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本文是產品轉行做創業的親身經歷,一些產品經理再有了一些自己的思維想法時,會選擇創業這條路開闢自己的新裡程;本文作者也不例外,本文是作者的創業復盤第一篇——計劃篇,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剛剛過去的9012年裡,筆者曾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沒錯就如這篇文章的標題,辭掉產品汪的工作跑去自主創業。
從19年3月開始至今也算折騰了快一年,對於創業這事很多朋友都比較關注結果怎樣,但是筆者先賣個關子。
創業的過程中筆者覺得相較於做打工仔確實有很多不一樣的收穫,所以決定把這些經驗也好教訓也罷通過文章的形式記錄下來。
總結下整個創業過程的經驗也反思其中的不足,為下一次折騰做好準備!並且會以計劃篇、啟動篇、運營篇3篇文章的形式來跟各位朋友分享,畢竟寫在一篇裡可能很多朋友都懶得看完,那閒話不多說咱一起走進一隻產品汪的創業故事。
要說創業那肯定要先想清楚創什麼,說得專業點就是找項目。
可能在筆者之前的文章裡也透露過,在沒做產品前筆者思維就比較活躍經常蹦出些idea,就是都沒有實施過;但是這次真正決定自己要搞點事情了,靈感卻受阻了,於是決定看看正在創業或者準備創業的人在做什麼項目。
筆者在人人都是PM這樣的業內社區、知乎這樣的問題社區以及愛合夥、青夥這樣的創業社區裡尋找靈感。
說來也巧,在青夥裡看到的一篇帖子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帖子是一個還在讀書的男生發的,說他設計了一款褲子賣得很好,想找人合夥做一個原創品牌;儘管很多人回復他「小朋友,好好上學」,這個男生回復的一句「我也想啊,可實力不允許」,讓筆者在發笑的同時也感嘆這就是年少輕狂吧。
確實年輕就是資本,創業不也同樣需要這樣的魄力嗎?
更重要的是筆者覺得服裝行業的項目完全可以做啊,近年來國內的服裝市場都沒有很大的革新,服裝雖然是紅海但也是剛需也可以做細分市場。
進而筆者又結合自身情況,對於穿著筆者也還是有點自己的見解,所以也可以說是興趣使然;而且廣州又是個服裝產業非常成熟的城市,擁有亞洲最大的現代化紡織品批發市場——廣州國際輕紡城;並且網際網路服裝也有成功的先例——韓都衣舍;這樣一看,天時、人和、地利是不都佔了點。
最終經過很短暫的思考,筆者就決定了人生第一次創業的項目——細分市場的原創電商男裝品牌,當然這個項目只能說是手段,是為了達成更大的目標,後面的章節會再詳細說明。
OK,那麼看到這很多朋友都已經要開始吐槽了,「這麼草率的嗎?」、「這跨度也太大了吧」、「呵呵果然是拍腦門的需求」,確實接下來筆者也要吐槽下自己。
1)項目的確定是靈光一閃,這種方式可以快速啟動項目,並且由於創始人興趣使然來做這件事動力更大,但項目啟動後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就可能遇到更多無法預知的問題只能見招拆招。
2)行業跨度過大,筆者本來是做網際網路產品,搞服裝品牌雖說是電商,但服裝畢竟屬於傳統行業隔行如隔山;做跨行的項目有可能顛覆,但也取決是否有充足的資源來顛覆這個行業。
3)一旦大方向確定,後面無論怎樣變舵都要圍繞這個方向來調整,如果覺得做不下去了換賽道那就是全部重頭再來;所以不要聽信雞湯裡說的什麼,無論做什麼只要去堅持成功就離你不遠了,等發現大方向有問題,再堅持就是等死。
確定了項目僅僅只是開始,接下來需要圍繞這個方向的市場進行可行性分析,以下是全部的分析內容:
1)市場體量
整體概覽:
案例觀察:
2017年,海瀾之家取得了182億元的總收入,同比增長7.06%;淨利潤33.29 億元,同比增長6.60%;其中電商(線上)業務10.54億元。
受益於旗下FILA業務拉動,安踏成為國內首個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的服飾集團;2017年安踏銷售額增加25.1%至166.9億元,淨利潤增加29.4%至30.9億元;財報中特別提及「電商業績優秀,在『雙11』創造了銷售新高,再度體現出我們2017年在電商領域迅猛發展的勢頭。」
森馬營收120.28億元,同比增長12.76%,得益於「線上電子商務業務及兒童業務的持續發展」。
截至2017年底,佐丹奴國際旗下擁有2414間門店,毛利增長5.0%,銷售額增長5.2%;電子商務主要來自大中華地區的第三方平臺及自有網站,產生的收入為3.10億港元,增長率為31.4%;其中中國大陸的電子商務銷售額佔集團的93.2%。
線上渠道的銷售額增速普遍快於線下門店,但是佔比依然處於低位。
小結:服裝電商仍是萬億市場的大盤子,而且相較於線下發展空間很大。
2)競爭可能
從市場維度來看與有為青年成直接競爭關係的競品可能較稀少,但間接競爭的競品仍數量繁多,因為有為青年的輕潮牌定位更接近於潮牌,所以選取8個口碑較好的國潮品牌間接競品進行分析。
競品分析:經營類目、單品價格、銷量情況(詳細數據見附表)
P.S.這裡提到的附表是筆者用爬蟲插件抓取的競品數據,這裡就不作詳細展示了因為實在太多。
自我剖析(SWOT分析):
細分市場機會(目前市場劃分):
1)需求場景
小明,今年讀大一,長得有幾分帥氣,周末休息的時候都比較宅,沒有女朋友所以基本上也不會出去逛街;但是平時上課還是非常注重在同學面前的形象,所以經常網購衣服;偶然一天他發現同宿舍樓的一個哥們居然跟他撞衫了,關鍵是小明自認為這哥們的顏值簡直跟他沒法比,居然跟他撞衫?!小明意識到其實網購這些潮流款真的太容易撞衫了,買潮牌一方面是太炸眼而且價格也有點小貴,難道就沒有能彰顯個性一些而且價格對學生黨來說也比較友好的牌子嗎?
已經在大學過了一年,小明發現自己的大學生活真不應該在遊戲中虛度啊,開始積極地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一次學院裡學生會舉辦的卡拉ok大賽,他也是工作人員之一,在控制臺無聊時掃視臺下發現了一個非常清純可愛的妹紙;小明真的心動了,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那個妹紙就在隔壁班。
小明也開始行動了,在這個看顏值的時代追妹紙第一步就是得把自己打扮一番,回想一下這學期都沒買過什麼衣服;上網看了一圈,什麼潮流款的其實每家店賣的都是一樣沒什麼新意,他真的想找一件風格獨特但又花費不高(畢竟後面請吃飯看電影什麼的都是開銷啊)的外套啊!
經過2個月的不懈努力,小明終於追到了他的女神,開始了沒羞沒臊,啊不是,幸福甜蜜的戀愛生活;剛剛在一起不久,女神準備把小明介紹給她的閨蜜們都認識一下,所以準備請她閨蜜們一起吃個飯;小明心想,這種場合必須給她閨蜜留個非常好的印象,當然首先還是外在印象;還是得先整一套新行頭,雖然平時跟女友逛了不少街但基本上小明自己是沒買啥衣服,主要還是網購;結果在網上搜來搜去,感覺也搭不出什麼好看的,就沒有哪家店能隨便搭一套出來都個性又耐看的嗎?
轉眼間小明畢業都快一年了,計算機專業的他沒出意料也踏入了程式設計師的行列;前段時間看了篇吐槽程式設計師穿著的文章,小明微微一笑心想「誰會去穿格子衫啊,都什麼年代了還格子衫」;這天周一小明穿著昨天剛到貨的某旗艦店的T恤、九分褲去上班,剛下公交站就發現了「驚人」的一幕,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剛剛另一路公交下車的一哥們居然穿著跟自己一模一樣的T恤顏色都沒差。
小明看這哥們好像還是個同行,而且應該工作比較久了(從髮型上推斷),看他走的方向搞不好還是一個寫字樓裡的;小明現在真心想把這件衣服給退了,可惜吊牌已經拆了…
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小明自己的閒暇時間總是很少,平時的經常性加班導致周末動都不想動只想好好睡到自然醒;久而久之他也不像大學時期那麼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了,但是女友可不想看他這個樣子啊,也不是什麼中年大叔,才畢業兩三年就被生活摧殘了嗎;於是女友在自己逛淘寶的時候,也幫小明選衣服;可是她逛來逛去就發現男生的衣服款式真的沒那麼多,那些大品牌男裝啊又感覺太成熟了,怎麼就沒有適合這個年齡段而上班穿起來也不至於看著誇張的牌子呢?
這一天小明還是像往常一樣,早早地到了公交站,走下天橋時他駐足了10秒鐘短暫地觀察了一下這來來往往的人,不由得想這些IT兄弟真的都不關注自己的外在嗎?不行,我決定做一些能讓他們變得「美好」的事。
小結:故事中的小明從大學校園時期到步入社會工作的各個場景中,一直在尋找適合他這樣年輕人的既個性潮流又不過於誇張的衣服。
2)典型用戶畫像
小結:其實這些典型用戶角色已經從前面中的場景中體現出來,而第三類用戶存在的不確定性比較大,視為潛在用戶。
1)差異化:是概念創新也是實質創新;輕潮牌:全新服裝風格概念。
每一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果敢青年的第XXX件T恤,幸會~;每一系列的同類目間也有微創新。
2)用戶體驗:從包裝到售後。
包裝:統一vi風格,快遞袋、手提袋、吊牌。
產品:精選材料,把控每一處細節。
售後:24小時響應,關注用戶的每一個反饋。
耐心看完這份市場分析的朋友應該也不難發現其實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1)行業數據的獲取不夠充足,這導致了分析結果可能比較片面。
2)競品分析不足,更多地只關注了垂直領域的品牌,其實間接競爭的品牌多不勝數,導致對於競爭環境過於樂觀。
3)可能很多創業者都會陷入這樣的怪圈,一旦認定了一個方向,總是會嘗試著先說服自己這件事是可行的;從筆者這份分析也同樣能看得出來分析結果總是在指向這個事可行性很高,那這樣的調研分析就變成了為說服自己而做的,缺少了更客觀的判斷。
經過調研終於說服了自己,那麼接下來就是做一系列的規劃,這裡就包括了前文提到的最終目標,這裡筆者先貼出來規劃內容。
公司層面:
產品層面:
筆者是從2個層面進行規劃的,當然側重點還是在產品本身,畢竟也是產品汪出身嘛。
那這裡再說明下前文沒有完全交代清楚的創業目標:起點是從一個原創男裝品牌開始,進而打開一個新市場引領一種全新衣著風格(筆者定義為輕潮牌),最終再回歸網際網路打造智能穿搭推薦同時實現購物閉環。
這裡筆者把新風格的定義,以及品牌的打造也同時規劃完成了。
1)規劃存在邏輯硬傷,因為筆者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一個品牌構建-穿搭推薦-商品購買這樣的生態;那為什麼不直接先做穿搭推薦產品呢,這還是網際網路產品。
筆者當時的想法是先做直接能獲得營收的項目做開端,這樣就可以維繫免費模式的網際網路產品;但實際是過於理想化的邏輯,把一個品牌做起來的難度實在是不低;即便是在品牌構建成功的前提下,推薦之後引導購買都是推自己品牌的產品嗎?這肯定也太過局限——所以這套所謂的「生態」,只能說是筆者生拉硬拽產出的結果。
2)缺少財務預算,由於涉及到實體產品的生產,需要了解這條服裝生產鏈上的各環支出;而筆者屬於完全的外行,也沒有進行相應的預算規劃,對後續實際生產會留下巨大的資金隱患。
3)缺少對國家政策的分析,這雖然不是一個必要項,但如果能藉助國家政策給出的福利某些時候就可以事半功倍。
4)長遠規劃固然重要,但當下的事需要想得更細緻,筆者在細節方面的規劃做得不充分,在啟動項目時發現問題就沒法快速拿出對策。
好了,計劃篇筆者就先寫到這裡,預知後事如何,且看一隻產品汪的創業復盤(二)啟動篇。
本文由 @曉鐸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