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物到人,我們的祖先經歷了哪關鍵五步?

2020-08-26 藍眼看天下

朋友們好,上回我們分享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今天繼續談人類進化——我們人類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呢?

故事要從遙遠的6500萬年前說起。某一天,一顆16公裡寬的巨大隕石忽然從天而降,撞擊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造成了巨大災難,當時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動物都因此而滅絕了,其中包括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當然了,這只是恐龍滅絕的一種說法。

隕石撞擊地球之後,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逐漸過去,哺乳動物迎來了蓬勃發展,其中一部分逐漸演化成了靈長類動物。

靈長類動物裡,包括猴子和猿類。猿和猴子是不一樣的,它比猴子高等。從外表看,猴子體型小,猿的體型大。猴子有尾巴,猿沒尾巴。猴子有頰囊,猿也沒有。

什麼是頰囊?這是猴子口腔內兩側的一種特殊結構,就像兩個包一樣。猴子可以將進了嘴巴的食物,暫時貯藏在頰囊裡,等閒下來再慢慢吃——換句話說,有了這兩個囊,猴子就可以「吃不了兜著走」了。

一般認為,早期的猿是猴子中的一個族群——舊世界猴進化而來的,可以說猴子是猿的祖先。

猿類自立門戶之後,也在漫長的歷史中開始逐漸分化。

一些猿類進化成猩猩,另一些猿類則成功地向人的方向靠攏,它們就是大約1200多萬年前的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說到這裡,我要解釋下,所謂多少萬年,都是科學家根據考古推算的時間,而且不同人有不同見解,所以只能是大致參考,而不是準確的時間概念。

森林古猿最早出現在非洲,然後擴散到歐洲和亞洲。它們的體質特徵介於猿類與人類之間,所以許多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是現代猿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

我們人類的這個遠祖,依然生活在森林裡,用四肢行走,以果子為食,還帶有典型的動物特徵。所以,它們最多就是一種類人猿,而沒有資格被稱為猿人。

人猿,猿人,看起來只是順序區別,但在進化歷程上,卻是差天共地,這兩個字的順序之間,隔著千萬年的距離啊!

森林古猿向前發展,逐漸分化出一種有爭議的古猿,稱為臘瑪古猿(Ramapithecus)。有人說它是大猩猩的祖先,也有人說是人類祖先。

相對於臘瑪古猿,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和人類的關係更加清晰。

我們不妨回到非洲的東非大裂谷,這裡被稱為最美麗的「地球傷疤」。有觀點認為,就是從這條東非大裂谷開始,人和猿正式分道揚鑣。

在遠古時期,隨著劇烈的地殼運動,東非大裂谷把非洲分為東西兩邊,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

大裂谷的西邊雨量充足,森林茂密,猿類不需要做出太多改變,就能適應環境,因此它們也就缺乏進化的壓力和動力,所以至今還是猿類,比如大猩猩。

大裂谷的東邊呢,雨水明顯減少,氣候變得乾旱,森林慢慢消失,灌木叢和草原逐漸出現。在這種巨大的環境變化中,有一些猿類滅絕了,另一部分猿類適應了新環境,開始離開樹,在開闊的平地裡生活。

它們最終成功地進化成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離現在大約420-100萬年。從森林古猿出現的年代算起,又是幾百上千萬年時間過去了。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千百萬年,也是「彈指一揮間」啊!

南方古猿離開樹之後,學會了直立行走。對於人的進化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為什麼?很簡單,站得高望得遠,更能發現獵物,也更容易規避危險。同時,雙手解放了,可以更方便使用工具。而且直立行走比四肢行走消耗的能量少,更多的能量會供應到大腦,促進腦部發育。所以,我們不妨修改一下美國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是古猿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南方古猿的生活環境由叢林變成了平地,它們也沒有了猿類的尖銳爪子和牙齒,外表更像人類,腦容量大約500毫升,相當於現代人的35%,被稱為「正在形成中的人」。

南方古猿的出現,意味著人類與動物的明顯分界點來臨了!

2019年,這種經典學說受到了挑戰。德國人類學家馬德萊娜•伯姆展示了一種新發現的類人猿化石,說這是生活在1162萬年前的類人猿,它們很可能已經學會了直立行走,這可比南方古猿還要提前幾百萬年!如果伯姆的理論得到公認,將意味著人類進化史要改寫了。

歷史的車輪繼續往前滾,大約200-150萬年前,南方古猿當中的一支,進化成了另外一個更高級的物種——能人(Homo habilis)。

能人,聽起來是不是很牛,有點不明覺厲的感覺?事實上,它之所以能,是能在製造工具上。從使用工具到製造工具,能人可以說是邁出了進化的又一大步。

他們製造什麼工具呢?有些骨器,但主要是石器——人類的舊石器時代開始了。

我們可以看到,能人的名字裡,已經很光榮地帶上了人字,它也被稱作「早期猿人」。到這裡,人猿終於發生了質變,升級成了猿人。

能人,就是靈長目裡第一種被公認屬於人類的動物,它們也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

但也有觀點認為,差不多同一時期的碩壯人(Homo rudolfensis,又叫魯道夫人),他們的腦容量更大,他們才是最早使用工具的人,而能人應該被歸入南方古猿的晚期物種。

講到這裡,你會不會覺得「能人」這個詞有點曖昧?如果哪天有人跟你說:「哎,兄弟,你是個能人啊!」你別以為人家在誇你厲害,搞不好在罵你,說你皮膚黑、毛髮多、長相原始呢。

那你怎麼辦?當然可以憤怒地懟他一句:「你才是能人,你全家才是能人!」

但這樣火藥味太濃,沒有風度,而且技術含量不高,不如這樣說:「哥們,你渾身上下都散發著一種貴族氣質,我猜你一定是個北京人!」

說到北京人,從進化角度,北京人算是直立人的一種。

在距今大約200-20萬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登場了。他們也被稱為「晚期猿人」

顧名思義,他們肯定是已經告別了四肢趴地的歲月,已經直立行走了。他們還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基本的語言和更精緻的工具。他們的平均腦容量也大幅提升,達到1000毫升,大約相當於現代人的60-70%。

這個時候屬於人類的冰河時期,非洲環境急劇惡化,直立人為了生存,開始大量往外遷徙,向世界各地擴張。

這是人類第一次走出非洲。

歐洲德國的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和中國古代的北京人、元謀人和藍田人,都算是直立人。

光陰似箭,又是若干個萬年過去了。大約20萬年前,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直立人逐漸消失,人類的新品種——智人(Homo sapiens)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先是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又叫「古人」。他們的體質形態已經和現代人很接近,但依然帶有一些原始特點,比如眉骨發達,鼻子扁寬、頜部前突等。

早期智人同樣最早來自非洲,然後擴散到歐亞大陸。這是人類第二次走出非洲。

德國的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由海德堡人演化而來),中國的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和許家窯人,都算是早期智人。

5-1萬年前,人類第三次走出非洲,來到歐亞大陸,他們就是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又叫「新人」。晚期智人已經學會人工取火,製造更複雜的工具,能修建簡單的房子,男女有分工,還創造了繪畫、雕刻之類的原始藝術。當今世界四大人種——也就是黃色、白色、黑色和棕色人種,開始在這個時期孕育形成。

我們中國的山頂洞人、河套人、柳江人等等,都屬於晚期智人。

在歐洲和中東一帶,晚期智人和屬於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相遇,並發生小規模的融合混血,然後遷移到世界各地。所以非洲以外的現代人,都或多或少攜有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據科學家測算,現代人的DNA當中,約有1%到4%源自尼安德特人。

晚期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共存過一段時間,並產生了競爭關係,最終優勝劣汰,尼安德特人消亡,晚期智人繼續存活下來,成為人類進化遊戲中的最新接棒者。

在晚期智人出走非洲的時候,有些人守望家園,不肯離開,他們成了非洲黑人的祖先。而出走的那幫人,就成了歐洲人和亞洲人的祖先。所以晚期智人就是現代人的共同祖先,他們的體質特徵,和現代人已經沒有明顯差異。從他們開始,人類逐漸擺脫了原始特徵,進入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好了,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森林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這就是人類發展成現代人之前的五個主要階段。如果把智人分為早晚期,就是六個階段。

有個成語叫做「人五人六」,意思是有模有樣,像這麼回事。這本來是個貶義詞,但用其字面意思來形容人類進化,倒是有點貼切。經過這五到六個重要階段的進化,人就徹底脫胎換骨,真的變得「人五人六」了。

但是,我們也要辯證看待這個問題,考古資料在不斷更新,新的化石會不斷出現,人的進化理論就會不斷被改寫,說不定哪天,「人五人六」就變成「人三人四」或者「人七人八」了。

最後,我們回到一個熟悉的問題上:人是猴子變來的嗎?看完人的進化史,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答案:這是不嚴謹的蠢話。

沒錯,猴子和人之間,確實有可能存在共同祖先,存在進化關係:猴子的一支進化成猿,猿的一支進化成人。

但是,進化的過程非常漫長而複雜,在和人的親緣關係上,猿比猴子要近得多。如果說猿是人類的近親,那猴子最多是遠親。就好比是你們家族很龐大,你有很多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遠房表哥,但能說你是他們變來的嗎?

坊間還有傳言,說這句蠢話是達爾文說的,要是達老先生知道自己被潑上這盆髒水,肯定會氣得七竅生煙,搞不好還會從另外一個世界跑回來,搖著一隻午夜兇鈴,滿世界找造謠的人算帳呢!

(謝謝觀看,本文視頻版將發布在西瓜視頻,請搜索「藍眼看天下」關注收看,視頻版乾貨更多,期待您的關注訂閱)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一條魚?是的,看祖先如何完成「從魚變人」大工程
    不過,要想變成人,光有手指還不夠,還要經歷呼吸系統升級、生蛋、上樹、下樹、用火等各種過程。但是,在它們之間,還缺少了一個關鍵過渡——既有鰭條,又有指骨的魚。 同時,經過對比發現,希望螈比提塔利克魚更接近四足動物,填補了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的重要空白。 登上陸地,「手指」只是一小步 這是我們「祖先」的高光時刻。但我們不免會好奇,「魚類變人」的全過程是怎樣的。
  • 寒武紀化石揭示泛甲殼類動物祖先面目
    「地球生物圈經歷了這麼多次大滅絕,經歷了小行星撞擊,經歷了多次嚴酷的冰期,也經歷了白堊紀那樣的酷暑,但泛甲殼類始終引吭高歌,屹立不倒。」望著手中這塊記載著5億多年歷史的耳材村蟲化石,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翟大有感慨萬分。  近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論文。
  • 恐龍是鳥類祖先,哪種動物是恐龍的祖先呢?科學家認為是這種動物
    恐龍是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爬行類動物,曾經雄霸地球約1.6億年,最終在6500萬年前的一場巨大自然災難中被滅絕掉,不過恐龍也有其後裔流傳下來,那就是如今的鳥類了。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大多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那麼恐龍的祖先又是誰呢?可能很多朋友看到這個問題都有點發懵了,其實恐龍當然也不是在地球上憑空就出現的,曾經的地球霸主恐龍也是有其祖先的。
  • 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嗎?「徐福東渡」到底是歷史還是傳說?
    那麼日本人的祖先是誰?他們的祖先也是中國人嗎?其實關於日本人祖先是中國人這個話題,最早源自於我國秦朝時期的「徐福東渡」一事。據傳當時因為秦始皇想要得到長生不老藥,於是就派遣方士徐福為自己找尋,但是徐福此人心知肚明:世上哪有什麼長生不老藥?但是他也無法直接這樣對皇帝明說,無奈之下只好欺騙秦始皇說自己要去海外的仙山上為皇帝求得不老仙藥。
  • 趙宇翔:從經驗到理性:定罪裁判五步法
    基於經驗,我們提煉出三項核心規則作為定罪裁判的思路指引,力求在獲得法官普遍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形成規範實用的整體性定罪裁判思維方式,以有效破解實務難題。印證有量與質兩方面要求:前者要求不同證據的信息重疊有一定規模,能夠形成完整的證據鏈,而非零星信息的偶合;後者要求彼此印證的信息應與關鍵或者主要事實相關。第四,應當遵從由客觀到主觀的順序認定事實。認定犯罪時,往往是在結果(包括危險狀態)發生後,考察能否將結果歸責於某種行為;在得出肯定結論後,再考察能否將行為與結果歸責於特定的行為人。
  • 難怪豬在漫長進化中沒被滅絕,看看豬的祖先經歷了啥?
    動物進化,優勝劣汰。不適合這個時代的,總歸是要被淘汰的,人亦是如此。好了,今天的主題是豬。地球上產生生命已經不知是多少年前,數萬萬年吧。豬是我們最為熟悉了解最深刻的一種動物,即便是生於城市長於城市的00或05後小朋友也常年目睹豬的蹤跡——豬肉嘛!作為一種時刻給人們提供豐富營養健康肉類的動物,家豬肩上的職責不小,在這一刻,頓覺它是十分崇高的,值得被敬重的。豬之全身上下均能被我們完美地利用,似乎不會浪費。豬之肉全能被美美飽餐一頓,而吃掉肉剩下的骨頭則能用來煲湯,鮮美的大骨湯亦是營養豐富。
  • 藍田人並非我們的「祖先」
    ▲藍天猿人/圖片來自網絡在許多人看來,人類的演化遵循著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的歷程一路走了下來。我們來源於非洲古猿,然後經過中間環節一步步進化為如今的智人,而藍田猿人所代表的直立人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演化過程中的一環。有的科普讀物中有類似這樣的描述:「藍田(猿)人是華夏文明的祖先」。甚至還有人把關中盛行的秦腔帶到藍田猿人的吼聲面前來「認祖歸宗」。
  • 我們都是一條魚?是的,且看祖先如何長出「手指」
    從魚變人分幾步?看祖先如何完成大工程。登上陸地,「手指」只是一小步這是我們「祖先」的高光時刻。但我們不免會好奇,「魚類變人」的全過程是怎樣的。魚類要登上陸地,面對的不僅僅是身體移動的問題,其他身體結構,包括呼吸、捕食,乃至繁殖行為和發育過程,都要升級換代。
  • 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非洲替代」說並非是共識 學術界很早就得出過結論,北京猿人是我們中國乃至東亞人的祖先。 當時學術界達成了一個共識,最初的人類是從非洲起源的,他們經過不同的演化階段,到了直立人的時期開始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遷徙擴散。北京猿人這個支系就到達了東亞,在這個地方生存繁衍開枝散葉,最後就演化成今天的中國人、東亞人。
  • 人與猿猴有共同祖先 這些祖先確定長得像黑猩猩?
    第二,人類肯定擁有某個遠古祖先。按理說,如果人類擁有1個或多個姊妹物種,那麼我們與他們肯定在史前歷史的某個時刻擁有共同祖先,進化生物學家稱這個物種為「最後共同祖先(LCA)」。但是大多數人更了解其非科學名字——失蹤環節。科學家們已經尋找「最後共同祖先」數十年,但至今依然沒有找到。可是許多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發現足夠多的信息,尋找這個共同祖先變得越來越容易。
  • 人類祖先在恐龍時代是什麼狀態的?或和我們家裡的這種動物最像
    在那時的地球,由於環境富氧,許多動物和植物都長得異常巨大。比如一米長的巨型蜻蜓、兩米多長的蜈蚣、十幾米長的泰坦蟒……甚至如今在我們家中肆虐的蟑螂,在那個時期都是長得比人類更巨大的,更別說體型動輒幾米或者十幾米的恐龍了。可以說那個時候,是地球生態裡"弱肉強食"最明顯的時期,如果實力弱,就意味著只會淪為其它生物的盤中餐。
  • 人類祖先曾與神秘「直立人」交配,我們留有外星人的基因?
    對現代人類進行基因測序,是尋找人類起源的一種高效方式,但是人類基因過於複雜,很多離奇的事件,隱藏在我們的基因之中。
  • 尼安德特人的復仇:我們與現代人的祖先走了多遠
    人類起源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在幾萬年的進化中,會淘汰掉一部分落後的群體,但始終有一些不好的基因無法拋棄。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祖先交換基因後,帶來了很多不容忽視的壞習慣,簡直就是最惡毒的報復,貽害千年。
  • 哺乳類動物的祖先是誰?與人類的出現有哪些關係?
    地球上生物形式多種多樣,在數十億年的進化中,地球上的生命從無到有,再經歷了5億多年之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各類複雜的生命形式也開始爭相出現,並且成功進化到了今天,可以說,地球生命的演化從來都不簡單,而且其中環環相扣,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導致很多物種無法在正確的時間出現。
  • 人類的祖先是哪種動物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進化成人和現代類人猿的原因:為適應地面生活,森林古猿慢慢直立行走,把前肢解放出來,從會使用工具逐漸發展到製造工具,大腦越來越發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進化成了古人類。森林古猿進化成人的證據:(1)現代類人猿和人類有著許多相近的體質特徵,說明二者之間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46萬年前的北京直立人,頭骨化石神秘消失,它是不是我們的祖先?
    最近讀到一些關於「北京猿人並不是我們的祖先」之類的文章。這句話太果斷了。很容易誤導讀者。目前來說,這句話只能當成是觀點來看,說它是結論還為時尚早。46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什麼不是中國人的祖先?1918年瑞典科學家安特生及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遺址的「第一地點」。在這之後的幾年又陸陸續續的發現了一些動物化石,更為重要的是還發現了兩顆人類牙齒。但真正使北京人遺址在國際上引起轟動的是1929年的考古發現。
  • 中國人的祖先何時走出非洲?北京猿人不是我們的老祖宗?
    在《尼安德特人》中,古DNA領域的頂尖學者也綜合了同行們的觀點,對人類起源和遷徙做了討論。從某種程度上說,帕博對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測序,說明現代人身上帶有非洲以外古人類的基因。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版本的「人類走出非洲說」。人類學家對「人類走出非洲說」的認識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的變化?在中國,關於早期人類的最新考古發現又有哪些?
  • 人類與動物有共同祖先麼?看各學科怎樣研究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徵是能夠製造工具、會兩足直立行走、大腦思維發達和語言系練複雜等等。不過,人與其他動物一樣,需要攝取營養、呼吸氧氣來維持生命,具有新陳代謝與生老病死等共同的生理特徵,身體結構也與哺乳動物非常相似。因此,早期進化論學者首先根據人與現生靈長類的相似性,提出了「人猿同祖」的科學命題。
  • 從動物進化到人,再從人退化成直立行走的動物:對愛情是一種褻瀆
    作者:胡楊映月如果說曾經的我們從動物到今天的人是人類的一種漫長的自然的歷史生理進化,那麼現在的從一個「人」回歸到「能夠直立行走,長著很少的毛」的動物則是一種快速的返璞歸真,回到了自己祖先最初的樣子。不過,僅僅是一種生理需求的「回歸」,而不是本性淳樸善良的追溯。
  • 地球監獄說,人類的祖先是星際囚犯,我們都在地球改造
    如果說人不適合地球,我感覺就像現在俄羅斯住著群黑人,就有點這種感覺,而且這個博士還提到就說,有些人覺得在地球上完全沒有歸屬感,感覺在這生活又孤獨又冷漠。人類的祖先那麼如果人類真的是外星人關在地球上的罪犯,我就想那人類的祖先都相當牛了。以前就在這個宇宙中到處侵略,但是走到一個文明打不過人家就讓人家給滅了,然後他就把我們封閉的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