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河底魚兒遊,長期以來,人們對於「教育」一詞一直存在誤解。字典也未能幫助人們消除這種誤解,因為他們把「教育」一詞解釋為教授知識的一種行為。教育(educate)一字源於拉丁文的educo,意思是「從內部」發展、演繹、延伸,亦即在「運用」中得到成長。
大自然會淘汰各種形式的懶惰。它只對那些有用的元素賦予持續的生命。把一隻手臂或身體的任何部位捆綁起來,不讓它活動,這個部位將會萎縮,並變得毫無生命活力。相反,使某一隻手臂的使用量超過一般程度,例如,鐵匠每天用一隻手握著大鐵錘,敲打不停,則那隻手臂(從內部發展)將變得更為強壯。
一個人可以成為一部活百科全書,卻未擁有任何有價值的權力。知識只有在加以組織、分類並付諸實踐之後,才會變成力量。世上某些最具學識教養的人士所掌握的一般知識,甚至比不上某些被認為是傻子的人,二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後者知道如何運用他們所擁有的知識,而前者卻不能這樣做。
一個真正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就是指知道如何獲得他所需要的一切,並在不侵犯他人權利的同時實現其生活的主要目標的人。許多所謂「具有豐富學識」的人實際上很難稱得上是「受過教育」的人,這麼說可能會讓他們感到驚訝。而許多自認為缺少知識的人,如果知道他們實際算得上是「受過教育」的人的話,他們也許會大吃一驚。
一位成功的律師並不一定要記住各項法律條文。相反,他們只需知道在何處可以找到法律條文就可以了,另外需要的只是如何運用這些法律條文,有了這些就足以應付手頭的案子了。換句話說,成功的律師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知道何處可以找到他所需的法律條文。這項原則同樣適用於工商企業,而且具有相同的效力。
亨利·福特只接受過小學教育,然而他卻是世界上受過最好教育的人之一,因為他有能力綜合自然、經濟的法則和人類的思想,從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東西。幾十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福特先生控告芝加哥論壇報,指控該報刊載誹謗其人格的不實報導,因為這篇報導中說,福特是一個「沒有知識的人」,是一個無知的和平主義者等。
當這個案子進行審判時,論壇報的律師們企圖證實他們的報導是正確的,他們要證實福特沒有知識,於是這些律師想出各種問題來問他。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中,有一個是:「英國在1776年派了多少軍隊前往殖民地鎮壓反抗?」福特臉上露出諷刺的微笑,冷冷地回答:「我不知道共派出了多少軍隊,但我卻知道派出去的軍隊遠比後來回到英國的軍隊多很多。」
庭上、陪審員、旁聽席的民眾全都哄然大笑,甚至連提出問題的那位律師也不禁笑了起來。這種提問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福特一直保持著鎮靜的態度。不過,到了最後他終於厭倦了這些貌似「聰明」的律師們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回答一個特別令人覺得不愉快、近乎侮辱的問題時,福特坐直了身子,用手指著那位提出問題的律師,回答說:
「我要提醒各位,如果我想回答你剛剛提出的那個愚蠢的問題,或是你們方才提出的那些問題,我辦公桌上有一排電鈕,我只要按下其中一個電鈕,就可以召來各種專家,對你們剛才提出的問題進行正確解答,他們甚至還可提出你們問都不敢問或無法回答的問題。現在能不能請你們告訴我,既然我身旁擁有各種專家,能夠隨時向我提供我所需要的事實,我為什麼還要在腦海中記住這些毫無用處的東西,以便回答任何人都可能提出的愚蠢問題?」
這個答覆是憑記憶寫下來的,但大體不會錯,福特先生回答的主要意思就是如此。法庭上一片沉寂。提出問題的那個律師不禁張開嘴巴,瞪大了眼睛。法官傾身向前,一動不動地注視著福特先生,許多陪審員似從夢中驚醒,倉惶地望著四周,仿佛他們剛剛聽到了一次大爆炸(事實上他們確實聽見了一次大爆炸)。
當時在場的一位著名家教人士後來回憶說,法庭上的情景使他聯想到,當年耶穌基督在彼拉多面前接受審判時,彼拉多曾提出一個問題:「何謂真理?」耶穌當場給出了他著名的答案。福特先生的情形與之很相似。以當天的情形來看,福特的回答使得提出問題的人驚得呆若木雞。在福特給出那個回答之前,那位律師一直十分得意,他相信他所提出的一般知識性問題正好顯示了自己學識的淵博,如果福特先生無法回答那些問題,就說明了福特先生確實是無知的。