擇。」(注34)

  不平等程度持續惡化。美國貧富分化的程度在不斷加大。世界收入不平等資料庫的數據顯示,美國的基尼係數在西方國家中是最高的。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7個成員國中,美國的貧困和不平等程度排第35位。(注35)德意志銀行首席國際經濟學家託斯坦·斯洛克以收入水平來計算美國家庭財富的報告顯示,美國0.1%最富有家庭的財富相當於最底層90%家庭所擁有財富的總和。(注36)《波士頓評論》網站2017年9月1日報導,在過去40年,80%中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僅增長了約25%,而20%高收入人口的收入卻幾乎翻了一番。聯合國貧困和人權監測機構指責美國領導人試圖把這個國家變成「極端不平等的世界冠軍」。(注37)

  無家可歸者生活悲慘。英國《衛報》網站2017年12月6日報導,美國有多達553742人至少有一夜無家可歸,紐約無家可歸者增長率高達4.1%。在洛杉磯縣無家可歸者的露營地,大約1800個露宿「窮街」街頭的無家可歸者晚上只能共用9個沒有門的衛生間。(注38)馬修·德斯蒙德在《被驅逐者》一書中指出,美國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因交不起房租而被房東趕走,他們是真正被遺忘的貧困人口。(注39)

  (注26)《商業雜誌》網站(https://www.bizjournals.com),2017年5月8日。

  (注27)「秘密公開」網站(https://www.opensecrets.org),2017年12月27日。

  (注28)authwarningsurvey網站(https://www.authwarningsurvey.com),2017年6月28日。

  (注29)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http://www.cnn.com),2017年4月28日。

  (注30)「新聞學」網站(http://www.journalism.org),2017年4月4日。

  (注31)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7年12月15日。

  (注32)聯合國人權高專辦網站(http://www.ohchr.org),2017年12月15日。

  (注33)史丹福大學貧困與不平等研究中心網站(https://inequality.stanford.edu)。

  (注34)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7年12月15日。

  (注35)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7年12月15日。

  (注36)「商業內幕」網站(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2017年1月25日。

  (注37)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7年12月15日。

  (注38)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7年6月30日。

  (注39)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7年2月24日。

  毒品及成癮性藥物管控不力。《醫學報刊》新聞網站2017年6月13日報導,美國有770萬人濫用違禁藥物。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7年12月14日報導,40%的12年級學生、28%的10年級學生和12.9%的8年級學生在過去一年裡使用過某種違禁藥物。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6月6日報導,2011年至2015年,僅在俄亥俄州就以處方的形式開出了約40億顆阿片類藥物,過量用藥成為當今50歲以下美國人死亡的首要原因。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017年12月發布的報告,2016年美國有超過63600人因用藥過量而死亡。(注40)美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12月12日報導,阿片類藥物使用量劇增已迫使成千上萬的兒童離開他們的家庭,2012年至2016年因毒品導致的寄養案件增加了32%。

  醫療保障問題重重。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極端貧困和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菲利普·奧爾斯頓在其報告中指出,美國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的「健康差距」繼續拉大,其國民預期壽命更短,更容易得病身亡。(注41)英國《衛報》網站2017年12月15日報導,美國的醫療費用和醫療保險越來越貴,尤其是慢性疾病的治療費用,從哮喘到癌症的藥物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12月14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自2015年以來,對政府保障醫療服務的正面評價下降了20%。(注42)

  五、特定群體遭受歧視和人身侵犯

  美國女性面臨著明顯的就業和職場歧視,兒童的貧困、健康和人身安全問題引人擔憂,殘疾人遭遇暴力侵害,廣泛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引發轟轟烈烈的抗議浪潮。

  女性遭受性騷擾、性侵犯嚴重威脅。2017年10月,針對美國影視製作人哈維·溫斯坦性侵多名女明星的醜聞,美國各界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名為「我也是(受害者)」的社會運動,鼓勵受害者用這種方式抗議美國廣泛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犯,得到了百萬餘人響應。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發布的報告稱,60%的女性在工作中遭受過性騷擾。(注43)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11月22日報導,前美國奧林匹克體操運動隊醫生拉裡·納薩爾被指控性侵接受其治療的女運動員,受害者多達130多名,其中包括多名奧運金牌得主。《赫芬頓郵報》網站2017年12月18日報導,聯邦上訴法院法官亞歷克斯·科津斯基受到多名前女性職員對其不正當性行為的指控。美國國防部2017年5月發布的年度性侵犯報告顯示,2016年軍隊中發生的性侵犯案件達14900件。(注44)《赫芬頓郵報》網站2017年12月15日報導,受害女性在提出指控後,其隱私得不到保證,生活在被認出的恐懼之中,這對受害人提出性侵犯指控產生了負面影響。

  就業、職場性別歧視嚴重。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美國零售業崗位共減少54300個,但男性和女性的遭遇卻截然不同:女性失去了超過16萬個職位,而男性卻增加了10.6萬個職位。(注45)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57%的女性表示國家在保障男女平等權利方面做得不夠,38%的女性列舉了自己在僱傭、薪酬和晉升方面遭遇性別歧視的經歷。(注46)

  兒童人身權利面臨嚴重威脅。美國聯邦調查局2017年7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度美國發生的針對10歲及以下兒童的人身傷害案件達68068起,針對11歲至15歲兒童的人身傷害案件達97588起,針對16歲至20歲青少年的人身傷害案件達159963起。其中涉及性侵犯罪案件共發生83611起。(注47)美國婦女政策研究所網站2017年11月28日披露,在夏威夷,近五分之一的高中女生遭受過校園欺凌,超過四分之一的女生報告稱曾遭受過非自願的性接觸。

  貧困兒童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12月11日報導,美國貧困人口中約有1330萬兒童,佔兒童總人口的18%。美國有將近900萬兒童在長期貧困的家庭中成長,佔美國兒童總人口的11.8%。(注48)在哥倫比亞特區的一項公房居住者健康狀況調查中,33%的成年受訪者反映家中有一個孩子患有哮喘,21%反映有一個孩子超重,14%反映有一個孩子患有慢性病。(注49)

  殘疾人遭遇暴力侵害。美國司法統計局2017年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5年,12歲以上殘疾人的暴力受害率至少是非殘疾人的兩倍,其中2015年超過2.5倍。殘疾人遭受嚴重暴力犯罪的比率是非殘疾人的三倍以上。(注50)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17年發布的2016年仇恨犯罪統計數據,對2016年報告的6063起單一偏見案件的分析顯示,1.2%的人受到殘疾偏見的驅使。(注51)

  六、繼續粗暴侵犯他國人權

  美國主導的軍事行動造成他國大量平民傷亡,關塔那摩監獄依然非法監禁他國公民並實施酷刑。美國還製造網絡戰爭工具,肆意侵入他國網絡實施監控。

  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紐約時報》網站2017年6月19日報導,美國政府「全面授權」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美軍自主決定如何使用和使用多少武力,卻放鬆對平民傷亡的監督、調查和問責,導致平民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瓊斯夫人》雜誌網站2017年8月6日報導,美國領導的聯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幾個月來在敘利亞各地轟炸了至少12所學校、15座清真寺、15座橋梁以及多處民用設施、醫療機構、文物古蹟和難民營。聯軍戰機還對等待過河以躲避戰禍的家庭所乘坐的船隻發動了一系列空襲,21名平民被屠殺。(注52)哥倫比亞《穆斯林時報》網站2017年6月24日報導,美國軍方在上半年至少四次襲擊了敘利亞政府軍,其中包括4月對敘利亞機場的一次飛彈襲擊。美國政治分析家邁爾斯·赫尼希表示,美國對敘利亞發動的軍事行動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注53)

  關塔那摩監獄長期非法關押外國人並實施酷刑。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站2017年12月13日報導,美國新一屆政府並沒有釋放關塔那摩監獄的囚犯,也沒有公開任何獲釋人員或者無罪人員的名單。半島電視臺網站2017年9月22日報導,在美洲人權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前關塔那摩被羈押者傑蒙·阿姆基恩表示,他在關塔那摩監獄被關押了11年,被長期單獨監禁並經受多種形式的酷刑,卻從未收到過任何關於其拘禁合法性的司法裁決。《今日美國報》網站2017年12月13日報導,聯合國和國際人權組織批評美國在關塔那摩創造了一個「合法黑洞」,允許自己在那裡無限期拘禁嫌疑人卻不提起訴訟,甚至將很多未經審判的被羈押者長期羈押達十年以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尼爾斯·梅爾澤2017年12月13日敦促美國停止對關塔那摩監獄內被拘禁者施行酷刑。(注54)

  製造網絡戰爭武器。維基解密網站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已經侵入巴基斯坦的行動網路,並一直在監視該國數百個IP位址。(注55)「零對衝」網站2017年5月14日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創建了一個被稱為「絕命武器」的網絡戰爭工具,它可以使任何人從後門溜入任何計算機系統。這一工具被黑客組織利用製作勒索病毒,發動了一場全球性的惡意網絡攻擊,劫持了全球20萬個計算機系統。(注56)

  (注40)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網站(https://www.cdc.gov)。

  (注41)英國《衛報》網站(https://www.theguardian.com),2017年12月15日。

  (注42)people-press網站(http://www.people-press.org),2017年12月14日。

  (注43)《今日美國報》網站(https://www.usatoday.com),2017年12月8日。

  (注44)美國廣播電視公司第7頻道網站(http://abc7ny.com),2017年12月13日。

  (注45)美國婦女政策研究所網站(https://iwpr.org),2017年12月18日。

  (注46)皮尤社會趨勢網站(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2017年10月18日。

  (注47)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https://ucr.fbi.gov)。

  (注48)mobilitypartnership網站(http://www.mobilitypartnership.org),2017年5月18日。

  (注49)美國城市研究所網站(http://www.mobilitypartnership.org),2017年3月6日。

  (注50)美國司法統計局網站(https://www.bjs.gov)。

  (注51)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https://ucr.fbi.gov)。

  (注52)《瓊斯夫人》雜誌網站(http://www.motherjones.com),2017年8月6日。

  (注53)哥倫比亞《穆斯林時報》網站(http://muslimtimes.co),2017年6月24日。

  (注54)《今日美國報》網站(https://www.usatoday.com),2017年12月13日。

  (注55)《經濟時報》網站(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2017年4月11日。

  (注56)「零對衝」網站(http://www.zerohedge.com),2017年5月14日。

相關焦點

  • (受權發布)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和2018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4日發表《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和《2018年美國侵犯人權事記》,全文如下:2018年美國的人權紀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人們對2018年美國的人權狀況稍加檢視便不難發現,自詡為「人權衛士」的美國政府,其人權紀錄依然是劣跡斑斑、乏善可陳,其奉行的人權雙重標準昭然若揭。  ——槍枝暴力危害嚴重。2018年美國共發生涉槍案件57103件,導致14717人死亡、28172人受傷,其中未成年人死傷3502人。槍枝暴力導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減少近2.5歲。  ——宗教不寬容言論甚囂塵上。
  •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我的煤炭網>新聞>國際資訊>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創紀錄新高   中國煤炭資源網 發布日期:2018-11-25 10:15:13 新聞歸檔
  • 中國發布報告回擊美國人權指責 直擊美國痛處
    【環球軍事報導】「美國國務院於當地時間6月25日再次發布『國別人權報告』,對世界許多國家人權狀況評頭論足,而偏偏對自己糟糕的人權紀錄,毫無反省改進之意。」2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2014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回擊美國前日對中國人權狀況指手畫腳,表示以「人權衛士」自居的美國在2014年舊有人權問題未見改善,新的人權問題又層出不窮,而且肆無忌憚地侵犯他國人權。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
    透視當今世界鑿鑿在冊的嚴重人道主義災難,能夠看到美國人權紀錄上的諸多劣跡,那是美方動輒發動戰爭、幹涉他國內政行徑帶來的惡果。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表《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再一次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昭告世界,美國不僅國內人權問題纏身,而且肆意踐踏他國人權,更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製造了大量人權災難。美方窮兵黷武,是持續動蕩和嚴重人道主義災難的製造者。
  • 「人權衛士」實為人權災難製造者(鐘聲)
    透視當今世界鑿鑿在冊的嚴重人道主義災難,能夠看到美國人權紀錄上的諸多劣跡,那是美方動輒發動戰爭、幹涉他國內政行徑帶來的惡果。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表《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再一次用無可辯駁的事實昭告世界,美國不僅國內人權問題纏身,而且肆意踐踏他國人權,更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製造了大量人權災難。美方窮兵黷武,是持續動蕩和嚴重人道主義災難的製造者。
  • 澳人權問題專家: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導12月15日,澳大利亞政治評論家、人權問題專家克雷格·巴恩斯(Greg Barns)在香港《南華早報》發表《澳大利亞無權就人權問題指責中國》的文章。巴恩斯曾是澳大利亞權利組織負責人。文章指出,澳大利亞將自己描繪成「人性燈塔」是徹頭徹尾的虛偽行徑。為佐證觀點,文章列出三方面事實:一、澳大利亞政府在近海設置拘留場所。
  • 【中英文對照】2015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全文)
    種族關係為近20年來最糟糕年份。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與《紐約時報》2015年5月4日聯合發布的調查顯示,61%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的種族關係差,這是1992年以來的最高點,大多數非洲裔和白人美國人均認為美國種族關係處於糟糕狀態。
  • 美國對毒品及成癮性藥物管控不力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王琦、張正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4日發表的《201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指出,美國對毒品及成癮性藥物管控不力,醫療保障問題重重。  人權紀錄說,《醫學報刊》新聞網站報導,美國有770萬人濫用違禁藥物。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的報告,2016年美國有超過63600人因用藥過量而死亡。
  • 除了「法治與秩序」 美國更需要人權、平等與公平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I Can’t Breath」(我不能呼吸)成為凝聚民眾的口號,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議和騷亂已經蔓延到全美上百個城市,甚至連加拿大和英國民眾都走上街頭聲援美國民眾。就像華盛頓郵報5月31日刊文指出的,「美國被怒與火籠罩。」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世界人權日,「臺灣人權已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為紀念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而設立的紀念日。圖為蔡英文與陳菊為「人權委員會」揭牌。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12月10日舉辦「人權阿普貴(Upgrade)」的活動,不僅有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和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的陳菊一起出席致詞,還由她們為「人權會」LOGO舉行啟用儀式。然而,頗為諷刺的是,開播超過26年的臺灣中天新聞臺因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不準換照,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駁回假處分申請,將於12日零時停播,形同被民進黨當局暴力關掉了。
  • 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入選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近日,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批准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等六家機構成為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建,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 世界人權日|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
    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就疫情下人權問題發出理性之聲新華社日內瓦12月10日電 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年份,人們對人權這一概念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回顧今年以來中國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就疫情有關的人權問題發出的理性之聲,國際社會不但看到了中國在多項人權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更加理解了中國人權觀念和主張背後「以人民為中心」的堅強支撐。今年4月9日,人權理事會與人權高專就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舉行非正式視頻對話會。這也是人權理事會首次討論新冠疫情對人權影響問題。
  • "世界人權日"中國與世界人權體系銜接充分和緊密
    安平是北京市一家國企的中層幹部,這是他5年來第一次給自己放假。以往,無論是周末還是長假,他大部分是在加班中度過,以顯示自己的模範帶頭作用。「我以我的付出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理應享有一段徹底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他說。像安平這樣理直氣壯地申請並要求休假的做法,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認同。安平說,這種現象在他的同事和朋友中非常普遍,在他們眼中,休假也是人權的一項內容。
  • 人權專家訪談:普及人權知識首先從公務員開始
    美國《人權法案》入憲以後,有一些到現在也沒有實現。美國黑人和白人很長時候種族歧視存在,美國和歐洲人權被憲法法律肯定之後,男人和女人權利很長時間是不平等的,婦女的選舉權好多國家一直到50年代和60年代才享有。  美國是一個很發達的國家,現在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十萬多億美元,我們國家是一萬多億美元。
  • 各界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多維度勾勒人權發展圖譜
    維度一:國際人權發展分水嶺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頒布《世界人權宣言》。作為國際社會第一份普遍性的人權文件,該宣言的頒布為後續多項國際人權法律文件出臺奠定了堅實基礎。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進一步指出,《世界人權宣言》是國際人權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標誌著人權由地域性概念轉變為全球性概念。  「此前的人權概念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歷史局限。宣言的歷史貢獻在於對這種地域性的人權概念進行了多元文化的洗禮,使人權概念脫胎換骨。」他評價指出。
  • Black Lives Matter背後:美國社會公正與人權平等偽命題
    400年苦難的怒火也揭開了這個「山巔之城」「人權衛士」表象下的重重矛盾:公平正義難以實現對於弗洛伊德的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CNN:美國司法統計局2016年公布的一項評估發現,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美國共發生了1348起與逮捕相關的死亡事件——平均每個月135例,每天超過4例。(該數據不包括聯邦與部落執法管轄範圍內的案件,該機構還承認這一數據無法反映美國國內全貌。)
  • 北極因紐特人提交人權控告書 指責美國破壞環境
    中新網12月9日電 居住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星期三提交了一份歷史性的人權控告書,指責世界首號二氧化碳排放國家美國為全球氣候變暖添加燃料,破壞了他們的居住環境。代表地球北極地區因紐特人的極地附近因紐特人委員會說,他們要求美洲國家間人權委員會設法幫助加拿大和美國的因紐特人。
  • 科學家:2017全球碳排放量上升 破三年零增長紀錄
    原標題:科學家:2017全球碳排放量上升 破三年零增長紀錄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14日報導,由15個國家76位科學家組成的「全球碳計劃」13日在德國波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發布研究報告時指出,2017年化石燃料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預計較2016年高200%,達到約370億噸的新紀錄,並打破過去三年維持零增長的局面
  • 人權的普遍性與人權的特殊文化背景
    近年來,人們不僅對人權與社會的政治關係廣為關注,而且對人權與社會的經濟關係以及文化背景的關係的研究,也開始重視起來。這種研究,必將促進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  一、價值觀是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  人權與文化傳統的關係是人權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人權的內容、形式及實現,既要受到文化傳統的制約,又要通過文化特點來體現。所以,研究人權與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傳統的關係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